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得使用心得(附件)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防治作用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防治作用
2.4阿司匹林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脑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严重残疾的首要原因,也是中国第一大致残原因、第二大死亡原因。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血液凝固形成血块,堵塞了脑的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又称为脑梗死。血液凝固的过程中血小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发挥防止血液凝固,预防脑梗死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推荐为50~325mg/ d(I级推荐,A级证据)[7]。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 H A/ASA)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二级预防指南指出:阿司匹林是目前证据最充分的预防卒中再发的抗血小板药物,单用阿司匹林(50~325 m g)证据级别I类,推荐等级A级;阿司匹林25 m g联用缓释双嘧达莫200 mg每日两次证据级别I类,推荐等级B级。
2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具体作用
2.1阿司匹林在心绞痛中的作用
在心肌缺血引发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中,其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继发病变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的形成。局部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管腔小、血流速度快、剪切应力高、血小板易聚集。阿司匹林作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口服小剂量后导致血栓素A2(TX A2)合成减少,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进而在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应给予咀嚼或普通肠溶阿司匹林,每天75~325mg [2]。Cairns JA等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脏死亡率下降50%[3]。2006年的新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绞痛指南大大修改了推荐的药物,强调了抗血小板治疗特别是阿司匹林的重要性。但对于变异型心绞痛,由于阿司匹林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所以避免使用[4]。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获益与风险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获益与风险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获益与风险1897年,德国药剂师费利克斯•霍夫曼化学合成了一种性质稳定的化合物乙酰水杨酸,标志着阿司匹林的诞生。

现在,阿司匹林已经是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用药。

本文从循证医学角度,阐明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地位,以及其带来的风险,提示临床医生进一步合理使用阿司匹林。

1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在心血管病高危患者中,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约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1/3,非致死性脑卒中的危险降低1/4,严重心血管事件病死率降低1/6,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重视[1]。

1.1 阿司匹林对健康人群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989年进行的美国男性医师健康研究(PHS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试验对象包括22 071例健康男性医生,其中11037例给予325 mg小剂量阿司匹林隔日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11034例服用安慰剂(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60.2个月,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治疗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降低总心肌梗死危险达44%。

Patrono等[2]报道,阿司匹林使每年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1%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6%,使每年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1%~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0%,使每年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35%。

200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对于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作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应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3]。

1.2 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8 790例高血压患者参与的HOT试验结果显示[4],阿司匹林使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15%,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亚组分析显示,肌酐增高亚组(>115 μmol/L)和基线血压较高(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7 mm Hg)的亚组获益更加明显,同时致命性出血和颅内出血均无明显增加。

阿司匹林实验总结反思

阿司匹林实验总结反思

阿司匹林实验总结反思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测试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

我们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服用安慰剂。

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对象体温下降明显,而服用安慰剂的实验对象体温下降较慢。

这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

其次,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研究阿司匹林对心脏病和中风的预防作用。

我们选取了一组有心脏病和中风风险的实验对象,一组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不服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检测,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对象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而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对象发病率较高。

这说明阿司匹林对心脏病和中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帮助降低患病风险。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阿司匹林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一些实验对象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了胃肠道出血和溃疡的情况。

这提示我们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同时也可以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然而,我们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寻找更好的使用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和反思,我们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

L…
~ … 一
Jun l fC iaPecit nDrg21. ()『 o ra hn rsr i u 02 02 o po 1
益 ,规范合 理使用 小剂量 阿司 匹林非常 关键 。 现 将 阿 司 匹 林 在 临床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中 的 规 范 应
用分析如下。
上 ;② 具 有 靶 器 官 损 害 , 包 括 血 浆 肌 酐 中度 增
高 ;③ 糖 尿病 。 () 有 2 糖 尿 病 , 0 a 2患 型 4 以上 , 同 时有 心 血 管
栓作 用。
主 要 时段 , 因此 睡前 服 用 阿 司 匹林 疗 效最 佳 。此 外 ,对 于 高质 量 的肠 溶 剂 型 阿 司 匹林 ,空腹 服 用 也 有利 于 提 高药 物 的 生物 利用 度 。
4 注意选择 “ 理想”的剂 型
阿 司 匹林 有 普 通 片和 肠 溶 片2 剂 型 。普 通 种 片在 胃 内 即溶解 ,而 肠 溶 片只 在 碱 性肠 液 中缓慢 释放 并吸 收 。因此 选 择 高质 量 的肠 溶剂 型可 确保 药 物 在 胃 内 完 全 不 溶 解 , 在 肠 内 精 确 、 缓 慢 释 放 ,提 高 耐 受性 ,从 而保 护 胃黏 膜 ,最 大 限度 降
刊 上 的 这 项 研 究 称 , 该 研 究 结 果 是 通 过 1 年 0
的 重 要 I 床 试 验 , 以 及 对 1 个 国 家 的 2 3 名 l 盘 1 5 O 病 患进 行 跟 踪 研 究 后 得 出的 。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服 用 华 法 林 的 患 者 每 年 死亡 、卒 中和 脑 内 出血 的综 合 风 险 为 7 4 % . , 7 而服 用 阿 司 匹林 的 患者 则 为 7 9 % . ,这 两 个数 3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病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病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心脑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我院神经内科、心血管科两个病区的病人持续增长,每年死于脑卒中、心肌梗死的患者明显诊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心血管疾病(CVD)十年风险≥10%的50岁~69岁非出血高危人群应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CVD。

一级预防不再区分性别,只要符合条件,无论男女都建议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这些人群是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出血风险无增加,愿意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至少10年且预期寿命大于10年者均应该开始服用阿司匹林。

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与性别、血脂、血压、是否吸烟等有关。

如果是男性,吸烟且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那么心血管病风险就会很高。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要兼顾获益与风险。

剂量过大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而合理的剂量和剂型可减少不良反应。

建议大家小剂量服用,每日75mg~100mg,肠溶片可以减少胃肠刺激。

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阿司匹林,目前有不同说法,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

虽然该药的血浆半衰期只有15分钟~20分钟,但其抗血小板作用却可以持续7天~10天。

从此角度来讲,每天任何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此前有研究认为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更好,主要是因为新生血小板的活化多在晚上,而聚集明显时多在夜间。

其实,大家不必纠结早晨服药还是晚上服药,重要的是能坚持每天服药。

肠溶剂型的阿司匹林应该在餐前空腹服用。

在该药的设计方面,其肠衣在强酸性环境中是不崩解的。

空腹状态下,胃内的pH值约为1~2,是一个强酸环境。

而十二指肠内的pH值>7。

精确肠溶的阿司匹林在此环境下方能崩解,故不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与损伤作用。

若餐后服用,某些食物可以改变胃内的酸碱环境,可能会导致药物在胃内崩解,从而增加胃部不良反应的风险。

阿司匹林读后感

阿司匹林读后感

阿司匹林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与副作用三、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四、阿司匹林与替代药物的比较五、阿司匹林的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六、结论正文:作为一名职业药师,我近期阅读了关于阿司匹林的专著,对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合理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阿司匹林的读后感。

首先,让我们简要了解一下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处方药物,其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酸酯。

长期以来,阿司匹林以其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阿司匹林的使用也并非一帆风顺。

其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例如,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出血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权衡利弊,合理使用阿司匹林。

那么,在众多替代药物中,阿司匹林的优势何在?首先,阿司匹林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次,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病情。

最后,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缓解患者的痛苦。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阿司匹林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

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遵循医嘱,确保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同时尽量避免副作用。

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可供大家参考:1.遵医嘱:在使用阿司匹林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药物适用症、禁忌症及剂量。

2.个性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医生会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

3.避免长期大量使用: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副作用累积,增加患者风险。

4.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食物等的相互作用,以免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

5.定期检查: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患者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总之,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的药物,在为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务必遵循医嘱,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您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吗?——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六)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地位目前存在争议。

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应不应该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血管疾病呢?这也是不少患者经常咨询的一个问题。

首先“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所有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前均应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

强调只在10年冠心病风险≥10%并且没有禁忌证的人群才考虑选用阿司匹林。

具体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天作为以下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1) 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或30岁以上伴有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

(2) 高血压且血压控制到150/90 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年龄>50岁;②有靶器官损害;③糖尿病。

(3)未来10年心脑血管事件危险>10%的患者。

(有关风险测定在下面附表列出。

)(4)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①血脂异常;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30岁以下人群缺乏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证据,故不推荐使用。

80岁以上老人获益增加,但胃肠道出血风险也明显增高,应仔细权衡获益一风险比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建议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等),或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溃疡病活动期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治愈溃疡病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应用阿司匹林。

对阿司匹林过敏且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除外胃肠道疾病),如有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指征,建议氯吡格雷75 mg/天口服替代。

附件:涉及到危险度评估的因素有:年龄、血压、血脂、吸烟、糖尿病、体重指数【有关体重指数我曾在前面博文中说明过:计算公式:体重指数= 体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米)】,您可以自己计算一下,将每项得分相加,总分在第三步表中查对,看看自己10年危险是多少。

阿司匹林的剂量及使用时间的选择

阿司匹林的剂量及使用时间的选择

阿司匹林的剂量及使用时间的选择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抗炎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然而,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时间的选择对于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剂量以及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时间选择,以帮助专业医学人员更好地指导患者使用阿司匹林。

一、阿司匹林的剂量选择阿司匹林的剂量选择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阿司匹林剂量及其应用场景:1. 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毫克/天):低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有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等,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325毫克/天):中等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情况下,中等剂量阿司匹林可以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然而,中等剂量阿司匹林使用时需要注意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患者个体情况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使用。

3. 高剂量阿司匹林(>1000毫克/天):高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急性风湿热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在这些情况下,高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和疼痛。

然而,高剂量阿司匹林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胃肠道反应等,并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选择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选择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和疾病进行合理安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阿司匹林使用时间选择的原则:1. 心血管疾病预防: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阿司匹林的长期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然而,对于低风险患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带来更多的副作用而没有明显的益处,因此需要个体化评估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制、改进,到临床使用,一路走来,阿司匹林已有110年的历史。

解热、镇痛、消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效价比最高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阿司匹林已处于基石地位。

然而,患者在使用中存在诸多疑问和不规范,生命时报精心挑选了100个常见问题,邀请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李小鹰教授给予大家指导。

1.阿司匹林属于何种药物?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即NSAIDs。

2.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是哪些?青霉素、安定和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如何诞生的?早在1853年,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对其进行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

1899年,开始在临床使用,取名为阿司匹林。

4.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主要由乙酰水杨酸构成。

加过缓冲剂的阿司匹林通常含有一种碱性缓冲剂,以减少对胃壁黏膜的酸性刺激。

5.阿司匹林的常用名称有哪些?乙酰水杨酸、醋柳酸、巴米尔等。

6.阿司匹林有哪些功效?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

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聚集,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7.阿司匹林如何代谢?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和小肠迅速吸收,进入胃肠黏膜并入血。

口服普通阿司匹林后30—40分钟血浆浓度达峰值;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3—4小时左右血药浓度达峰值。

8.哪些情况影响阿司匹林的吸收?吸收率与药物的溶解度、胃肠道酸碱度(pH)有关。

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

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

9.阿司匹林各个剂型的区别?阿司匹林包括片剂、缓释片剂、泡腾片和肠溶片。

普通片胃肠道副作用大,泡腾片同样胃肠道副作用大,主要用于解热镇痛的短期使用。

肠溶片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

10.与阿司匹林平片相比,肠溶片有何特点?肠溶阿司匹林具有抗酸包衣,目的是阻止阿司匹林在胃内释放,使其只在碱性环境的小肠内释放,避免了乙酸水杨酸与胃上皮细胞直接接触造成的损伤。

胃镜检查显示,阿司匹林肠溶剂(300毫克/天)对胃黏膜不造成损伤,而普通剂型的阿司匹林(75或300毫克/天)分别造成2处和18处损伤。

11.什么是精确肠溶片?普通肠溶片会在肠道快速崩解释放,反而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损伤。

精确肠溶片是在胃内完全不溶解,在小肠内精确、缓慢释放,从而保护胃肠黏膜,如拜阿司匹灵等。

12.如何做到精确肠溶?不同产品的肠溶包膜存在差异,精确肠溶片的包衣具有强抗酸能力,确保药物在胃内完全不溶解。

在碱性介质中缓慢释放。

13.“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含义?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在所有存在适应症的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②合适的剂量;③合适的疗程;④最佳的肠溶剂型。

14.血栓是怎样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暴露了内皮下组织,炎症细胞就像警察一样赶过来“处理事故现场”,它们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让血小板黏附在破裂处,血小板不断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15.如何理解“无血栓,则无事件”?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多因动脉内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引起心肌、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所致,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存活者大多伴有残疾。

所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关键是预防血栓形成。

16.阿司匹林如何防止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第一步是血小板聚集,而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而能够防止血栓形成。

此外,阿司匹林还通过其他途径抑制血栓形成,包括影响纤维蛋白形成、促纤溶活性等。

17.抗血小板作用如何发现的?1945年,辛格发现阿司匹林可影响凝血过程———行扁桃体切除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止痛时,会发生出血。

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范恩首次揭示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机制,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8.抗血小板作用能持续多长时间?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灭活血小板,一次应用,临床疗效至少维持48小时。

19.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效应有何区别?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毫克/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中等剂量(500—3000毫克/天)具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000毫克/天)则具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

20.阿司匹林能急救用吗?心梗发生后早期服用150毫克以上的阿司匹林,其死亡率可以降低23%;而在脑梗死发生后48小时以内,口服150—350毫克阿司匹林,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减少致残率。

因此,冠心病一旦发作,应马上嚼服150—300毫克的阿司匹林。

21.为何说阿司匹林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可以有效降低严重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1/4、所有血管事件的1/6。

如果每年治疗1000人,可以减少40人急性心肌梗死和10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治疗可以使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下降12%,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降低1/5。

因此,多个国家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将阿司匹林列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用药。

22.哪些人群应服用阿司匹林?心肌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成形术后(即心脏搭桥、介入治疗等);心房颤动;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瓣膜性心脏病。

23.什么是一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是指,对于从未发生过血管事件的人群,采用各种措施预防首次血管事件的发生。

24.一级预防的意义如何?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改善高危因素,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由此可见,一级预防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5.为何要评价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控制指南均强调危险分层在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

随着患者冠心病风险增加,阿司匹林总体获益增加。

只有在冠心病风险较高,而出血风险较低的人群中,阿司匹林获益才最大,因此必须评价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

26.如何简单评估心血管风险?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合并下述2项危险因素,50岁以上男性或60岁以上女性合并下述1项危险因素,其10年冠心病风险通常大于10%,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BMI≥28)、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

27.哪些人能在阿司匹林的预防中特别获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28.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作用?在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就已经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梗死面积较小。

发生心梗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以提高生存率。

29.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效价如何?2006年,美国预防医学会对目前最常用的25种临床预防措施进行健康获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结果表明,阿司匹林的健康获益评分和经济效益评分,与儿童免疫、戒烟并列第一,名列所有预防措施的首位。

30.服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时,最佳剂量是多少?75—100毫克/天,长期服用。

31.心梗一级预防的里程碑研究是哪个?“内科医生健康研究”,是证实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健康男性首次心肌梗死危险的里程碑研究,该研究共入选2.2万例美国健康男性内科医生,用药依从性高、随访率高,是一项高质量、令人信服的临床研究。

32.服用阿司匹林对血压有影响吗?前瞻性研究显示: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轻度的降压作用,收缩压/舒张压下降6.8/4.6毫米汞柱。

33.高血压患者为何要吃阿司匹林?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如果同时存在高龄、吸烟、肥胖、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发生心脑血管血栓事件的危险将成倍增加,因此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

34.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如何?诸多临床研究显示,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可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获益。

2005年,“女性健康研究”随访长达十年,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获益显著,脑梗死发生率下降达27%。

35.哪些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有高血压并且血压控制满意(<150/90毫米汞柱),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在50岁以上;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肌酐水平中度增高;糖尿病,应该服用阿司匹林75—100毫克/天,进行一级预防。

36.高血压患者怎样吃阿司匹林更安全?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使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140/90毫米汞柱)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降低15%,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降低36%,脑出血并没有增加。

因此,高血压患者需在血压控制稳定(<150/90毫米汞柱)后开始应用阿司匹林。

37.为何糖尿病患者要吃阿司匹林?糖尿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是非糖尿病人的4倍,研究显示,糖尿病人使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血管事件减少28%—60%。

38.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证据有哪些?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最重要的人群,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

“内科医师健康研究”中,糖尿病亚组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组首次致死性心梗发生率下降达61%。

“女性健康研究”中,糖尿病亚组脑梗死风险下降达58%。

39.哪些糖尿病患者需吃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以下人群应该服用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作为一级预防措施: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1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

40.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效果如何?经阿司匹林及降压、调脂强化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明显的尿蛋白降低,强化治疗患者不仅减缓了蛋白尿的进展,而且降低视网膜病变、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41.肾功能不全患者怎样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用量为75毫克/天;对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一般应用剂量为100毫克/天。

42.除高血压、糖尿病,还有哪些高危人群需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性发病年龄<55岁、女性<65岁)。

43.阿司匹林预防是否有性别差异?荟萃分析显示,在女性,阿司匹林降低心血管事件12%,其中主要来自卒中下降17%,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下降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