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读书笔记--刘勇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三篇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三篇《学会提问》读书笔记1 最近科技界处于长跑中的憩息阶段,很多厂商的新机都因为供应链问题拖后了,学会提问读后感。
虽然爆料不断,但真正的新机也还就那么几款。
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其实也没什么可值得推送的,包括今后也是,可能推送的文章,就真的只是文章了,但我还是会精简内容,也小标题的方式向大家呈现,感谢厚爱。
《学会提问》不是一般的书。
其实我是最不爱看书的一类人,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当然,我意识到自己“阅读速度慢”是因为最近在看另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等我读完了应该会再写一篇类似的读后感)。
要自己完全看完一本书,大概需要花费30小时以上,所以很多书包括身边借来的书在我面前基本上看了一两页就不看了,但这本书我却一口气看完了。
因为:他是我买的。
当然,我也不是突然心血来潮就去买它了。
因为我的一个精神领袖:罗老师,在很多场合都公开夸过这本书,终于我按捺不住了......从翻开它的第一页,直到读完它以后,给我的感觉都是非常不一般的。
坦率的讲我甚至之前以为“名书”讲的都是一些故事,类似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等,但其实还有一些类似于纯粹方法策略的工具书籍,那《学会提问》便是这么一本书。
学会提问?我会提问。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恶意就是:讲的是如何问问题吗?那我基本上不需要了。
我以极度片面的.思维方式揣测作者定书名的意图。
我读完后明白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
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本身讲的是: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
(革命批评精神:对事物有相对全面的认识,看见他的好与坏,对其进行批判认识,革命地应用)我发现看完它的最大不同是,我甚至现在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都会常常不自觉的去否定。
但我却也能很好的抑制自己不去“说出来”。
因为我还不想被很多人厌恶。
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1.意识到证据效力的强弱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由哪些所谓的:专家、大师、老师、当事人证词、典型案例或者极为专业的人员说出来的话,切记要批评认识,不要奉为《圣经》,甚至可以当面否定。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提高批判性思维和提问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和观点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笔记和心得:
1.提出正确的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通过提出正确的问题,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提问应该具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问题和情境,我们应该提出
不同类型的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复杂的道德问题,我们应该提出更多关于伦理原则、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个技术问题,我们应该提出更多关于技术原理、实现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3.提问应该具有深度和广度。
除了针对问题的表面现象进行提
问,我们还应该提出更深入、更广泛的问题,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4.提问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是那些能够激发思考、促进
探索和发现新观点的问题。
相比之下,封闭性问题往往限制了思考的范围,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5.提问应该具有逻辑性。
在提问时,我们应该注重问题的逻辑关
系和内在联系,避免提出一些与问题无关或无逻辑关系的问
题。
6.学会提问需要不断实践和反思。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
我们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总之,学会提问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
《学会提问》读后感批判性思维的力量

《学会提问》读后感批判性思维的力量《〈学会提问〉读后感批判性思维的力量》最近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真的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
打开手机,各种新闻推送、朋友圈的分享;走在街头,广告标语、路人的交谈;工作学习中,同事的观点、老师的教导。
然而,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很少去思考其真实性和合理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会提问,拥有批判性思维,是多么重要。
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特别吸引人,叫“每天一杯柠檬水,轻松瘦十斤”。
当时我正为自己的体重发愁,看到这个标题,简直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文章里说得那叫一个头头是道,什么柠檬水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啦,帮助消化啦,清除体内毒素啦。
我当时就深信不疑,立马去买了一大袋柠檬,每天都认认真真地泡柠檬水喝。
刚开始的几天,我满心期待着体重能有所下降。
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体重秤上的数字丝毫没有变化。
我就开始纳闷了,不是说能轻松瘦十斤吗?怎么一点效果都没有?这时候,我想起了《学会提问》里提到的一些方法。
我重新审视那篇文章,发现它根本没有给出任何科学的研究数据来证明柠檬水能减肥,只是列举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好处,然后就得出了能瘦十斤的结论。
而且,文章里也没有提到,要配合什么样的饮食和运动,或者说,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效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我当时完全被那个诱人的标题和看似合理的解释给迷惑了,根本没有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通过这次经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会让我们多么容易被误导。
如果我在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多问几个问题,比如:这个结论是基于什么样的研究得出的?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因素影响减肥效果?也许我就不会盲目地去尝试,浪费时间和金钱,还满心失望。
再比如说,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
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某种新的健康产品的报道,说它有多么神奇的功效。
如果我们没有批判性思维,很可能就会被忽悠着去购买。
学会提问第二章第三章读后感

学会提问第二章第三章读后感一、第二章:论题和结论是什么?读完第二章,就像是拿到了一把在信息丛林中寻找宝藏的小铲子。
它告诉我啊,要想好好地去分析一个观点或者论述,首先就得搞清楚论题和结论。
这就好比你要去攻打一个城堡,你得先知道城堡在哪(论题),然后再明确你的目标是拿下城堡(结论)。
以前我看文章或者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总是迷迷糊糊的,被那些华丽的辞藻或者复杂的例子牵着鼻子走。
现在我明白了,论题就像一盏明灯,它决定了整个讨论的方向。
而论题还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这就像是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在描述世界是什么样的,另一条是在说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比如说“现在大学生的失业率是多少”这就是描述性论题,而“大学生应该被强制要求参加实习”就是规定性论题。
结论呢,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有时候作者会把结论放在开头,像开宗明义一样;有时候又会藏在中间,让你找得好辛苦;还有时候在结尾才冒出来,就像个压轴大戏。
我就想起有一次看一篇很长的文章,讲环保的,里面又是举例各种污染现象,又是引用专家的话,我都快看晕了。
读完这章后我就想,如果当时我能先去找到论题是关于如何提高环保效率之类的,再去揪出结论,就不会被那些眼花缭乱的内容搞得不知所措了。
这章教会我,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信息接收者,就得学会迅速锁定论题和结论这两个关键元素。
二、第三章:理由是什么?第三章一读完,我就感觉像是给我的分析能力穿上了一层铠甲。
如果说第二章是找到目标,那第三章就是找通往目标的路,也就是理由。
没有理由的结论就像空中楼阁,看着好看,但是风一吹就倒。
我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容易被那些没有理由支撑的结论忽悠。
比如说,有人说“这个电影肯定好看”,我就问为啥啊,他来一句“就是好看呗”。
这就很不靠谱嘛。
而在那些比较正式的论述里,理由就像是大楼的基石。
一个好的论述,它的理由是充足而且有逻辑的。
这章让我学会了去审视理由的类型。
有些理由是基于事实的,就像用砖块砌墙一样实实在在,比如科学研究的数据、历史事件的记录等。
读书笔记 - 《学会提问》读后感

《学会提问》读后感这几天坚持看完《学会提问》这本书,不得不说其枯燥,但更应该说的是其中内容很干货,很讲究思维角度。
书中有专门举例进行讲解每个概念,概念较多,但认真读,一定对养成批判性思维有所益处。
废话不多说,请看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内容较多,希望大家能耐心读完,谢谢~第一章主要讲解了本书的目的及两种思维方式。
首先本书旨在鼓励你学习一项技能:批判性思维。
每个人在面对宗教和政治问题时都能自主判断,决定自己可以信什么不信什么,可以买什么账不买什么账。
市场促销员、游行策划者及各种世界观的倡导者,只会向我们提供用来让我们做决定的关键信息,最终的结果就是打造出一种我们自己选择的生活。
而想要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的人,常常会向我们解释他要我们这样做的种种不利之处。
专家多少还是为我们提供合情合理的观点,为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提供了材料。
但自己必须要做能工巧匠,对那些主张加以剪裁取舍,将它们整合成自己的决定,才能做个有主见的人。
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
一旦我们对自己作决定时所处的环境有了清晰的把握,就要直面重大的责任:必须要理性地掌控自己的信念和结论。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倾听/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加以系统评判,后做出回应,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
批判性思考者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1自主决断。
2好奇心。
要想充分利用淘金式思维来立身处世,需要多听多看,真正用心去听用心去看。
3谦恭有礼。
哪怕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每周都会犯下一堆错误,认识这点,就有理直气壮的根据,积极主动地和其他人交流。
4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
虽我们想尊重倾听其他人的观点,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不分轩轾,都有价值。
5让对话进行下去。
最重要的:当你使用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时,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是抱着学习的态度。
营造交流的友好氛围。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1弱势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
2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断言和信念加以评估。
学会提问_《学会提问》读后感

学会提问_《学会提问》读后感《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里面充斥大量的案例和练习,更像一本教科书。
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我们会主动或被动地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
从我们上开始,家长和老师就不断地教育我们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学习学到重点,做事抓住要害。
但是在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该问那些问题,不知道怎么个问法。
往往是新的意见一多,那些需要牢牢把握,哪些可以不予考虑,取舍变得越来越难。
这本书中讲授了批判性思考和提问的一些技能,同时在每一章后面也提供了练习的例子。
通过学习和练习,我从中有所收获。
在现在这个知识和数据爆炸的时代,信息纷至沓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够得出千千万万种观点,而那些信息是真正有效的,那些观点是正确的,需要我们从中精挑细选,很显然,这个时候海绵式的思维的效率就很低了。
而且,海绵式的思维容易在众多的观点中迷失自己。
在以后的读书学习过程中,要渐渐地学会淘金式的思维,面对一个问题,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之上,问自己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
不断地让自己和问题进行对话,加深自己的理解,对待别人提出的观点,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和判断。
其实,淘金式思维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身要有足够的积淀,有着判断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知识储备,学术上要有专业基础、为人处世上有道德底线、做人做事上有原则目标。
所以,对于我自己来说,目前除了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总结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
这本书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其中之一二观点让我很受启发,我会继续读下去,从中悟到更多的东西。
学会提问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这是一本教你建立批判性思维的书,有理论、有拆解、有联系,拆解和联系太多了,这里不展开,只记理论。
下边笔记。
海绵式思维VS 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被动吸收外界信息,有利于复杂思考。
但是海绵式思维对各种纷至沓来的观点如何取舍,没有给出办法。
淘金式思维掌握主动权,带着态度和问题去读书,迅速决定自己在阅读的材料价值几何。
就好像是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你随时准备好提问或反驳,哪怕作者本人并不在场。
坚持淘金式思维,那么进入你大脑的知识和信息都会经过你的检查。
提出观点的人负责解释作为积极主动学生,你有责任提出问题,以消除疑问,但你的责任到此为止。
你没有义务评价不明确的想法如果没有清晰论证的信息,对方没有权利强迫你相信他。
要有勇气根据信息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当你遇到新的理由,胜过之前的理由,你就应该倾力拥抱这个新的世界,认为新的世界更可靠。
感情受到理智的调节对一个观点投入的情感再深,也不应该影响接受或拒绝的立场,批判性思考的人要有想法随时会得到修正的意识。
描述性命题VS 规定性命题描述性命题:是什么,是不是,怎么样,是多少。
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子。
规定性命题:应不应该。
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要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1)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说家的立场。
假设你要为这个观点做辩护,那你理解作者的假设就会容易得多。
2)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
反串思考。
理解一份材料的整体结构1)什么是论题和结论。
2)什么是理由。
3)哪些词的意义不明确。
4)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批判性思维的圣经,仔细研读可防止被别人忽悠,进而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中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相。
那么《学会提问》读书笔记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这本书阅读推荐指数:4颗星(值得买纸质书收藏)本书是批判性思维的圣经,仔细研读可防止被别人忽悠,进而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中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相;练就批判性思维首要的就是提出好问题。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方式:像海绵,照单全收;淘金式思维方式:像淘金,不断质疑,不断筛选;淘金式思维方式更能帮助我们思考实质性问题。
批判性思维既是淘金式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又分两种:弱势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区分在目的上,弱势批判性思维是为了捍卫自己;强势批判性思维则是为了接近真理,求得真相,它用批判性思维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如何正确有效的提问?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体系:论题和结论是什么?问两个问题:他想证明的是什么?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论证=理由+结论;学习怎么寻找理由,也就是回答问题:是什么让作者相信自己的结论。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避免产生歧义;要需要那些有歧义的词或词语:1.检查论点是否有关键重点词语;2.在理由和结论中找到能影响你判断的词;3.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4.站在文中对方的角度去判断;最后,需要不停的思考作者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
注意是价值观假设还是描述性假设?寻找论证中潜在的价值观假设,能从本质上去理解对方的论证;推理过程中是否有谬误?后面的引文部分给出了谬误的举例;证据的效果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引用中的引用都存在质疑的问题;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建议:发掘更多的原因;筛选真正的原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建议:尽量找出数据的背景信息;判断并寻找缺失的信息;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建议:识别省略的信息线索;多征求周围人意见;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关键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提出上述问题?批判性思维者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主动性:主动发问,主动接触,金子不会自然发光,总要掏出来;好奇心:这是一切认知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长沙善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刘勇《学会提问》这本书属于翻译书籍,里面的例子多为美国式故事;对于此书读下来最深刻的体会是要仔细认真的边读边思考,每个章节都是环环相扣,在读的时候要及时回顾前面的点,不然就会懵。
通过此书阅读给自己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在吸取外部信息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适当的问题,在不断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对新领域的认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利用信息;但有些信息是试图改变我们的认知与信念,那么我们该怎样取舍这成为困扰我们的问题,如果不能学会正确对信息媒介进行解读以及判断,那么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洪流中无法自拔。
养成批判性思维,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不会盲从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权威。
对信息抱有怀疑,求真的态度,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是具有批判思维的人所具备的;所以此书可以锻炼我们的这种评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
1.学会提问的目的:帮助了解何时提问、怎样提问才能让你判断出信什么不信什么;树立正确的态度,达到自行判断哪些观点可以为自己所用,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2.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是有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强烈愿望。
淘金式思维清单:主要包括4个问题:1)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2)我记录别人说话的可能问题了吗?3)我对别人的话进行客观评价了吗?4)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在别人无合理说法的基础上,我形成自己的结论了吗?5.批判性思维包括三方面,在三方面中,都出现了一个词“关键问题”。
6.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自主性、好奇心、谦恭有礼、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7.引言警句1、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2、思考要有明确的目标;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让我们的思考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3、拒绝还是接受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重要的基础;4、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第二章论题和结论是什么缘由:要成为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第一步就得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1.什么是论题: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
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论题分为两类:描述性论题: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规定性论题: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结论: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我们只有找到结论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
为了找到结论,有以下几种方法:1. 寻找论题(因为结论必定是对论题的回应);2. 寻找指示词(例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等);3. 文中可能的地方(开头和结尾);4. 跳过数据、定义、证明、背景等等,这些都不可能是结论;5. 通过上下文和作者背景;6. 通过问“所以呢”,将隐藏性结论挖掘出来。
第三章:理由是什么理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理由+结论,构成论证理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论证和推理意思一样,都是指使用一个或多个想法来支撑另一个想法。
论证的特点:1.论证必有其目的;2. 论证的质量又高有低;3.由结论和支撑理由构成。
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第一个要问的是“为什么”。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惠施原则:为了对论证做出最公平的评价,需要首先假设这个论证是最无懈可击的,理由很充分,然后再着手进行评价。
推理论证的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寻找理由有提示词:1. 找出指示词(例如,由于、因为这个原因/事实、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是、研究显示、第一/二/三……);2. 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结论、理由;3. 对理由和结论其进行编号;4. 在文末列出所有理由。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
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学术写作方面推理能力很重要;要特别注意理由,给出以下建议:1.在做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
2.找到涵盖你的论题的主要刊物3.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第四章:哪些词语意义不明确找准关键词关键词:在论题上下文语境中有可能存在歧义的词汇或短语。
如何找准关键词:1. 以表述出的论题为线索确定可能的关键词;2. 找出哪些词在支撑起关键性作用;3. 留意抽象词汇(其理解是最可能因人而异的);4. 利用反串的方法发问(“如果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是否是因为对这个词理解不同?”)。
检查有没有歧义歧义:指一个词或词组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
检查歧义:替换含义进行支撑性判定。
词汇意义:1. 外延意义(指一个词的约定俗成的外在性描述性的指称对象);2. 内涵意义(对术语或词组所附加的情感上的联想意义)——因而要小心被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所左右。
启示:时刻留意歧义(可采用反串方法,关注受众)。
第五章: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假设是没有明说的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或听到某些事情后,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结论,有时会说明理由。
但很多时候,我们不会说出假设。
理由是风筝,假设是风,确定了风筝会飘向何方。
假设的特征:1. 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2. 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3. 对判断结论有较大影响;4. 可能具有欺骗性。
寻找假设:理由为了成立所需的假设;结论为了得到理由证明所需的假设。
假设的分类:1.价值观假设: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认同程度的比较)。
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外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2.找到价值观假设的线索:(1)对方的背景(2)可能发生的结果(为什么他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他很重要?)(3)找类似的社会争论,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4)用反串方式(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哪些价值观对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5)找到常见的价值冲突△涉及规定性论题的完整推理离不开理由和价值观假设。
2. 描述性假设:对这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
其中一种针对术语的假设被称为定义性假设。
(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5)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举例:从“王林是个诚实的人,因为他是我的小学同学。
大家都说他从来不撒谎。
”中找出结论、理由和描述性假设。
通过反串方式,大家找到了:结论:王林是个诚实的人,理由:因为他是我的小学同学。
大家都说他从来不撒谎。
”描述性假设:他这20年都没有变避免分析无意义假设:指的是不言自明的描述性假设,如假设理由成立,假设我们有适当的背景知识等等。
启示:没有价值观和描述性想法影响论证就根本无法写作,但即便如此,也应尽最大努力揭示那些引导你思绪的假设,给试着接受你的交流者一个公平的机会来全面理解你的推理论证。
第六章:推理过程中的谬误什么是推理中的谬误1、谬误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2、推理过程中的三种陷阱:(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或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案例:因为天气下雨,所以门店业绩不好.(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的好像和结论有关系,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成立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推理中的谬误盘点推理过程中的11个谬误:1、人生攻击谬误:这是一种将避开观点而代之以人身攻击的谬误。
就事论事,是破解人身攻击谬误的法宝.2、滑坡谬误:滑坡谬误是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
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3、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若还有遗漏问题未解决,那么这个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4、偷换概念谬误:偷梁换柱谬误,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5、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6、稻草人谬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收到攻击,这样我们的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当一个人攻击一个立场的几个方面时,我们需要检查一下他是否公正全面地表现出了这个立场。
如果没有的话,就是稻草人谬误,是他设立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靶子进行攻击,让我们很容易就站在他这边。
稻草人是推理者杜撰出来的,而且很容易被击倒。
7、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警惕词汇: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两种选择分别是。
8、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9、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10、转移话题谬误: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11、循环论证谬误:在推理过程中依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推理错误汇总:一旦作者有下列行为之一,你就应该驳回其推理论证·对事不对人·使用滑坡推理方式·表现出寻找完美解决方案的趋势·用模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诉诸可疑权威·诉诸情感·攻击稻草人·呈现虚假的两难情形·通过恶语中伤来解释·将注意力从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光环效应来让读者分神·循环论证·介绍另一个话题来转移注意力。
第七章: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经典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1.我为什么相信它断言,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取决于相关证据的数量;养成经常提问题的习惯:你的证明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你为什么相信它?你能证明吗?2.事实断言可靠吗事实断言:1. 描述性结论;2. 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3 描述性假设。
什么时候我们才可能接受一个事实断言: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2.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3.当这个断言在同一场交流中被很多过硬的证据合理地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