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认识

失眠的中医认识
失眠的中医认识

失眠的中医认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睡眠问题的中医认识

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的两个重要状态是睡眠和觉醒,即寤寐,这是两个看似相反却是一体两面的状态,正如阴阳的关系一样。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他病症一样,不仅仅是人体形质上的问题,而是心身共同失常的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的认识。

阳不入阴

《道德经》“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它阐释了“朴”与“器”的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对失眠的认识亦然。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阳入于阴:眠

阳动于阴:梦

阳出于阴:醒

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是终究不能“用”,它的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的各种体现。这些虽然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的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

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他们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必需维持的基本生命节律。从生理上看,卫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的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是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应的。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的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灵枢.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的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这是从整体上看卫气行于阴阳的走行。具体到夜里人的睡眠时段即“阴受气”的阶段则是“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这些生理上的阐述对临床治疗是有指导作用的。后文中会单独分析。

至于失眠的病理,《灵枢.邪客》有详细的描述,并叙述了失眠的治则。

“卫气出其悍气之慓疾。。。。。。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卫气在生成之后,当运行于阴分时,由于邪气客在脏腑而不能潜入其中,作为卫气出入的桥梁—阴阳跷脉相因也出现问题,卫

气行于阳不得行于阴则阳跷脉过度满盛,相对地,阴跷脉则气不足,这二者的落差又进一步加剧了卫气出入的难度,阴跷脉主司闭目,故目不瞑。故治疗上可以通过调跷脉一定程度上调控卫气的出入,如针刺阴跷脉照海穴(内踝下,在卫气行阴分前的必经之道上)。此外,《素问.气穴论》言:“肉分之间,谿谷(肉之大会为谿,肉之小会为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所以我在思考,对人体气血壅堵的“谿谷”处予以针刺或按摩导引疏通,是否也可以改善睡眠

同时,调脾胃在调节卫气运行出入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脾胃与荣卫的生成也有密切关系,《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又《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故营卫的化源也当从脾胃中求。

其次,脾胃大肠与营卫运行也有密切关系,王洪图老师根据《内经》上卫气循行(如下图)

┌—→┌→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阳

阴│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少阳←┘昼

跷│跷└→┌→肾→心→肺—┐阴

└——└—脾←——肝←┘夜

总结认为:“卫气在白天行于阳经,从足太阳膀胱经起,每循行一周,都要通过阳跷脉下注于足少阴(肾),受到足少阴肾的滋养。即’阴为阳之基’。卫气在夜间行于五脏,每循行一周,都在脾之处通过阴蹻脉,交会于足太阳膀胱一次,需要依靠阳气的鼓舞。即“阳为阴之用”。卫气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睡眠,引起睡眠异常,

但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关键在于(最后一站):手阳明大肠和脾——‘胃不和则卧不安’”。

如《灵枢·大惑》“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这段话描述了手阳明到阳跷之间的问题如何影响“寤寐”。所以可见调脾和大肠是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的关键。而睡眠过程中中途觉醒的问题,是否与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严重失常(如肿瘤病人五脏有积),导致卫气难以相续运行有关这个猜想还有待临床观察和验证。假如睡眠觉醒和卫气在脏腑运行受阻有关,并有时间规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辅助诊断,或者采用调节脏腑盛衰,疏通脏腑间阻滞的针刺手段,如子午流注和五行针灸来诱导卫气的正常运行。

以上诸多分析在着名的“内经十三方”之一的“半夏秫米汤”中有深刻的体现。

《灵枢.邪客》认为失眠的治则治法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治疗上“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半夏汤的原文如下:“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这里面每一句都体现着上面的那条治则,首先,它的煎煮用水是“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用火是中空的“苇薪火”,久煎后又“去其滓”,这三点有一个共性—轻清通利;其次,秫米(黍心之谷)和胃安神,资营卫之化源,“补不足”,半夏化胃中积滞痰饮,以“泻有余”“去其邪”。但和胃化痰的药这么多,为什么选择半夏它的生长方式十分特别,得至阴之气而生,可以很好地体现阳入于阴的意思,

(与此类似,夏枯草也常用于失眠,取其得至阳之气而长,如《冷庐医话》中它与半夏合用,平衡阴阳,治遍方不愈的失眠,效果甚佳。)张锡纯认为“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

又秫米与半夏相和后久煎去滓,久煎一方面制半夏之辛烈,另一方面让药的气和味可以充分的融合,也体现了“通阴阳”的意思,而滓由于其味已充分融入汤中,空留重浊之形,故弃之不要。以上几点从营卫之生,阴阳之通,养正去邪等角度阐释了失眠的治法。不仅有实用价值,更可以用其意衍生出其他的方子,如对于“营不足,卫有余”的失眠病人,常可以用治“阳浮而阴弱”的桂枝汤治疗,并且可以酌情增加白芍的剂量。又如对于入睡困难或者多眠难醒,阴阳出入失常的病人,可以加入青蒿鳖甲,或者夜交藤、合欢等药物,以潜阳入阴或引阴出阳。在针刺治疗方面可以借鉴《难经.七十一难》中“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的手法:刺卫时卧针而刺,刺荣时先按所针之处,等气散之后再纳针。具体选穴主要依据营卫稽留阻滞的地方,补泻则遵从“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补泻操作可参《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从营卫的角度考虑,对于肿瘤病人,他们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因荣卫气血不足而失眠。《灵枢.营卫生会》言“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肿瘤病人,体内元气耗损巨大,类似于老年人的状态。又宗气不足,不能推动营气,营气的质地与行动力皆不足,卫气内客营气之所,二者质地皆不纯粹,五脏之气也彼此搏结,所以昼夜混沌不清,清浊相干,昼日疲倦,夜里难眠。②卫气运行通路受阻导致睡眠问题。前文中已经提到卫气运行的顺序,卫

气夜行于阴,内走五脏,而肿瘤属阴证,且多为有形实邪,势必导致通路受阻,卫气不能周流,不能周流则夜间易醒,而觉醒时间多与积聚所在脏腑经络有关。(此处有待大样本调查验证)。治疗上相应地以补养营卫和治疗积聚本身两方面着手。

2、从“水”“火”角度论睡眠问题

人体不能处于睡眠状态,主要在于阳不能潜藏入阴,阴阳处于格拒状态,不能交感互藏。从脏腑角度来说上焦心肺为阳,下焦肝肾为阴,土斡旋于中。阴阳失交的情形很多,不外乎两类:一曰阴虚不能纳阳,二曰阳盛不得入于阴。如《诸病源候论》言“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素问》:“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肺大,不能偃卧。”皆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的体现。

然而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心肾关系的失衡,即水火失衡。易经中有两个卦象,坎上离下为“既济”卦,而离上坎下为“未济”卦,水火既济方能亨通,方能安眠,如人尚未出生之时,倒立于子宫,自然呈现既济之态,待出生之后,行于世间,孜孜汲汲,为外物所牵累,心火燔灼于上不得潜降,又“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致肾水涸竭,不能涵藏。火独燔于上,水自枯于下,呈现出否塞不通的未济之象。

对于这样的病人,一方面要注意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药物涵养其肾水收摄其浮越的心火。

现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例对第二方面加以阐述。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出自《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

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统括心肾,心为火脏,肾为水脏。生理情况,心火下交于肾,则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则心火不亢,即心肾相交。邪犯少阴,因病人体质等原因邪从热化,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形成既有阴虚又有火旺的未济局面。治疗上当滋阴与降火同用,方中芩连皆气寒味苦而色黄,降心肺之火,作用偏中上二焦;白芍苦酸微寒,《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其“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阿胶为黑驴之皮,用济水熬制而成,驴与济水皆属心,而驴皮色黑入肾,熬制而成取心肾相交之意,兼滋肝肾;鸡子黄,鸡属火,鸡子黄色黄属土,以中焦济水伏火以交心肾,《辅行诀》中此方被称作“小朱鸟汤”,陶弘景云:“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

《温病条辨》中对此方的叙述更妙,“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水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吴鞠通在按语中说:“此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故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扞亢阳。名黄连阿胶汤者,取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之义也。其交关变化神明不测之妙,全在一鸡子黄。”这个精彩的按语已经用实例讲述了这类水火未济型失眠病人当如何治疗。而临床上,肿瘤病人的身体多呈现为这种状态,可以兹法调理。在针刺治疗方面,可选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等穴,以求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神不守舍

中医治病治的是人,而人是复杂的,他不是一个有机物组成的精密仪器,他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有独特的自我和丰富的思想情绪,而这一切都与他的身体反应息息相关。

广义上说,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都是农民的血液,上溯若干代,我们的先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的身体也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体力劳动远远多于脑力劳动,并且严格按照天时作息。我们无疑都保留了这样的基因。而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剧变,我们的大脑迅速膨胀,每日充斥着各种信息,产生无数妄念,而体力劳动大大减少。不仅如此,电子产品的流行大大延迟了我们的睡眠时间,而且起床时间也往后推迟许多。失眠变得越来越常见,夜晚,我们的身体已经关不住我们躁动的心。孙思邈曾说过:“凡眠,先卧心,后卧眼”。又有多少人能息心瞑目呢

撇开大环境不说,落实到个体上,失眠原因很多,常见于一些错误的睡眠习惯和认知:没有睡意时就上床躺着,睡不着还干躺着,形成不良的失眠和睡眠环境间的条件反射;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和工作;不规律地睡觉和起床,白天睡眠过多;过分强调睡眠的重要性而加重失眠,如对自己说“我需要睡满8小时,不然就会没有精力!如果只睡五小时会影响明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对于这类人群,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据Micael 的《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逐次访谈指南》一书,包括一线干预措施:刺激控制疗法(SCT),睡眠限制疗法(SRT),睡眠卫生教育;二线干预措施:放松训练,光疗,睡眠压缩和替代的实验性干预措施—神经反馈。

但是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问题的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密切联系。《淮南子.原道训》中提出构成提出生命的三大要素:“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任何生命活动都有赖于三者的协调运作,精神失度,统摄不力,气机会失常,进而身体实质也会受损;形体有问题,五脏藏神功能受损影响精神,同时气机也易因形体问题产生的病理产物等扰乱。

对于睡眠问题,其原因主要考虑为神不守舍,神在这里指以心神为主导的各种精神活动,而这里的舍指人的身体,当我们的精神无法安住在我们的身体中时,睡眠问题就出现了。

在神和形的关系中,五脏所藏之神的功能正常是寤寐节律正常的基础和保障。

心藏神与难眠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五脏神的最高统帅,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神受影响时,常常波及其他脏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故心血充养是神内舍的物质基础。又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在精神活动上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意识,如果所任之物难以承受,或者随之产生的思维意识过度,都会导致心神不能内舍。比如许多肿瘤病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时无法承受,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所以在治疗上一方面要补血养心,可使用天王补心丹等治疗,或者使用调神的针法:如“七神针”(神庭、本神、四神聪)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情绪调理,卸下病人心中的重担,来改善他们的睡眠问题。

肝藏魂与多梦

《素问.五脏生成篇》:“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血的功能与入睡有密切关系,如《本草纲目》中言“血不静,卧不归肝,故惊悸而不得卧也”。同时肝与多梦有很大关联,“肝藏魂”,什么是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张介宾注:“如神之与魂皆阳也,何谓魂随神而往来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由于魂随神往来,故作为一种精神活动,魂是寓舍在神之中的,“魂为神之灵”之说,在一般情况下无法感知,在神不安时,魂脱离了神的控制,便会表现出来,即介宾“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比如失眠患者,稍入睡则做梦纷纭,这是肝不能藏魂的表现。所以对于多梦的病人当补肝血,养肝阴,平抑亢奋的肝阳,同时也要调控被魂追随的不安宁的心神,临床上可用酸枣仁汤等治疗。

脾主思与难眠

“脾主思”,何为思“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李中梓注:“志虽定而反复计度者,思也。”为达到目的要反复思考、调整和变更行动的计划和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思”。而这是许多人失眠的原因,目标太多太大,白天不停思考,晚上就停不下来了。另外,思则气结,思虑过多时脾胃运化受损,营卫的生成受损,心神不能滋养,加上脾阴亏虚,营血不足,意的居所出问题后,也容易出现思虑失控。这样的病人常常人躺着床上,却满脑子想事情,翻来覆去的掂量而睡不着。对于这样的病人要从中焦脾胃上调理,同时要注意养血,临床上可以使用归脾汤等治疗。

肺藏魄与难眠易醒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张介宾注:“精之与魄皆阴也,何谓魄并精而出入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故可知魄与人的体能、感官等本能有关,也主管人的低级神经活动。,低级神经活动紊乱时会出现神经衰弱,常表现为睡眠浅,容易醒,醒后难再入睡。又“肺者藏之盖也”,当人的肺不足,藏的功能受限,常常也会导致入睡困难。故治疗上要补益肺气,同时加强体力锻炼,强健体魄。

肾藏志与睡眠

“肾藏志”,志包括记忆和志向两层意思,从其来源上来看都依赖于先天之根,肾具有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能量核心“元气”,而若后天损耗过度,髓海空虚,肾的封藏功能也受损,往往表现为早醒。这一点在“元气”耗损严重的肿瘤病人上表现尤其常见。治宜补养肾元,如地黄汤类。

除五脏外,胆气虚者也常出现睡眠问题,常表现为虚烦不寐,处事易惊,终日惕惕。与胆主决断功能失常有一定的关系,治疗上常用安神定志丸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doc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内容,具体内容:失眠无疑是痛苦的,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实在是让人头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百合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 失眠无疑是痛苦的,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实在是让人头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有长期咳嗽、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多梦、精神恍惚等阴虚肺燥、心神失养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酸枣仁 酸枣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养心安神、益阴敛汗的功效,适合有烦躁不安、惊悸怔忡、烦渴、盗汗等心肝阴血不足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合欢皮 合欢皮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肿的功效,适合有郁闷不乐、烦躁不安、健忘等情志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柏子仁 柏子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肾经、大肠经,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有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惊悸、盗汗、便秘等

血不养心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珍珠母 珍珠母是贝类动物贝壳的珍珠层,其性寒、味咸,可入肝经、心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适合有头目眩晕、耳鸣心悸、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灵芝 灵芝,有益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心气虚或气血不足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中国药植图鉴》记载,灵芝"治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慢性疾患"。现代研究证实:灵芝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及耗糖量,增强心肌及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能降血脂、调节血压;有良好的安神定志作用,所以对长期失眠有明显的临床改善疗效。 治疗失眠的五款药膳 桑椹大枣汤 桑椹15g,大枣50g煮汤吃。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珍珠汤圆 珍珠粉0.3g,枣泥50g拌匀,加糖适量,包入糯米粉中做成汤圆20个,每次10个。经常吃可缓解精神紧张,有助于改善失眠。 五味鸽蛋 五味子50g煎汁、鸽蛋30枚,煮熟去壳后放入五味子汁中略煮,然后浸泡在汁中2天。每次吃鸽蛋3枚,食前煮沸一下。一日1~2次,连服2

失眠的中医认识说课讲解

失眠的中医认识

睡眠问题的中医认识 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的两个重要状态是睡眠和觉醒,即寤寐,这是两个看似相反却是一体两面的状态,正如阴阳的关系一样。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他病症一样,不仅仅是人体形质上的问题,而是心身共同失常的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的认识。 阳不入阴 《道德经》“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它阐释了“朴”与“器”的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对失眠的认识亦然。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阳入于阴:眠 阳动于阴:梦 阳出于阴:醒 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是终究不能“用”,它的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的各种体现。这些虽然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的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 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他们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必需维持的基本生命节律。从生理上看,卫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的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是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应的。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的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灵枢.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的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这是从整体上看卫气行于阴阳的走行。具体到夜里人的睡眠时段即“阴受气”的阶段则是“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这些生理上的阐述对临床治疗是有指导作用的。后文中会单独分析。 至于失眠的病理,《灵枢.邪客》有详细的描述,并叙述了失眠的治则。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是指外邪扰动,或正虚失养,导致神不安舍,临床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范围】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以及高血压、肝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人的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灵枢·邪客》云:“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其它如阴寒、水湿、风寒等多是形成失眠的间接原因。 2.情志失常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而思虑劳倦是长期不寐的重要原因。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有些饮料如酒、咖啡、浓茶也是造成失眠的直接原因,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亦可成为不寐的间接原因。 4.体虚不足或因禀赋不足,心胆虚怯;或因年老体衰,阴阳亏虚。如明代《证治准绳·杂病·不

得卧》云:“年高人,阳衰不寐”。 5.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病久或因耗伤正气而致体虚不足,或因痰火内扰,致心神失舍而失眠。 二、病机 1.发病凡因外感火热之邪。或饮浓茶,或大喜大悲大惊大恐等因素直接影响心神者,发病多较急;凡因体虚不足,或它病之后等以内伤为主者,发病一般较缓。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总因心神失舍而成。但与肝(胆)、脾(胃)、肾有关。 3.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4.病势本病为心不藏神,神不安其宅,其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5.病机转化本病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火(实火、虚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一、诊断依据 凡症见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并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诊断为本病证。 二、鉴别诊断 喘息不得卧《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证》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中的“不得卧”,是指烦躁不眠,辗转反侧的病证。《素问·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咳逆倚息不得卧”、《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不得卧”等虽病不同,亦或出现失眠,但所指的“不得卧”,均是因其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失眠症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很多患者使用镇静剂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依赖和成瘾性。近年来,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的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治疗,现将有关中医疗法在失眠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标签:失眠症;中医药;作用机制;综述 [文献标识码]A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近10年来中医治疗失眠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等优势日益显著,临床研究与日俱增。不但可以预防发作、控制或缓解症状,而且有很好的远期疗效。但中医药的滥用也日益明显,临床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人一生当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它是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缺乏好的睡眠质量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有35%以上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了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失眠症,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必须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现代中医认为,失眠症的产生主要与患者的心、肝、脾、肾等器官有关,下文主要对失眠症的治疗现状以及中医治疗的方法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治疗失眠症提供几点科学的建议。 1.失眠症治疗存在的问题分析 很多患者在失眠之后,由于对失眠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患者躺在床上不可避免出现精神紧张。一些患者误以为数绵羊、数数字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失眠症状,因此强制性数数,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失眠程度的加深。此外,一些患者在失眠的时候,以为安眠药能够缓解失眠症状,并长期大量地服用安定药物,容易导致上瘾症状,在停药之后因为药瘾的出现而变得焦虑、抑郁、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患上失眠症状的同时患上焦虑或抑郁症状,这说明失眠和焦虑等精神状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精神情绪方面的调节为主。 2.中医对失眠治疗的作用机制 从临床研究可知,在治疗失眠症上应用中医具有良好疗效,研究其作用机制非常有必要。事实上,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对中枢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

治疗失眠的中药方

治疗失眠的中药方 治疗失眠的中药方治失眠的中药方一: 柴胡、木香各9克,白芍、丹参各12克,檀香、五味子各6克,玉竹、熟枣仁各20克,夜交藤、生龙骨、牡蛎各30克。心烦口苦加栀子、黄芩各8克;痰多胸闷者加陈皮、胆南星各9克,去玉竹、五味子;口干便秘加生地黄、玄参各12克;易惊醒加琥珀粉4克冲服。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主治肝气不舒、心神失养所致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二: 生地黄12克,百合30克,枣仁20克,炙远志10克,五味子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20克,龙齿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心阴亏虚、神魂失养之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三: 竹茹10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茯神15克,黄连6克,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虚热内扰之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四: 当归12克,柴胡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5克,法半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阴血不足、血行不畅之顽固性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五: 太子参10克,炙远志10克,炙黄芪20克,当归12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枣仁30克,龙眼肉12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一片。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主治心脾亏损、心血失养之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六: 甘草15克,大枣8个,小麦30克,百合30克,竹茹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12克,桑椹20克,黑芝麻20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主治阴虚血少、神失血养之失眠。 失眠吃的食物1、蜂蜜 蜂蜜健脾养胃,同时能够帮助提高睡眠质量。建议女性朋友在热牛奶中加入适量的蜂蜜,可以一整夜让你睡得又香又沉哦。 2、热牛奶 我们常说夜晚临睡前喝一杯热的牛奶能够有助于睡眠,事实上,的确如此,牛奶中含有一些能够帮助人的神经镇静的某种氨基酸和钙质成分,能够帮助女性朋友尽快入睡。因此,临睡前来一杯热的牛奶是很有必要的。 3、黑芝麻 黑色诸肾,肾好了自然不影响休息。建议有失眠困扰的女性朋友们每天喝一杯黑芝麻糊,长期坚持不仅能够帮助保护肾脏,而且还能够睡得安稳哦! 4、香蕉 香蕉中含有可以令肌肉变得松弛的镁元素,它能够平复人的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年级:2012级中西医4班学号:201208010427 姓名:李琳 摘要:失眠在中医中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失眠,如精神方面和饮食方面等。本文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论治等方面进行研究方面做一综述。关键字:失眠;病因病机;辩症分析与论治 失眠是大脑兴奋性增高,造成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熟,大都两者兼有。中医称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寐,重者彻夜不寐。现在失眠很普遍,但对于中医来说这已经不是什么难事。目前中医对失眠已经研究的很透彻,通过了解中医对失眠辩证与论治,就能减轻失眠带来的痛苦。 1.中医对不寐认识的发展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灵枢·营卫生会》曰:“老人之夜暝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暝者,何气使然?”“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余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暝,阴气尽,阳气盛则寐。”《内经》认为不寐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汉代张仲景将其病因病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价值意义。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症谟·不寐》中“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忧,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其中将不寐病机分为邪正虚实,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得卧不能食》中“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 从多方面解释了不寐的病因与治疗。清代冯兆张提出“壮年肾阴强壮,睡则沉熟而长;老年阴气衰弱,则睡轻而短。”说明不寐的病因与肾阴盛衰有关。 2.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睡眠以心神为主宰,睡眠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心神。涉及到肝脾肾三脏。关于不寐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之虚劳病诸侯上》指出“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巢元方总结出来老年人气血亏虚,真元亏衰等病因可导致营卫运行失常,而致不寐。《素问·逆挑论》指出“胃不合则卧不安”,脾胃是卫气形成的基础,也是其运行的枢机,脾胃生化乏源,则影响卫气形成,进而引起失眠。《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则阳气盛,则寤矣。”提示“阴阳失交”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如《景岳全书》中“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人面临失眠的困扰。失眠不仅仅影响人们的休息质量和日常的生活工作,还增加了其他疾病产生 的可能。在失眠治疗上西医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为主,见效快,但是往往会伴随 较大的副作用。因此,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从中医角度对失眠的治疗开展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这些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 期为临床失眠的中医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失眠;研究进展 失眠主要是指患者不容易入睡,或者时睡时醒,甚至出现彻夜难眠的现象,导致患者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深度严重不足[1]。因为失眠患者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进而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临床上西医主要是采用药物进行 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是副作用较大,如果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容易导致神经系统 受损[3]。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尝试从中医角度对失眠进行治疗,开展了大量的理论 和临床实践研究工作,本文将其综述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属于“目不瞑”和“不寐”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认为,“邪气客于脏腑,卫气常留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后来张仲景、李中梓 以及戴元礼等人分别在其著作中对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了阐述。近代以及现 代医学家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目前主流的病学观点认 为失眠的因素主要包括病人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自身因素主要是指自 身的体质、情绪以及遗传因素等;外界因素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和流行疾病等[4]。 袁拯忠研究发现失眠患者最主要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以及心胆气虚证,其中阴虚火旺型和心脾两虚型约占总 数的60%。李奕祺等人选取149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 示其中医证型主要包括气虚、阴虚、痰湿和血虚[5]。 2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2.1 肝火扰心型 肝火扰心型失眠应以疏肝泻火和镇心安神为主。在中医理论中肝火的产生 往往跟患者的情绪有关,而睡眠质量和情绪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Mauss等通过 对失眠患者的情绪进行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和情绪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袁 运硕等对56例肝火扰心型失眠患者采用中药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有效率达到90%。邓树峰等选取60例肝火扰心型失眠患者采取腹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2.2 痰热扰心型 痰热扰心型失眠应该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为主。马锋对观察组痰热扰心 型失眠患者采用情志干预联合黄连温胆汤加味进行治疗,对对照组痰热扰心型失 眠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失眠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失眠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陈丹姗等对61例痰热扰心型失眠患者采用针灸放血疗法配合针刺进行治疗,选 取患者耳尖穴进行放血,选取患者神门、丰隆、百会、安眠、中脘、内关以及内 庭穴进行针刺,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7]。 2.3 心脾两虚型 心脾两虚型失眠应该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主。荆红存等对观察组痰热

失眠-诊疗方案

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失眠症(insomnia)

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 (1)主诉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起病至少1个月; (2)睡眠紊乱引起苦恼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障碍; (3)睡眠紊乱排除由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物节律睡眠障碍等所致; (4)睡眠紊乱排除由重性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等障碍所致; (5)睡眠紊乱排除由各种躯体性疾病、酒精或药物的心理作用所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旺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

近10年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近10年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文章从中药辨证治疗、针刺治疗、针药结合穴疗法、灸法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系统地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标签:中医治疗;失眠;综述 失眠在中医学中称为不寐,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劳逸失调,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的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致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顽固性的失眠,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副作用,因而颇受欢迎。 1中医认识 失眠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如《素问·病能论》说:”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对其治疗的论述较为详细,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 失眠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不足,则神失所养。肾主藏精,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肾失交,则神志不宁。本病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治疗原则。 2中医特色治疗 2.1中医药辩证治疗严晓丽[1]从肝论治失眠症295例,以平肝潜阳、活血安神为治疗原则。基本方:柴胡15g,牡蛎30g,龙骨30g,天麻10g,钩藤15g,葛根30g,郁金15g,菖蒲10g,白芍药15g,丹参30g,合欢皮30g,远志10g。肝郁瘀阻加淮小麦、甘草、赤芍、川芎等;肝阳上亢加桑叶、菊花、白蒺藜等;肝亢肾虚加仙灵脾、地骨皮、菟丝子等;肝郁犯胃(或横逆)加瓦楞子、蒲公英、八月札或旋复花、代赭石;肝郁化火(或化风)加蝉衣、僵蚕等;肝郁犯心加全瓜蒌、薤白头或麦冬等。另每晚睡前30min加服落花安神合剂2支。经治疗后,治疗2w144例,显效13例,有效105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81.94%;治疗4w 86例,显效17例,有效5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8.37%。结论:提示从肝论治失眠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张志明[2]

徐文兵: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徐文兵: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寝”,有“就寝”、“安寝”之意。中医有一句名言叫“人卧则血归于肝”,就是说人躺下的时候,那些多余的流动的血用不到了,就藏在肝里面。“寝”就是“浸”的意思。比如,把一块乾毛巾放到水里浸一下,很多水就藏进毛巾里了。当人的心神入到人的血里面的时候,就叫浸进去了。很多人睡不着是为什么?他会说:“我也很困,可是就到要睡着时又醒了。”这就叫“难以入寝”,就是因为魂或者神浸不进血里去。 再看看“睡”。这个字里有个“垂”,哪儿垂?不是眼皮垂,好多人合着眼皮也睡不著。是目睛垂,就是说眼睛是往下的。《黄帝内经》说癫狂病的时候(癫狂病也就是抑郁症发作的早期)提到一个词——视举。什么意思?意思是翻白眼,眼睛往上看,往上翻。这种人是绝对睡不着觉的。所以道家修心有一个睡眠功法:先是垂帘,即眼睛闭上,然后眼睛往下看,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所以这个“垂”字,指的不是眼皮、眼睑的问题,而是指控制人的眼球的力或者气的方向。 据考证,古代都把奴隶的一只眼睛刺瞎,以此作为他奴隶身份的标志。那种被刺瞎眼睛的人就叫“民”。所以,眼睛视而不见的时候那个状态叫眠。不见得到晚上人才会眠,也有做白日梦的。 在中国古代的医书中,有个病症不叫失眠,而叫“不得卧”。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失眠病症,是心火太旺的表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躺不下来,躺下来又得翻身坐起来,到地下走来走去,甚至可能要溜达一晚上。 从中医对梦的认识来讲,就涉及了以上这几个字。 那么人在清醒状态下是什么样呢?下面我们再介绍几个关于清醒的字。 觉(jué)。一般来讲,我们会说梦是主观感觉。感和觉都是主观的,我觉得你不觉得,我感到了你没感到。那么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吗?“觉”不带心,“感”动心了。举个例子,以前流行一段讽刺的打油诗,说“摸着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摸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其实细究起来,“好像左手摸右手”,说明还有觉,但是心里已没有了感动,没有触电的那种感了。这就是有觉无感。 我们睡觉的时候,会不会觉得热或冷呢?当然会。热了我们会蹬被子,冷了我们会把旁边的被子扯过来。这说明还是有觉,但是这个觉不影响我们睡觉。如果一个人睡着了以后,老能听到洗手间内水龙头没关严,“滴、滴、滴”地响,别人都听不见,就他能听见,说明他“心神外越,过于敏”。敏在哪儿呢?在于“感”。所以他就睡不着,边上有点风吹草动,“赵家的狗又看了我一眼”,他都能感到。这说明他的心神有问题。 “宁”的繁体是“宁”,上面有个屋子,有房子住,有饭吃,人丁都回家了,最后这个心就宁了。所以古代通常把女儿回家省亲叫“归宁”。我们现在常把“鸡犬不宁”理解为鸡飞狗跳的意思,其实不是,是指鸡和狗都不回窝。当人睡觉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心神收回到身体内,具体来说是收回到肝里面,藏在血里面。而睡觉时很敏感的人心神往外放,所以他会有所感,身子会有所觉,他就睡不好。

失眠的中医认识

失眠的中医认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睡眠问题的中医认识 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的两个重要状态是睡眠和觉醒,即寤寐,这是两个看似相反却是一体两面的状态,正如阴阳的关系一样。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他病症一样,不仅仅是人体形质上的问题,而是心身共同失常的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的认识。 阳不入阴 《道德经》“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它阐释了“朴”与“器”的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对失眠的认识亦然。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阳入于阴:眠 阳动于阴:梦 阳出于阴:醒 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是终究不能“用”,它的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的各种体现。这些虽然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的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 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他们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必需维持的基本生命节律。从生理上看,卫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的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是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应的。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的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灵枢.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的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这是从整体上看卫气行于阴阳的走行。具体到夜里人的睡眠时段即“阴受气”的阶段则是“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这些生理上的阐述对临床治疗是有指导作用的。后文中会单独分析。 至于失眠的病理,《灵枢.邪客》有详细的描述,并叙述了失眠的治则。 “卫气出其悍气之慓疾。。。。。。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卫气在生成之后,当运行于阴分时,由于邪气客在脏腑而不能潜入其中,作为卫气出入的桥梁—阴阳跷脉相因也出现问题,卫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患者的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患者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18T14:31:56.29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作者:常江淮 [导读] 失眠病人行中医辨证推拿治疗与护理效果明显。 黑龙江省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卫生院 157011 【摘要】[目的]总结失眠病人的中医辨证推拿治疗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失眠病人行中医辨证推拿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人治愈14例,显效25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失眠病人行中医辨证推拿治疗与护理效果明显。 【关键词】失眠;中医辨证;推拿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26-01 失眠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轻者入眠困难,或入睡后易被惊醒,醒后不能再入睡;睡眠不深,时寐时醒;重者可整夜不眠。失眠中医属“不寐”范畴,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2013年1月-2015年1月通过中医辨证推拿治疗40例失眠病人,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失眠所涉及的神经生理过程非常复杂,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众多的神经网络的一系列的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调节物质都与其有关。目前多为研究单一神经递质的作用,对于神经递质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研究较少,至今还未完全清楚。中医药治疗失眠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解中药、组方、针灸、抓痧推拿等方法治疗失眠的机理是调节5-HT的含量。无论何种治法均可通过调节5-HT的含量改善睡眠质量,但各种证型中5-HT下降的水平及经治疗后对5-HT影响的高低目前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1.2方法 通过辨证分型,根据不同证候,予以手法推拿,每日1次,每次20 min,3周为1个疗程;穴位自我按摩操锻炼,每日晨起及睡前进行穴位自我按摩操锻炼,3周为1个疗程。同时加强护理。通过辨证分型,根据不同证候,予以手法推拿,每日1次,每次20 min,3周为1个疗程;穴位自我按摩操锻炼,每日晨起及睡前进行穴位自我按摩操锻炼,3周为1个疗程。同时加强护理。具体方法浴面:先将两手掌摩擦使发热,然后摩擦面部50次~ 100次,从人中、口角、前额、眉、目、鼻、颧、发际至耳后,如浴面、洗头之状。掐揉三阴交1 min~ 2 min,使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推小腿内外侧:两拇指与四指分开,大拇指放在膝下胫骨内侧上端的凹陷处(阴陵泉),其余四指放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阳陵泉),对称用力,自上而下推至三阴交和绝骨穴以下为止,反复操作30次~ 50次。擦腰:将两手掌放在腰肌两侧,从上向下擦至骶部,反复操作至局部掐揉神门穴:用两拇指指峰交替掐揉对侧的神门穴各1 min。旋摩全腹:仰卧位,将两手掌分别置于上下腹部,然后两手交替作顺时针环形摩动2 min~ 3 min。揉按百会穴:用拇指在百会穴上进行揉按1 min;然后两拇指揉按风池穴1 min;最后用屈曲的示指桡侧在眉棱、前额分抹8次~ 12次。 1.3统计治疗 痊愈:症状消失,入睡迅速,每晚睡眠时间7 h以上,睡眠质量好,体力与精力恢复正常;显效:失眠明显改善,每晚睡眠5 h~ 6 h,体力与精力明显恢复;好转:睡眠有所好转,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体力与精力恢复不明显;无效:失眠无改善,不能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与精力。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全部数据采用 SPSS17. 0 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结果 本组病人治愈14例,显效25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失眠的原因很多,可与其他病症同时出现,通过中医辨证,审证求因,不外乎虚实两证,主要病机实内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失眠的治疗应着重在内脏的调治,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归于正常。推拿治疗失眠,从神经生理学观点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抑制作用,当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利于睡眠。 3讨论 保持居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流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30 min,揉双侧涌泉穴各36次。生活起居应有规律,临睡前不吸烟,不喝茶以及咖啡,不要看刺激性的书籍和电视,勿做剧烈运动。可以在睡前静息,平卧于床上,进行调心,调息动作,可以采用气功导睡法的功能锻炼;必要时配以药物治疗。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重躯体疲劳感,对睡眠有利,但运动量不宜过大,过度疲劳反而影响睡眠。保持心情舒畅,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睡前可适当听些旋律优美的轻音乐,可起到放松的效果。调整生活习惯,如取消或减少午睡,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失眠的原因很多,可与其他病症同时出现,通过中医辨证,审证求因,不外乎虚实两证,主要病机实内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失眠的治疗应着重在内脏的调治,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归于正常。推拿治疗失眠,从神经生理学观点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抑制作用,当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利于睡眠。护士根据规范化穴位自我按摩操的流程进行示范操作与指导,教授病人进行自我按摩操锻炼。该套自我按摩操简便易行,实用有效,操作不受时间、场地条件的限制充分体现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中医认为“三分治,七分养”,因此不但要重视疾病的治疗,更应重视疾病的护理,在推拿治疗失眠的同时,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易于入睡的环境,予以恰当的健康指导,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配合心理暗示治疗等。失眠所涉及的神经生理过程非常复杂,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众多的神经网络的一系列的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调节物质都与其有关。目前多为研究单一神经递质的作用,对于神经递质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研究较少,至今还未完全清楚。中医药治疗失眠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解中药、组方、针灸、抓痧推拿等方法治疗失眠的机理是调节5-HT的含量。无论何种治法均可通过调节5-HT的含量改善睡眠质量,但各种证型5-HT下降的水平及经治疗后对5-HT影响的高低目前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94- 95.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体会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体会 失眠在祖国医学典籍中,称之为“不寝”、“不得卧”、“不得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失眠既是一种与多种病因有关的症状,亦可作为疾病单独出现。根据临床辨证可将该病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心火炽盛型六种类型,治则为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收到奇效。 标签:中医中药;失眠;辨证施治;临床分型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LIU Zheng sheng (Shandong province Caoxian Suji Town Health Center,Shandong Heze,274400,China) 失眠癥,现代医学多称为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1]。笔者根据中医药研究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取得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95%以上。现将临床分型及辨证施治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失眠症的发病因素错综复杂,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与体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有密切关系,心神不宁和阳不入阴是失眠的病机关键[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主要基于心主神志的理论,强调阴阳交泰,水火互济,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由此所呈现出的阴阳平衡失调、阳气不足、阴气衰微,五脏之气乡搏,营气衰,卫气内伐,表现为夜不能寐,难以入寐或睡而不深,多梦易惊醒,昼而不精,头昏头痛、因此凡影响这种生理特性的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失眠。而临床辨证过程中,则多从正邪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正气强弱与邪气盛衰,在失眠产生机理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2 临床分型 2.1 肝郁化火型 症见不寐、心烦易怒,性情急躁,喜叹息,目赤口苦,小便赤,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郁化火,热扰心神。治宜疏肝泻火,解郁安神。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重用丹参。药用丹参30 g、山栀子10 g、丹皮10 g、生白芍15 g、泽泻10 g、车前草10 g、知母10 g、珍珠母30 g、夜交藤15 g、柴胡10 g。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方剂对失眠的治疗进展 摘要:失眠在《皇帝内经》中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是因火、热、郁、瘀、痰、湿、燥等实邪内扰,或脏腑气血虚损,如阴血不足、心肾不交等,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所致。本文分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并通过整理近几年代表方的治疗效果,总结讨论传统及自拟中医方剂对失眠的治疗进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insomnia is also described as “sleeplessness” “shall not sleep” and “eyes can’t be closed” . It’s because fire , heat, stasis , stagnancy , phlegm , wetness , dryness and some other evil elegants disturbing inside or the qi-blood deficiency for viscera.,such as Ying-blood deficiency and heart-kidney imbalance ,which can make malfunction for heart , live , gallbladder , spleen , stomach ,kidney and other viscera and the unsettlement for heart..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pathogenesis for insomnia and summarize and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Chinese medicing’s development for the remedy of insomnia by trimming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recent years. 关键词:失眠方剂治疗进展传统方自拟方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失眠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006年中国六城市失眠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的发病率占受调查人员的57 %,失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病症,但长期持续影响人的精神,醒后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全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的顽固性的失眠,还会使人们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易患药源性疾病。中医注重整体的观念,治疗失眠审症求因从整体调节下手,在治疗失眠上有其明显优势。本文从传统方剂入手,着重整理了传统失眠证型代表方以及一些自拟方的治疗效果,以此讨论并总结中医传统方法对失眠证的治疗效果以及进展。 1.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不寐》所论:“不寐证虽病由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所以失眠证在中医中有虚实之分。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卢世秀(14)等人认为一些虚实错杂病也可导致失眠,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中医藏象学说认为(6):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睡眠的本质是神安于其所,神有五种,分属五脏,不寐的本质在于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首先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主血脉、主神志。心乃神之本,主宰人的七情、五志,故不寐与心的关系较其他脏腑更为密切。心血不足,邪热扰心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肝为刚脏,性属木,主藏血,主气机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调节人体的七情、五志。木火同气,一方面肝所主的情志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神往往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另一方面,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心主血脉而濡养诸脏,心与肝共同协调调节

失眠的中医认识

睡眠问题的中医认识 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的两个重要状态是睡眠和觉醒,即寤寐,这是两个看似相反却是一体两面的状态,正如阴阳的关系一样。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他病症一样,不仅仅是人体形质上的问题,而是心身共同失常的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的认识。 阳不入阴 《道德经》?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它阐释了?朴?与?器?的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对失眠的认识亦然。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阳入于阴:眠 阳动于阴:梦 阳出于阴:醒 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是终究不能?用?,它的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的各种体现。这些虽然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的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 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他们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必需维持的基本生命节律。从生理上看,卫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的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是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应的。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的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灵枢.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的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这是从整体上看卫气行于阴阳的走行。具体到夜里人的睡眠时段即?阴受气?的阶段则是?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这些生理上的阐述对临床治疗是有指导作用的。后文中会单独分析。 至于失眠的病理,《灵枢.邪客》有详细的描述,并叙述了失眠的治则。 ?卫气出其悍气之慓疾。。。。。。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