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合集下载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人内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群体传播 四.组织传播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将要论述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 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 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另
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换句话说,人的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
所罗门· 阿什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总之,阿加西的研究有力证明:人们宁愿追随群体的意 见而不大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便这种判断正确无疑,而群
体的意见荒谬透顶。
思考:
阿什的研究揭示了人们顺从群体压力的强烈倾向。 但是,在阿什的实验中并非每一个人都顺从群体。不 顺从群体压力的人们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二是显性的群体规范。Fra bibliotek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所谓的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 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含群体价值,及群体成员关于 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链接:“自己人” 效应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少数服从多数)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 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瓮安打砸烧抢的现场
公安局被烧毁的警车
/society/200812/d724f3b308db-4733-8a21-5e3c5548e72a.shtml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第一章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社会传播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类型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类型
• 迅达商务资料网
传统的线形传播模式
图1
信息源 传者
受者 结果
噪音
• 迅达商务资料网
新型的控制论传播模式
图2
传播
信源
信宿
信息
传播
信宿 信源
反馈
信息
反馈
• 迅达商务资料网
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
图3组织 Who源自取得的结果What effect
四、 公共关系的传播规律
双向沟通律 情感唤醒律 客观超脱律 因人因时适宜律
• 迅达商务资料网
1、双向沟通律
公共关系的沟通是双向沟通 ,是指沟通双方互相传递、 互相理解的信息互动。
这一规律包含以下三方面的 内容:
• 迅达商务资料网
沟通双方互为角色。当一方是发出者时,另 一方是接受者;另一方是发出者时,这一方 就又成了接受者。在沟通过程中,双方不断 沟通自己的角色位置。
人际传播的特点是个性性、私人性和信 息反馈的及时性
• 迅达商务资料网
3.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和其成员之间、组 织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进行的沟通交流 。
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传播两种形式:一 种是职能传播,其沟通方向是垂直沟通 ;一种是非职能传播,其沟通方式是平 行的横向沟通。
双向沟通要求注意以下三点:
沟通双方必须存在一定的共识区 域,即沟通双方具有共同的经验 范围。
共识区域又叫做共同经验,指人 们拥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活经验。
共识区域越大,双方拥有的共同 经验越多,沟通时的共同语言也 就越多,信息分享的程度也就越 高,失真也就越少。
• 迅达商务资料网
1.自身传播
自身传播,也叫人的内向交流,即 传播的“双方”集于一身,本身内部 进行的交流。

传播学复习纲要

传播学复习纲要

一、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人类社会的传播具有普遍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组织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短信参与等),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社会信息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示意图辩证的相互作用,意味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人类语言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从生物信息系统进化的角度而言,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语言的特点:1.词语创造的随意性2.语言的开放性3.语言的概括性4.语言的社会性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分为这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加速发展趋势、传播方式的叠加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巴勒克拉夫【英国】概括的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们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2.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媒介的意义:1.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的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2.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传播媒介的类别:1.示现的媒介系统。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1、传播的五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

2、传播的类型:传播—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3、传播学诞生于:美国。

4、战争时期:①一战时期(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无线电通讯,报纸,传单;②二战时期(轴心国阵营:德国、日本、意大利;同盟国阵营:英、美、苏、中国、法):电影,广播。

5、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①接触媒介,获取信息;②解读媒介,批判的接受媒体信息;③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6、传播学诞生标志的书籍及作者:《大众传播学》,施拉姆。

7、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8、大众传播者: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9、大众传播者的特点:群体性,专业性,机构性。

10、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因此,他们被称为“信息的把关人”。

①广义:涉及传播活动的机构和人都是把关人;②狭义:参与大众传播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员等。

11、影响把关人的传播行为的因素:①政治原因;②经济原因;③社会、文化原因。

12、大众传播中,可不可以没有把关人:13、网络传媒出现以后,把关人的作用发生了哪些变化?14、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新闻性、娱乐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15、符号的特征:①信号(因果关系,自然符号);②象征符(人所特有)。

16、符号类型:①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语言,文字);②非语言符号(物体、体态、伴随、时空语言符号)。

17、副语言:是指语言系统中音质、音量、音色、音调、节奏、声音、速度等声音因素。

18、类语言:是指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符号系统,包括言语交际中的咳嗽、呻吟、叹息、嬉笑声等功能性发音。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一、传播的定义:二、信息的定义信息与讯息的区别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验3、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四、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五、传播的主要类型(一)人内传播:1、定义2、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米的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二)人际传播1、主要特点:(1)传递与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信息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适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5)人际传播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愿的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2、人际传播的功能镜中我皮格马利翁效应(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1)、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2)、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人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a)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b)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的回流现象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3、组织传播(1)、组织内传播①正式渠道:横向传播、纵向传播②非正式渠道:(2)、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四、大众传播1、定义2、特点: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窜博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的活动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传播第三节: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形态1、一般性的文化传播2、专门性的文化传播3、系统间的文化传播二、文化传播学及其研究范畴(一)、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关系(二)、文化传承问题(三)、跨文化传播研究(四)、媒介文化问题第二章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一、文化传播的特征二、文化传播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行为环境(宏观、微观)与心理环境三、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1、文化传播的高技术化2、文化传播范围的全球化3、文化传播力量的实力化第三节文化传播的途径与规律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1、迁徙传播一般迁徙活动:由征服引起的迁徙活动自发的流动迁徙,政府的组织迁徙(鼓励或强制)2、商贸活动传播3、战争与扩张传播4、宗教传播5、教育传播6、使节互访7、和亲通婚8、大众传媒传播9、探险、旅游观光、举行学术会议、图书交流和翻译二、文化传播过程的规律1、扩散律2、趋低律3、双向律4、层次律5、选择律6、激发律第五节、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第二节文化传播原理一、文化维模原理二、文化适应原理三、文化圈层原理四、文化融合原理五、文化增殖原理: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

第五章传播类型

第五章传播类型
1、面对面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实物符号等 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 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 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二、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性 面对面和非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都具有直接性。
随意性 受传双方、传播内容、速度、反馈可随意调整和改变。
一、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的形式
2、记忆 人对过去经验的反应。 信息论观点: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 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的形式
3、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周围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人对 客观世界的内在属性和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
4、想象 想象是人对过去从来没有感知过的对象和现象的 映像的创造。
5、情绪和感情
一、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的相关理论


主我 I
义 的 象
客我 Me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 论 Nhomakorabea“主我与客我”理论
最早从传播学 角度对人内传播 进行系统研究的 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H.米德
“主我与客我”理论
(1)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 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主我”是指个体 对他人态度的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具有主动性和创 造性,它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 调整自己,改变环境。而“客我”则是一个人根据别人 对自己所承担角色的要求,而调整塑造出的“我”。当 一个人作为“客我”时,他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客体, 他将按照他人对他所采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 做出反应。 ”。

(完整版)5W传播理论

(完整版)5W传播理论

5W[专播理论美国学者H •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 nna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

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五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因此说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其间的五个环节正是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精髓。

1. --------------- 传播者控制分析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等,他们是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他们制作、传播信息。

传播者也可以是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

这一概念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他于1947 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书中首先提出。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把关人的把关并非个体行为,它要受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组织、受众、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集中强调了传播者在社会大众传播早期的主导地位。

在传播者制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控制着传播内容,而他们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受到所在社会的基本制度对他们的控制,他们本身也是社会控制手段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罗门·阿什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
精品课件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总之,阿加西的研究有力证明:人们宁愿追随群体的 意见而不大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便这种判断正确无疑,而
群体的意见荒谬透顶。
精品课件
思考: 阿什的研究揭示了人们顺从群体压力的强烈
倾向。但是,在阿什的实验中并非每一个人都顺从群 体。不顺从群体压力的人们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人内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群体传播 四.组织传播
精品课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将要论述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精品课件
瓮安打砸烧抢的现场
公安局被烧毁的警车
/society/200812/d724f3b3-08db4733-8a21-5e3c精55品4课8e件72a.shtml
相关案例:贵州瓮安事件
当时在现场的瓮安三中语文教师吴琼对那场冲突历 历在目:
“八九岁的小姑娘懂哪样?她也跟着闹。请愿人群情绪 激烈,警察却很克制,劝说学生不要闹。冲在前面的都是十来岁 的学生娃娃,他们却偏要闹,好多围观的大人就在后面鼓掌。警 察坚持耐心劝告说:‘不能冲击公安机关,要找领导才能解决问 题。’学生娃娃非要马上就回答。警察拉起了警戒线,学生就拥
精品课件
二、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 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另
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换句话说,人的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
精品课件
2.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 和相互认知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 )
理论
库利是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 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 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精品课件
在传播学中,我们倾向于采用社会学中的分类标准来 对群体进行分类,即将群体分为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另一种群体的存在,这就是由临时的 集合行为产生的聚集人群,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乌合之
众”。
无论是哪一种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促使群体成 员同心同德的一种内聚力。其中的主要内容,一是隐性的群体意识,
精品课件
三.集合行为及传播机制
链接: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看集合行为中的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在这种集合行为的群体传播中,信息、情绪、观念、行为 等常常是通过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的方式传递。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谣言
精品课件
相关链接:贵州瓮安事件
2.从反馈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更有优势。人际传播 的现场感,还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给它提供了面对
面的交流场。 思考:
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有哪些优势,大 众传播可以如何借鉴其优势,为我所用?(电视节目、 报纸发行、品牌推广)
精品课件
第三节 群体传播
一、什么是群体?
所谓群体,就是一群人按照某种个体特征,在同一目标的 指引和统一规范的约束下,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协调运动的一种社会性组合。
关系的体现。
精品课件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 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 种更高贵”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精品课件
二、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 我
意 义 的
客 我



根据米德的理论,人内传播就是一个以象征符为中介的 互动过程。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
大多数传播学者都同意,面对面交流是最有效的,它传递的信 息尤其非语言信息特别多,超过其他任何形式的传播。
在所有的媒介中,电视最接近面对面传播,但两者有重大差别; 这些差别是什么?其影响何在?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有哪1.人际传播是传统的、自然的、富有人性的传播 , 参与传播的各方关系完全平等。
二是显性的群体规范。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所谓的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
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含群体价值,及群体成员关于 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链接:“自己人” 效应
精品课件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少数服从多数)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 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精品课件
3.特点: ⑴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⑵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⑶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⑷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互动性强,表达多样,含义丰富,构成人类传 播的基本条件。
精品课件
星巴克咖啡的“口碑营销传播”
精品课件
思考:
精品课件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 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 传播。
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 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 息处理的活动。
曼古埃尔《阅读史》中文版封面
精品课件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不仅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 互动机制。 人内传播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 构成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我”的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精品课件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定义、动机和特点 1.所谓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就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 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1.面对面的交谈 2.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