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未必出高徒
名师出高徒辩论赛(精选5篇)

名师出高徒辩论赛(精选5篇)第一篇:名师出高徒辩论赛名师出高徒辩论赛总结陈词:大家好,对方辩友说的好,的确辩论是对语言和文字的玩味,今天我也很欣赏对方同学玩味的能力,但是玩味的前提是什么,是对于基本的概念有一个标准,“名师出高徒”这句成语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主要是强调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我方只需要证明名师在培养学生方面比较非名师而言培养出高徒几率更大一些,我方的观点就可以得到证明。
从古代学生对名家大师的敬重和追随,到今天所有学生都挤破脑袋想上清华北大等这类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包括以后如果有同学选导师什么的,肯定是要找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老师,所以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而不衰不是空穴来风的。
历史是有选择性的,事物是有因果联系的,如果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那么他如何能够在我们的思想观念扎根越来越深,在当今社会表现越来越明显呢?而对方辩友告诉大家,名师教出来很多不是高徒,这并没有否定我方强调名师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啊,并且反方同学所列举的例子要么是无师自通类,无师何来徒,这与本期辩题无关,要么是名师教的一些学生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这只是从个人主观观点来判断的,他只是在某一领域内没有什么成就,谁能肯定他在其他领域没有成就呢,高徒同样是和名师一样,是在某一领域很出色,但高徒并不是全才啊,他在知识技能上不行,但是他在道德水平上有可能很高啊,名师培养人才又不仅仅是培养知识技能,他是培养很多方面的,我们能说我们教科系一些学生以后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发展的不好,就可以说他不是高徒,是失败的吗?所以对方辩友用一些人在一个领域的不出色从而就断定他不是高徒这很明显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以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那是站不住脚的。
的确,同样一个班的学生,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最后却良莠不齐,但我们所说的好与坏只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谈的,现在对成功的定义是很广泛的,我不能说成绩差的同学不是高徒。
一辩,名师未必出高徒

名师未必出高徒(一辩)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辩题,我方观点是,名师未必出高徒,首先,让我来剖析这个辩题,何为名师,名师就是指在教育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的学者、教师。
而高徒,就是技艺高的徒弟。
不管再怎么有名的老师,起到的只是一个促进作用,而不会成为最终的结果,最重要的都是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我方并不否认名师会出高徒,但是,我方强调,不是每个名师都会出高徒,也不是名师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高徒的,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名师未必出高徒,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哲学角度来说,哲学上说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有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而外因是通过内应起作用的,就拿学习来说吧,学习能否学好,主要在于自己是否想学,有没有努力学,有名师指导固然是好事,但是这只是客观条件,如果自己不想学,那么有再怎么好的老师也是枉然,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
第二,从历史角度来看,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而其贤者才七十二而已。
众多弟子,跟随孔夫子周游列国,得到孔夫子的耳传面授,但终未成为执国家之牛耳的治国栋梁。
孔老先生,可谓是圣人,作为教育家,后世有哪一个人比得上呢?他在教导学生中因材施教,各自学生不同的情况,教导的方式也不同。
可是如此悉心教导,但许多弟子仍是碌碌无为。
就拿他的弟子宰予来说吧,他懒惰成性,昼夜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后世留下了“昼寝宰予”这样的成语,孔子也对他了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的叹息。
名师未必出高徒呀!第三,从当今社会来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盲目的上名校,找名师,而是有针对的找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从而不断进步,就拿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来说吧,他的英语在中学时代一直是他的恶梦,直至上了大学也是烂得不行。
他也遇到了名师,却没有成才,但是当他自己想要努力学习英语时,才开始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才有了现在的他,所以才会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的感叹。
以名师未必出高徒为话题的议论文(通用5篇)

以名师未必出高徒为话题的议论文(通用5篇)以名师未必出高徒为话题的议论文(通用5篇)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尤其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优秀的议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名师未必出高徒为话题的议论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以名师未必出高徒为话题的议论文篇1人都说名师出高徒,真是这样吗?当某人出名时,除了赞美他而外,总回加上一句:“是某某名人的高徒,名师出高徒嘛!”真是这样的吗?孔子,在古带被封为“至圣”,可谓是名人了。
出自他名下的高徒的确很多,而他的一个第子宰予,懒惰成性,成天贪睡,整日昏昏沉沉,致使日后留下了“昼寝宰予”的成语,意指人之懒惰。
空子也曾对他发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叹息,若名师出高徒,那宰予有应是什么样的高徒呢?诸葛亮有“卧龙”之名,闻名一时。
“得卧龙既得一半天下”也非戏言,可是蜀后主刘禅,虽得诸葛亮的悉心扶持,但也难逃亡过之厄运,以至后世留下“扶不起的刘阿斗”这样的笑柄。
若名师出高徒,刘阿斗岂非贤明之君?鬼谷之,春秋时著名的隐士,博学多才。
闻名天下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孙膑就出自他的门下。
他的另一个弟子庞涓却阴险毒辣,因为嫉贤而投敌求荣,陷害孙膑残废。
虽然后来被孙膑设计杀了,但作为名人鬼谷子的弟子,恐怕对“名师出高徒”的莫大的讽刺吧。
看来,名师为毕出高徒!有了好的老师,还需要学生的勤奋。
老师要悉心教导;学生要刻苦专研,认真学习。
否则就酸有在高的老师,恐怕也教不出好的学生吧!也讽刺了一句话:“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也是要分条件的。
名师只是外因,勤奋才是内因,如果没有内因的作用,名师确实未必出高徒。
以名师未必出高徒为话题的议论文篇2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埋怨自己的老师不高明,把自己学习不好的原因推给了老师,这样做我敢说:不对。
不错,名师确实能出高徒。
孔子有子路、子贡等七十二高徒。
可是,孔子弟子三千,除了七十二高徒外,还有的不能学有所成。
高徒出名师_成长故事

高徒出名师
“名师出高徒”是可疑的,否则自上古起便沉淀下高人来,如今可以想象吗?岳飞,谁人不知。
敢问师承?河南射手周侗,不熟。
据史载,其射未显于世,而其名却留于史。
这又算不算“高徒出名师”?
许多活的鼻祖已无法考证,真想找出个师傅来,那就是生活和大自然。
宗师一定是徒弟的转型。
徒弟修成高徒,自然为人师,功力深厚的就是名师。
名师,实力高一等,有模范作用,且影响力上存在一定效应。
徒弟的名声和师傅有关,而本领却未必相关。
名师未必出高徒,高徒也可以成就名师。
两者之间未定之数,但相互辅成。
王羲之,尊号“书圣”。
儿子王献之,众体皆精,尤擅行草,却不为其父所囿,敢于革新,博得“小圣”之名。
父子并称“二王”,实为一段佳话。
师傅是个引路人,徒弟本身的才智和勤奋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王献之才思敏捷,又写了二十缸墨水,即使冰冻之日,也无有
间断。
与其心系名师,不如自修成师。
辩论题名师出高徒

辩论词正方:名师出高徒反方:名师未必出高徒辩论词:正方: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只有名师才能出高徒。
名师是指有名望的老师,有声望的并且为社会所认同的老师。
该类老师应该在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有强大的自身修养和理念,并且可以对社会现象做出自己明确的判断,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良知的人。
一个这样的人才可以拥有名师这样一种称呼。
所谓高徒,是指头脑清晰、有独立思想和主见,可以充分吸收由名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运用在实践中。
只有具备实力的老师才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所以,我方认为只有名师才可以出高徒。
反方: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我方则认为名师未必出高徒。
“名师出高徒”,许多人都把这句话当作真理,它们很希望能做一位名师的徒弟,以为有一个好老师,就能把学习学好。
果真如此吗?我方认为不然。
学习能否学好,主要在于自己是否想学,有没有努力学。
有一位好老师指导固然好,但这只是客观条件。
如果自己不想学,那么再好的老师也没用,况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综上所述名师未必出高徒。
正方:名师出高徒,只有名师的引领,才能成才,就如一个优秀的舵手一样,没有一个行的航向,自己的技术在先进也不无济于事。
需要名师的引领,充分吸收由名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运用在实践中。
只有具备实力的老师才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所以,我方认为只有名师才可以出高徒。
反方: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
无论遇到多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也是枉然。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封建社会里被奉为‚至圣‛。
然而他的弟子宰予,懒惰成性,昼夜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至后世留下了‚昼寝宰予‛这样的成语。
宰予这样的人即使拜孔子为师,也成不了大器。
同样,三国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有‚卧龙先生‛的美誉。
可是蜀国后君刘禅,他也是诸葛亮的徒弟,诸葛亮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明君。
可是刘禅主观不努力,最后做了亡国之君,后人称他为‚扶不起的刘阿斗‛。
【辩论反方】名师未必出高徒

【辩论反⽅】名师未必出⾼徒【辩论反⽅】名师未必出⾼徒⼈⼈都说“名师出⾼徒”,这似乎已成为天经地义的道理,果真如此吗?孔⼦在封建社会⾥被奉为“⾄圣”,可算是⼤名⼈。
然⽽他的弟⼦宰⼦却懒惰成性,昼夜贪睡,整⽇昏昏沉沉,以致于后世留下来“昼寝宰⼦”这样的成语,极⾔⼈之懒惰。
孔⼦也对他发出了“朽⽊不可雕”的叹息。
倘若名师出⾼徒,孔⼦可谓名师,那宰⼦是怎样的⾼徒呢?⿁⾕⼦,春秋时期著名的隐⼠,博学多才。
名噪天下的《孙膑兵法》的作者孙膑便出⾃他的门下,然⽽他的另⼀个弟⼦庞涓却阴险毒辣,由于妒贤嫉才⽽投敌求荣,陷害孙膑致残。
这恐怕对于“名师出⾼徒”也是⼀个莫⼤的讽刺吧!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晓义、告理、交⼼;徒不仅要勤于学业,更要仁贤明理。
名师对于我们学习来说,只是良好的外部因素,⽽决定着我们究竟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则在于我们⾃⾝。
哲学上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由事物的内部⽭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
外因的作⽤⼒再⼤,也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不努⼒,让多好的⽼师教也⽆济于事。
⽽有的⼈没有名师指导,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学成才,这就充分发挥了内因的作⽤。
可见,⽆论有⽆名师指导,都只是⼀种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
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位原因。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外因⽽应该更加重视内因,使其能够尽可能地发挥作⽤。
当然,外因是事物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只有当内、外因都具备时,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学⽣;但缺了最基础的内因,即使再有名的⽼师恐怕也不能培养出⾼徒。
因此,我⽅的观点是:名师未必出⾼徒。
(黄超、周翀)【评点】反⽅先⽤⼀设问句引起⼈们重视:“⼈⼈都说名师出⾼徒,这似乎成为天经地义的道理,果真如此吗?”然后列举众所周知的典故对此说法予以否定。
名师不出高徒作文

名师不出高徒作文在我们的常规认知里,好像只要有了名师,就必然能教出高徒。
可在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中,却让我深深感受到,名师未必出高徒。
这得从我的高中时代说起。
那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位声名远扬的数学老师,李老师。
他教学经验丰富,据说曾经培养出不少在数学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各种荣誉加身,是大家公认的名师。
我那会数学成绩不算好,尤其是函数部分,简直是我的噩梦。
每次看到那些复杂的函数图像和公式,我就感觉脑袋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
我妈听说了李老师的厉害之处,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我塞进了他带的那个班。
刚进班的时候,我满怀期待,想着这下有救了,跟着名师,我的数学成绩肯定能突飞猛进。
李老师上课确实很有一套,他讲题思路清晰,方法巧妙,很多难题经他一讲解,似乎都变得简单易懂。
可慢慢地我发现,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
李老师讲得固然好,但他的节奏太快了。
对于像我这样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来说,往往还没来得及消化上一个知识点,他已经跳到下一个去了。
我在课堂上常常是一脸懵的状态,想问问题又不敢,因为他看起来总是那么忙碌和严肃。
有一次上课,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特别难的函数题,然后开始讲解。
他一边写一边说:“这道题,只要用我们之前讲的那个方法,很容易就能解出来。
” 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他说的那个方法是什么。
我偷偷看了看周围的同学,发现大家都在点头,好像都听懂了。
我心里那个着急啊,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丢在沙漠里的迷路者,而大家都找到了方向,只有我还在原地打转。
下课后,我鼓起勇气去问李老师。
李老师看了我一眼,说:“上课不是讲过吗?你回去再好好想想。
” 然后就忙着去给其他同学答疑了。
我当时心里特别失落,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回到家,我拼命地做题、看书,想要把落下的都补回来。
可是越着急越乱,那些数学公式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就是进不到脑子里。
一次小测验,我的成绩惨不忍睹。
我拿着试卷去找李老师,希望他能给我一些指导。
李老师看了看我的试卷,皱了皱眉说:“你这基础太差了,得多下功夫。
名师肯定可以出高徒

名师肯定可以出高徒,但高徒并不一定是名师造就的。
我想说的事实是,名师的核心功能是把徒弟教好,而不是去选择好的徒弟来教。
如《论语》中所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教师要想让学生学科成绩优异,就一定要关注到他们总成绩的进展情况;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就一定要关注到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起点的教育才真正有效在一些薄弱学校里,教师对差生源的抱怨层出不穷,但当你问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你针对这些后进生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行动时,有些教师又说限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各种各样的考试规定,要采取针对这些后进生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于是,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演变成了“抱怨起点”和“幻想终点”的结合。
当教师不尊重后进生的起点,而是忽略后进生的起点时,教师不但在知识上的传授上让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而理解不了,还会导致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是抱怨而不是尊重,使得师生关系不是形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循环,反而陷入了“恶其师而疑其道”的恶性循环中。
记者:什么是尊重起点的教育?周彬:其实,教师不大可能从学生的真正起点开始实施教育。
但是,虽然教师不大可能从学生真正的起点开始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略学生的起点,与之相反,我们更要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起点。
如果我们尊重了学生的起点,那么就意味着每一位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装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把他们当成需要延续的故事中的主人翁。
可是,你要去延续学生自己的故事,你不应该先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吗?说实话,教师之所以说累,并不完全是因为身体累,而是因为教书教得心累。
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一学就会?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顶呱呱的成绩?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个美好的未来?可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实现理想。
比如,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考出顶呱呱的成绩,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的确没有学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成绩的顶呱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未必出高徒
景燕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
”我却以为,并非完全如此。
从前,有两个人跟着一位有名的棋手学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勤学好思,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
而另一个呢?每天坐在桌前,却注目苍穹中飞翔的大雁,终于一无所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名师不一定就能培养出高明的徒弟。
名师,给“出高徒”提供了必要条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真正成才,还得靠自己。
我们有些同学,学习搞不好,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挑老师的“刺”,找老师的“不是”,这是不对的。
“名师”固然给“出高徒”提供了条件,但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却是在没有名师教诲的情况下成才的。
爱迪生进校门没多久就被开除了,他凭着一股好学好问的勇气,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残疾姑娘张海迪,没进一在学校,她凭着强烈的求知欲,以书为师,终于学到了许多知识,有的还很高深。
从他们身上,我们无法否认:无师也能出高徒。
由此可见,一个人成才与否,并不决定于师之高明与否,而决定于自己敏学与否。
一首最动听的乐曲,丝毫也不能打动一块石头;一支再好的猎枪,在不懂射击技术的人手里,连死熊也不能射中。
同样,一个学习上马马虎虎并坚持不改的人,即使让世界上第一流的教授来教他,他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高徙。
中国女排的教练袁伟民,本人是优秀的排球运动员,他把精湛的
球艺传给了女排姑娘们。
但,若没有女排全体队员的共同奋斗,刻苦训练,顽强拼搏,那么,中国女排又如何能成为体坛上一颗耀眼的金星?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那种认为名师一定出高徒的思想,是非常片面的。
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名师出高徒”这句老话。
当然,我们说“名师未必出高徒”不是说不要名师,贬低名师的作用。
名师还是要的。
它毕竟是成才的一个条件。
假如既有主观努力,又有名师指点,那不就同如虎添翼,又何愁高徒不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