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美感

合集下载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美学

美学

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狭义上的美感(侧重共时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和具体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侧重历时性)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系统,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若设AB为1,则该比为0.618:1或1:0.618,一般取其近似值5:8。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我感到一声刺耳旳尖叫穿过天地间; 我好像能够听到这一尖叫旳声音。我画下 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旳血一样旳 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 命组画’中旳这幅《呐喊》。”
(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 克》,Harry N.Abrams,INC, 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普列汉诺夫
“一种有关美旳判断,只要 夹杂着极少旳利害感在里面,就 有偏爱而不是纯粹旳欣赏判断 了。”
——康德《判断力批判》
讨 论:
美感中究竟有无功利性?
美感旳本质特征四: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
想象发明性是美感对世界旳新旳认
识形式、新意境旳实现,尤其是具有不 可反复旳唯一性,体现着发明性旳本质。
(英)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广义上旳美感:
广义上旳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旳 是审美中意识活动旳各个方面和多种 体现形态,涉及审美感受、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 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 构成旳审美意识系统。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 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如:康德将自己旳美学研究 论著称为“判断力批判”
梵高:《星夜》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孕育了不同 旳意境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愁重于山源自终年压人头。”——李群玉《夜 雨》
“春愁离恨重於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 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 清照《武陵春》
发明性旳构成要素: 独具性、唯一性,新奇性
发明性是在表象旳基础上形成 一种独具旳新奇旳形式;

美学基础理论

美学基础理论

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是一个涉及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涉及到了人类文化和生命中的感知、思考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分支,美学对于传统哲学和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下将从美的基础理论、美学的对象和创造、审美情感的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美的基础理论\n美的基础理论是美学的基础,它是对美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究的理论。

在美学领域中,美的定义和解释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因为美涉及到的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然而,从历史和传统的角度来看,美学理论可以归纳为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认知主义三种基本类型。

经验主义是指美感的产生和美的取悦是因为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的。

它将美看作是感性刺激的结果,美的根源在于我们肉体中的感觉和情绪。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赫胥黎和德国的弗洛姆。

形式主义认为美是在感觉表面的整体性和和谐性中形成的,以形式的美或者纯粹的美作为理论主张,它们认为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经验。

代表人物有俄国的舍甫琴科和德国的康德。

当然,也存在知识的真理、价值的道德等更深层次的美学。

二、美学的对象和创造\n作为一个学科,美学不仅研究美的基础理论,同时也研究艺术和自然等领域中的审美对象。

这些对象包括绘画、音乐、文学、舞蹈、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和大自然中的山水风光、天空云彩、植物花卉等。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作品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艺术作品的创造包括了很多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是创作者自己的灵感和创意。

灵感和创意是创作者创作过程中最特别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创作者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外化成为艺术作品,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灵感和创意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三、审美情感的本质\n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审美情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审美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美感体验,是美学的核心之一。

它主要指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美感体验,这种体验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美感—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医学美学课件)

美感—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医学美学课件)
• 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性
• 当人在与客观现实接触时,看到符合自己生活理 想的现象,体验到人的智慧、力量和才能,在精 神上获得一种满足和自由的喜悦感时,美感就产 生了。
想象创造性
•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 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想象创造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的时候, 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 用的、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 它是美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 要、最突出的特征。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形象直觉性
• 审美感受的直接 性、直观性和整 个审美感受自始 至终都是在形象 的、具体的、直 接的感觉中进行 的。
形象直觉性
• 在美的欣赏中, 个体无须借助抽 象的思考,便能 不假思索地判断 审美对象的美或 不美。
情感体验性
•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人的 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当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理想、主观 态度相一致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 肯定的情感体验;
精神愉悦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是审美个体不作实用 考虑,无关个人利益而产生强烈的情 感体验,因此是非功利的、主观的愉 悦性。
精神愉悦性
审 美 带 来 的 愉 悦
社会功利性
美感的社会功利,

不是狭隘的实用利源自感功利,而是精神带

上的满足和享受。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美感的特点
•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 美感认识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 共同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 • 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第一章美学美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美学美学基础知识

医学人文基础教案课题:医学人文基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美学基础课时:2学时教学目标1.说出美学的形成和发展2.了解美育的特征、作用3.说出青年的审美特征4.审美标准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第2节美学思想的发展一、美学的产生二、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3节美育的基本特征第4节青年的审美特征第5节学习美学的方法一、掌握基本理论与积极参与实践相结合二、思想分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三、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相结合第二章美学基础第一节什么是美美,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这是每个人的天性(除不正常人外)。

美------就是给人类带来愉快,带来快乐、带来理想、带来希望等。

1、自然美2、青春美3、艺术美4、建筑美尽管人们都从自己的经验中感到美的存在,接触到各种美的事物,但是,若再问一句美是什么?这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了。

这个问题无数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家探索和争论了几千年,至今还没有定论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认识出发,给美下了无数种定义。

美的产生在人类形成之初,对原始人来说,荒山野林,虎狼成群,怒吼的狂风以及日月星辰,对他们都是那么的神秘而可怕。

因为他们觉得随时都会被食肉的野兽吃掉。

在他们眼里自然界无美可谈。

[`他们还是处于狩猎阶段]植物对于他们的生存还无任何关系。

所以当自然纯粹是自然物的时候是无所谓美与丑的。

他们更不会去欣赏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花草鱼虫,只有当他们与人类发生了这样与那样的关系,从而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时有美。

人类的祖先度过了与自然搏斗的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彻底改造了自己,从而作为真正的人类告别了动物界,人类产生了意识,人类不断进步,随着认识的产生。

例(图片)1.周围的植物------花草等。

2.狩猎3.自然界--------火山喷出、用粘土植物汗液来涂身可防晒、油脂可点灯、用鲜花装扮自己。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审美对象的不断丰富,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从注重实用,讲究功利的基础到讲究美观,注重情感的愉悦,人类的审美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也越来越强。

美感—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医学美学课件)

美感—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医学美学课件)
• 产生条件 1.具有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 2.具有审美能力的人 3.社会实践活动是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 客体的纽带。
美感的产生
• 美感的产生于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社会 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社 会实践是美感的根本来源。
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
• 美感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包含着结 构和动力两种要素。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美感的概念
凡是与美有关的事物总是会成为人们追 求、向往的目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 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就是 美感。
美感的概念
•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审 美对象引起的具体审美感受。
• 广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意识”, 它包括审美主体所反映美的各种意识 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 受基础上形成的如审美趣味、审美体 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共同组成 的意识系统。
美与美感
• 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 美是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而美感
则是以美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是 对美的事物的能动反映
美感的三个层次
• 物感 • 人生感、历史感 • 宇宙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美感不同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到的快 感,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 美感是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的,由快 感进化而来的。
• 快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美感是人类所 特有的
• 快感的主体是无意识的,它无需认识快感 的目的,而美感的主体是有意识的,它能 够意识到其目的,同时使其行为符合目的。
• 美感总是力图摆脱各种狭隘的生理需求和 实用满足,旨在激励人们的思想、情感和 意志。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就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的外表美不美,一栋建筑是否漂亮,一幅画是否令人赏心悦目。

一件物品是否具有对称性,是否具有完美的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否恰当,都是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产生对它的评价。

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偷窃的行为,我们本能地会对小偷产生一种鄙视、厌恶的感情,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丑恶感,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美感。

广义的美感和正义、公正、善良、真实密不可分。

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美感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但人的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感等,也无不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渗入到美感的形象里面,构成美感的具体内容。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