古典油画做底的做法和介绍

合集下载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下)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下)

后期的古典写实油画较少使用单纯的透明罩色技法,一般是与多层混合技法结合起来使用。

传统混合技法即多层技法,指在单纯透明技法基础上用坦培拉材料进行底层塑造和透明油色罩染结合、反复交替进行的技法,也属于间接画法。

混合技法与透明技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在一个中间色调的半透明底子上开始作画的,用坦培拉白色作形体塑造和透明油色罩染反复交替的方法进行,形成比单纯透明画法更为丰富厚实的形体与色彩关系。

由于画布的有色底子,底色与透明油色的交互作用产生出微妙的中间“灰”色,与受光部响亮的透明色及暗部浓厚肯定的调子产生了对比。

制作半透明有色底了的方法是在定稿了根据画面色调在润色光油中加入颜色如,浅赭色或土绿色等来罩出一个中间层次调子,形成一个浅浅的半透明底色,但这层颜色不能厚,透过半透明的颜色层应能看得出下面的画稿。

然后趁湿时用坦培拉白色从受光部开始提亮,对形体进行塑造,用扇形笔将白色按形体结构向中间层次过渡。

如果不用坦培拉白色颜料作底层塑造而改用油性颜料的话,即使是快干并偏瘦的颜料,底层色的干燥时间也会比较长。

传统的技法在这一步用排线方法逐次进行以形成明确的层次。

当底层造型部分色彩干后,再用透明媒介剂调和油画色均匀地罩上颜色。

由于混合技法底子的中间层次为浅灰色,所以在罩色时要充分估计到,罩色后色相和明度的变化。

用坦培拉白色塑造形体和以透明油色罩色这两个步骤往往要反复交替进行,直到呈现预期的形体和色彩效果为止。

要注意的是,用坦培拉白色提亮可在湿的底色上画,而以透明色罩染则一定要等底色干透。

油画:穿棉衣的男子,画家:提香以透明技法或多层混合技法为主的古典写实风格油画创作具有透明性好、色彩鲜亮和层次感强的特点,但缺点是由于形与色分开处理,两者容易出现不够协调的问题。

而由于色彩以固有色为主,相对会比较单调,颜色也不如直接画法那样厚实。

另外古典透明技法制作过程较长,容易注重制作程序而忽视画面节奏的联系和画家情绪表达的问题。

现代油画创作中的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中透明画法大多与混合技法结合起来运用,也有比较多地采用直接画法先局部完成,然后再用透明技法进行罩染和润色。

古典油画简便方法底子制作

古典油画简便方法底子制作
这种底就是丙稀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绷好的画布上刷上一遍乳胶,乳胶中不要加水,(乳胶一定要正牌的)一定要刷匀,不能有厚薄,刷完后晾干,切忌日晒及暖风机!乳胶干透后用细砂纸打磨平整。
打磨完成后用丙稀白大量,丙稀嘿少量+水调和成浓牛奶状刷一遍,干透后再用砂纸打磨,再用此法刷两遍,第三遍打磨完成后最后再刷两遍,记住,这两遍不要用砂纸打磨。到此,丙稀底已制作完成。底做好后放置3天,就可以绘画了,
达玛光油:把达玛树脂研磨成粉状,倒入干燥的容器里,再倒入2倍松节油,容器口加盖封好,只需放2-3天,待达玛树脂完全融化后,把杂质过滤后即可使用。
乳液的制作:纤维素胶液一份+亚麻仁油半份+达玛光油半份充分搅拌,然后加入3份水(根据需要酌量添加)
达玛树脂媒介剂:达玛光油一份+熟核桃油或熟亚麻仁油一份搅拌,不要搅动次数过多,要象磨墨一样,(磨墨如病夫)
画稿后,可以用一份亚麻仁油+2份松节油,调和油画颜料(根据所表现对象的色调)将画面罩染一层。切勿使用单一的亚麻仁油或松节油。
在进入下一步工作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制作几种媒介1、纤维素胶液 2、乳液 3玛蒂树脂或达玛树脂媒介剂。下面分别介绍.....
纤维素胶液:取一份纤维素粉+25倍水搅拌后放置8-24小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邮局用的浆糊,只是比浆糊稀得多)
…………..
关于暗部的处理我简化了一些步骤,和传统的古典油画有些区别,采用厚画法,但用的不是纯色,而是根据对象需要而调和的复色,这复色明度不能太低,,而且在调色中调入了白色和其他高明度的颜料,色彩倾向以对象色彩为准,但比对象浅和粉,为的是留出余地,以便罩染。
关于画面吸油问题,确实是另画家头痛的事,吸油后画上去的色彩变灰,看不出正确的色彩,影响新旧色层的衔接,在这方面,我试用过国内生产的许多媒介,均不理想,有些甚至对画面有破坏作用,前苏联画家用的大蒜汁也不尽如人意,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一种进口的成品媒介在国内售卖了,既可以涂在吸油的色层上,使其回复原有的色彩,还可让新旧色层很好地衔接,另外还可以替代玛蒂树脂媒介剂,而且快干,这种媒介剂就是“力可”英文名liquin,只是这种媒介价格高昂,一般习画者恐怕难以承受,不过话又说回来,有总比没有好。

古典油画技法与绘画技巧

古典油画技法与绘画技巧

古典油画技法与绘画技巧油画是一种传统绘画的形式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也是颇为久远的,而对于古典油画来说,更是长期扎根于人类的绘画史上,而对于古典油画的技法,更是有不少了,我们先现在就来看一下。

古典油画欣赏一、古典油画技法:透明覆色法1、在细棉布或细麻布上用“油画底料”做底子,干透后再做一次,干透后磨去凸起的颗粒待用;2、用铅笔仔细起稿,应详尽、准确;3、用熟褐、培恩灰、锌白调成淡灰色勾轮廓,待干透;4、用熟褐、培恩灰、生赭、锌白调成渐变色阶,画成一幅素描状的单色画,如同发黄的老照片,待干透后,用沙皮磨去凸起部分;5、用去色调色油(整瓶油看上去不发黄,无色透明)调制油画色,至透明状。

分层给单色画上色,一层干透后,磨平,再上一层,由暗至明,层层渲染。

犹如给黑白照片上色。

也可每次上色后用油画刀砑光,直至出现镜面效果;6、全部干透后(一般6个月)上“上光油”,干透后再上一次。

现在也有人用直接画法画出仿古典的效果,较为省时省力。

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调色油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

必须在每一层干透后进行下一层上色,由于每层的颜色都较稀薄,下层的颜色能隐约透露出来,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变化微妙的色调。

例如在深红的色层上涂罩稳重的蓝色,就会产生蓝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丰富效果,这往往是调色板上无法调出的色调。

这种画法适于表现物象的质感和厚实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到肌肤表皮之下流动着血液。

它的缺点是色域较窄,制作过程工细,完成作品的时间长,不易于表达画家即时的艺术创作情感。

二、古典油画技法:不透明覆色法,也称多层次着色法作画时先用单色画出形体大貌,然后用颜色多层次塑造,暗部往往画得较薄,中间调子和亮部则层层厚涂,或盖或留,形成色块对比。

由于厚薄不一,显出色彩的丰富韵意与肌理。

透明与不透明两种画法没有严格的区别,画家经常在一幅油画画作中综合运用。

表现处在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时,用透明覆色法可以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不透明覆色法则易于塑造处在暗部以外的形体,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上)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上)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上)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一般指历史上从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初期起到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阶段的写实绘画风格,这是西方油画最重要和持续时间最长的绘画主流风格。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总体上以严谨的写实造型为主,在色彩上强调同有色,使用的主要技法是透明画法和多层混合技法。

然而这一时期的古典写实绘画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变化,很难简单地用一种风格或技法来概括,如佛拉芒画派、威尼斯绘画、鲁本斯、安格尔、库尔贝等虽然都属写实风格,但其中差异是很大的。

油画:玛利亚·波提纳利,画家:汉斯·梅姆林早期的油画透明技法是单线勾勒轮廓和简单的明暗加上透明色平涂罩色,这也是最基本的间接画法,后来随着明暗和造型等绘画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用线条和明暗作完整的单色素描,最后罩上一遍或多遍透明颜色的技法。

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创作强调再现和造型的写实性,无论一次还是多层的色彩罩染都要服从于形体和造型,而透明画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把形的塑造与色的渲染分开,这样就可以在从容地集中精力把造型解决好后再考虑色彩问题。

因此创作稿子的造型要准确、肯定、充分,一般在上布前应有比较具体的素描准备稿子并应把形的问题解决好,尽量避免罩色时再去调整修改,留下后患。

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创作—般都使用白色或浅色的优质细纹油画布,白色的底子可以使光线通过透明的颜色层透射到画布后利用底子的亮度将色彩折射出来,产生具有深度的、表面透明光亮如玻璃釉色般的色彩效果。

无论是胶粉底子或油性底子,画布的底子涂层都要处理得平整。

用木炭在画布上起稿后可用定画液将稿子固定,然后用墨水、坦培拉颜色或丙烯颜料进一步定稿勾勒轮廓,轮廓的形要画得肯定、具体,因为在后面的罩色阶段基本小再对形作大的改动。

这一步的造型的准确才能保证后面罩色的成功,必要时应用坦培拉乳剂白色修改形。

应注意的是在油性底子上作画时不能用坦培拉乳液进行底层塑造而应用偏“瘦”的油性颜料作画以保证颜料层次间的肥瘦关系。

古典油画画底的制作方法

古典油画画底的制作方法

在学习古典油画技法之前,花点时间研究下古典油画底的制作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油画底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保持年限和绘画时的手感与不同效果的实现,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实用的制作油画底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油画可以画在各种不同质地的底子上,画在各种板材如木板、层板、金属板、玻璃板、硬纸板(包括比较硬质的纸)和不同质地的纤维织物上。

欧洲古典油画大都选用各种不同纹理的亚麻布或高品质的棉织布料。

完成一幅油画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刮(刷)胶,然后用一种经特殊配制的底料涂刷在紧绷于内框的画布上。

古典油画时期的画家在作画底时都是使用的动物胶,即动物的皮或骨头中提炼出的胶质。

经过漫长时间的检验,他们认为其中犹以兔皮胶为上乘。

皮胶其柔软度较强被认为比骨胶好(因为骨胶易碎,容易造成画布表面的龟裂)。

现代画家常常使用化工合成胶即人们俗称的乳白胶。

化工合成胶柔软、透明、附着力和抗油性都比较强并且不易溶于水,因而是一种比较方便实用的新型的油画制底材料。

应该说动物与化工合成胶的性能各有其优缺点。

动物胶是绘画中的传统用胶,几百年来经受过了时间的检验。

无数的绘画杰作能够流传至今这本身就证明了它的性能优良。

然而动物胶毕竟是有机物质,年长日久,会被霉变氧化,同时易受潮湿空气的影响。

化工合成胶是由某种无机物质合成,因而避免了动物胶的这些缺点。

但化工合成胶也绝非万能之物,至少它的性能还需通过时间去作出最后的检验。

我们在这里还是言归正传,先回到古典油画的第一步——涂(刮)胶的技术上来,在这里先以伊维尔的技法为例:(1) 刮胶将碎成小块的皮胶(兔皮胶或猪皮胶,也可以食用明胶代替)置入凉水中浸泡6小时待胶块软化后取出,然后置于25。

一30。

温水使之溶化,其浓度不定,用手沾一点似半流质即可,待胶液冷却至17。

时即可往画面上刮胶。

刮胶的方法是将胶液用刮色刀刮在画布上。

具体操作的方法是先横刮,然后再竖刮,直至整张画布都刮满为止。

同时用笔将画布的四周也刷上胶,目的是防潮。

(收藏)古典油画底,最详讲解!

(收藏)古典油画底,最详讲解!

(收藏)古典油画底,最详讲解!古典油画底制作步骤:⼀、油画布的选择与处理⼆、油画画框选择与绷框三、油画底胶的制作四、油画画底材料的研磨与刮涂五、油画研磨台的清理想要临摹好的古典油画,就要有⼀个好的油画底。

⼀、油画布的处理:古典油画布,多采⽤为亚⿇布,亚⿇布防腐蚀性较强,伸缩能⼒较⼩。

如何选好油画布? 【精品】如何分辨油画布的好、坏?⾸先要将油画亚⿇布放在45℃~50℃(⼿触感微烫)⽔⾥浸泡,为排除画布中的脏物、草酸;浸泡15~20分钟。

⼆、油画布绷框:油画内框选择,不易选择太硬、太重;以免影响后期画作装裱、悬挂。

古典油画,需绷画布两次。

要准备2个尺⼨相同的油画框,画框⼀⾯有斜⾯为正⾯。

第⼀次:将油画亚⿇布捞出,不⽤晒⼲,略拧⼲,⼀定要称湿,检查画布的经纬线,画布编织是否密实、结实。

先⽤⼯字钉、图钉,将画布钉在油画框上,要注意,绷画布要以中间为开始,以对称的⽅式钉画布。

(让钉⼦受⼒的⽅向为对⾓线,受⼒均匀)如:在画框条中间钉⼀个,去相对画框条中间钉⼀个,第⼀次绷框仅⽤⼿钉就好,不需要太紧。

让画布有弹性即可,钉⼦间的距离不应太密。

(钉与钉距离为3~5cm)第⼀遍绷画布,可不包画⾓。

如何检查画布的弹性?⽤⼿指轻按,画布按不进去;绷好的画布,会有咚咚的声⾳。

然后将画布晒⼲。

第⼆次绷画布:⽤绷布钳、钉枪等⼯具;绷布顺序与第⼀遍相同;绷画布要记住:宁愿不紧,也不要拉变形。

画框⾓落边缘,要稍稍⽤⼒。

古典油画底为3层:顺序为底胶、铁红底、银灰底三、油画底胶的制作:1、明胶的处理:明胶为动物胶,好的明胶做出的画底,不易变脆,乳胶画底易变脆。

质量差明胶,受潮后,融化后颜⾊为紫灰⾊,则表⽰明胶已经变质。

优良明胶颜⾊,为淡黄⾊。

泡胶:胶和⽔100:7稀释,若400ml烧杯底铺平明胶,可将⽔加满烧杯即可;明胶放在冷⽔中浸泡⼀⼩时。

冷⽔浸泡⼀⼩时后,使⽤隔⽔加热的⽅法,加热明胶。

切记:在烧杯下加⼀个⼩⽊块,垫⾼烧杯(保持明胶均匀受热),⽔温保持到60度,⽤⽔温把胶融化,并⽤玻璃棒开始搅拌。

制作油画的底子

制作油画的底子

制作油画的底子
制作油画的底子
少儿兴趣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油画底子的制作
油画底子的制作
油画依托的材料较为多样,有软性底材与硬性底材之分,硬性底材分别是木板、石板、金属板、纸板、纤维板等,软性底材主要是画布,将画布绷在画框上作画大约出现在15世纪,那时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的画家们首先将船用帆布用于绘画,到16世纪威尼斯画派达到鼎盛时期的时候,画布被广泛使用,后来,画家们将受空气湿度影响变化大的帆布改为几乎不受湿度变化影响的亚麻布。

如何在画布上制作底子成为当时画家们研究的问题。

油画底子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一些人错误地将很多底料配伍在一起,甚至坚持认为底料的成分越多越好,更有甚者,我们周围的一些人干脆将白油漆刷在画布上代替底料,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大多数画家几乎不注意底子的重要性,错误认为在什么样的底子上作画并不重要,然而,底子不仅对作品表面的亮度,而且对作品以后的寿命和颜色配伍后相互间的作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古典油画技法步骤

古典油画技法步骤

古典油画技法步骤
古典油画的技法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画布,进行基础涂底和调色,准备调色板和画笔。

2.素描:用铅笔或炭笔在画布上素描,勾勒出画面的轮廓和构图。

3.涂底:在画布上涂上一层底色,以增强画面整体效果。

4.打画布:打布是为了使画布表面变得平整,以便后面的上色。

5.底色:在素描线条上填涂颜色,形成基础色彩。

6.透明涂色:透明涂色分层次进行,从深到浅依次上色。

7.不透明涂色:不透明涂色主要是为了增加画面的色彩质感和明暗关系。

8.进一步调整:在完成不透明涂色后进行后期的修整和调整,如色彩和层次的适当调整。

9.经过干燥和固定后,古典油画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油画做底的介绍和做法画布为什么要做底子?以亚麻布等纺织品作画布,必须经过预先处理方能使用。

所谓“处理”就是“做底子”。

理由是:1)填充纺织物纹理之间的孔隙,创造一个既节省颜料又适宜绘画的纹理表面。

纺织物孔隙多,对于较精致的绘画作品来说,直接在上面作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材料。

只有在做好底子的画布上作画,才能有效地控制油画颜料的使用。

2)使支承材料与颜料色层隔离开,以免颜料中的油侵蚀纤维,同时防止色层受到从画布后面渗透潮气的损害。

油画颜料中的酸性物质能使画布变脏,而潮气又会氧化色层中的油分子,使之老化。

所以画布底子的处理与作品的寿命长短有直接关系。

3)良好的画布底子,能保证着色层的明亮度与鲜艳度。

不合格的底子或没有做底子的画布,着色后会使画面灰暗。

4)亮底子能够提高画面颜色的鲜明度。

5)做过底子的油画或坦培拉绘画一旦支承材料遭到腐蚀,可以通过“换背术”,将色层从旧支承材料上移植到新的支承材料上去。

古典油画的底子类型古典油画无论在木板或画布上作画,都需要进行涂刷底子,底子使用的材料有粘结材料和填充材料两类。

根据不同的材料,古典油画有八种制底方法。

(1)胶底。

古代大师常使用动物胶,如骨胶、兔胶等。

最好的是羊皮纸胶,可用清水浸泡、加热熔化。

(2)白垩底子。

白垩(碳酸钙)粉、锌白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而成。

(3)半白垩底子。

白垩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

再加入半份熟亚麻籽油,使用这种底料之前,先用7%的水胶涂底层。

(4)酪素底子。

自古代有美术记载起,画家就使用酪素。

酪素是一种易碎而柔软的物质,作底子时需要用水稀释,并溶入少量碳酸铵。

(5)鸡蛋底子。

鸡蛋黄能增加底子的柔软性。

蛋黄底作为最后涂层使用时,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

蛋清蛋黄都可以作白垩底子的添加剂。

(6)石膏底子。

石膏(硫酸钙)也称轻晶石。

通常在木板上作底子使用。

具有异常的明度,制法与白垩底子方法相同。

(7)油性底子。

跟制作半白垩底子一样,只是增加了油的含量(两份熟亚麻籽油)。

(8)有色底子。

在已完成的白垩、半白垩和油底子上,根据画家的需要,薄涂各种透明色来制作色底子。

鲁本斯曾把木炭、白颜料、结合剂混合后涂在石膏底子上做成银灰底子。

做油画底子的材料有哪些?(1)胶类用于制作画布底子的胶类有:动物胶(骨胶、皮胶等)、植物性树脂乳胶、白乳胶等合成胶。

(2)油类用于制作油质画布底子的油类有:松节油、亚麻仁油、上光油等媒介剂。

(3)支承材料软支承材料:纯亚麻布、半亚麻布、棉布帆布等。

硬支承材料:木板、胶合板、纤维板、纸板、金属板等。

(4)填充材料大白粉,又称白垩粉、西班牙白、巴黎白、白土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市场上出售的大白粉为60%碳酸钙与40%碳酸镁的混合物。

做底料时只能与胶结合,若与油结合会变成油腻子。

可用大理石粉替代大白粉。

铅白粉(碳酸铅):中国古称官粉、胡粉。

古代欧洲画家多用它制作底子或白颜料。

因有毒,现代画家已很少使用。

石膏粉(硫酸钙):做底子多用天然的水合地石膏或熟石膏。

比白垩密实、明亮,但柔韧性差。

在木板等硬质支承材料上做石膏底子效果更佳。

钛白粉(二氧化钛):有较强的覆盖性,常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立德粉(硫化锌与碳酸钡):学名为锌钡白。

有的材料专家不主张单独使用立德粉,可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5)GESSO成品底涂料“GESSO”意大利语意是灰泥或熟石膏,是成品底涂料,可直接涂于绷好的画布上。

传统的GESSO由兔皮胶、大白粉与白颜料(钛白或锌白)混合而成。

现代合成胶(丙烯类)与填充材料合成的丙烯GESSO,既可以用于丙烯画,也可以用于油画。

它干得快、不开裂,操作简便。

市场上出售的成品底涂料有白色、土红色和银灰色。

(6)辅助材料甘油式蜂蜜:添加少许能增加粘合剂的弹性。

明矾:一公斤胶液中加入10克明矾,能防潮。

甲醛:用4%的甲醛溶液喷涂画布的两面,能防腐、防虫、抗湿。

有色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制作有色绘画底子大概在哥特时代就有了。

用红玄武岩土制作红色画布,从16世纪一直流行到19世纪库尔贝时代。

有的在胶质底子上加涂含油与树脂的颜色隔离层,有的油质底子在涂最后一层时加入吸收性强的红土颜料。

这样做不仅能减弱油质底子的油腻感,有利于色层速干,更主要的是有利于画家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

鲁本斯曾把硬木炭、白颜料和结合剂(可能是胶)混合在一起用海绵迅速涂于白石膏底子上,产生一种带纹理的银灰色层,使随后的着色层呈现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活力的效果。

下面介绍两种有色底子的制作方法:(1)在白垩底子上,用丙烯颜料加松节油和少量调色油涂于白色底层上,所用丙烯颜料根据画家需要自己配制,常用的有白、褐、赭、土色等。

(2)在油质或半油质底子上,用调色油加速干剂加少许铁红粉(氧化铁)薄涂一层或随意涂一遍,保留刷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有素描稿的底子上用松节油调油画颜料薄薄涂一层与最后色调相反的色层。

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可先薄涂一层土红色。

有色底子必须是在白色底层上用薄涂罩染的方法制作。

目的是为了保证画面色彩的透明性。

无论随后的着色层有多厚,底色都会对画面产生影响。

(1)白色底子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颜色的丰富性,在白色底子上,色彩显得明确而肯定。

各种颜色在白色底子上很难恰当地有机结合,只能靠彼此相调和产生的灰色来调节,所以在白色底子上作画需要丰富的灰色。

在用色上,冷暖对比要恰如其分,也要避免着色过于浓艳。

白色底子适合透明画法和半透明画法,运用这种技法可以产生多种“视觉灰色”,这种视觉灰色曾被古代大师伦勃朗、凡·代克等画家采用。

这种灰色比调出来的灰色具有更加诱人的魅力。

(2)灰色底子有泥土气息,常被许多画家采用,它对人体肤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灰色底能使各种色彩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

银灰色底子介于白色与灰色之间,具有两种底色的共有特性。

灰绿色底能减弱暖色,土红、赭石色底能使蓝绿色调减弱而使色彩趋于和谐。

用色与底色形成的冷暖对比可获得极其微妙的效果。

现在许多画家利用亚麻布原色——浅棕、褐色作底色,减少了做底色的麻烦,方便实用,但仅适用于细亚麻布和中密度亚麻布。

粗纹理亚麻布需要填充材料(立德粉、大白粉等)填充布纹孔。

(3)在深色底子上作画会使画面产生暗淡的效果。

一切浅颜色都会变暗,所以使用深色底子时要考虑到这一变化。

深色底多为暖色,比如褐色、铁红色等。

画家一般不用黑色底子,但象牙黑加白色的底子常被采用。

胶质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胶质底子的制作,用料与程序都较简单造价底,所需时间短,着色牢固,柔韧性强,最适于表现性较强的厚涂画法。

胶底画布是现代画家写生与创作的理想材料,它不仅适于油画,也适合坦培拉、蜡画、丙烯以及其它混合媒介绘画。

曾风行于古典透明油画技法时代,后来又被印象派画家所采用。

胶质底子的缺点是不抗潮,在潮湿的环境下,画布易松弛;不具备石膏底子那鲜明、耐久的白色;不及纯油底子有弹性。

古代欧洲画家采用动物皮胶(兔皮、羊皮、鹿皮等)。

皮胶须用冷水浸泡,然后加热溶解。

动物胶液的浓度可根据加水的多少来调整,用于作底的胶液一般采用45~80克动物胶加一升水。

乳胶底子的做法乳胶有植物树脂乳胶和合成树脂乳胶两类。

以水作溶剂,干后胶膜有弹性且透明,是制作画布底子的合格材料。

目前商店出售的白乳胶属合成树脂乳胶——乙烯胶。

最适宜作绘画材料的白乳胶为聚醋酸乙烯乳液,这种胶浓度高,干后胶膜光亮,透明度高,有韧性,不开裂。

乳胶的质量对于画布底子至关重要。

胶底干后,用手在画布背面按一下,若有开裂声,说明乳胶质量不好。

购买乳胶时,应打开盒盖察看其浓度,浓度越高越好,兑水的乳胶不易保存。

若盒盖的边缘有干透的乳胶皮,检查其透明度和柔韧性,坚硬易断者不能使用。

使用乳胶做底子的常见方法有:(1)若画幅较小,用刮刀将未兑水的乳胶在画布上刮两遍即可使用。

或者先用兑水的胶液刷一遍,略干后再刮一遍纯乳胶。

(2)先用兑水较多的稀薄胶液涂第一遍,干后多加胶少兑水(以能在画布上拖动刷子为准)涂第二遍。

涂第三遍之前用细砂纸将布面打磨一遍,清除掉凸起的线头。

这样涂刷四五遍即可。

反复涂刷胶液是为了减少画布的松弛度。

但用胶不能过多,只要确认布孔全都填充为准。

用胶过多会影响画布着色。

(3)粗纹理画布不能单纯刮胶,必须在涂刷第二遍胶液时加入大白粉或立德粉,水、胶、粉的比例约等量。

用同等比例的胶粉液刷第三遍。

其间用砂纸对表面稍作修整。

最后用稀释过的胶再涂一至二遍。

无论粗纹理画布、中密度画布还是细纹理画布,都可以用上述方法来做白色底子。

在做白色底子时,专业画家习惯于将大白粉与钛白粉按等量混合使用。

因为大白粉易于画布吸收(填孔),钛白粉能提高明度。

涂胶液的工具一般为宽板刷,上下或左右刷到边,不要用力过大。

除板刷外,画家常使用刮板(装修工具)来刮胶。

刮板有塑料和金属二种,在涂胶粉混合底料时,使用不同的工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刮出来的底子较平滑,而刷更能体现画布的纹理特质。

为了长久保存,一般认为绷装在内框上的画布四周应涂上胶液。

但胶干后,四周的画布会粘在木框上,不利于拆卸,因此不主张在四周刷胶。

油性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油质底子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最为普及,它主要用于画布,但也适用于木板等。

油质底子基本上由胶底和油料层两部分组成。

传统的底料为动物皮胶(多为兔皮),底涂料为油性涂料(亚麻仁油15克+松节油15克+铅白25克)。

制作方法是:将皮胶兑水加热熔化,趁胶液温热时涂于画布,凉干后再涂上白色油质底涂料。

底涂料中的油要尽可能少才能保证随后的着色层牢固。

涂一层底涂料,画布就能使用,但若需要较平滑的表面,画布就要抹平,所以底涂料要涂二至三遍。

作好油质底子的画布需放置数月才能使用,且时间越长越好,最理想的时间为半年。

油质底子属于弱吸收性底子,表面细腻,弹性强,耐撞击,耐潮湿。

缺点是缺乏渗透性,没有胶质底子着色力强,年久会失去弹性,色层因脆化而龟裂,甚至脱落。

另外油质底子易变黄。

自合成胶产生之后,现代画家多用白乳胶作底胶。

作法是:将乳胶加水稀释后在画布上涂二至三遍,再用乳胶加少量的水,加立德粉(还可以在里面加上调色油),搅拌均匀后涂或刮于画布上。

待干后,用油画颜料(通常用白,也可以加少许群青、土红等调成灰色)薄薄地刷上一层即可。

克劳德·依维尔教授曾来我国传授古典绘画技法,他采用古典绘画大师的制底方法,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刮胶底。

先用砂纸或浮石将绷紧的画布稍作修整,然后涂上兔皮胶(胶和水的比例为7~10∶100)。

将胶片敲碎,然后在凉水里浸泡5~6个小时,使其发涨,再用隔水炖的方法使其熔解。

或者先用少许凉水浸泡,待其发涨变软再注入热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在胶液尚温时(约17℃左右)便可往画布上涂刮,刮胶时画布要平放,先倒上胶液,用一把大刮刀将胶液刮到画布上。

在整张画布都刮到胶液后,趁其未干透时将线头和小结除去或压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