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a
15
• 综合性医著----《外台秘要》 唐 王焘 • 藏医,宇妥·元旦贡布《四部医典》
a
16
医学教育
• 我国正规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 • 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
科分
医科 针科 按摩科(含伤科) 咒禁科
a
体疗 七年 少小 五年 疮肿 五年 耳目口齿 四年 角法 三年
17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 与医家的创新 (宋—元)
•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 主要学术思想: 1、倡攻邪论。“邪去而元气自复”,“补之适足资寇”,
对攻邪与扶正关系强调攻邪,对汗、吐、下三法应用 的范围很广。 2、发挥了补的含义,认为凡能增益五脏者均可谓之补。 促进病人进补才是真补之道。 3、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因素。 提出“达时变”—因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
(3)提出温病的诊断方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疒。
a
47
2、薛雪
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湿热条辨》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 及诊治,是对湿热病专篇论说第一人。
3、吴瑭
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代表作《温病条辨》
创立三焦辨证,指出温病发展过程中有上焦、 中焦、下焦的不同,并认识到三焦辨证与六经 辨证是不可分割的。
明清临证医学的成就
a
54
五、眼科
傅仁宇《审视瑶函》
六、喉科
郑梅涧《重楼玉钥》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a
46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温热论》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一、战国以来临证医学发展概况 二、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医药学起源于 人类劳动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 活动与实践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社会背景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春秋
社会经济 青铜器的推广使用
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商代
百工——周代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31年“本草待诏”
二、《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主要成就:载药365种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 炮制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清代岭南派画家苏长春所绘医和医缓图。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 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 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 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中国医学史6精品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6精品PPT课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特点: 1.每方详列主治、组成、药物炮制法、药剂修
制法——推广成药!
2.常用有效方剂多为丸、散等剂型;
3.记载大量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如逍遥散 、藿香正气散、牛黄清心丸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圣济总录》
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官广泛收集历代方 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编成的大规模方书。 200卷,方近20,000首,前代方书几乎全 被囊括。
一所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后改为惠民 局;修合熟药业务分离,后为和剂局;南宋 发展为太平惠民局。
▪ 元代:设有广惠司,下设有回回药物院
碑刻 惠民局
五、医药书籍编著刊行
(一)、综合性本草学成就 ▪ 《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本草》公
元973年)载药983种
▪ 《嘉佑本草》(《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经 》公元1057年)载药1082种
▪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 现存全面注释《伤寒论》的最早专著 ▪ “以经释论”!
▪ 《伤寒明理论》简明辨析伤寒50证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二、《内经》、《难经》整理注释
元·滑寿,著《读素问钞》、《难经本 义》,综合了历代医学家对《内经》、《难 经》注释,辨论比较精确,考证亦较详审。
第四节 医学各科的成就
医疗慈善机构和管理
▪ 安济坊、病囚院、漏泽园、保寿粹和馆… ▪ 安济法:世界上早期颁布的济贫法
二、医学教育
▪ “三舍”升试法(王安石):上舍、内舍、外舍
• 理论考试、医疗技能和医疗得失考核 • 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
▪ 太医学教育(宋徽宗):方脉科(大方脉、小方 脉、风科)、针科(针灸、口齿、咽喉、眼、耳 )、疡科(疮肿、折伤、金疮、书禁)

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课件

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课件




唐宗海(1846—1897)四川省彭县人
经 精
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等五种书

·
心 图 》
唐宗海主张
①“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美之医 学;
②中西医原理相通,用西医解剖生理知识 印证《内经》等古典医籍;
③重中轻西,厚古薄今。明确提出“中西 医汇通”口号之第一人,但思想上带有尊 经崇古的局限性。
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此事报请教育部批准时,以余 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 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 中医存废之争。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 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 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便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在议案及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 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公布后,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抗,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 反响。
最早接受西医学的中医学家王学权1728172818101810著书著书重庆堂随笔重庆堂随笔肯定西医解剖学肯定西医解剖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42一中西医汇通派及主要代表医家明确主张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唐宗海1846184618971897朱沛文约生于朱沛文约生于1919世纪中期世纪中期张锡纯1860186019331933恽铁樵1878187819351935一中西医汇通论一中西医汇通论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43明确主张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唐宗海18461897四川省彭县人一中西医汇通论一中西医汇通论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44唐宗海主张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美之医中西医原理相通用西医解剖生理知识印证内经等古典医籍

中国医学史4-7章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4-7章PPT课件

《 医 林 改 错 》 书 影
-
王清任画像
60
第七章 近百年的中国医学
公元1840年-1949年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61
第一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 西医发展三个阶段
希腊经验医学 (公元前6-4世纪)
近代实验医学 (15世纪-19世纪)
现 代 医 学 (19世纪末)
-
62
❖ 西医传播的形式
“补土派”
-
44
六、朱震亨——相火论
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 主要学术思想:力倡“相火论”基础上 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
❖ 火 君火—心
相火—肝、肾、膀胱、三焦
“相火” 有常--“人非此火不能有 生”
有变--易妄动--煎熬真阴

治疗上倡滋阴降火,故称“滋阴派”。 -
45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 创新
刘昉《幼幼新书》,载三关指纹检察法。
-
37
❖ 七、法医学 ❖ 宋 宋慈,《洗冤集录》5卷
--法医学专著
-
38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
-
39
❖ 两大医学流派: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
40
一、刘完素——火热论
❖ 个人简介: 字守真,号宗真子,又号通玄处士 金代河间人 刘河间 河间学派
❖ 主要内容及成就:
❖ 1、共54卷,分为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载药844种。
❖ 2、记述药物分类、性味、功能、主治等,补 充新药及外来药物。
❖ 3、文图并茂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诊法,注重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整体评估;西医则以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 注重对疾病的客观认识。
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 、推拿等,注重整体调节和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以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为主,注重对疾病 病灶的消除和根治。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02
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01
天然药物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采摘、狩猎 等方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开启 了中药的起源。
02
经验医学时期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质、作用和配伍的 深入了解,中药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体 系。
03
经典医学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经典医学著作的指导下,中药的理论 和应用得到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华佗(三国):<华氏中藏经>
01
首创用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03
02
中国古代的名医之一,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
04
孙思邈(唐代):<千金方>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药王”之称。
05
06
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近现代医学名人及其成就
林巧稚(1901-1983):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
差异。
古代医学的分支与流派
经方医学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 以六经辨症、以八纲论治,形成 了独特的经方医学流派。
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强 调“外感必从热化”,注重清热 解毒、养阴生津的治疗方法。
寒凉学派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2023-11-05CATALOGUE目录•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传统医学•中国近代医学•中国现代医学•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流派与传承•中国医学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01中国医学史概述起源中国医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

在古代,医学与巫术密不可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要点一要点二发展中国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药学巨著。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流派与思想主要流派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流派,如伤寒派、温病派、寒凉派、补土派等。

这些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中国医学史上的主要思想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藏象学说则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国医学在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医学在理论上提出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医学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按摩等。

此外,中国医学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参考。

贡献中国医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和普及化。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发展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气血理论
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 础,强调对气血的调节和保养。
脏腑理论
将人体分为脏、腑、经络等几部分 ,强调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疗效
方剂组成
中药方剂由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组成,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和协同作用。
未来,中西医结合将继续发挥重要作 用,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具体而言,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范围将 更加广泛,研究方法将更加先进,临 床应用将更加普及,同时还将注重培 养中西医结合的人才队伍,加强中西 医结合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 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医学疗 法之一。
03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古代名医的生平与成就
华佗(145-208年)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还创作了《青囊书 》、《麻沸散》等医学著作。
张仲景(150-219年)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创作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发展了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的起源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医传承和发展
中医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 同的流派和理论体系,如伤寒学派、温病 学派等。这些流派和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 和丰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02
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
04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古典医籍的版本与校勘
《黄帝内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圣济总录》--风证 • 张锐《鸡峰普济方》--水肿病 • 董汲《脚气治法总要》--脚气病专著 • 葛可久《十药神书》--肺痨病专书
中国医学史
• 五、外伤科 • 宋 《卫济宝书》最早记载“癌”字
• 悬吊复位法-- 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中记载,对颈椎骨折脱位进行牵引复位的方 法,是伤科史上的创举。
中国医学史
• 综合性医著----《外台秘要》 唐 王焘 • 藏医,宇妥·元旦贡布《四部医典》
中国医学史
医学教育
• 我国正规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 • 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
医科 分 针科 科 按摩科(含伤科)
咒禁科
体疗 七年 少小 五年 疮肿 五年 耳目口齿 四年 角法 三年
中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医史教研室
中国医学史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西晋-五代 ) 公元265-960年
中国医学史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
• 一、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对《内经》的整理、注释 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 二、脉学的总结和普及 • 三、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中国医学史
对《内经》的整理注释
齐梁间 全元起《素问训解》
中国医学史
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发展
• 一、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
腧穴349个,双穴300个,单穴49个 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4、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中国医学史
妇产科
--最早整理《素问》
隋唐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全面分类
唐 王冰《注黄帝素问》(《次注》)
--影响较大
中国医学史
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伤寒杂病论》因战乱离散 魏晋 王叔和首次对其搜集、整理、编次 唐 孙思邈于《千金翼方》中整理《伤寒论》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首创方、证、治结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
• 唐·昝殷《经效产宝》 -----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对胎动不安,提出安胎有二法: 因母病以动胎,但疗母疾,其胎自安; 缘胎有不坚,故致动以病母,但疗胎则母瘥 对于难产,“内宜用药,外宜用法”
中国医学史
小儿科
• 唐太医署于医科中专设儿科 唐《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 最早提出小儿体质“纯阳”学说 首次记载用烙法断脐预防小儿脐风
中国医学史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校正医书局----北宋设立的搜集整理校勘 古医籍的机构,为当时医学的发展和后世医 籍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中国医学史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 973年《开宝新详定本草》 • 974年《开宝重定本草》(《开宝本草》) • 1060年《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嘉祐本草》)
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 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成就
中国医学史
• 第二节 药物学的进步
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经集注》 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东汉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最早的炼丹著作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 与医家的创新 (宋—元)
公元960-1368年
中国医学史
社会背景
北宋(960-1127) 金(1115-1234) 南宋(1127-1279) 元朝(1271-1368) 大都 文士、士人知医、宋出现儒医
中国医学史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
一、改进医事管理 二、开设国家药局 三、发展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史
二、脉学的总结与普及 魏晋 王叔和《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确立 寸口脉法 归纳 二十四种脉象 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将脉与证统一起来
中国医学史
三、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隋 巢元方 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 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
传染病起自 乖戾之气 寄生虫病 过敏性疾病,漆疮
--载“秋石”制法。 • 元代 忽思慧 《饮膳正要》 --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专书。
中国医学史
第四节 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中国医学史
• 病因病机学

陈言(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致病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 诊断学

崔嘉彦《崔氏脉诀》

施发《察病指南》,创制33种脉象图。
中国医学史
第四节 综合性医著
• 肘后救卒方----晋·葛洪 (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对天花病、沙虱病的
认识,是世界最早的。 (2)“以毒攻毒”防治疾病。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
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的方法,是免疫 学思想萌芽。 (3)所载治法“简、便、验、㾾”。
中国医学史
• 孙思邈《千金方》的主要成就: (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方6500余首 (3)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4)强调综合治疗 (5)对药物学深入研究 (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7)整理研究《伤寒论》
中国医学史
1061年 苏颂《本草图经》20卷,载药780条, 933幅药图,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1082-1108年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载药1558种--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本草纲目》的蓝本
中国医学史
• 寇宗奭《本草衍义》 • 张元素《珍珠囊》
--倡药物归经说、引经报使说。 • 《苏沈良方》、《证类本草》
中国医学史
外科
• 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
讲求辨证论治 痈疽辨脓法和排脓术
中国医学史
骨伤科
•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1)系统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 (2)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原则 (3)“椅背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 (4)收载40余方,内、外多法,后世伤科基础

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以《敖氏验舌法》
为基础,绘36种舌象图谱,现存第一部文图并用
的验舌专书 。
中国医学史
• 针灸学
• 宋 王惟一 铸两具铜人 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载腧穴657个 •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 宋 窦默《标幽赋》 •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督脉、任脉
中国医学史
• 四、内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