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_5
听《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一课心得体会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听《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一课心得体会人体对外
界环境的感知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在《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一课中,我深刻了解到了人体感知的多个方面和机制。
首先,我们通过视觉感知来感知外界的光线和物体。
视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知方式,
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光线信息,我们能够辨认出颜色、形状、大小等物体特征,并快速
做出反应。
其次,听觉感知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和音乐。
通过耳蜗和听觉神经,我们可以听到世
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语言、音乐和自然声音等。
这不仅让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还能够增添生活的乐趣。
此外,嗅觉和味觉感知帮助我们区分食物的味道和气味。
嗅觉和味觉会影响我们对食
物的喜好和选择,也会提供关于外界环境的重要信息。
例如,腐败食物会产生难闻的
气味,表明可能存在危险。
最后,触觉感知是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方式,通过皮肤上的感受器,我们能够感知
到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压力等。
触觉感知对我们的生存和安全至关重要,它能够让我
们避免受伤,保护自己。
总的来说,《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一课让我意识到了人体感知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它让我们能够与外界互动,并且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深入了解人体感知
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外界。
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和视觉)》

眼球的结构
黑眼球
白眼球
脉络膜
瞳孔
睫状体
视神经 玻璃体
角膜 :无色透明
眼球
外膜 眼球壁 中膜
巩膜 :白色坚固,俗称“白眼球” 虹膜:有色素,俗称“ 黑眼球 ”中间有瞳__孔_ 睫状体 : 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 :不透光,使眼球成为暗室
内膜
视网膜:有 感光 细胞,能接受光线的 刺激,是视觉感受器。
(4)睫状体的作用是(B ) A.调节瞳孔大小 B.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C.保护眼
球 D.使眼球产生运动
(5)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A )
A.晶状体 B.房 水 C.玻璃体 D.瞳孔
(6)你认为眼球中的( A )相当于相机中的胶卷
A. 视网膜 B. 晶状体 C. 角膜 D. 瞳孔。
(7)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
☆△
预防近视眼,做到“三要”:
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 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
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 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
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预防近视眼,做到“四不要”:
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
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不躺卧看书。
不走路看书。
自当主堂学检习测: 2.自学检查
内容物:晶状体(对光有折射作用)和玻璃体
眼睛的结构:
视觉的形成
光线
角膜、瞳孔
晶状体 (折射)
玻璃体
大脑视觉中枢 信息 (视觉)
视觉神经
信息
视网膜(成像) 有感光细胞
形成物像的部位是: 视网膜; 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视觉中枢
(1)人类为什么会有黑眼睛和蓝眼睛? 虹膜有色素
(2)平时所说的黑眼珠和白眼珠是指眼球的哪两个部分? 虹膜 巩膜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优秀教案第一章:人体的感知器官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及其功能掌握各种感知器官的结构和作用1.2 教学内容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各种感知器官的结构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知体验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完成感知器官结构图的绘制第二章:视觉感知2.1 教学目标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2 教学内容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视力测试,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视力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眼睛结构图的绘制第三章:听觉感知3.1 教学目标了解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3.2 教学内容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听力测试,了解自己的听力状况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听力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耳朵结构图的绘制第四章:嗅觉感知4.1 教学目标了解嗅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鼻子的结构和功能4.2 教学内容嗅觉感知的基本原理鼻子的结构和功能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嗅觉测试,了解自己的嗅觉状况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嗅觉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鼻子结构图的绘制第五章:味觉感知5.1 教学目标了解味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舌头的结构和功能5.2 教学内容味觉感知的基本原理舌头的结构和功能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味觉测试,了解自己的味觉状况5.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味觉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舌头结构图的绘制第六章:触觉感知6.1 教学目标了解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皮肤的结构和功能6.2 教学内容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皮肤的结构和功能6.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触觉测试,了解自己的触觉状况6.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触觉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皮肤结构图的绘制第七章: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7.1 教学目标了解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基本原理掌握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基本原理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作用7.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体验活动7.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情况第八章:感知整合与认知8.1 教学目标了解感知整合的基本原理掌握感知整合与认知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感知整合的基本原理感知整合与认知的关系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感知整合的体验活动8.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和讨论的情况第九章:感知障碍与疾病9.1 教学目标了解感知障碍的基本概念掌握感知障碍与疾病的关系9.2 教学内容感知障碍的基本概念感知障碍与疾病的关系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感知障碍的体验活动9.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和讨论的情况10.1 教学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10.2 教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10.3 教学方法10.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的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体的感知器官: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及其功能是学习的基础。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概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能够感知和适应外界的环境。
人体的感知能力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这些感知能力使得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互,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机制及其相关问题。
视觉感知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
我们的眼睛能够感知光线,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这种感知能力使得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等。
视觉系统的复杂性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和识别各种不同的物体,并从中获取信息。
视觉系统的核心是眼睛和视觉皮层。
眼睛包括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等组成部分。
当光线通过角膜和晶状体后,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图像。
这个图像将被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感知,并转化为神经信号。
这些神经信号将传递到视觉皮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听觉感知听觉是人体另一个重要的感知方式。
我们的耳朵能够感知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这种感知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听到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并从中获取信息。
听觉系统的核心是耳朵和听觉皮层。
耳朵包含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通过耳廓和外耳道将声音引入耳腔。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和鼓室等组成部分,将声音从外耳传导到内耳。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两个部分,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听觉皮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触觉感知触觉是人体对物体表面的接触感知方式。
我们的皮肤包含大量的感受器,能够感知温度、压力、疼痛和触摸等信息。
触觉系统的核心是皮肤和触觉皮层。
皮肤是最大的人体感觉器官,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能够感知外界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例如温度的变化、物体对皮肤的压力以及触摸的感觉。
这些刺激将被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触觉皮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嗅觉感知嗅觉是人体对气味的感知方式。
我们的鼻子能够感知气味分子的化学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4、防揪打 耳朵不能揪也不能打。揪耳朵,打嘴巴都 对耳有害。 5、不挖耳 有些小朋友爱用耳勺或发卡、别针等物掏 耳,这就是不好得习惯,应避免。更不能往耳里塞放豆 子、小球等其她物品。 6、不戴耳环 有些小女孩喜欢扎耳朵眼,佩戴耳环、 耳坠等装饰物,这对耳朵也就是有害得。耳朵皮肉很 稚嫩,上边挂个金属物,玩时容易将耳朵拉扯坏。
眼球
照相机
晶状体 瞳孔 脉络膜 视网膜
相当于
镜头 光圈 暗室得壁 胶卷
1、眼球得基本结构和功能
您记 住了 吗?
眼球得结构和功能图解: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外膜 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得内部结构
眼球得结构
虹膜:有色素,中央得小孔叫瞳孔
眼球壁 中膜 睫状体:由睫状肌构成,调节晶状体曲度
脉络膜:营养眼球,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3、有一个小女孩,眼球得结构完整无损,但就是她 看不见周围得物体,想一想,这种眼睛可能就是哪部 分发生了病变? 提示:视觉形成得三个条件: 眼球结构得完好 视神经没断 视觉中枢正常 可能就是视神经受损或视觉中枢受损。
近视及其预防
快来讨论吧!
一、近视得原因就是什么? 二、怎样矫正? 三、怎样预防呢?
听不到电话铃,无法接听 电话。
听不到同学得讨论,很难积极 参与交流。
1、耳得结构和功能图解:
耳 郭 收集声波
外耳 外耳道 声音进入中耳得通道
耳得结构Biblioteka 中耳鼓 膜 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 将鼓膜得振动传到内耳 鼓室
内耳
咽鼓管 沟通鼓室与鼻咽部得通道 半规管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得情况,与 前 庭 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如何保护听觉
1、防药物中毒 药虽然能治病,但有些药有很强得副作用, 吃得量过大或不适当,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2、防噪声 过大得声音,刺耳得声音都就是噪声,她们能损 害人得听力。要注意远离噪声。当突然出现噪声时,可用手 把耳堵住,或张大嘴巴。 3、防进水 游泳或洗澡、洗脸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水进入 耳内。如感觉耳里进水,应立即侧耳单脚跳,让水流出来,或 用棉球棍轻轻放进去,把水吸出来。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1、我们在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其次是听觉。
2、人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
3、视觉的形成过程: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中枢)大脑的特定区域视神经视网膜
4、看远处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瞳孔变大;看近处或光线较亮的环境,瞳孔变小。
5、形成近视(眼)的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远处物体折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这样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物像.
6、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称为近视眼.近视眼通过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近视眼未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前,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近视眼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后,物像落在视网膜上,看清了物体。
7、保护视力的“三要”“四不要"(p82)
二、耳和听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听觉神经
3、噪声:那些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称为噪声。
4、保护耳和听觉:P84—85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5、其他感觉味觉,嗅觉,冷、热、触、痛、压等感觉。
初二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1.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郭的收集,由________传到中耳,引起_______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______和______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________产生于听觉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质的_________,形成听觉。
【答案】外耳道鼓膜传递放大听觉感受器听觉中枢【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听觉的形成过程。
2.如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眼球内能成像的部位是[ ] ,眼球内能调节光线强弱的主要结构是[ ] 。
(2)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假性近视,这时眼球中[ ] 凸度变大,以后如果仍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近视,需要配戴镜。
(3)亚洲人和欧洲人的眼睛颜色不同,实际上是[ ] 色素颜色不同。
(4)人眼中的“白眼球”实际上是指[ ] 。
【答案】(1)[ 8 ]视网膜 [ 3 ]瞳孔(2)[ 2 ]晶状体凹透(3)[ 5 ] 虹膜(4)[ 6 ]巩膜【解析】首先明确眼球的结构:1角膜、2晶状体、3瞳孔、5虹膜、6巩膜、7脉络膜、8视网膜、9玻璃体。
(1)视网膜上分布有感光细胞,能够将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瞳孔是光线进入我们眼睛的窗口,光线强时瞳孔变小,光线弱时瞳孔变大,看近处时瞳孔变小,看远处时瞳孔变大。
(2)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曲度过大,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笔记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笔记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实现的。
我们的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种感知方式。
通过这些感官系统,我们能够感知并理解世界。
首先,视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
我们的眼睛能够感知到周围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视觉信号传递到大脑中的视觉皮层。
这使我们能够看到各种颜色、形状和运动。
我们依赖视觉来感知和理解外界的物体、人和环境。
其次,听觉也是重要的感知方式。
我们的耳朵能够感知到声音的振动,并将其转化为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中的听觉皮层。
通过听觉,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如语言、音乐和环境噪音。
听觉帮助我们在交流中理解他人的话语,并警觉我们周围发生的事件。
触觉是我们与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的皮肤能够感知到物体的接触、压力、温度和疼痛等感觉。
通过触觉,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纹理、形状和温度,并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此外,味觉和嗅觉也是我们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方式。
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味道,如甜、酸、苦和咸等。
而嗅觉则通过鼻子中的嗅觉细胞来感知气味。
味觉和嗅觉共同作用,使我们能
够感知食物的味道和香味,并对其作出喜欢或厌恶的反应。
总结起来,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实现的。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相互协作,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
这些感知方式不仅帮助我们适应外界环境,还为我们的生活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标1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 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 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 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一时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根据问题讨论,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
精心编排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
眼球的结构观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对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镜聚光情况的区别,探究凸透镜成清晰图像的条,对比总结眼球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
第二时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更换不同曲度的凸透镜,探究成像位置的改变,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
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
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用眼卫生调查学校里的近视情况,讨论什么是卫生的用眼习惯第三时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中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
用耳卫生讨论引起耳聋的原因,以及保护听觉的措施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时: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
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
(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
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
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
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学生:晶状体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
(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
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
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
请同学们观察本89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
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第二时:教师:通过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学生:晶状体。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一个厚,一个薄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
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
(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
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
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
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
仔细观察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近视眼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帮助放松晶状体。
你会做眼保健操吗?让我们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角度,再来学习一遍眼保健操吧。
学生:尝试寻找正确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教师:刚才同学们诉说了近视眼为他们带来的不便,可是如果我们彻底丧失了视觉,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展示一本精美的画册)现在我要请一位志愿者蒙上眼睛。
然后我将把这本精美的画册放在我们班里一个同学的桌子上。
大家只能用语言引导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时间才能拿到这本画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请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如果一个人双目失明,他不仅不能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困难。
你在生活里遇见过盲人吗?讨论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小组绘制一份宣传《角膜捐献》的宣传海报作为爱心作业。
第三时: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
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
我们怎么听见声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学生: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
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
教师:我们再来振动一下音叉。
学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
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
教师:可见,声音来自振动。
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
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
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学生: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学生:鼓膜教师: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教师:我们的鼓膜比纸张薄得多,也紧得多。
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
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学生:有听小骨。
教师:观察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
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
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教师: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想一想,耳的那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这些损伤?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按小组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全面。
学生:阅读本94 页,回答。
教学反思《-- 必须围绕学生的经验来设计和组织》什么是学习?怎样才能学会?这是作为教师必须思索的问题。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调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释信息的过程。
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地科学地解释信息,就是说这个知识学生学会了。
反思自己的教学时,我经常会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讲,学生就听得懂;有的老师讲,学生就学不会?”这当然是这些老师-- 有问题。
那么,什么是成功的-- 呢?我认为,-- 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必须围绕学生的经验来设计和组织。
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以经验为桥梁的。
即使是再难的知识,只要能够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立足于学生当前的生活环境,循循善诱,学生都可以理解和接受。
反之,脱离自然,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即使你表演得天花乱坠,也不可能指望学生会明白。
在程中,我也有很多遗憾的感觉:一是为学生提供的动手机会和自由探究的机会太少了。
因为时的限制,远视、散光、白内障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没有带领大家讨论。
如果能够让有这些知识的同学谈论一下,可以起到丰富学生经验,将堂知识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的作用。
二是在-- 中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还很值得推敲。
这些情境中,仍存在不能成分调动学生兴趣、和学生生活环境结合不紧密的现象。
在程中有一个细节是我坚持多年的:根据中医理论,带领学生重新学习和认识眼保健操。
学生在小学学习的眼保健操,由于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很多人按摩的穴位根本不对,起不到效果,也就丧失了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