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博弈论

管理博弈论
管理博弈论

管理博弈论

管理博弈论(Game Theory of Management)

[编辑]

什么是管理博弈论[1]

管理博弈论也称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理论,是指管理博弈论是对近年来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中不同模型、不同方法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提炼。所以可以说管理博弈论就是围绕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是博弈论在管理学领域的运用与发展。

[编辑]

管理博弈论的产生[1]

现代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激发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其中自然包含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但由于管理对象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人,不是理性的经济人;由于管理环境是复杂多变而组织目标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管理活动更具多阶段特性;由于被管理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而管理激励与约束是多因素的;还由于管理活动通常具有多目标、多层次的特点,使博弈论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远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更为复杂、多样。由于引入了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的概念,使得管理和博弈有了结合部,博突论在管理学的应用有了切入点。之所以说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管理博弈论产生和发展的载体,是由于它既切合管理实践发展需要,又能将个人理性与非理性、优化结果的定量与定性描述、需求的单因素与多因素、管理的单目标与多目标、单阶段与多阶段、单一管理层次与多管理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编辑]

管理博弈论的基本内容

管理博弈论的基本内容包括: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压力约束,纠偏约束。

[编辑]

管理博弈论管理的核心[2]

管理博弈论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其中就包含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努力水平。因此,激励与约束就成了管理的核心职能。在企业中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如何创造出使员工感到上下级平等的环境,如何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这都是一个组织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考虑如何运用管理激励与约束手段的问题。从社会现实来看,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污染问题,体育比赛中的黑哨问题,运动员的违规问题等等都是管理激励与约束措施不当造成的。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约束机制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管理博弈论就是一门关于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系设计的新学科,它是博弈论在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支,管理博弈论进行定量化.模型化研究的基本数学基础就是博弈论。

[编辑]

管理博弈论的学科特点[1]

管理博弈论作为一门以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有自己产生的时代背景,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是应管理实践需要而生的。具体而言这门新学科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管理博弈论是一门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管理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往往非常复杂。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一般信息是不对称的,他们既可能是合作关系,也可能是非合作的关系,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中需要综合运用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非对称信息博弈的理论与方法,还可能用到各种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还要以管理学激励与约束理论为指导。因此,管理博突论是由众多学科理论交叉形成的,以特定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新学科。

(2)管理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管理类新学科。管理博弈论是根据管理实践的需求而产生发展的,它的问题来源于管理实践,它的研究服务在于管理实践,故而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管理类新学科。

(3)博弈模型的机制式表述。博弈论中博弈模型的基本表述形式有战略式表述、扩展式表述;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中博弈模型的基本表述形式为特征函数式表述。这些博弈模型的表述形式都是管理博弈论中博弈模型可采用的表述形式,但是,由于对复杂的多目标、多样因素、多阶段博弈难以表述,故其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管理博弈论提出了适应于解决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复杂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模型的基本表述形式——机制式表述。

(4)定性要素研究与定量要素研究相结合。博弈论与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中博弈模型不仅可容纳的要素较少,而且要求要素只能是定量的。管理问题中涉及的资源要素不仅多,而且定性要素占的比重很大。不能反映定性要素作用的模型,显然不足以反映问题的全貌,设计出的模型必然是有缺陷的。管理博弈论强调定性要素研究与定量要素研究相结合,在其机制式表述中,通过定性因素定量化,将定性因素纳入模型,研究其作用与影响,力图达到充分全面反映问题的目的。

(5)管理博弈论以实际管理问题为导向归纳其基本模型类型。由于管理博弈论以实际管理问题为导向,而实际管理问题复杂纷繁,故具体设计的模型多种多样。但管理博弈论以实际管理问题为导向,从两个角度对模型类型进行划分:一是管理对象是相对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相互联系、影响的个体);二是被管理者的行动是否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损耗。从而形成四类最基本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模型:个体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模型、群体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模型、隐蔽违规行为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模型、公共资源有效管理的激励与约制模型。

[编辑]

管理博弈论的研究[3]

?管理博弈论的应用研究

结合体制改革和管理实践发展需要,针对管理问题,将管理博弈论应用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国民经济各领域,可望获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管理博弈论的实证研究

结合管理实际,开展广泛调研,对管理激励与约束方法进行验证和修改,对管理激励与约束评估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并实施评估。

?管理博弈论的系统化研究

对管理博弈论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模型化表述、模型解法、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表达方式等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

?管理激励与约束理论方法研究

开展从管理学出发、渗透于哲学的理论方法论研究,是管理学发展的需要,也对管理博弈论的发展和应用起重要指导作用。

?管理激励与约束因素研究

研究基本的管理激励与约束因素、定性因素定量化的方法、激励与约束因素在模型中的联系及匹配问题等。

?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评估研究

研究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评估体系建立、评估指标设计、评估方法等内容。

[编辑]

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与博弈论、管理博弈论的比较[4]

博弈论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与管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与管理博弈论都是博弈论的应用分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是非合作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主要研究非对称信息结构下的最优契约安排问题;管理博弈论是博弈论和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下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问题。

博弈论偏重方法论研究,局中人地位平等,没有明确的设计主体,注重定量模型化分析,研究的目的是求得博弈问题的纳什均衡解。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设计最优交易契约,设计主体为委托人,实施对象为代理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非对称,委托人通过设计一种激励机制,使代理人按他所期望的方向行动。

管理博弈论以管理问题为导向,设计主体是管理者,实施对象是被管理者(有限理性人),管理者通过设计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约束、规范被管理者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约束、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管理博弈论对管理博弈问题的表述形式主要采用机制式表述,同时,针对具体问题也可灵活应用博弈论的战略式表述、扩展式表述及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特征函数式表述。

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与博弈论、管理博弈论的比较

1.博弈论(含合作博弈论

和非合作博弈论)

2.非对称信息博弈论

3.管理博弈论

本质关系是2、3基础是非合作博弈论在经济

学上的应用

是合作博弈论、非合作博弈论、非对称信息博

弈论在管理学上的应用

研究着眼点方法论导向经济问题导向管理问题导向

研究结果体

现综合信息结构下可能的

均衡结果

综合信息结构下的激励

与约束机制设计

博弈的一般表达方式战略式表述;扩展式表

述;

特征函数式表述

战略式表述;扩展式表述;特征函数式表述;

机制式表述

对“机制”的定

义博弈框架契约

管理系统内各分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

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

[编辑]

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管理博弈论在运动队管理中的应用[2]

现代运动队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的管理是运动队的核心问题。组建各级运动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运动队的管理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归纳为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只有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为运动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运动队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教练员和运动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博弈,如何权衡各方面的相关因素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就需要管理层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充分运用管理博弈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权衡利弊,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目前运动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运用管理激励的方式实现运动队管理目标

(1)需要激励

马斯洛的递进五层次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以层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其激发动机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时候上一级较高层次的需要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在一个运动队中,对同一个运动员来说,不同时期的需要层次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火箭队用560万美元优先取得了“小巨人”姚明下一年度的合约,对姚明来说他现在的需要就是场上主力位置,谋取高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火箭队的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满足他的需求,他才能继续为该队效力,反之,他就会另找主家。然而当初他在上海东方时的愿望仅仅是能够到NBA去打球。针对这些不同阶段的运动员的不同需要,在进行运动队管理的时候都应充分进行考虑,并且拿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2)目标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佛罗姆认为,一种激励因素(或目标)的激励作用的大小受它的期望概率和效价两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X期望概率。期望公式的理论说明:

①确立目标要适宜。在运动队的管理中必须针对运动队运动员本人的训练水平,确立与运动员或运动队本身相符合的目标,不管运动员的本身训练水平如何,盲目为运动队设立夺取奥运会金牌,世界冠军之类的崇高目标,显然也不可能激发出强大的行为力量。相反如果目标过小同样不可能产生较大动力。

②处理好成绩与奖励的关系。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当运动员取得一定的成绩,达到一定的目标时,就希望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才觉得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③运用期望值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不同层次的运动员,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自己的期望势必不同,一些运动员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一旦实现不了目标就会有失败感,一些运动员对自己的期望值过低,放松不努力,不认真训练,这都需要管理层认真分析,并为运动员设立适合的目标。

(3)榜样激励

优秀的运动队是由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组成的,特别是那些取得了辉煌成绩的老运动员,对运动队、对这个项目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言行对年轻运动员来讲,有时比教练员的说教能起到的作用更大,所以他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运动队管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运用管理约束的机制强制性地实现运动队管理目标

(1)压力约束

按照管理目标方向对被管理者施以约束(如设置竞争环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形成一种外部压力,可使人产生某种顾虑和紧张,从而产生一种避惩和控制力量。适度的压力会转化为人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但压力过大又会令人产生不安的情绪。在运动队管理中要求管理者在对运动员实施压力约束时,结合他们的训I练水平,确定适合的目标,施加适当的压力,偏执地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等等不科学的想法是错误的。

(2)纠偏约束

纠偏约束可以用来约束运动员某些偏离运动队具体规则的行为,使运动员朝着~个目标前进。在备战世青赛期间,由于私自外出饮酒,来自江苏的胡雪峰、杨力及来自新疆的木拉提三员国青小将遭受重罚。为整肃纪律,男篮国青做出了将这三名队员调整出队的决定。国青队对这三名小将进行的处罚,就是管理约束机制中纠偏约束在篮球运动队管理中的运用,在运动队管理中,运用纠偏约束可以有效地规范运动员的违规行为。

三、建立合适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运动队的管理

管理激励与约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必须以明确目标为导向,合理的设置目标体系,进一步进行分析,并形成决策。在运动队管理中,主要的激励与约束的构成,由于被管理者

不同时期的需求不同,管理者拥有的激励与约束资源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时期管理激励与约束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必须用纳什均衡对各个相关因素进行组合和分析,及时调整管理的方法。例如,对于国家篮球队来说,他的总体目标是参加各级比赛,但是在每一阶段他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子目标A可能是亚运会,子目标B可能是四国邀请赛等等,那么我们在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时候就应该针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调整管理方法。整体的设计模式如图。

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框图.jpg。

对运用管理博弈论对运动队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并初步建立运动队管理的模型。在运动队管理中合理地运用管理激励机制和管理约束机制能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能够节省有限的资源,为运动队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保障。在实际的运动队管理中,由于每个运动队的情况不尽相同,相关因素不太一样,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各个队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完整word版)经典的博弈论分析案例——“海盗分金”问题

经典的博弈论分析案例一一“海盗分金”问题 5个海盗抢得100枚金币,他们按抽签的顺序依次提方案:首先由1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5人表决,超过半数同意方案才被通过,否则他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依此类推。 “海盗分金”其实是一个高度简化和抽象的模型,体现了博弈的思想。在“海盗分金”模型中,任何“分配者”想让自己的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是事先考虑清楚“挑战者”的分配方案是什么,并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收益,拉拢 “挑战者”分配方案中最不得意的人们。 假设前提 假定“每个海盗都是绝顶聪明且很理智”,那么“第一个海盗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才能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推理过程 从后向前推,如果1至3号强盗都喂了鲨鱼,只剩4号和5号的话,5号一定投反对票让4号喂鲨鱼,以独吞全部金币。所以,4号惟有支持3号才能保命。 3号知道这一点,就会提出(100,0,0)的分配方案,对4号、5号一毛不拔而将全部金币归为已有,因为他知道4号一无所获但还是会投赞成票,再加上自己一票,他的方案即可通过。 不过,2号推知3号的方案,就会提出(98,0,1,1)的方案,即放弃3 号,而给予4号和5号各一枚金币。由于该方案对于4号和5号来说比在3号分配时更为有利,他们将支持他而不希望他出局而由3号来分配。这样,2号将拿走98枚金币。 同样,2号的方案也会被1号所洞悉,1号并将提出(97, 0,1, 2, 0)或(97, 0,1, 0,2)的方案,即放弃2号,而给3号一枚金币,同时给4号(或5号)2枚金币。由于1号的这一方案对于3号和4号(或5号)来说,相比2号分配时更优,他们将投1号的赞成票,再加上1号自己的票,1号的方案可获通过,97枚金币可轻松落入囊中。这无疑是1号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案了!答案是:1号强盗分给3号1枚金币,分给4号或5号强盗2枚,自己独得97枚。分配方案可写成(97, 0, 1, 2, 0)或(97, 0, 1, 0, 2)。分析 1号看起来最有可能喂鲨鱼,但他牢牢地把握住先发优势,结果不但消除了死亡威胁,还收益最大。这不正是全球化过程中先进国家的先发优势吗?而5号,看起来最安全,没有死亡的威胁,甚至还能坐收渔人之利,却因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而只能分得一小杯羹。 不过,模型任意改变一个假设条件,最终结果都不一样。而现实世界远比模型复杂。 首先,现实中肯定不会是人人都“绝对理性”。回到“海盗分金”的模型中,只要3号、4号或5号中有一个人偏离了绝对聪明的假设,海盗1号无论怎么分都可能会被扔到海里去了。所以,1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他的海盗兄弟们的聪明和理性究竟靠得住靠不住,否则先分者倒霉。 如果某人偏好看同伙被扔进海里喂鲨鱼。果真如此,1号自以为得意的方 案岂不成了自掘坟墓! 再就是俗话所说的“人心隔肚皮”。由于信息不对称,谎言和虚假承诺就_ 大有用武之地,而阴谋也会像杂草般疯长,并借机获益。如果2号对3、4、5 号大放烟幕弹,宣称对于1号所提出任何分配方案,他一定会再多加上一个金币给他们。这样,结果又当如何? 通常,现实中人人都有自认的公平标准,因而时常会嘟嚷:“谁动了我的奶

博弈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中的博弈论 在博弈中,你必须考虑对方的选择来确定你的最优选择,而对方也必须考虑你的选择来确定他的最优选择,你从博弈中得到的赢利——或者说是利益,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行动,也取决于对方的行动,而对对方来说也是如此,你们当中的每一方都试图尽可能的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总之,你们的行动既互相影响又相互依赖,这正是博弈最本质的特征。 在一场博弈中,每个人的目标都是其利益的最大化。在博弈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不会有道德,良心和情感上的考虑,所有的一切都只以是否符合自身利益作为选择标准。不过我们有时候也会从心理上、情感上对这一假设进行修正。不过,这种假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虽然我们研究的是对抗性行为,但是我们不要寄希望于博弈论可以使你所向无敌,不过博弈论确实可以增强你对某些局势的洞察力,因为它有自己独特而又保持逻辑内在一致性的思考方法。 我们来看一个现实的例子。 一个经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让手下有两个主管进行比赛,获胜者将得到一笔奖金。如果这两个员工都拼命工作,那么每人都有1/2的概率得到奖金,但是每个人也都会承受艰苦工作而带来的负效用,而经理自然可以得到好处。但是这两个员工实际上也可以合谋而皆不努力,这时他们两个得到奖金的概率仍然是1/2,但是谁也不需要承担艰苦劳动所带来的负效用,这使得每个员工都从合谋中得到了好处。不过,经理遭殃了,因为预期的工作效率下降了。假如你是这个经理,你会怎么做? 有什么办法来防范合谋呢?大家可能会想到监督。监督的确可以防范合谋,但是进行有效的监督是很困难的,一是监督者也有可能与被监督者合谋,二是对于隐性的默契合谋,监督对此无能为力。那么有什么办法来防范合谋呢?一个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歧视。比如,两名员工是一男一女,那么这个歧视的方案是男员工在比赛中胜出将获得100元,而女员工则只能获得50元。这个方案会导致女员工不努力,而男员工为了胜出将努力而不与女员工合谋。实际上,组织正是通过打击某些员工而拉拢另一些员工来瓦解员工之间的合谋行为的。 不过,这个方案有个问题,她会使被歧视员工不再努力,另外由于法律的相关因素,这样的显性歧视方案不会被广泛采用。我们可以借鉴的是隐形歧视理论。比如在组织中两个员工为了争夺一个更高的职位而竞争。显然,两个员工也可以合谋而不努力,让老天来决定谁来得到这个岗位,并且约定,不管是谁得到这个岗位都需要对对方进行补偿。这个问题仍然

博弈论在管理制度中的应用

博弈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日期:

博弈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为这些事情困惑过:为什么员工技能竞赛,技能比拼很难开展,即便开展了,为什么工作效率也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提高?为什么企业中总有些人拖大家的后退而不努力工作?为什么有的领导手段强硬,有的领导风格怀柔?你是否为“办公室政治”烦恼不已?你有没与遇到过和你看法不一致,总是与你针锋相对的下属?遇到强硬的下属你该怎么办?为什么酒店联盟或者企业间的联盟总是很难做?你是否在做决策之时衡量反复却不知道选择何种策略?。。。。。。。。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困惑你是否明白其中的原理?你如何提出科学而又合理解决方法? 以上种种问题,你都能从博弈理论中得到合理而科学的解释。而大家是否了解博弈论呢。我们这次分享就是和大家一起了解博弈论的一些知识,并以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博弈为例子,给大家提供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思路。 那么什么是博弈论呢?所谓博弈论,就是一套研究互动决策行为的理论。它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方式,既谋略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博弈论通俗的理解就是,关于人与人的斗争中“老谋深算”的学问。 假如你正跟恋人用手机通电话,突然信号断了。这时你是会立即拨电话过去,还是等你的恋人拨电话过来?很显然,你是否拨电话过去取决于你的恋人是否会拨过来。如果你们其中一方拨,那么另一方最好是等待;如果一方等待,那么另一方最好拨过去。如果双方都拨,那么就会出现线路忙;如果双方都等待,那么时间就会在等待中消逝。 这,就是博弈。

博弈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

博弈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转) 1 基础知识 博弈论是一种独特的处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与博弈论有关的学科包括数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博弈论(如同计算科学理论和许多其他的贡献一样)是由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创立的。博弈论领域第一本重要著作是诺伊曼与另一个伟大的数理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共同写成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当然,摩根斯坦把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带入了合作中,但是诺伊曼也同样意识到那些思想并对新古典经济学做出了其他的贡献。 ■一个科学的隐喻 由于诺伊曼的工作,在更广阔的人类行为互动的范围内,“博弈”成为了一个科学的隐喻。在人类的互动行为中,结局依赖于两个或更多的人们所采取的交互式的战略,这些人们具有相反的动机或者最好的组合动机(mixed motives)。在博弈论中常常讨论的问题包括:1)当结局依赖于其他人所选择的战略以及信息是完全的时候,“理性地”选择战略意味着什么? 2)在允许共同得益或者共同损失的“博弈”中,寻求合作以实现共同得益(或避免共同损失)是否“理性”?或者,采取侵略性的行动以寻求私人利益而不顾共同得益或共同损失,这是否是“理性”的? 3)如果对2)的回答是“有时候是”,那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侵略是理性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合作是理性的? 4)在特定情况下,正在持续的关系与单方退出这种关系是不同的吗? 5)在理性的自我主义者的行为互动中,合作的道德规则可以自然而然地出现吗? 6)在这些情况下,真正的人类行为与“理性”行为是否相符? 7)如果不符,在那些方面不符?相对于“理性”,人们更倾向于合作?或者更倾向于侵略?抑或二者皆是? 因而,博弈论研究的“博弈”包括: 破产 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 网络战(Battle of the Networks) 货物出门,概不退换(Caveat Emptor) 征召(Conscription) 协调(Coordination) 逃避(Escape and Evasion) 青蛙呼叫配偶(Frogs Call for Mates) 鹰鸽博弈(Hawk versus Dove)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多数决定原则(Majority Rule) Market Niche 共同防卫(Mutual Defense)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补贴小商业Subsidized Small Business 公共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最后通牒Ultimatum

《管理经济学》(二)-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5)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二)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特点比较分析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关门点决策 4、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利润状况分析 5、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分析 6、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分析 7、论价格歧视及其条件 8、论一级差别定价、二级差别定价和三级差别定价的含义与适用条件 9、论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与企业决策 10、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11、寡头市场结构的特点分析 12、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与效率分析 13、卡特尔定价与价格领导的含义与应用 14、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5、运用某一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的定价与产量决策 16、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含义及其应用 17、企业不同的定价实践与应用 18、市场进入障碍与市场结构——以某市场为例 19、长期投资决策原则与应用 20、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3题——20题,可以加副标题。如第20题,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广告战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18917故事中的博弈论:对若干政治、经济与军事现象的分析与理解

故事中的博弈论:对若干政治、经济与军事现象的分 析与理解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蒲勇健 一.什么是博弈论 1. 博弈论就是研究理性人行为选择的理论。 2. 纳什均衡的概念 二.囚徒困境 1.囚徒困境的概念 2.例子: (1)公共品的提供 (2)卡特尔的不稳定性(OPEC,价格自律联盟) (3)军备竞赛 (4)团队生产的低效率 (5)改革激励的不足 (6)小学生“减负”遭遇“囚徒困境”析

三.智猪博弈 1.智猪博弈 在一个猪圈里养着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在猪圈的一端放有一个猪食槽,在另一端安装有一个按钮,它控制着猪食的供应量。 假定:按一下按钮,就有8单位猪食进槽,但按动按钮需支出2单位成本;若大猪先到食槽,则大猪吃到7单位食物,而小猪仅能吃到1单位食物;若小猪先到,则大猪和小猪各吃到4单位食物;若两猪同时到,则大猪吃到5单位,小猪仅吃到3单位。 这里,每头猪都有两个战略:按或等待。见表3.4给出的战略式表述。 小猪 按等待 大猪按 等 待 表3.4 智猪博弈 2.例子 (1)用智猪博弈模型解释股市现象 (2)用智猪博弈模型解释股份公司治理结构 (3)用智猪博弈模型解释广告市场现象 (4)用智猪博弈模型解释企业技术创新 (5)用智猪博弈模型解释公共品的提供 (6)用智猪博弈模型解释改革中的积极性差异

四.混合战略博弈 (1)“石头、剪子、布”游戏 (2)“棍子、老虎、鸡、虫子” (3)孔明与曹操:《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上的博弈。 (4)田忌赛马 (5)The gam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on TaiWan: Back for or no 五承诺行动 (1)破釜沉舟 (2)韩信赵国之战 (3)失街亭 。 六.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 (1)二手车模型与伪劣产品之信息经济学解释

企业决策的博弈论解读

2011年第10卷第16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6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企业决策的博弈论解读 □董高伟 【摘要】企业决策是企业管理者自主制定、选择和实施企业策略的过程。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将企业决策过程视为决策诸要 素之间的博弈过程,各决策主体根据对方的策略生成应对策略,贯穿整个企业决策过程的始终。决策主体间的博弈要求企业决策从 “硬性”管理向“软性”管理过渡,实现共赢局面。【关键词】博弈理论;企业决策;企业策略;企业管理 【作者简介】董高伟(1979.12 ),男,山东定陶人,中国药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博弈理论 决策学管理大师西蒙指出,管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管理行为, 都有一个可分解的决策过程。在西蒙看来,管理过程是管理者递进地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过程是管理的核心。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决策(business decision )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将企业决策过程视为决策诸要素之间的博弈过程,试图阐述企业决策过程的核心要素, 分析企业决策的决策特殊性。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game theory )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1710年,德国哲学家和微积分奠基者莱布尼兹预言了关于策略博弈的理论出现的必要和可能。其后两年, 也就是1712年,詹姆斯·华尔德格拉特(James Waldegradre )首次提出了“极小极大”策略的概念。1838年,古诺(Cournot )研究了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1年,经济学家艾吉渥斯(Edgeworth )在 《数学心理学》一书中论及了策略博弈与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似性。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本世纪初, 策墨罗(E.Zermlo )就下棋证明了几个特殊的博弈定理。法国大数学家波莱尔(E.Borel )提出了“有限形式的极小极大定理”,但他否定这一定理在一般形式下的成立性。1928年,匈牙利出生的大科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enn )首次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定理,即“每个矩阵博弈都能通过引进混合博弈而被严格决定” ,从而宣告了现代博弈论的正式诞生。近几十年来,博弈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正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所接受和运用。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含多个要素: (一)参与人(player )。在一场博弈中,每一个拥有决策权的参与者称为一个参与人。参与人可以是某个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团或组织。博弈参与者至少为两个。博弈论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rational )。所谓理性的人是指他为了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具体的策略。博弈论研究的就是理性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 (二)策略(strategy )。一局博弈中,每个参与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策略不是参与人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参与人整个博弈行动的方案。 (三)支付(pay off )。一局博弈中任一可能的策略组合下的结果称为支付。每个参与人在一局博弈结束时的支付,不仅取决于该参与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 同时也取决于其他参与人所采取的策略。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参与人的支付是全体参与人所选择的一组策略的函数, 通常称为支付函数。(四)结果。对于博弈参与者来说,存在着一博弈结果。所谓结果是参与者最终对策略的选择造成的确定性的支付。 (五)均衡(equilibrium )。均衡是平衡的意思,所谓博弈均衡,它是一稳定的博弈结果。均衡是博弈的一种结果.但不是说博弈的结果都能成为均衡。博弈的均衡是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纳什均衡是一最常见的均衡。 二、企业决策的博弈论界划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决策概念的界定层出不穷。美国安索夫把企业决策分为三类:一是战略决策。指谋求企业与经是主要检查是不是有个别项工程合价过高或过低,有经验的造价人员,一看就能明白是哪个子目出问题了。(三)工料消耗指标。即对主要材料每平方米耗用量的分析。如钢材、木材、水泥、中砂、碎石、机砖、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它是衡量该工程造价是否准确的一个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编制是一门专业性、政策性、技巧性、经验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造价管理人员要不 断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 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和积累预算编制经验和技巧,才能不断地提高业务素养。【参考文献】 1.陈渝.浅析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 ].企业技术开发,20102.张福龙.关于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研究[J ].魅力中国, 2011· 742·

博弈论经典模型全解析

博弈论经典模型全解析(入门级) 1. 囚徒困境这是博弈论中最最经典的案例了——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寻味。“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

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与咨询企业、软件供应商打交道的。在与这些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境地,这个时候需要相互之间有足够的了解与信任,没有起码的信任做基础,切不可贸然合作。在对对方有了足够的信任之后,诚意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诚意或者太过贪婪,就可能闹到双方都没有好处的糟糕情况,造成企业之间的双输。 2. 智猪博弈在博弈论(Game Theory)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着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

博弈论中的几个经典问题

几个博弈论中的经典问题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 几个重要的概念 1、策略(strategies):一局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 即方案不是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整个行动的一个方案,一个局中人的一个可行的自始至终全局筹划的一个行动方案,称为这个局中人的一个策略。如果在一个博弈中局中人都总共有有限个策略,则称为“有限博弈”,否则称为“无限博弈”。 2、得失(payoffs):一局博弈结局时的结果称为得失。每个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结束时 的得失,不仅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有关,而且与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有关。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局中人的“得失”是全体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的函数,通常称为支付(payoff)函数。 3、次序(orders):各博弈方的决策有先后之分,且一个博弈方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 选择,就出现了次序问题;其他要素相同次序不同,博弈就不同。 4、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 在供求关系中,某一商品市场如果在某一价格下,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均能买到,而想卖的人均能卖出,此时我们就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 5、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 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支付将会降低。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纳什均衡点存在性证明的前提是“博弈均衡偶”概念的提出。所谓“均衡偶”是在二人零和博弈中,当局中人A采取其最优策略a*,局中人B也采取其最优策略b*,如果局中人B仍采取b*,而局中人A却采取另一种策略a,那么局中人A 的支付不会超过他采取原来的策略a*的支付。这一结果对局中人B亦是如此。 经典的博弈问题 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讲的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管理博弈论

管理博弈论 管理博弈论(Game Theory of Management) [编辑] 什么是管理博弈论[1] 管理博弈论也称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理论,是指管理博弈论是对近年来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中不同模型、不同方法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提炼。所以可以说管理博弈论就是围绕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是博弈论在管理学领域的运用与发展。 [编辑] 管理博弈论的产生[1] 现代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激发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其中自然包含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但由于管理对象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人,不是理性的经济人;由于管理环境是复杂多变而组织目标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管理活动更具多阶段特性;由于被管理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而管理激励与约束是多因素的;还由于管理活动通常具有多目标、多层次的特点,使博弈论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远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更为复杂、多样。由于引入了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的概念,使得管理和博弈有了结合部,博突论在管理学的应用有了切入点。之所以说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管理博弈论产生和发展的载体,是由于它既切合管理实践发展需要,又能将个人理性与非理性、优化结果的定量与定性描述、需求的单因素与多因素、管理的单目标与多目标、单阶段与多阶段、单一管理层次与多管理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编辑] 管理博弈论的基本内容 管理博弈论的基本内容包括: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压力约束,纠偏约束。 [编辑] 管理博弈论管理的核心[2]

管理博弈论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其中就包含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努力水平。因此,激励与约束就成了管理的核心职能。在企业中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如何创造出使员工感到上下级平等的环境,如何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这都是一个组织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考虑如何运用管理激励与约束手段的问题。从社会现实来看,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污染问题,体育比赛中的黑哨问题,运动员的违规问题等等都是管理激励与约束措施不当造成的。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约束机制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管理博弈论就是一门关于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系设计的新学科,它是博弈论在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支,管理博弈论进行定量化.模型化研究的基本数学基础就是博弈论。 [编辑] 管理博弈论的学科特点[1] 管理博弈论作为一门以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有自己产生的时代背景,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是应管理实践需要而生的。具体而言这门新学科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管理博弈论是一门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管理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往往非常复杂。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一般信息是不对称的,他们既可能是合作关系,也可能是非合作的关系,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中需要综合运用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非对称信息博弈的理论与方法,还可能用到各种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还要以管理学激励与约束理论为指导。因此,管理博突论是由众多学科理论交叉形成的,以特定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新学科。 (2)管理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管理类新学科。管理博弈论是根据管理实践的需求而产生发展的,它的问题来源于管理实践,它的研究服务在于管理实践,故而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管理类新学科。 (3)博弈模型的机制式表述。博弈论中博弈模型的基本表述形式有战略式表述、扩展式表述;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中博弈模型的基本表述形式为特征函数式表述。这些博弈模型的表述形式都是管理博弈论中博弈模型可采用的表述形式,但是,由于对复杂的多目标、多样因素、多阶段博弈难以表述,故其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管理博弈论提出了适应于解决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复杂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模型的基本表述形式——机制式表述。 (4)定性要素研究与定量要素研究相结合。博弈论与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中博弈模型不仅可容纳的要素较少,而且要求要素只能是定量的。管理问题中涉及的资源要素不仅多,而且定性要素占的比重很大。不能反映定性要素作用的模型,显然不足以反映问题的全貌,设计出的模型必然是有缺陷的。管理博弈论强调定性要素研究与定量要素研究相结合,在其机制式表述中,通过定性因素定量化,将定性因素纳入模型,研究其作用与影响,力图达到充分全面反映问题的目的。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是研究两人或多人谋略和决策的理论。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 ?参与者:参与者是指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通常又称为参与人或局中人。 参与人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悬着自己的行动,以便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参与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团体。 ?信息:信息是指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能了解和观察到的知识。信息对参与者是至关重要,每一个参与者在每一次进行决策之前必须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和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作出自己的最佳选择。完全信息是指所有参与者各自选择的行动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收益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共同知识。

?策略:策略是参与者如何对其他参与者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者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通常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一个特定策略,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所有可选择的策略的集合(又成为而i的策略空间)。如果n个参与者没人选择一个策略,那么s=(s1,s2,…,s n)称为一个策略组合。 ?收益:收益是在一个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参与者能得到的确定的效用。通常用u i表示参与者i的收益,它是策略组合的函数。 ?均衡:均衡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合,记为s*。 几个经典的博弈实例 ?例一囚徒困境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捕,并受到指控。除非至少一人认罪,否则警方无充分证据将他们按最论刑。警方把他们隔离审讯,并对他们说明不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两人都采取沉默的抗拒态度,因警方证据不足,两人将均被判为轻度犯罪入狱一个月;如果双方都坦白,根据案情两人将被判入狱六个月;如果一个招认而另一个拒不坦白,招认者因由主动认罪立功的表现将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被判入狱九个月。

博弈论在公共决策中的应用(最新)

博弈论在公共决策中的应用 一.领导干部要学点博弈论 1.几个富有启发性的案例 案例1:商家作出最低价格承诺的真相是什么?所谓最低价格承诺是指商家承诺自己的价格比任何对手都低,一旦有对手的价格比自己低,作承诺的商家将退回差额,并且承诺支付一定金额的违约罚金。 思考:商家为什么要作出这种承诺呢?是为了促销或者恶性竞争吗? 案例2:假设有三个候选人或候选方案:x、y 和z;有三个参加投票的人:甲、乙、丙。三个人对候选对象的态度分别如下:甲:x y z;乙:y z x;丙:z x y。(注:候选对象排位越靠前,表示越喜欢) 现在分别有三个投票程序:程序1,x与y先pk,然后胜利者进入下一轮与z进行pk;程序2,x与z先pk,然后胜利者进入下一轮与y进行pk;程序3,z与y先pk,然后胜利者进入下一轮与x进行pk。 思考:(1)上面每个程序的最终获胜者是谁?(2)为了保证丙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z当选,如果丙能够操纵投票程序,他应该采用哪个投票程序?(3)如果您是甲,为了

避免自己最不喜欢的丙当选,应该怎么办? 案例3:夫妻博弈(又称协调博弈) 妻 夫足球 芭蕾 思考:夫妻博弈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是什么?丈夫如何保证获得自己理想的结果——夫妻一起去看足球?妻子有没有办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体会:什么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的特点就是:在均衡状态下没有人愿意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博弈各方所选择的策略互相构成了最优反应。 案例4:开店博弈 假设顾客均匀分布在一条街上,他们总是选择到离自己家最近得的商店购物;现有两位投资者均准备在街上开店,他们都希望到自己商店购物的顾客越多越好。请问:投资者应该

博弈论经典案例与分析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与分析 囚徒困境 案例:警察把甲乙分开关押,并在提审时分别告之,如果你坦白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只判0年,他将被判8年;如果你不坦白而他坦白,那么你判8年,他判0年;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了,各判5年;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坦白了,各判1年。 分析: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他自己的得益的影响,因此他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对囚徒A来说,囚徒B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B的选择是不坦白,则对囚徒A来说,不坦白得益为-1,坦白得益为0,他应该选择坦白; 假设囚徒B选择的是坦白,则囚徒A不坦白得益为-8,坦白得益为-5,他还是该选择坦白。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囚徒A的选择只有一种,即坦白,因为在另一方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坦白给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较大的。同样的道理,囚徒B 的唯一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最可能的结局: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同选择坦白策略。 其支付矩阵如下: 性格大战 嫌疑犯乙

案例:一对恋人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足球,但女的喜欢看时装表演。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满足。 分析:可以看出,分开将使他们两人得不到任何满足,只要在一起,不管是看时装表演还是看足球,两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看足球将使男的得到更大的满足,看时装表演则使女的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一个对局中,男的和女的都没有占优战略。他们的最优侧率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一旦对方选定了某一项活动,另一个人选择同样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如果男的已经买好了足球的门票,女的当然就不再反对;反之,如果女的已经买好了时装表演票,男的也就会与她一起看时装表演。 价格战 案例:假设市场中仅有A 、B 两家企业,每家企业可采取的定价策略都是10元或15元,我们可以得出得益矩阵如下: 分析:无论对企业A 还是企业B 来说,低价都是他们的占优战略。从表可见,企业A 的占优战略是10元,因为无论B 采取什么战略,企业A 都能获取比定价15元更多的利润。 如果企业B 定价10元,企业A 定价10元能够获利80万元,而定价15元只能获得30万元;如果企业B 定价15元,企业A 定价10元可获利170万元,而定价15元却只能获利120万元。同样地,企业B 的占优战略也是定价10元的策略。 企业B 男

管理经济学(二)-卿志琼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管理经济学》(二)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特点比较分析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关门点决策 4、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利润状况分析 5、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分析 6、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分析 7、论价格歧视及其条件 8、论一级差别定价、二级差别定价和三级差别定价的含义与适用条件 9、论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与企业决策 10、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11、寡头市场结构的特点分析 12、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与效率分析 13、卡特尔定价与价格领导的含义与应用 14、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5、运用某一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的定价与产量决策 16、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含义及其应用 17、企业不同的定价实践与应用 18、市场进入障碍与市场结构——以某市场为例 19、长期投资决策原则与应用 20、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 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一、博弈论概念及其起源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或竞赛论,是研究具有对抗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起源于 20 世纪初。1944 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简单地说,博

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张维迎教授对博弈论的定义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从这一点,我们又引出一条基本准则:“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WTO和各国政府要加强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二、博弈论与企业决策的关系 博弈论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在充满竞争的商界里,经验、竞争战略和博弈论就好比是企业管理的术、法、道,掌握博弈之道的企业管理者往往比不懂博弈之道的更加理性和高明。从冯诺伊曼创立博弈理论至今,博弈论已经从早期的静态博弈发展到动态博弈,并在商业、法律、心理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人类的很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都是相互

课程名称管理博弈论教学大纲-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课程名称:管理博弈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2100181 课内学时: 32 学分: 2 二、适用学科专业: 工商管理 三、先修课程: 经济学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管理博弈论的基本思想、理论与方法,提升学生从博弈视角认识、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能力,为其开展管理与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方法论和有效的理论工具。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课堂习题解析、自学的教学方式。 六、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 管理博弈论概述(4学时) 1.1关于博弈论 1.2博弈论的产生与发展 1.3博弈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1.4博弈论的基本内容 2.合作博弈论(4学时) 2.1合作博弈的含义 2.2双人合作博弈 2.3多人合作博弈 2.4夏普利值 3.完全信息静态博弈(6学时) 3.1博弈的战略表述式 3.2纳什均衡 3.3库诺特寡头竞争模型 3.4贝特兰德双头垄断模型 3.5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4.完全信息动态博弈(6学时) 4.1博弈的扩展式表述 4.2扩展式表述博弈的纳什均衡 4.3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4.4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应用——斯坦克尔伯格的寡头竞争模型 4.5重复博弈

5.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6学时) 5.1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贝叶斯纳什均衡 5.2贝叶斯均衡的若干例子 5.3贝叶斯博弈与混合战略 5.4双向拍卖 5.5显示原理 6.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6学时) 6.1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6.2信号传递博弈 6.3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与声誉模型 6.4精炼贝叶斯均衡的再精炼及其他均衡概念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测试、作业、论文报告、考勤等)+期末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八、参考书及学生必读参考资料 1.侯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存金,侯光明.管理博弈论习题解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九、大纲撰写人:李存金

中国政府上下级博弈论

浅论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一、问题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有之,但不同时期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各异。在现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意义上的“上传下达”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过程,即地方政府“强迫”上级政府同意变革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经济转轨得以成功的关键。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开始加剧:中央政府的许多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并不认真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者的政策博弈陷入白热化。近些年来,在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三农问题、农民工等诸多问题上,都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策博弈的影子。 在改革发展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运用政府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以求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已经不完全是过去意义上的中央从属机关。因其所代表的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的宏观利益存在分歧,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惜触犯中央的权威。 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存在问题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并分析提出构建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可能性。 二、分析问题 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入而引起的利益分配问题所引发的。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表现: 1.在财税方面,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分权化的进程。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分税制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经过十多年的平稳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的比重均有明显上升。但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财政支出的比重过低,预算外资金难以控制等等。 2.在政治管理领域,下放中央政府的某些人事管理权,在扩大地方利益的同时,加重其管理地方事务的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必须只能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按其受益范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等;另一类是地方性公共物品,如消防、垃圾处理等。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应遵循的原则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必须尽量与受益区域内居民的消费偏好相一致。对于大多说公共商品而言,一定要明确其受益范围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上难免有模糊之处,带来的必是责权不分。 3.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央给予地方众多特许权力,并下放大批国有企业。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