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腮腺肿瘤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探究-儿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合集下载

217例腮腺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217例腮腺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217例腮腺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陈帅;李新明【摘要】目的:分析腮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诊疗水平和临床治愈率。

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2013年至2014年经手术治疗的217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良性肿瘤175例,恶性肿瘤42例;男113例,女104例,多形性腺瘤109例,占50.2%,黏液表皮样癌19例,占8.7%。

CT +超声及 MRI +超声检查的肿瘤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7%、86.4%。

术后暂时性面瘫23例,永久性面瘫8例,涎瘘27例,Frey 综合征21例,3例多形性腺瘤及5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2例术后同侧颈淋巴结转移。

结论腮腺肿瘤的发病状况是良性高于恶性,男性略高于女性,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为主,恶性肿瘤以黏液表样癌为主。

术前联合辅助检查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腮腺肿瘤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方式,术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6(025)005【总页数】2页(P832-833)【关键词】腮腺肿瘤;检查;诊断;手术治疗【作者】陈帅;李新明【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河南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河南郑州 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7在人体众多唾液腺组织中,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也是肿瘤发病率最高的唾液腺。

腮腺肿瘤在人群中的发病比例约为1∶1 000 000,约占头颈部肿瘤的2%~3%,占唾液腺肿瘤的80%,是临床上的常见病[1]。

由于腮腺肿瘤病理类型较多,且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复杂,术前明确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但术式的选择与术后肿瘤复发和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为更好地认识该类疾病的分布、构成、临床表现等特点;同时也为更全面研究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预后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从而提高诊疗水平,本文对2013年至2014年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7例腮腺肿瘤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现将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汇总如下。

腮腺肿瘤152例临床及病理总结.doc

腮腺肿瘤152例临床及病理总结.doc

腮腺肿瘤152例临床及病理总结腮腺肿瘤152例临床及病理总结作者闫奇王广山霍龙李军宋晓娜周盾【关键词】腮腺肿瘤腮腺肿瘤临床常见,绝大多数为上皮肿瘤,而且发病率高于其它涎腺。

由于病理分类较多,解剖特殊,若处理不当,肿瘤可能复发,面神经可能损伤。

因而着重强调第一次彻底手术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30年来共收治腮腺肿瘤152例,并进行研究,在临床及病理方面加以总结,供同道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腮腺肿瘤152例中发病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为82岁,以30~50岁间为最多,性别近似1∶1,瘤体最小的如蚕豆,最大似儿头。

1.2 病理分类参照WHO1991年提出的肿瘤组织学分类特点,分为腺瘤和癌。

腺瘤以多形性腺瘤多见,癌以混合瘤恶变居多,其次为腺样囊性癌和腺癌。

并略加补充。

如增入造釉细胞瘤样腺瘤1例。

瘤样病变亦按腮腺肿瘤收治。

以上所指的肿瘤均为原发于腮腺的,不包括转移肿瘤。

1.3 腮腺肿瘤的手术方式共5种,其中瘤体及腺体浅叶例数居多,占57.6;单纯瘤体摘除18例,占19.6,应用此法术前或术中诊为腮腺淋巴结炎性肿物或非上皮性肿瘤时采用。

在这些病例中我们对一些较小的良性肿块如脂肪瘤病例采用了瘤体及部分腺体摘除术,切除正常腺体约1.0~1.5cm 范围,然后褥式缝合腺体,不结扎腮腺导管,以保持腮腺的正常分泌功能。

1.4 腮腺肿瘤手术时寻找面神经的方式共采用5种方式,其中例数最多为寻找面神经颊支,占62;其次为颈支、下颌缘支、面神经总干等。

采用首先寻找解剖面神经其一支的方式,主要根据该手术的方便条件而定,如肿瘤位于尾叶部,便首先寻找颊支或下颌缘支,而不首先寻找面神经总干;如肿瘤位于腺体上方可先找下颌缘支;如肿瘤位于腮腺前方,可考虑先寻找面神经总干。

在实践中认为首先寻找面神经颊支最为方便,而且便于从周边向近心端分离,层次清楚,容易识别面神经的各支形态和走行情况。

2 讨论腮腺肿瘤多为“临界瘤”。

术后有复发和恶变的可能,临床上多形性腺瘤最为多见,其特点为慢性生长,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

腮腺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的回顾性研究

腮腺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的回顾性研究

腮腺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的回顾性研究高辉【摘要】目的研究腮腺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和发病情况,对腮腺肿瘤患者的准确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2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经CT进行影像学诊断,分析了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组织学的分类组成.结果120例腮腺肿瘤患者中,男74例(61.67%),女46例(38.33%),男女比为1.61∶1;20~29岁、30 ~ 39岁、40~49岁、50 ~ 59岁和60 ~ 69岁腮腺肿瘤患者分别占21.67%、26.67%、25.00%、20.00%和4.17%;组织学分类的表现为120例腮腺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94例,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62例(51.67%),沃辛瘤14例(11.67%);恶性肿瘤26例,其中腺样囊性癌6例(5.00%),粘液表皮癌5例(4.17%).B超、CT和MIR是本研究的常规的检测手段.结论在腮腺肿瘤患者中主要为良性肿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B超、CT和MIR有助于临床的诊断.【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6(006)018【总页数】3页(P210-212)【关键词】腮腺肿瘤;临床特征;诊断【作者】高辉【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富锦市第三医院口腔科,黑龙江富锦15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在我国涎腺肿瘤大约占人体内肿瘤的2.3%[1]。

涎腺肿瘤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发生率大约为80%[2],但在腮腺肿瘤的发病早期,其临床症状具有不典型性,很难正确的诊断,误诊和漏诊率比较高[3]。

本研究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120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情况,为腮腺肿瘤的诊治提供临床依据。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120例。

腮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腮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分数
0—4分 5—6分 7分以上
腮腺恶性肿瘤分类
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第3版)中, 恶性肿瘤多达20种。Leabharlann 第一类,高度恶性肿瘤:包括
? 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 腺样囊性癌 ? 腮腺导管癌 ? 非特异性腺癌 ? 鳞状细胞癌 ? 肌上皮癌 ? 未分化癌等。
第二类,低度恶性肿瘤:包括
? 腺泡细胞癌 ? 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 上皮—肌上皮癌 ? 低度恶性筛孔状囊腺癌等。
? T4a 中等晚期局部疾病 肿瘤侵犯皮肤、下颌骨、外耳道和/
或面神经
? T4b 非常晚期局部疾病 肿瘤侵犯颅底和/或翼板和/或包绕
颈动脉
区域淋巴结(N)
N1 同侧单个≤3cm N2 N2a 同侧单个>3cm≤6cm
N2b 同侧多个≤6cm N2c 双侧或对侧≤6cm N3 >6cm
远处转移(M)
? 肿瘤与面神经紧贴,将面神经分离加以保 留者;
? 肿瘤范围广泛,累及皮肤、肌肉及骨组织 者;
? 复发性的恶性肿瘤。
腺样囊性癌可沿着神经扩散到颅底和乳突, 故照射范围应包括颅底。照射剂量应达 50Gy。
(4)手术结合192 Ir后装组织内近距 离放射治疗:
? 以相对保守的方式切除腮腺恶性肿瘤、 保留面神经,在怀疑肿瘤残留或安全边 界不足处放置施源导管,按照巴黎系统 布源原则,单平面或双平面平行布源, 治疗计划系统优化。术后3-7d开始近距 离放疗。放射源为192Ir,每次剂量3-5 Gy, 隔天进行,照射总剂量为25-50Gy。
软组织分辨率高,并能显示血管 影像,适用于范围较广泛的涎腺 肿瘤。
?4、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PET)—CT:糖代谢的差异确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1【概述】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称腮腺混合瘤。

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和混合性,故命名为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70%~80%,多见于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性别无明显差异,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常无意或体检时发现。

预后较好,但如切除不彻底,术后易复发,少数可恶变。

2【病理】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cm,包膜较完整,边界清楚。

切面呈灰白色,可见浅蓝色软骨样组织、半透明的黏液样组织以及小米粒大的黄色角化物,囊变者内含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

镜下肿瘤由上皮及其产物,即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成,10%可恶变,组织松软易碎,包膜消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3【临床表现】早期为腮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病史较长。

发生在浅叶者易被发现,而发生在深叶者,常在肿物很大时才被发现。

肿物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活动,界限清楚,硬度不一,囊变处触之有波动感。

一般不引起面神经麻痹。

当肿块增大迅速、粘连固定以及出现疼痛或面瘫时,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

4【影像学表现】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影,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分叶状,边缘清楚。

1.X线表现平片一般无阳性发现。

X线造影摄片现已很少应用。

2.CT表现表现为腮腺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少数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瘤较小时病灶位于腮腺实质内,肿瘤增大可占据整个腮腺。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合并囊变、钙化(图6-17),增强后强化明显。

图6-17 左侧腮腺混合瘤图A、B为同一患者。

A:横轴面CT平扫示左腮腺浅叶类圆形肿块,伴有囊变和钙化,边缘清楚;B:横轴面CT增强示病灶实质部分强化,但囊变部分无强化3.MRI表现 T1WI呈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常可见周边T2WI低信号包膜影,T2WI信号增高且广泛信号不均匀常提示本病(图6-18)。

腮腺肿瘤病例特点

腮腺肿瘤病例特点

腮腺肿瘤病例特点
腮腺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腮腺及其附近区域的肿瘤。

腮腺肿瘤既可以是良性肿瘤,也
可以是恶性肿瘤。

该病的发生率不高,但因其易被人们忽略,故其实际危害可能要大于统
计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情况。

腮腺肿瘤的症状有口腔肿块、疼痛、流涎、面肌痉挛等。

患者在进食时,由于受腮腺
肿瘤压迫,可引起厌食、咀嚼困难等症状。

在患病初期,人们可能无法感觉到肿块明显,
而仅表现为口腔口角的局部肿胀。

但随着病情加重,肿块逐渐扩大,最终形成明显的包块
或肿块。

腮腺肿瘤的病因比较复杂,既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遗传因素等多方面有关。

环境污染、劳动强度大等因素,也可能成为腮腺肿瘤发生的诱因之一。

人们要有意识地避
免这些不利因素的侵害,减少患病的几率。

腮腺肿瘤的检查与诊断,目前采用的是影像学方法(如B超、CT、MRI等)以及细胞学、组织学检测。

通过这些基础检查,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为制定有效的治疗
方案和进行手术治疗,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目前,腮腺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以期达
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良性腮腺肿瘤,多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采用
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来巩固疗效。

对于恶性腮腺肿瘤,采用手术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联合
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以期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腮腺肿瘤具有症状隐匿、易误诊等特点。

在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正规化检查和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规范康复等方面的问题,以期达
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腮腺warthin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腮腺warthin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腮腺warthin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warthin瘤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腮腺瘤,为腮腺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1],本文总结了22例warthin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warthin瘤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5 医院1986~2011年25年间所诊治的病例,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7~77岁,女17~77岁,男性多发年龄为51~66岁。

1.2 病变部位21例病变均位于腮腺,主要见于腮腺下极或耳下,其中13例在左侧,8例在右侧、1例病变位于颈部,合计其中2例为多灶性warthin瘤同时伴腮腺内及外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部位均位于右侧腮腺区浅叶腺实质内[2]。

1.3 临床表现22例患者的病程为1周到5年,一般为半年~2年。

临床上除有局部无痛性生长缓慢的肿块外,无其他症状和体症。

1.4 治疗和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治疗,有较完整的临床和病例资料可供总结。

病理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um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3]。

2 结果2.1 肉眼表现16例为单发性肿瘤,6例为多个肿瘤,肿瘤的最大直径为5.0 cm,大多数为2.0~3.5 cm.。

肿物大多包膜完整,常为分叶状,质地中等,切面灰白灰黄色,可见一些小囊,偶可见较大的囊腔,直径0.1~0.5 cm,挤压肿物时有少量粘稠液体流出,质软。

2.2 镜下所见腮腺肿瘤组织主要由上皮性成分和淋巴样间质组成,上皮样成分主要呈管状和乳头状排列,细胞浆嗜酸性染色,核小而较深染,局部形成囊腔,腔内可见多量粉染物质,间质为淋巴成分,亦可见淋巴滤泡增多,生发中心扩大。

3 讨论3.1 发病情况warthin瘤据其形态表现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过去曾称之为腺淋巴瘤,多发生于腮腺,好发于腮腺后下极和耳垂下,但仍相对罕见,25年间仅发现22例,平均1年不到1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本组男女之比与文献[1]报道从2.6∶1至10∶1类似,以中、老年人较多见。

腮腺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的回顾性研究

腮腺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的回顾性研究

据 。 方法 对 1 2 0 例腮腺 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并经 C T进行影像学诊断 , 分析 了患者 的性 别 、 年龄和组织学 的分类组成。 结果 1 2 0 例腮腺肿瘤患者 中, 男7 4例 ( 6 1 . 6 7 %) , 女4 6例( 3 8 . 3 3 %) ,
t u m or s ,a nd t o pr o vi de a c l i ni c a l ba s i s f o r t he ac c ur a t e d i a g no s i s a nd t r e a t men t o f p ar o t i d t umo r s .M et hods Cl i n i c a l
o f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2 O 一 2 9 , 3 0 — 3 9 , 4 O 一 4 9 , 5 O 一 5 9 a n d 6 0 — 6 9 )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2 1 . 6 7 %, 2 6 . 6 7 %, 2 5 %, 2 0 % a n d 4 . 1 7 %.
d a t a o f 1 2 0 p a t i e n பைடு நூலகம் s wi t h p a r o t i d g l a n d t u mo r w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 I ma g i n g d i a g n o s i s wa s p e r f o r me d b y C T,
【 中图 分 类 号 】 R7 3 9 . 8 【 文 献标 识 码 】 B 【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6) 1 8 - 2 1 0 - 0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腮腺肿瘤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探究-儿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原标题:31例青少年腮腺肿瘤临床和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腮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为其治疗提供临床证据。

方法对31例10 ~ 19岁青少年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同期收治的516例成人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类型加以比较。

结果青少年腮腺肿瘤中恶性肿瘤比例高达38. 7% (12 /31),但在成人仅占17. 0%(88 /516). 31例青少年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19例,占61. 3% ,其中以多形性腺瘤居多,占良性肿瘤的89. 5%(17 /19);恶性肿瘤中以黏液表皮样癌居多,占恶性肿瘤的41. 7% (5 /12). 31例肿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恶性肿瘤术后放疗。

结论青少年腮腺肿瘤的肿瘤病理类型与成人有明显不同,应当引起重视。

对于青少年腮腺肿瘤,应重视手术治疗的早期性和彻底性。

【关键词】青少年;腮腺肿瘤;病理;手术治疗;多形性腺瘤。

腮腺肿瘤是颌面部的常见病,但关于青少年腮腺肿瘤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鲜见报道。

笔者对31例10 ~ 19岁青少年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同期收治的19岁以上成人腮腺肿瘤患者特点加以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初次手术治疗的10 ~19岁青少年腮腺肿瘤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

同期初次手术治疗的19岁以上成人腮腺肿瘤患者516例,男299例,女217例。

31例青少年腮腺肿瘤患者,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8年,平均29个月。

初始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质硬包块,大小1. 0 cm 1.0 cm到10 cm 10cm不等,良性病例肿物界清,活动度好,无局部功能障碍;5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伴面瘫、局部疼痛、皮肤溃烂,3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伴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全身转移者未见。

1. 2治疗方法31例青少年腮腺肿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中行快速冰冻切片。

良性肿瘤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物切除和部分腺叶切除;恶性肿瘤行腮腺全切术,术中尽量保留面神经,其中5例应用皮瓣或肌瓣、肌筋膜瓣修复腮腺区缺损,包括颞肌筋膜瓣2例、颏下肌筋膜瓣2例、斜方肌皮瓣1例。

所有病例术后均常规病理检查确诊。

术后除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疗外,其余均未行放化疗。

2、结果根据2005年版世界卫生组织头颈肿瘤新分类[1],涎腺恶性肿瘤分为24类,良性上皮性肿瘤分为10大类,本研究所有患者肿瘤病理类型有25种,良性肿瘤有8种: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囊腺瘤、基底细胞腺瘤、嗜酸细胞腺瘤、肌上皮瘤、管状腺瘤、导管乳头状瘤;恶性肿瘤有17种: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基底细胞腺癌、皮脂腺癌、囊腺癌、涎腺导管癌、非特异性腺癌、肌上皮癌、癌肉瘤、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淋巴上皮癌,31例青少年和516成人腮腺肿瘤病理类型及发病例数如图1所示。

31例青少年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患者19例,占61. 3% ,其中男9例,女10例;恶性肿瘤患者12例,占38. 7% ,其中男8例,女4例;同期成人腮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占17. 1% (88 /51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9. 18,P 0. 01 ),青少年腮腺肿瘤中恶性肿瘤所占的比例高于成人。

31例青少年腮腺肿瘤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术后并发症较少。

涎瘘1例,经过加压包扎2周后治愈。

永久性面瘫2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中入院前1例,入院手术后1例。

经4个月到9年的随访(失访3例,其中良性2例、恶性1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未见复发。

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分别在术后半年和1年的随访中发现。

恶性肿瘤患者2例,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复发2例,再次手术治疗,目前愈合良好,正在严密观察中;1例出现放射性骨髓炎,予手术治疗。

3、讨论3. 1青少年与成人腮腺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比较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发病率约为0. 15 /10万~ 1. 6 /10万,除皮肤以外占所有良、恶性肿瘤的5% ,其中,腮腺是唾液腺肿瘤的好发部位,约占80%[2].而青少年发生腮腺肿瘤发病率低,约有3. 3%的腮腺肿瘤患者发生年龄小于16岁[3-4].本组研究中,青少年腮腺患者约占同期腮腺肿瘤患者总数的5. 6% (31 /547),但其恶性肿瘤所占的比例高于成人,但本研究中青少年腮腺肿瘤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统计学偏倚。

亦有报道儿童和青少年腮腺恶性肿瘤高达50%[5].因此,临对初诊的青少年腮腺肿瘤患者不论是否出现功能障碍,均应保持高度警惕,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十分必要。

3. 2青少年腮腺肿瘤的病理分析19例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17例,占89. 5%(17 /19),发生于浅叶13例,深叶4例,均单侧发生。

多形性腺瘤组织中可见蓝色的软骨样区域,半透明胶冻状的黏液样区域以及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显微镜下肿瘤既含肿瘤性上皮,又含黏液、软骨样基质,上皮细胞常组成腺管样结构或肌上皮细胞和鳞状细胞团片[6].肿瘤包膜多数完整,但存在包膜内肿瘤细胞浸润或形成卫星瘤结,这些构成了复发的基础。

有文献报道,单纯剜除术复发率为20% ~ 45% ,如第一次手术不彻底,则常常复发而不能根除,多次复发还易恶变。

因此腮腺多形性腺瘤的首次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主张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区域腺叶或浅叶及肿瘤切除术[7].腺淋巴瘤甚少发生于青少年,本组仅有1例。

12例恶性肿瘤中,黏液表皮样癌5例,发病率最高,约占41. 7% ,与文献[8-9]相符。

黏液表皮样癌来自腮腺导管上皮,主要由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可分为高度恶性(低分化型)、中度恶性(中分化型)和低度恶性(高分化型)3种。

高度恶性者以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低度恶性者以分化成熟的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

中度恶性(中分化型)者,介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

同时,高分化者无完整包膜,低分化者完全无包膜,肿瘤细胞常浸润到周围组织而无明确界限[6].绝大多数肿瘤生长缓慢、质硬、表面光滑或结节状、活动,若肿瘤累及腺体以外组织则固定,并有疼痛、面瘫。

青少年腮腺表皮样癌症状多不典型,恶性程度较高,临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本组青少年腮腺恶性肿瘤中,无腺样囊性癌、涎腺导管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鳞状细胞癌,而分化程度较差的癌肉瘤、淋巴上皮癌、肌上皮癌、大细胞癌等可见,与成人腮腺恶性肿瘤谱明显不同,说明青少年腮腺恶性肿瘤恶性程度也更高。

3. 3青少年腮腺肿瘤的治疗腮腺肿瘤不主张活检,会增加肿瘤扩散和种植的机会,增加后续手术的难度。

可通过B超、CT、三维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对其病变范围进行诊断,但对肿瘤的性质判断较为困难。

针吸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肿瘤检出率也仅为60% ~ 70%[10].有报道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对腮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准确度在95%以上[2],对术中手术方案的选择可提供有益的指导。

鉴于青少年腮腺肿瘤恶性比例较高,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应作为常规诊疗手段。

青少年口腔颌面尚未发育定型,患者术后的美观、功能较成人更重要。

因此,青少年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手术既要考虑去除病灶,又要考虑尽可能地保护面部形态与功能,特别是巨大肿瘤切除导致牙颌系统、神经、面部形态破坏时尤其要考虑同期或后期的修复[11-12].手术治疗是临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3].对于发生于腮腺的良性肿瘤均应保留面神经。

而对于青少年腮腺恶性肿瘤应根据其病理类型、分化程度、面神经与肿瘤的关系、肿瘤的侵犯范围等而确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中尽可能保存面神经。

如果肿瘤恶性程度较高,侵犯范围广泛,术前已有面瘫或者术中见面神经穿过肿瘤或者与之紧密粘连,为彻底根治,应果断牺牲部分或全部面神经,行肿瘤、腮腺全切术,并尽可能即刻做面神经修复。

切不可因患儿年龄小,对牺牲面神经有顾虑,而一味强调保留面神经致术后复发的机会增加[12].术后放疗的问题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肿瘤并提高生存率[7].也有学者认为,涎腺癌来源于腺上皮对放射线不敏感,仅作为不宜手术治疗患者的辅助治疗[14];且肿瘤放射剂量较大,可影响患者颌面部发育,造成颌面畸形[15];目前也还没有确凿证据说明放疗后的青少年腮腺恶性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低于未行放疗者。

近年也有学者采用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面神经受侵的腮腺恶性肿瘤,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16],但在青少年腮腺恶性肿瘤中尚缺乏确凿证据。

本组早期有2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放疗,其中1例在术后1年后出现复发,1例造成颌面畸形、下颌骨放射性骨髓炎。

因此对青少年患者进行放疗应持谨慎态度,而应强调手术的早期性和首次手术的彻底性,不能寄希望于术后放疗。

参考文献:[1] Thompson 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J]. Ear Nose ThroatJ, 2006,85(2): 74.[2]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M]. 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9.[3] Luna MA, Batsakis JG, el-Naggar AK. Salivary gland tumors in chil-dren[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91,100(10): 869-871.[4] Ellies M, Schaffranietz F, Arglebe C, et al. Tumors of the salivarygland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 J ].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6, (7): 1049-1058.[5] Zaman S, Majid S, Chugtai O, et al. Salivary gland tumours: a re-view of 91 cases [J].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14,26 (3 ):361-363.[6]于世凤。

口腔组织病理学[M]. 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3-275.[7]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疾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肿瘤协作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