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抗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

抗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

抗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一、引言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环境污染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感染疾病的重要武器,但由于滥用和误用,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

本文旨在对抗菌耐药性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应对策略,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的抗药性提供参考。

二、抗菌耐药性现状抗菌耐药性是细菌在接触到抗生素后产生的能够对抗抗生素杀菌作用的能力,它是一种逐渐产生的现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告,全球每年有至少70万人死于抗菌耐药性相关的感染疾病,预计到2050年,每年的死亡人数可能增加到千万级别,这将严重挑战人类的生存环境。

目前,严重耐药的细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加,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更是对各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达到了令人惊异的水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耐药性细菌主要由于滥用和误用抗生素导致的。

三、抗菌耐药性的成因1、抗生素滥用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抗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自行服药;(2)患者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3)医生用药不当;(4)畜牧业开展大规模预防用药等。

2、环境因素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环境因素可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使得人体更容易感染细菌,同时可以延长细菌感染期,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的机会。

3、国际旅游国际旅游可以促进病原体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使得来自不同地区的细菌相遇和交织,从而促进了抗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

4、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为抗菌耐药性的出现和扩散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细菌抗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随着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抗菌耐药性问题也逐渐加剧。

四、抗菌耐药性应对策略1、加强公众教育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清洁卫生,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002年至2005年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研究及对策

2002年至2005年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研究及对策

西林 ( 7 1% ) 头 孢 拉 啶 ( 8 2 ) 头 孢 呋 辛 ( 0 3 ) 哌 拉 西 林 ( 2 6 ) 头 孢 噻 肟 ( 1 2 ) 复 方 新 诺 明 8. 5 、 7. % 、 7. % 、 6. % 、 6.% 、
(7 3 ) 7. % 。对亚胺培 南、 阿米卡星 、 哌拉 西林/ 他唑 巴坦 、 头孢 西丁、 呋喃妥 因、 左旋氧 氟沙星、 头孢他 啶的耐 药率依 次为
4 1% 、3 9 2 . %、37 、2 7 3 .% 、8 1 , .7 1. %、 10 2 .% 3 . %、6 7 3 .% 较其他抗 生素为低 。铜绿假单胞 茵对亚胺培南、 头孢他 啶、 大 庆 霉素 、 阿米卡星、 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逐年 明显增 高。结论 革 兰氏阴性杆 菌耐 药 日益 严重 , 出现 多重耐药。应该在 药 并
t p l a t it s ra o a l .M eh d A ttlo 9 8 Gr m —n g t e s an e e c l ce r m l ia p cme sd r g o a p y n bo i e s n b y i c to s o a f 5 a 2 e ai t i sw r ol td f v r e o ci c ls e i n u n n i t e ls fu e s r g rssa c t ts a d c a g s n ni it s t ea y o r m —n g t e b cr e e a ay e er — h a t o ry a .D e itn e sau n h n e ,a d a t o i h r p fG a r u b c e a i a t a w r n lz d r t v i o s e t ey p ci l.Re u t I r g s n i v t rs l,t e r s tn e r t f a i i i v sl s n d e st i e ut h e i a c ae o mp cl n,c p aoh n eu o i ,p p r cl n,c f — u i y s l e h ti ,c f r xme l ie a i i l eo txmea d t me o r a i n r t p i s l me o a o ewe e8 . 5 ,7 . % , 0 3 ,6 . % , . % ,7 3 i h m/ uf a t x z l r 7 1 % h 82 7 .% 26 61 2 7. % r s e t ey h e it e p ci l .T e rss— v n e rt f i p n m a c ae o mi e e ,a k cn,p p r cl n t z b ca ,c fxt mi a i i ea i i / a o a tm l eo i n,f r no n e o o a i i u a ti ,lv f x cn,a d c f zdme we e 4 7 、 l n e a i i r .1 % l 1 . % 、 1 O 、 3 7 、 2 7 、 6 7 、 8 1 r s e t e y h e itn e r t a o e a t e ni i t s mp cl n 39 2 . % 2 . % 3 . % 3 . % 3 . % e p ci l .T e r ssa c ae w sl w rt n oh ra t o i ,a ii i v h b c l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一、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常定植于人体皮肤、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在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细菌。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一个重要问题。

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成因鲍曼不动杆菌常见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β-内酰胺酶(TEM、SHV、CTX等)和类OXA酶。

这些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药效。

②产生单倍体效应障碍物质(AmpC类酶),同时也有某些菌株在外加诱导剂(如氨苄青霉素)时产生此类酶,从而失去对该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③改变细胞壁的高分子化合物和药物外排泵P-gp等通过多个不同机制来降低药效,增加药物耐受性。

2、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全球流行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欧美国家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流行程度相对较低,但亚洲地区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情况较为严重。

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一些医疗机构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报告频繁,耐药性比例很高。

据2012年中国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已经相当严重,其中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50%。

二、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建议鲍曼不动杆菌主要通过吸入、侵入性操作、导管和手术操作等途径感染人体。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生长繁殖,防止感染和传播,是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治疗感染的重要手段。

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建议如下:1、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和方法。

应该尽量采用短时疗程,特别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防止出现耐药菌株。

2、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组合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单一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多,因此往往需要采取联合药物治疗,来增加药物的疗效和控制菌株的耐药性。

3、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中。

它是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由于其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而引起了严重关注。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0%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超过50%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的扩散不仅导致了治疗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医院感染等严重后果。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 染色体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耐药性。

突变可能发生在菌体内部的基因,例如产生耐药相关酶的基因,进而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2. 外源性基因的获取: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的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降解酶、泵、质子泵和药物靶点变化等,从而增加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3. 细胞膜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可以改变其对抗生素的透过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多糖组成,降低了抗生素的渗透率,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多药耐药泵: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多药耐药泵来排出抗生素分子,减少其在细菌内部的浓度,从而达到抵抗抗生素的效果。

5.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效果。

三、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2. 严格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设备消毒等。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动态变化特征及分析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动态变化特征及分析
P ae u n a . r gi os an A a m nni , f r he ui a e d .b u a i o t g d nc of ati nal s of n ba e al . M h ds r o u e a ti ct ri S et o K n um ni , .C i P. e gi .p e o ae E Ol , a ru nos a d a n A. au a b m nni we i Of e f o Cl ni al s mpl a i re S at d r m i c a es nd
t e r r s s a c s o a t b o i i u o i i a f o a 0 3 t u 0 6 w r n l s d a d h i e i t n e t n i i t C n o r h s p t l r m J n 2 0 o J n 2 0 e e a a y e n
拉 维酸 、哌拉 西林 一三 唑 巴坦 、亚胺培 南、美诺培 南、 阿米卡 星 、奈 替 米星 、妥 布霉素 ;铜 绿假 单胞 菌 对妥 布霉素 、阿米 卡星 、庆 大霉素 、环 丙沙星耐 药率 变化显 著 ,对铜 绿假 单胞 菌保持 较 强抗 菌活 性 而耐
药率 < 3 %的抗 菌 药物有 替卡 西林一克拉 维酸 、哌拉 西林一三 唑 巴坦 、头孢他 啶 、亚胺培 南、美诺培 南、 0
伯 菌、铜绿假 单 胞 菌和鲍 曼不动 杆 菌 )耐药 性 的变化 ,为指 导 临床 合 理使 用抗 菌素提 供 可靠依据 。 方法 应 用 回顾 性调 查 分析 方法对 我 院该期 间 临床 标 本分 离的 大肠 埃 希 菌、 肺 炎克 雷伯 菌 、铜 绿假 单胞 菌和 鲍
曼不动杆 菌的药敏 试验 进行对 比统计 分析 。 结果 近 4年 来 ,该 4种 细菌对常用抗 菌 药物 的耐 药率 总体呈 上 升趋 势。 大肠埃 希 菌对 头孢呋 辛 、 头孢 他啶 、头孢噻 肟 、头孢 吡肟 耐 药率 变化 显著 ,对 大肠 埃 希 菌保 持较 强抗菌活性 而耐 药率 < 3 %的抗 菌 药物有 阿莫西林 一克拉 维酸 、哌拉 西林 一三唑 巴坦、亚胺培 南、美 0 诺培 南 、阿米 卡 星;肺 炎克雷 伯 菌对哌 拉 西林 、替卡 西林一克拉 维 酸 、头孢 他啶 、 头孢 噻肟 、头孢 呋辛 、 环 丙沙星耐 药率 变化 显著 ,对肺 炎克雷伯 菌保持较 强抗 菌活性 而耐 药率 < %的抗 菌 药物有 阿莫西林 一克 3 0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me r o pe n e m a n d t he hi g he s t r e s i s t a nc e t o a m pi il c l i n, c o mp oun d s ul f a me t ho xa z o l e a nd g e nt a mi in. c Co nc l u s i o n Gr a m-
r a t o r y, Wa n z h o u Di s t r i c t P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 Ch o n g q i n g 4 0 4 1 0 0, C hi n a)
[ Ab s t r a c t ] OI b j i e c t i v e T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s i t u a io t n o f Gr a m‘ 。 n e g a t i v e b a c i l l i i n h o s p i t a l t o p r o — _
【 关键 词】 革 兰 阴性 杆 菌 ; 感染; 耐药性 ; 抗 茵 药物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3 . 0 6 . 0 2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3 ) 0 6 — 0 6 9 4 — 0 2
t e d by Es c he r i c h i a c o l i ,K l e bs i e l l a p ne umon i a e,Ac in e t o ba c t e r ba u ma nm i i ,e nt e r ob a c t e r doa c a e a nd Ps e ud o m on a s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对策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对策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对策革兰阴性菌种类繁多,按照细菌形态分为球菌、球杆菌和杆菌;每种形态的细菌按照生长条件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

革兰阴性杆菌在临床上分离率较高,分为5类:肠杆菌科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弧菌科细菌(弧菌属、气单胞菌属),绝对需氧菌(葡萄糖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绝对厌氧菌(拟杆菌、梭杆菌)以及其他(布鲁菌、军团菌、螺杆菌)等。

肠杆菌科细菌大多数在正常情况下仅作为正常菌群寄居在人体结肠内,但同时也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植物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正常人群发生肠道或肠道外感染。

在非发酵菌中,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和医院环境中,从正常人的皮肤、潮湿环境的物体及污染的医疗器械表面等都可以分离到病菌。

在医院内可以经手、空气、污染的医疗器械等传播。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以及体内留置装置的增加,医院中各种免疫缺陷患者和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增多,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机会增多。

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已经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这些病原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感染也屡有报道。

临床上是否出现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取决于人体的防御功能和病原菌的毒力。

由肠杆菌科、不动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感染、肺炎、深部脓肿、脑膜炎及败血症等,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有赖于病原学检查,需结合病史、临床特征、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同时有针对性地获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培养,取得药敏结果,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治疗非常重要。

近年来,由于高效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造成细菌的选择性压力,使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和耐药菌株型别不断增多,临床上出现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以及对所有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患者因此住院天数延长、相关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增高,尽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对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是决定预后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当前, 革兰氏阴性细菌仍然是医院与社区感染中 最重要的致病菌, 尤以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革兰氏
表!
%!&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的广谱抗生素
阴性杆菌最为常见。 已有多种药物可供治疗此等细菌 感染选用 % 表 ! & ’ 但细菌对各类药物的耐药性都呈上
治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可选用的药物
・!"# ・
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张致平
升趋势, 人们不得不更加关注抗革兰氏阴性细菌药物 的研究。 为控制耐药菌感染, 各国致力于筛选具有新结构 并在抗生 类型和新作用机制 $ 或新作用靶位 % 的新药, 素与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耐药机制、 构效关系等研究 成就的指导下, 修饰现有抗生素 与抗菌药的化学结 构, 获取优化的品种。 此外, 还注意探索增强与保护药 物抗菌性能的物质, 在抗菌增强剂、 抗生素酶抑制剂、 膜通透性增强剂和外排泵抑制剂等方面也有新的发 现。 ! ! " 内酰胺类抗生素 ! & 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获得明显进展: " 第四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 磺苄西林, 美洛西林, 哌拉西林, 阿帕西林 ’ 天冬西林 头孢菌素类: 第一、 二、 三、 四代头孢菌素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 头孢美唑, 头孢替坦, 头孢米诺, 头孢拉腙 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 / 克拉维酸, 氨苄西林 / 舒巴坦, 阿莫西林 / 舒巴坦, 头孢哌酮 / 舒巴坦, ! .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类: 哌拉西林 / 三唑巴坦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帕尼培南, 美洛培南, 比阿培南, 012340506 青霉烯类: 呋罗培南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小诺霉素, 西索米星, 福提霉素, 大观霉素, 阿米卡星, 异帕米星, 奈替米星, 依替米星, 阿贝卡星 四环素类: 四环素,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 其他类抗生素: 氯霉素, 甲砜霉素, 磷霉素 %(& 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的广谱抗菌药 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司帕沙星, 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溴莫普林 磺胺与甲氧苄啶类: 789, 7:9, 7;, 7:;, 7;:, 7<7=, 7:9 / >:=, 硝基呋喃类: 呋喃妥因, 呋喃唑酮, 呋喃西林 %#& 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与抗菌药 多粘菌素 : 脂酰化环肽类: 多粘菌素 ?, 脒型与甲氧基型青霉素类: 匹美西林, 巴美西林, 替莫西林 专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头孢菌素类: 头孢磺啶 氨曲南, 卡芦莫南 单环 ! . 内酰胺类: %@& 抗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的药物 抗生素类: 多西环素, ! . 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 替硝唑, 奥硝唑 作者简介: 张致平, 男, 生于 !"#$ 年, 研究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绿脓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可以产生生物被膜
耐药机理(六)
❖ 细菌缺乏自溶酶
❖ 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有六个机制,一个细 菌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机制同时存在
❖ 多重耐药菌往往有多个机制在同一个细菌中 同时存在,造成很多种抗菌药物的同时耐药
细菌耐药示意图
(抗生素)
膜通透性↓
靶位改变
11
泵出 机制↑
替代途径
❖ 大通道是外膜孔F蛋白,小通道是外膜孔C蛋白 ❖ 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抗菌药就进不去,在
细菌中达不到有效药浓度,造成耐药
耐药机理(四)
❖ 主动外运(外排泵)
❖ 即外排系统过度表达 ❖ 这一机制一旦被激活,就能把抗菌药物从细
菌内排到细菌外,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药机理耐(五)
❖ 细菌产生生物被膜
❖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的由细 菌自身产生的胞外多聚基质包裹的菌细胞结构群体。
❖ 如β内酰胺酶主要作用位点是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MRSA)
❖ 氨基糖苷类是核糖体的三酸式亚基
❖ 喹诺酮类主要作用靶位是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 异构酶IV.
❖ 这些靶位点发生改变后,抗菌药物就结合不上 去,造成耐药
耐药机理(三)
❖ 摄入减少(膜通透性下降)
❖ 在细菌表面有很多外膜孔蛋白,是引起水溶性 抗菌素通过的一些通道
酶促修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不能与 核糖体靶位作用,使其失去抗菌活性。修 饰酶主要包括乙酰转移酶(AAC) 、磷酸 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 ❖ 喹诺酮类主要是DNA旋转酶; ❖ 红霉素乙酰化酶等 ❖ 它们使抗菌素在到达(细菌)靶位以前被 修饰、被灭活,发挥不了抗菌活性,
耐药机理(二)
❖ 靶位改变
❖ 抗菌药物对细菌作用位点就是靶位
❖ 本文就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革兰氏阴性杆 菌的耐药现状及我们的对策作一些简要的阐 述。
内容提要
❖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 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 ❖ 细菌耐药及对策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固有耐药 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耐药基因来
源于亲代,染色体介导。 二,获得耐药 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表型。耐药基
❖ 到目前已发现400种左右 ❖ 新的种类不断发现
❖ 对内酰胺抗生素造成威胁
灭活酶----内酰胺酶(二)
❖ 1995年Bush等将其分为四型: ❖ 第1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AmpC); ❖ 第2型为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β-内酰胺酶; ❖ 第3型为不被所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
β-内酰胺酶(需Zn2+活化),可被乙二胺四乙 酸和P-chloromercuribenzate所抑制; ❖ 第4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 ❖ 临床常见的β-内酰胺酶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金属酶。分解的底物 都是β内酰胺抗生素,是临床最常使用的一类抗 菌药
❖ 如产生耐药,增加临床选择抗菌药物压力
不容忽视的问题----耐药细菌的传播
G- 杆菌耐药的播散主要是 --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并且耐药性在细菌中播散
它有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 染色体介导:天然耐药细菌, 主要是垂直传播,传播 性稍低些 质粒介导:获得性耐药 ,通过接合性质粒(plasmid)、转 座子(transposon,Tn)、整合型噬菌体(bacteriophage)进 行水平传播。不受菌种和菌族的限制它可从大肠转到 肺克,从肺克转到阴沟,这种耐药一旦出现威胁极大
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多为质粒 介导。
细菌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灭活酶的产生。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4,主动外排机制。 5,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
耐药机理(一)
❖产生灭活酶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 ❖ 氨基糖苷的修饰酶:钝化酶、灭活酶,
灭活酶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抗生素靶位点改变
孔蛋白改变,细胞壁/膜 通透性改变
灭活酶产生
灭活酶----内酰胺酶(一)
❖ 灭活酶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 类抗生素都共同具有一个核心—β-内酰胺环,其基本作用 机制是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细胞 壁的合成,达到杀菌作用。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 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细菌产生的β-内酰 胺酶,可借助其分子中的丝氨酸活性位点,与β-内酰胺环 结合并打开β-内酰胺环,导致药物失活。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
前言
❖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 问题越来越严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 们:任何一种抗生素一旦问世,很快就会产 生耐药株,产生耐药株的时间周期短则几年, 长则十几年。目前,细菌的耐药问题已成为 全球的严重问题,。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
❖ 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作为 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
最令人关注的----内酰胺酶(三)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 ESBLs是一类能够水解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的β-内酰 胺酶, 属Bush分型中的2型β-内酰胺酶,其活性能 被某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他唑 巴坦)所抑制。ESBLs主要由普通β-内酰胺酶基 因(TEM-1,TEM-2和SHV-1等)突变而来,其耐 药性多由质粒介导。自1983年在德国首次发现 ESBLs以来,目前已报道的TEM类ESBLs已有90多 种,SHV类ESBLs 多于25种。TEM型和SHV型 ESBLs主要发现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 亦发现于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其他肠 杆菌科细菌。
, Patricia A. B. Extended-Spectrum -Lactamases in the 21st Century:Characterization, Epidemiology, and Detection of This Important Resistance Threat[J],Clinical
❖ 是细菌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下,产生藻酸盐多糖使细菌 相互粘连,形成膜状物并附着于病灶的表面或导管内的一 种现象。
❖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研究结果表明,约 65%的感染性疾病与细菌生物被膜有关,这也是抗感染治 疗面临的新挑战。
❖ 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被膜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抗性可提 高10-1000 倍,现有药物难以清除生物被膜,造成感染 反复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