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doc
《几何概型》教学设计2

《几何概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几何概型。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概率的含义以及古典概型的计算方式,对概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概率的求法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现在进行几何概型的学习,可以通过对比进行学习,通过分辨两种概型的区别与联系,可以达到学习几何概型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体会几何概型及其基本特点;2.会运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求简单的几何概型的概率问题;3.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几何概型;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游戏、案例分析,体会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区别;会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2.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的过程,探求正确应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几何概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何概型的研究,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几何概型,将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求概率的问题教学难点:将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求概率的问题,准确确定几何区域D和与事件A对应的区域d,并求出它们的测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T1: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有哪些?T2:古典概型的特征是什么?T3:如何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玩转盘游戏游戏规则: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数据的统计:1)请每一位同学以左边的转盘,做20次试验,统计指针指向B的次数,并计算指针指向B的频率。
2)教师以右边的转盘,分别做100、200、400、700次试验,统计指针指向B的次数,并计算指针指向B的频率。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下列三个题目,回答问题:1)如图,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 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 求甲获胜的概率?2)射箭比赛的箭靶涂有五个彩色得分环,从外向内为白色、黑色、蓝色、红色,靶心为金色。
教学设计2:8.4.2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8.4.2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空间中点与直线有两种关系:点在线上,点在线外如图中A在线AB上在线A’B’外.点与平面位置关系有两种:点在面上,点在面外如图A在平面ABCD上A不在BB’C’C’上.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平行直线(无交点).共面直线:相交直线(一个交点);异面直线(无交点).3.异面直线的画法:4.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如图,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 作直线a'∥a,b'∥b,我们把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或夹角).为了简便,点O通常取在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上,例如,取在直线b上,然后经过点O作直线a'∥a,a'和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5.练习一、已知M、N分别是长方体的棱C1D1与CC1上的点,那么MN与AB所在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吗?解:是,因为两条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练习二、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B'C'D'中.(1)哪些棱所在直线与直线BA'是异面直线?(2)直线BA'和CC'的夹角是多少?6.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相交(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7.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8.探究:如图,在长方体ABCD-A'B'C'D'中,连接A'B,D'C,请你举出一些图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ABCD//平面A'B'C'D',平面AA'DD'//平面BB'CC',AA '//平面BB'CC',A'B//平面CC'DD'等.9.例一:如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的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解:在(1)中α∩β=l,a∩α=A,a∩β=B在(2)α∩β=l,.a⊂α,b⊂β,a∩l=P,b∩l=P,a∩b=P10.例二:如图,AB∩α=B,A∉α,a⊂α,B∉a.直线AB 与a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解:直线AB与a是异面直线.理由如下:若直线AB 与a不是异面直线,则它们相交或平行,设它们确定的平面为β,则B∈β,αβ⊂由于经过点B与直线a有且仅有一个平面α,因此平面平面α与β重合,从而ABα⊂, 进而A∈α,这与A∉α矛盾.所以直线AB与a是异面直线.补充说明:例二告诉我们一种判断异面直线的方法:与一个平面相交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交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11.例3:已知a,b,c是三条直线,如果a与b是异面直线,b与c是异面直线,那么a与c有怎样学生思考例三学生独立思考例5并回答段炼学生立体感段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位置关系?并画图说明.解:直线a与直线c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平行、相交、异面.如图(1)(2)(3).总结:判定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的方法(1)定义法:由定义判断两条直线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2)重要结论:连接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此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用符号语言可表示为A∉α,B∈α,l⊂α,B∉l⇒AB 与l是异面直线(如图).12.例4: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A1B1,BB1的中点,则下列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1)AM所在的直线与平面ABCD的位置关系;(2)CN所在的直线与平面ABCD的位置关系;(3)AM所在的直线与平面CDD1C1的位置关系;(4)平面AMD1与平面BNC的位置关系.解:(1)AM所在的直线与平面ABCD相交.(2)CN所在的直线与平面ABCD相交.(3)AM所在的直线与平面CDD1C1平行.(4)平面AMD1与平面BNC相交.12.例5:在直三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ABC-A1B1C1中,E,F分别为A1B1,B1C1的中点.求证:平面ACC1A1与平面BEF相交.证明:∵在矩形AA1B1B中,E为A1B1的中点,∴AA1与BE不平行,则AA1,BE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设此点为G,∴G∈AA1,G∈BE.又AA1⊂平面ACC1A1,BE⊂平面BEF,∴G∈平面ACC1A1,G∈平面BEF,∴平面ACC1A1与平面BEF相交.总结:判断或证明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主要考虑平面与平面有无公共点,如果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如果可以找到一个公共点,则两平面相交.1.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
Unit 2 教学设计2.DOC

教学设计21.导入设计(1)Let’s do.【设计思路】学生跟着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边唱边做动作,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识。
(2)看谁算得快。
教师准备1~10数字卡片若干张,贴在黑板上。
教师先给学生出一些数学算式,学生算出答案后在黑板上把答案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并用英语说出来。
可以采用双人竞赛的形式,使游戏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设计思路】通过简单易懂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动脑,使他们思维活跃。
(3)看谁说得快。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请学生读,知道答案的边说边站起来,看谁说得既快又准。
出示的卡片依次是12、6、9、6:30、7:05、4:35、9:00,引导学生说出这也是时间的数学表示法。
【设计思路】为解决本课时难点做准备。
(4)Free talk and Review.①教师看表,引出:What time is it? 板书9:35请学生回答。
【设计思路】对于What time is it? 学生能较熟练地回答。
板书能够告诉学生数字除了表示数量单位,同时还能精确表示时间。
有了以上的基础,程度较好的学生已能用英语表达时间。
②A game:出示一张表格,每格的内容都用白纸遮住。
游戏采用双人合作的形式,由一学生揭开一格,问what time is it? 同伴用表格上所给出的正确信息准确回答,然后请这一学生继续揭开一格,根据表格里的内容回答,如:It’s time for….【设计思路】通过所给出的信息交际,操练学生对单词及句子的认读能力。
2.新知呈现(1)学习词组go home、go to school。
利用以上的揭表格游戏,引出两个词组go home、go to school,因在前面的课时学生已经对这两个词组有了充分的认知,所以这两个学起来会比较简单。
(2)新授时间表示法。
闹钟响,教师拿出闹钟请学生猜What time is it?T: It’s six thirty. It’s time to get up. (出示图片。
教学设计2:大地巨人(第2课时)

第7课《大地巨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望”等lO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蔼”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2.通过诗中重点句子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习惯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1.学会1O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感受“大地”和“巨人”之间的联系,体会大地巨人的宽厚、和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2—4自然段。
2.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3.课后仿写,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1.播放CAI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全班一起背诵第一和第五小节。
过渡:上节课大家学完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以后,提出了几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寻找答案吧!2.齐读课题。
二、自主阅读2—4小节1·提出学习要求:(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2、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
(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1.交流反馈。
(1)第2、3小节。
句①:“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呈丘陵和盆地。
”描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巨人的健壮。
句②:“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做手巾。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2.DOC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能够听、说、认读Listen, write, match and say中的句子并完成填写句子的练习。
2、2、能够熟练使用英汉词典查阅单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1、听、说、认读Listen, write, match and say中的句子,完成填写短文及连线说句子的练习。
2、2、熟练地使用英汉词典查阅单词。
难点:1、1、听、说、认读短文,理解will的用法。
2、2、熟练运用一般现在是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和be going to句型转述Match and say部分的内容。
三、课前准备:1、1、录音机及相关录音带。
2、2、有关爱好的动词短语卡片。
3、3、学生准备英汉词典。
四、教学过程:1、1、Warm up (热身)活动一:Chant and sing教学参考时间:2分钟(1)(1)播放P66的小诗,学生跟说“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o China”。
(2)(2)演唱歌曲《We’re going back》。
2、2、Review (复习)活动二:Read and answer教学参考时间:2分钟(1)(1)播放第72页Let’s read部分动画,学生观看。
(2)(2)教师就对话部分内容提问:◆◆What’s Liu Yun’s hobby? (Collecting stamps)◆◆What’s your hobby?◆◆Do you have a pen pal?◆◆What’s your pen pal’s hobby?◆◆Do you know?3、Presentation (新课呈现)活动三:Listen and fill教学参考时间:8分钟(1)(1)教师说:Sarah is going back to America next month. She will leave China and her good friends. She will give her friends some nice gifts. What presents can her friends get from he r at the farewell party? Let’s listen to her diary. 学生认真听录音。
Unit 2 教学设计2.DOC

教学设计21.导入设计(1)A game:说说同类词。
教师说类别,学生两人一组,先由一人出词,另外一名学生接着说出一个同类词,如此交替,谁接不上了谁为输者。
同类词的类别依次为drink、food、family member、字母。
【设计思路】既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很快地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游戏中,又通过词汇的归类让学生对已学的单词进行复习,部分与本课内容直接相关的词则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后的字母归类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chant复习Aa—Gg七个字母。
多媒体呈现Aa—Gg七个字母在苹果树上跳动的画面,同时播放Chant: ABCDEFG, father mother and me. CDEFGAB, Sing and dance under the tree. 学生边听边跟说,并配上动作。
(3)A game: What’s missing?让学生马上说出屏幕上消失的字母。
【设计思路】在趣味性的chant和猜猜“哪个字母跑走了”的活动中再一次复习已学过的字母Aa—Gg,为引出新字母和进一步的语言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1)认读Hh。
教师导语:Hello, class! Aa—Gg are our good friends. 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 Who is it?(呈现卡通头饰Hh) Look, this is Mr Hh. 强调Hh中的音素 / ei / 。
Now who can greet to Mr Hh? 请学生向新朋友问候,启发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 Let’s play等,并加上称呼语Mr Hh。
通过个人、小组、全体等形式尽可能地扩大操练面。
【设计思路】将枯燥的字母拟人化,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自然的综合运用语言的氛围,让学生在亲切的称呼语问候中逐步掌握字母Hh的读音和对Hh大小写形式的初步感知。
成功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成功(季羡林)教材分析:《成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的读书方法是:学学牛吃草。
因此学习本文时,引导学生对于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含英咀华,反复品味,直至得其精髓。
作为著名学者,作者对成功的理解其实很平常,这中间有很多体会是不用细说的。
本文以作者个人经历说道理,,在充分的比较之下,突出了问题的关键,指出无论治学还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本文论述时用的是谈话的方式,却并不随便,举重若轻,从容不迫,分寸感强。
设计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具体方法有:①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②设疑研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③对话教学: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④赏识成功教育。
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作品内涵。
2、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理解重点语句的意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掌握牛吃草(学会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的读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治学观点,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学习重点: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教学设计2.DOC

教学设计21.导入设计(1)歌曲When is Your Birthday? (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6页)唱歌曲,替换月份词。
My birthday is in February. My birthday is in February. My birthday is in February. When is your birthday?【设计思路】歌曲、韵律童谣等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语言形式,它们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节奏感。
学生在唱这首歌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思考应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主题谈话:Birthday。
①When is your birthday?②What presents do you want for birthday?③Do you have a birthday party?④Who comes to your party?【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意识的问答,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2.新课呈现(1)导入:An invitation card。
我们的好朋友Sarah的生日马上要到了,她准备举办一个生日派对。
她寄了一张生日邀请卡给好朋友Amy,邀请她参加生日派对,并详细地告诉Amy怎样才能到达自己家。
(2)游戏:“筒”中寻宝。
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
准备一个筒状的教具(硬纸筒或塑料筒),这个筒里装着写有路线或空白的纸条。
告诉学生Sarah写给Amy的整个路线的各步骤都在这个筒中,各大组每次派一位代表上来“寻宝”(即抽取一张纸条),抽到写有路线的纸条并读出上面的话的组即“寻宝”成功并获得加分。
抽到空白纸条不加分。
将学生抽到的路线指示板书出来方便所有的学生认读,也可以是教师课前准备好一张大纸,依次贴出学生抽出的路线。
学生认读中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帮助他们突破认读中的难点。
【设计思路】设置情境导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期待、有失落、有惊喜,也有紧张与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2 -
《世界多美呀》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名字叫《世界多美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便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就被激发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配乐朗读,边听边想: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碰到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把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读文,师生评议。
4.同桌轮读,相互正音。
5.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
[注]经过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
此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自读活动,但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
我通过听配乐朗读、自读、指读、轮读、跟读等方法,让学生熟读课文,又不感到枯燥乏味。
另外,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书姿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解课文,感情朗读
1、朋友已把故事读了好几遍,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鸡被美丽的世界吸引住了,现在我们就和小鸡一起把这美丽的世界看个够,好吗?(学生戴上小鸡头饰扮演小鸡)。
师:蛋壳里的小鸡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一天天长大。
它先是睡着的,(配上动作)渐渐地,渐渐地,小鸡醒了,它揉揉小眼睛,向四周看了看,发现周围一片黄乎乎的,于是,它就觉得
(出示: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
指导朗读,体会小鸡的内心活动,读出小鸡的可爱。
3.老是呆在蛋壳中多没意思啊!这时你们想干些什么?
(1)出示:它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
指名朗读,(评价:你们才出生不久,力气是那么小,啄起来可费劲了,谁再来试试?)再次指名读。
(2)师述:小鸡啄呀啄呀,终于啄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眼,让我们赶紧伸出小脑袋,这一看可不得了,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美!
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①轻声自由读,想象画面。
②指名朗读,其余同学在静听中努力想象画面。
③带着脑海中的画面朗读给大家听。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再读,你们脑海中的画,会更鲜艳,还会有好听的声音,试试看!)
④再次指名试读。
⑤师:谁来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用我看到了的句式说。
⑥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张大眼睛,放眼望去,还能看到什么景色?
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说出是的。
如:花朵是红的,稻子是金灿灿的
4.世界真精彩呀,小鸡可高兴了,急着想干嘛?
出示:它用翅膀一撑,就把蛋壳儿撑破了。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上台表演。
(3)指导朗读。
5、鸡慢慢从蛋壳里走出来,看着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红艳艳的花儿小鸡情不自禁地想说世界多美呀!(学生齐说)
[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在这里,我让学生戴上头饰当小鸡,带他们进入认识世界的情境中,感悟到语言文字之美,并通过体会小鸡的内心活动,认识到世界的五彩缤纷,并由衷地热爱这个世界。
6、伙伴们,世界那么美,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好吗?(学生分组绘画)
7.谁愿意把这美好的景色介绍给大家听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说。
[注]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
美好的生活画面需要用五彩斑斓的笔和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学习用文中的语言来说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内化课文的语言。
四、熟读成诵,积累内化
1.利用插图指导背诵。
2.闭眼想象背诵。
五、总结深化,指导说话
在大自然中,美无处不在,请你在平时留心观察,然后把看到的美丽世界向同学说一说。
[注]总结时抓住课文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描述。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学写生字,培养习惯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认读。
2.学生在书上描红。
3.交流书写笔画,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注]写字时,时刻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