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项目

合集下载

脂肪肝彩超检查的意义与优势

脂肪肝彩超检查的意义与优势

脂肪肝彩超检查的意义与优势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中脂肪含量不会超过肝脏总重量的4%至5%,如果因为肥胖、营养失调等原因会打破肝脏对脂肪代谢的平衡,不断进入肝脏的脂肪得不到有效地处理而积压在肝细胞中,当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时可称为脂肪肝。

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舒服感觉,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会有黄疸、恶心、呕吐、疼痛等症状,肝功能化验可有谷丙转氨酶(ALT)升高。

脂肪肝虽然可逆,但长期持续发展下去,也会导致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肝硬化。

所以定期接受相关的检查,对疾病的早期检出、早治疗有着重大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脂肪肝彩超检查的意义与优势有哪些:一、彩超检查脂肪肝的临床应用1、轻度脂肪肝患者可无症状,肝功能检查及血脂检查可正常。

超声表现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前场回声加强,后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清晰。

2、中度脂肪肝患者可有乏力等表现,肝功能正常,少数患者可出现甘油三酯升高。

超声表现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或轻、中度增大,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模糊,但尚可辨认。

3、重度脂肪肝患者可表现为乏力、上腹部不适等,肝功能出现异常,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超声表现为:肝脏明显增大,形态饱满,前场回声明显增强,后场回声衰减明显,甚至可呈现无回声区,轮廓不清,管状结构难以辨认。

4、局灶性脂肪肝这类脂肪肝是指在正常肝脏内出现局部脂肪增多的区域,将其称之为局灶性脂肪肝,超声表现为肝脏内局限性高回声区,边界清楚或模糊,内部回声细密、均匀,对周边无挤压(无占位效应),其内部或边缘可见正常血管穿行。

其多位于胆囊窝旁、门静脉肝内分支周围、肝包膜下或肝尾状叶内。

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1、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在声像图上与慢性肝病很难鉴别,有的时候只能依靠病史及其他检查来进行鉴别。

比如做胃镜检查会观察到有轻度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或血液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等。

中、晚期肝硬化超声可以做出诊断,表现为肝脏的左右叶比例失调、肝表现不光滑、血管走形不清、门静脉内径增宽,也就是门静脉高压、腹水等。

脂肪肝临床路径标准

脂肪肝临床路径标准

脂肪肝临床路径标准(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脂肪肝(ICD-10:K79.000)(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等临床诊疗指南。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小于140g/wk(女性<70g/wk);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征象;4.可有体重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5.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为主;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7.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脂肪肝疾病编码(K76.0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7-10天(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除详细采集包括近期体质量和腰围变化、饮酒史、药物与肝脏毒性物质接触史以及糖尿病和冠心病家族史外:(1)人体学指标(身高、体质量、腰围)和动脉血压;(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3)肝肾功能、血脂(包括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血脂谱);(4)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如果FPG≥5.6mmol/L 且无糖尿病史者则做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5)肝炎病毒标志物筛查:HBsAg(阳性者检测HBV DNA)、抗-HCV(阳性者检测HCV RNA):(6)抗核抗体;(7)腹部超声。

脂肪肝方面的新技术新项目

脂肪肝方面的新技术新项目

脂肪肝方面的新技术新项目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

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和新项目被应用于脂肪肝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一、成像技术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成像技术是脂肪肝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超声、CT、MRI 等成像技术的发展为脂肪肝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方法。

其中,MRI技术具有无创、无辐射、高分辨率等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内脂肪分布情况,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二、基因检测在脂肪肝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基因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对特定基因的检测,评估个体患脂肪肝的风险。

一些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变异与脂肪肝的发生有关。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患者是否存在易感基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三、微创技术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传统的脂肪肝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来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而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脂肪肝的治疗中。

其中,经皮肝穿刺抽脂术是一种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通过穿刺肝脏将脂肪抽取出来,可以显著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四、人工智能在脂肪肝筛查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脂肪肝的筛查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对大量的脂肪肝患者影像资料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准确识别脂肪肝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级和评估。

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筛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脂肪肝的早期发现率,为患者提供更早的治疗机会。

五、肠道微生物在脂肪肝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与脂肪肝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与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肠道菌群与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为脂肪肝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干细胞治疗在脂肪肝中的应用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技术,也被应用于脂肪肝的治疗中。

脂肪肝标准

脂肪肝标准

脂肪肝标准脂肪肝是一类常见的肝脏疾病,按照肝指数(liver index)的标准,脂肪肝指数在5%-10%之间,就能确诊出脂肪肝。

由于脂肪肝的特殊性,国内日趋重视它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脂肪肝标准》,是当前脂肪肝诊断和治疗的确定性依据。

脂肪肝标准一般包括定义、检测、诊断和治疗中几部分内容:一、定义: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病态现象,又称脂肪性肝病。

在肝脏的脂肪含量增加大于正常的5%以上,且在超声波检查中表现为肝脏的反射率大于正常,也就是肝脏的反射率在25%以上,这样的情况就称之为脂肪肝。

二、检测:检测脂肪肝的途径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实验室检测,检测项目有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肝功能检测(AST、ALT、γ-GT)。

此外,也可根据肝脏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等,对肝部的各种病理变化形成准确的诊断。

三、诊断:脂肪肝的诊断分为两种:定量诊断法和定性诊断法,其中定量诊断法是指通过检测肝脏脂肪含量,根据《脂肪肝标准》,只要肝脏脂肪含量达到5%以上,就可确诊脂肪肝。

定性诊断法是指,肝脏脂肪含量在3%和5%以下时,也可能出现脂肪肝,这时就要根据病史和肝功能检查等综合检查进行诊断。

四、治疗:脂肪肝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营养改善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调节脂质代谢,通过抑制肝细胞脂质的合成,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有利于恢复肝细胞损伤,减少肝脏脂肪含量,调节脂肪代谢,进一步改善脂肪肝。

营养改善治疗主要是以正常营养摄取为基础,主要是控制脂肪摄入量,低脂肪饮食是脂肪肝治疗的重要措施,每日摄取必须低于规定值,同时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降低血脂,维持脂肪代谢稳态,增加肝功能的维持和恢复。

总的来说,《脂肪肝标准》是一种现代医学的概念,其作用在于指导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能够使脂肪肝患者及时确诊和按照规范进行治疗,进而达到缓解病情、恢复肝脏功能的目的。

糖尿病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

糖尿病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

糖尿病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
糖尿病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糖尿病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在20%~80%之间,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危害大。

因此,糖尿病人要及时地进行肝功能检查。

那么,糖尿病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呢?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一、糖尿病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
1、肝穿刺活检
是确诊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尤其对局限性脂肪肝。

在B超引导下抽吸肝组织活检远较过去盲目肝穿刺法准确、安全。

活检的意义在于确定肝内是否存在脂肪浸润。

评估某些血清学指标以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脂肪肝、纤维化的可靠性,需以肝活组织学改变作为金标准,并用以客观评价某一治疗方案对脂肪肝纤维化治疗的确切效果。

这是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诊断方法之一。

2、血液生化检查
中、重度脂肪肝由于脂肪囊肿的破裂及肥大的脂肪细胞压迫胆道,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β球蛋白、铁蛋白、ApoA1及胆汁酸常升高。

临床研究发现,仅20%~30%的脂肪肝有上述一项或一项以上血清学指标异常,且无特异性。

这也是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诊断方法。

3、血清脂质检查
血清脂质检查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检查,甘油三酯是检查脂肪肝最准确的项目,空腹时检查血清中甘油三酯升高一般就是酒精肝导致,伴随胆固醇和脂肪酸升高。

4、肝功能
肝功能检中转氨酶、胆红素、胆碱酶等项目可明确检查出脂肪肝程。

脂肪肝ct诊断标准

脂肪肝ct诊断标准

脂肪肝ct诊断标准脂肪肝CT诊断标准。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诊断需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介绍脂肪肝CT诊断的标准。

1. 脂肪肝的CT表现。

脂肪肝在CT上的表现主要是肝脏密度的改变。

正常肝脏的CT值约为40-60 HU,而脂肪肝患者的肝脏CT值明显降低,通常在-10 HU以下。

此外,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在CT上呈现出密度均匀的特点,肝实质与腹壁脂肪之间的密度差异较小。

2.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

根据肝脏CT值的改变和密度均匀性,脂肪肝的CT诊断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Ⅰ度脂肪肝,肝脏CT值下降,但仍高于-10 HU,肝脏密度不均匀。

Ⅱ度脂肪肝,肝脏CT值明显下降至-10 HU以下,但肝脏密度仍不均匀。

Ⅲ度脂肪肝,肝脏CT值明显下降至-10 HU以下,肝脏密度均匀。

3. 脂肪肝CT诊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脂肪肝的CT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临床资料,脂肪肝的诊断不仅依靠CT表现,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与其他肝脏疾病鉴别,脂肪肝的CT表现与其他肝脏疾病有时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需要与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等进行鉴别诊断。

4. 结语。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肝脏CT值的改变和密度均匀性进行判断,医生在进行脂肪肝的CT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并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脂肪肝CT诊断有所帮助。

总之,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对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脂肪肝

脂肪肝

病例分析:
• 该患者BMI为26.1 kg/m2,可诊断为肥胖症,
同时合并血脂和脂蛋白异常,这与患者生活
习惯中喜食油腻食物,经常饮酒,运动量较少
均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应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减轻体重,尽快使体
重达到或接近理想体重。
营养治疗:
• 由于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症状轻微或没有 症状,因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脂肪肝是不 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肝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可 以逆转的,只要注意饮食调节,并坚持体育锻 炼,控制体重的增长,就能使病情好转或阻止 其发展。
• 每天食用的盐量宜低于6 g。长期饮酒可造 成肝脏慢性损害,使去脂的能力逐渐减弱,导 致大量的脂肪在肝脏堆积和贮存。无论是 否由酒精引起的脂肪肝,患者均应禁酒。
6 增强运动,坚持必要的体育锻炼, 增加能量的消耗
• 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选择以有氧 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如游泳、慢跑(120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n)、骑车等。每次运动量的大小以及是 否能坚持是运动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运 动量以心率达到100~160次/min, 3~5 d/周, 每次持续20 ~30min为宜。常见运动消耗的 能量见表1。
8 脂肪肝患者食谱举例
• 用餐时间
• 7∶00 • 11∶00
食物及用量
• 17∶00

酸奶200m,l花卷(面粉100 g),煮鸡蛋(鸡蛋60 g),凉拌 黄瓜(黄瓜100 g) 米饭(粳米100 g),清蒸小黄鱼(小黄鱼125 g),白菜豆腐 汤(白菜100 g、豆腐125 g) 米饭(粳米100 g),炒三丝(芹菜150 g、瘦肉75 g、香 干50 g),番茄丝瓜汤(番茄50 g、丝瓜50g),油6ml

脂肪肝的诊断

脂肪肝的诊断

甘油三脂在 肝细胞内沉积
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分泌障碍 脂蛋白代谢酶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
肝细胞 脂肪变性
诱发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①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②不良的饮食习惯; ③嗜酒; ④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⑤精神萎靡生活散漫; ⑥有肥胖相关疾病的家族史。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 (NAFLD) (2002年10月第2版)
对照组 酒精 酒精+EPL
ALT
(IU)
14.8±5.5 20.6±2.4 14.7±5.0
AST
(IU)
37.5±9.5 46.4±8.5 40.7±5.9
GGT
(IU)
11.0±5.7 20.2±10.7 14.3±4.3
每组均为15例,数值以均值±S.D表示. 不同组间显著的统计学差 异见上表所示 (p<0.05)。 ALT: 1-2 and 2-3; AST: 1-2; GGT: 1-2
加用降血脂药物,需适当减量和检测肝功能, 必要时同用保肝药物。
(二)细胞保护和抗纤维化药物
1 生物膜保护剂:
1)必需卵磷脂 2)熊去氧胆酸 3)还原型谷胱甘肽 4)S-腺苷甲硫氨酸 2 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1 大豆磷酯酰胆碱
(Soya bean lecithin,易善复)
(OCT)>0.6
6 早期CT测定肝体积增加(>720cm3/m2体表面积)。
饮酒史

鉴别酒精性和非酒精性最重要的条件是:
有无长期饮酒史
ALD饮纯酒精量大于40g/d;ALFLD小于20g/d。
ALD来诊前常因大量饮酒症状加重,
出现黄疸、发热、腹水等症状。
中国医大调查酒精性肝炎19例和酒精性肝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背景
说起“脂肪肝”,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已成为老百姓的“时髦病”,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是吃出来的,小毛病,不痛不痒,没啥大碍。

其实,脂肪肝并非“善类”,它的危害并不亚于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的病毒性肝炎!它不但损害肝脏,发展可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并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并可能并发脑病脂肪肝综合征(Reye综合征);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解毒功能;损伤机体消化系统;乙肝合并脂肪肝加快向肝硬化发展;降低生活质量,影响事业的发展;患有脂肪肝的孕妇在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可能产生急性妊娠性脂肪肝,病死率高。

虽然脂肪肝“声势浩大”,其“规模”并不亚于心脑血管疾病,但人们对脂肪肝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却出人意料地粗浅。

究其原因,主要与脂肪肝不痛不痒,以及人们对脂肪肝的危害认识不足有关。

为提高大众对脂肪肝的关注度,激发脂肪肝患者的“忧患意识”,把脂肪肝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降到最低,《大众医学》杂志特邀国内脂肪肝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介绍了有关脂肪肝诊治的9大新观念:
1. 脂肪肝是一种疾病,不是亚健康;
2. 脂肪肝治与不治,结果大不相同;
3. 脂肪肝不是胖人的专利,减肥过度也会得脂肪肝;
4. 肝功能正常与否、临床症状有无,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
5. 脂肪肝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个人行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6. 治疗脂肪肝,不靠药物靠毅力;
7. 脂肪肝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肝脏;
8. 超声报告正常,不能完全排除脂肪肝;
9. 儿童脂肪肝的危害比成人脂肪肝更大。

基于脂肪肝的高发人群市场及医药界对脂肪肝的重视程度,我们认为开发具有安全无毒、无副作用、天然植物活性成分提取物的健康产品对治疗脂肪肝具有积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项目特点
1.来源于最佳原料采集地-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植物萃取物,无任何肝毒性::德国科学家经历60年研究,分析过世界各地多种类似植物之后,认定印尼的TEMULAWAK是最佳选择,其中提取的卡蒙品质最佳,具有最明确的保健功能。

2、加拿大研发与技术支持,疗效佳:近年美国、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它可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和肝中的过氧化脂质;提高肝匀浆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减少血液和肝脏中的多余脂肪;抑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酸磷酸激酶及游离脂肪酸的升高,呈现良好的保肝效用。

可以有所突破具有穩定肝細胞膜,保護肝細胞不受損害;
刺激蛋白質合成以及促進病肝的肝細胞再生等作用;
清除體內氧自由基,減輕毒性物質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
直接、間接抗肝纖維化作用,防止或延緩肝硬化的進程。

3、保肝、护肝
3、用途广泛:
4、安全无毒与副作用
世界许多国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大量动物及人体毒性试验,结果一致公认其为无毒物质。

对受试的豚鼠、大鼠以及猴子的心、肝、肾组织学和细胞学评估均未见毒性反应。

2002年,在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方面,有人试验过给大鼠连续80天服用500mg/Kg.d,未见不良反应,800mg/日剂量3个月亦未见毒性反应。

日本、美国临床人体观察,日服2g,连续18周未见毒、副作用。

5、经济效益好:
目前美国、加拿大已有相似产品上市。

每套盒售价90美元,折合人民币600元,食用2个月,本产品每瓶估计成本133元,毛利142元。

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0%左右,且有逐年升高趋势。

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上海市人口数据推断,上海市大约有243万成人患有脂肪肝,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人群。

全中国保守估计至少有5千万患者,如果能够占有1/4市场,一年的毛利都可达到上千万,利益相当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