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校本教材
小学五年级校本教材《安全》

小学五年级校本教材《安全》五年级校本教材目录第一课-------交通安全第二课-------防火安全第三课-------生活安全第四课-------运动安全第五课-------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第六课-------家居安全第七课-------地震自救安全第一课交通安全自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每年仍以40万的速度在增加。
目前我国的交通事故十分严重,每年都有数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如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万起,造成8万多人死亡,38万多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多亿元。
毋庸置疑,发生的重大交通死亡事故大都是由于违反交通法规造成的,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步行安全常识1.走路须走人行道,右侧行走,养成文明走路好习惯。
2.横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人行天桥及人行地道。
3.遇有信号灯,要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定。
4.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
5.严禁翻越行人护栏或其他交通隔离设施。
6.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要在车前车后乱跑。
7.乘车应注意乘车安全,不要把头手伸出车外。
8.在设有防护栏或隔离墩的道路上不得横穿马路。
9.候车时,应站在人行道上,不要在车行道上候车。
◆骑车安全常识1、骑车外出的同学,出行前要先检查一下车辆的铃、闸、锁、牌是否齐全有效,保证没有问题后方可上路。
2、在道路上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划分车道要靠右边行驶。
3、通过路口时要严守信号,停车不要越过停车线,不要绕过信号行驶。
4、不要骑车逆行,不扶肩并行,不双手离把骑车,不攀扶其他车辆。
5、不在便道上骑车。
6、在横穿4条以上机动车道或中途车闸失效时,须下车推行,骑车转弯时要伸手示意,不要强行猛拐。
第二课防火安全1.不要在学校或家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焚烧杂物。
2.不乱拉乱接电线,不擅自使用电热器具。
3.不点蜡烛玩耍。
4.不擅自摆弄煤炉、煤油炉、酒精炉等可能引起火灾的器具。
小学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小学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国学篇:第1课勤奋与志向第2课读书与情趣第3课人际交往古诗词篇:第4课《观沧海》第5课《己亥杂诗》第6课《雨霖铃》第7课《龟虽寿》第8课《渔家傲》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现代诗词篇:国学篇——传承古训(增广贤文)内容提要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增广贤文》最能征服人心的是它的内容。
这部数千字的妙文,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介绍了待人接物的经验、读书的情趣,告诫后辈勤奋有志向。
书中那些精辟的语句绝非凭空而谈、信口雌黄,而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第1课 勤奋与志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
●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样深.●见者易,学者难。
莫将容易得,便 作等闲看。
●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眼前就一定有麻烦。
●已经枯萎的树木等到了来年的春天还会再次发芽,可是人生只有一次,年轻的时光虚度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不怕老的时候一事无成,就怕少年时代不发奋刻苦。
●当初若不是去登高望远,后来怎知东海的浩瀚。
●看着容易,学起来就难了。
不要以为容易得到,就把它视为等闲之物。
文意详解品味经典 心灵驿站爱迪生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孔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看来志向与勤奋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陈胜的鸿鹄之志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不会(互相)忘记。
”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故事长廊你知道陈胜是谁吗?第2课 读书与情趣● 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教材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全册。
为了能够理解教材、使用好教材,对本册教材从三大环节进行研说教材顺序分别是:纵横联系说课标、立体整合说教材、落实目标说建议一、纵横联系说课标1、(1)、工具性人文性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3)、总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融合在一起的,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创新、合作精神。
(4)、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我要说的5~6年级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独立识字认识3000 会写2500钢笔毛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朗读默读揣摩体会领悟浏览课外阅读100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五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案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4.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并背诵。
活
动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2.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来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搜集关于毛主席的诗词。
活动
总结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清平乐·六盘山》
第( 3 )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作者毛泽东。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活
动
过
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活
动
过
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春天早晨 小鸟啼鸣 落花纷飞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小学时学过的哪首诗?
生:孟浩然的《春晓》。
师:(启发)诗人叹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谢,写出了诗人微妙的惜春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早寒江上有怀》。(屏幕显示课题)
五年级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主题一:探寻家乡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
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在我们的家乡,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众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还涌现出了一位神奇的“鸟叔叔”。
你想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间艺术有那些吗?1、同学们你知道的民间艺术有哪些?把你知道的民间艺术写在下面吧:调查题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博士提示调查的注意事项1 .要明确调查的对象,地点。
2.对被调查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详细的进行讲解。
3.要分类整理清楚,并及时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活动开展调查:1、历史:有没有相关的历史故事?2、文化信息。
3、民间艺术在当地的发展。
民间艺术调查报告我知道:我要说的话:收集到的信息: 历史:文化信息:发展情况:我知道通过雕、镂、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在诸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我还知道:小伙伴的收获:设计一下我们的活动吧:(1)我们可以通过询问民间艺术者和查阅书籍了解民间艺术并做好记录。
(2)我们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并整理好。
我们组,经过认真的交流讨论,形成了我们小组的活动方案。
小组民间艺术活动方案方案名称开始时间小组成员完成时间活动分工活动步骤注意事项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开始一起了解民间艺术)交流:你认为哪些民间艺术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哪些民间艺术应该被淘汰。
我认为这些民间艺术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有些民间艺术应该淘汰了……...对小组成员的活动作出评价,看看那个小组的活动方案出色。
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下册九连环校本教材.docx

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九连环(一)一、起源与发展九连环流传千年而不衰,征服了无数中外爱好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与七巧板、华容道、鲁班锁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智力玩具。
九连环在英语里的名称是 TheChinese Rings ,或 The Chinese Rings Puzzle 。
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秦王曾派使者送给齐国王后一个玉连环,并且问:“齐国有不少聪明人,能否解开这玉连环?” 这当然是在故意刁难齐国君臣,以显示秦国的强大。
王后遍示群臣,竟没有人能解开。
最后齐国的王后只好“引椎椎破之” ,当然,这种以毁坏性的方式只能算是无奈之举,本质上不能算作解开。
因关系到两国外交上的体面,齐国王后虽然不知道解法,也不肯在秦使面前认输,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一招。
在明清时期,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大家都很喜欢它。
很多著名文学作品都提到过九连环,《红楼梦》中就有林黛玉巧解九连环的记载。
图 1在国外,数学家卡尔达诺在公元1550年已经提到了九连环。
后来,数学家华利斯对九连环做了精辟的分析。
格罗斯也深入研究了九连环,用二进制数给了它一个十分完美的答案。
19世纪的格罗斯经过运算,证明解开九连环共需要三百四十一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它更为便捷的答案。
解九连环不但难度大,而且操作相当复杂,即使是熟手,也需 6-8分钟(目前最快纪录可在 3 分钟左右 ) 。
十连环的话,需要 682 步, 20 到 40 分钟才能解开。
假如做成三十三连环,即使你夜以继日,不吃不喝,一步不错,一世也解不开它,因为要走 57 亿步,约需 180 年才能解开。
二、结构与特点九连环主要是由一个框架和九个圆环组成:每个圆环上连有一个直杆,而这个直杆则在后面一个圆环内穿过,九个直杆的另一端用一块木板或圆环相对固定,以解开为胜。
图 2 古代贵族阶层玩的豪华九连环图 3 九连环三、功能与特点九连环可以从小就培养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寓教其中,让学生理解数学多么奥妙,多么有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五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材第一讲:重叠之美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中的重叠之美,数学中的重叠之妙教学目标:1、欣赏文学中的重叠美,探索数学中重叠的奥秘。
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欣赏文学中的重叠之美在重叠的地方往往就有美。
为什么在新房门窗上贴着的红色“喜”字,不写“喜”而一定写成“囍”?中国民间风俗很讲究成双成对,文学里也有“双声”“叠韵”等说法。
介绍:什么是“双声”?什么是“叠韵”?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就有这样两幅对联。
其中之一是: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另一处则见于孤山中山公园的一座方亭,横匾题“西湖天下景”五个大字,亭柱上悬挂一副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据说此联同近代名人康有为有密切关系。
西湖的山山水水,处处明媚秀丽。
这两幅对联写出了人们对杭州与西湖山水的共同感受,因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在你以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你是否也曾感受到重叠之美?学生举例。
二、数学中的重叠之妙不过,联语的叠字毕竟有限,我们能否把重叠之美推向无限?这就必须借助数学的力量了。
出发点是极其简单的:3×4=12接下去,可以写出第二式:33×34=1122“重叠”之妙开始露头了,好比从“喜”字写成了“囍”字。
明眼人当然会想到可能有第三式、第四式,指名学生试说。
(333×334=111222,3333×3334=11112222)计算验证。
经过计算,它们居然也是对的。
于是,大胆的人又会猜测下面的无穷无尽的等式也是成立的:33......3×33......34=11......122 (2)这个等式中的第一个乘数由n个3组成,第二个乘数由(n-1)个3与1个4组成,积由n个1和n个2组成。
事情真是如此!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并汇报。
第二讲数对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五年级教学教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下册校本教案班级:5〔4〕授课人:张宇第一课?儿童?特种邮票欣赏课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韩象琦设计的这套?儿童?特种邮票:"婴儿""浇花""游戏""放船",初步接触中国剪纸和窗花等民间艺术的特点,体会儿童之间和睦相处所带来的欢乐。
并以此为契机,培养与同学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让孩子在欣赏邮票的过程中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及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行为习惯。
课前准备:投影仪、从网上下载?儿童?特种邮票图片、几根绳子、几件衣服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欢送进入绚丽多彩的邮票世界。
邮票因其精美的画面、包容的丰富知识而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
邮票是百科全书,它浓缩了各个方面的知识。
邮票是历史的记录,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过程;邮票是国家的名片,一个国家的民族特点、人文地理、经济开展状况都在邮票上有所展现。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套韩象琦设计的?儿童?特种邮票。
二、欣赏邮品1.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邮票由我国自行设计、印刷,在不算先进的印刷设备上,由设计人员、邮票印刷职工忘我劳动,印制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邮票。
邮票设计家们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时代的画卷浓缩于方寸之中,折射出共和国进程中的历史事件及时代人物的同貌。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一代就会有它自已的美,新的美"。
新中国邮票设计走出了一条自新之路,创立了"中国牌"的风格,早在建国初期,就在国际上获得好评。
1958年,中国有两枚邮票英国评为当年世界十大名邮之一,该年鉴主持斯考特,所评邮票在世界邮政部门、集邮界卓有声誉。
其中一枚就是特18?儿童?中的第4枚"放船"。
它是一枚简简单单的小邮票,是描绘儿童欢乐的4枚邮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校本教材1.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者介绍】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
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李龟年:唐代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乱后流落到江南。
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受封岐王。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译文】在岐王宅里经常看见您,在崔九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
而今江南已是风景如画,在这落花时节又碰见您。
【拓展】《江南逢李龟年》,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的诗。
该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
2.题临安邸宋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介绍】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
南宋时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注释】邸:官府,官邸。
休:停止、罢休。
直:简直。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拓展】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公元112 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3.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注释】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译文】活着的时候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拓展】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的主要特点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4.已亥杂诗清代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介绍】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
【注释】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译文】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拓展】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5.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介绍】李白,唐朝,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注释】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闻:听见。
不及:比不上。
【译文】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拓展】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
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
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注释】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
重阳节:旧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译文】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拓展】: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7.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介绍】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注释】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
【译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拓展】: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8.天末怀李白唐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注释】天末:犹天边;君子:指李白。
文章句: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汨罗: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湖南湘阴县。
【译文】凉风习习来自天边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还舒畅。
鸿雁何时能捎来你的音信?江湖水深总有不平的风浪!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经过可作食粮。
你与屈原有共冤共语之处,请别忘了投诗祭奠汨罗江!【拓展】李白于至德二载,因永王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
杜甫于乾元二年作此诗,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喻之。
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
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
文人相重,末路相亲,跃然纸上。
9.酬张少府唐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注释】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译文】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拓展】:这是一首赠友诗。
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
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
由于到了晚年。
只好“惟好静”了。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
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10.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注释】过:拜访。
具:准备。
场圃:农家的小院。
就: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译文】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拓展】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11.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唐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注释】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
【译文】我常常愿隐居小丘醉卧林泉,想回到旧的家园又苦于无钱。
久住北方求仕并非我的心愿,我怀念的是东林寺高僧名远。
长安米珠薪桂生活如同销金,壮志逐年衰退事业与我无缘。
日色已晚阵阵凉风轻轻拂面,听到秋蝉吟唱心中更加悲怨。
【拓展】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
12.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注释】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采撷:采摘。
【译文】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拓展】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13.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注释】柴扉: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