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芮城县第四中学重塑理念凸显特色创新实践提升内涵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芮城县第四中学重塑理念凸显特色创新实践提升内涵-教师教育论文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芮城县第四中学重塑理念凸显特色创新实践提升内涵本刊记者

近几年来,芮城县第四中学坚持“立德树人,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负责,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思想,大力实施“文化润校、名师兴校、课改强校和特色立校”战略,着力创建平安、文明、实力、活力、绿色、数字化和开放型校园,在德育工作、团队建设、教学质量、课改科研、平安校园、后勤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该校先后获得“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示范初中”“山西省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山西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构建德育工作网络,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

近三年来,学校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德育理念,拓宽德育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四品三立一观念”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1.健全德育工作网络。该校由政教处、班主任、校团委和学生会构成学校德育工作网,组织各种德育工作会议和开展各项活动,并通过调查、座谈会、检查等形式,对德育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做出具体要求与布置,使德育工作能有序、高效地开展。

2.坚持开展养成教育。(1)坚持每天学校领导值班制度。(2)坚持每周一升旗活动及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规范学生的品行。(3)坚持发挥学生会

干部、班干部及共青团的引领、检查、督导作用。(4)坚持每天励志早操及班主任晨会,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

3.注重感恩责任教育。学校把感恩责任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通过“给父母的一封信”“周日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邀请全国知名演讲家进行演讲、组织每年一度的“校园之星”“校园小孝星”评选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做到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真正明白“先做人,后做事,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的道理。

4.构建学校文化载体。以“文化熏陶人、约束规范人、培养教化人”为学校文化建设思路,全方位构建学校文化的载体和平台。无论是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还是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墙、一根电线杆的布置,学校都会做到精心设计:教学楼新装的LED真彩屏,每天不间断播放着名师简介、“校园之星”“校园小孝星”的事迹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电子显示屏幕每天滚动显示对学生行为、品德、责任等精神教育及行为引导的励志语;教室四周的条幅上写着理想、学习、做人、做事、共处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教学楼前橱窗展示的是道德教育事迹;宿舍楼梯、楼道文化宣传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自理、学会共处的内容;灶房、餐厅展示的则是勤俭节约、文明用餐的饮食文化。这些文化能使学生在校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观念并内化为行动,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坚持全面发展,凸显素质教育成效

1.健全管理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以“责任”为抓手,创新管理机制。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总负责,副校长分块管理,班子成员包年级,年级主任负责各年级,教代会实施民主监督的管理体系。校长与各块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做到

权责分明,目标明确。凡学校决策重大事情,均要通过校委会讨论,教代会通过后方可实施,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做到学校各项事务的透明、公开、公正。

以“服务”为根本,树立班子形象。学校班子成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敢于在学校的任何工作上承担责任,时刻规范言行举止,为全体教师作表率。他们真诚关心师生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在团结协作中,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以“制度”作保障,促进管理规范化。学校制定了教师年度考核方案、教学目标责任书、安全工作责任书、教师师德师风规范及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做到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深化课改,以信息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学校积极承担山西省信息化教育教学实验项目,被确定为“山西省‘人人通’学教研项目实验校”。

2011年9月,学校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课改模式,积极开展“学生班班通、教师人人通”的课改实验,并建立了丰富的校本资源库和教师个人资源库。2012年9月,学校开始大力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并积极开展“组组通”课改实验,探索并实践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2013年9月,学校在初一年级尝试并实践导学案、电子白板、平板电脑三者有机融合的“人人通”课题实验。一是构建五大信息平台:建立校本资源库,实现校内优质资源的互动交流;建立教师个人空间,为教师分类存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平台;建立学生个人空间,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记录成长过程的平台;建立网络教研平台,使教师的教研工作突破了地域、时间、人员的限制,让所有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建立学校管理平台,让学生、教师、家长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共同成长。二是努力将实践课改模式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

合。通过反复的实践、探究、总结和打磨,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社区、虚拟与现实资源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改模式: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与电子白板的融合完成自学感悟、自我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和训练拓展的环节流程,学生们通过展示点拨、互动交流,共同分享网络学习中的收获和所遇到的问题,实现了“课前有资源、课中有交流、课后有延伸”。如今,这一模式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和课改方面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常态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013年11月14日,学校高标准迎接了前来参加全省“班班通”“人人通”教学应用现场会的教师们,得到了来自大连、临汾等地学校参观者的高度认可。

3.锤炼教师队伍,增强发展内力。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提升。坚持利用教师例会、升旗活动等机会,在教师队伍中开展理想、信念、责任、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唤醒教师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意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干劲。

建设专家型教师队伍。学校通过拓宽人才引进、交流渠道,有针对性地通过听课学习、听课评课、名师辅导、总结反思以及调整学科、调整工作量等方式,加强对业务水平差、教学成绩落后教师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工作;依托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为主题,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在政治上严格要求,在业务提高上创造条件。通过选苗子、压担子、给责任、订目标、勤考察、多指导等多种措施,培养各学科领军人物和拔尖后备人才。积极承担课改实验课题,深入开展各学科的学教研活动,通过校内外互动交流,积极创建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团队,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凸显特色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扶持下,特别是在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支持下,学校配置并购买了各种体育器械、鼓号等乐器,建立了体育舞蹈室、音乐教室及篮球场,尤其是塑胶操场的建设,为学校特色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坚持落实“全面+特色”“合格+特长”的办学目标,把“体育、艺术2+1项目”纳入教学计划,打造并形成四中的办学特色。在开足开全音体美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同时,成立了舞蹈队、声乐队、合唱队、健美操队、篮球队、田径队、武术队等各种兴趣活动小组,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学习并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同时,结合芮城县每年举办的“国际书画艺术节”“春秋季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各种篮球比赛等机会,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的特长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审美、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5.狠抓责任落实,以创建“平安校园”为主线,扎扎实实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学校制定了各种安全制度,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学校还积极与公安、交通、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构建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齐抓共管,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主任高质量开好“两会”,上好“三课”,力求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全体师生进行各种安全疏散演练,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6.加强后勤管理,发挥服务功能。学校坚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每学期召开教师代表大会,强化教师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以此保障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在阳光、公开、有序中进行。重大事项先上报学校领导班子研究,拿出方案后,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办事程序和结果及时公示,接受职工的民主监督,杜绝以权谋私。后勤工作人员坚持“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

务”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尽职尽责做好每项工作,为学校师生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新目标鼓舞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该校会依托求真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断超越,为创建三晋一流名校而继续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潘丽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