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脉络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脉络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厥阴病本证一、厥阴寒热错杂证(一)乌梅丸证【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乌梅丸原方原量】: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吐蛔),腹痛,时发时止,与进食有关,肢厥脉微。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原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反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原方原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机】:胃热脾寒,寒热格拒。
【主症】:食入即吐,下利便溏;可伴见口渴,口臭,食少乏力,腹胀腹痛,喜温按等。
【治法】:苦寒泄降,辛温通阳。
(三)麻黄升麻汤证【原文】: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原方原量】: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去心,六铢)桂枝(去皮,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寒凝是肝血虛之果 ❖肝內寄相火,大辛大熱之品恐擾動肝火 ❖平素營血不足感寒致血脈運行不暢亦可用之,故仲景
首冠“手足逆寒”。
本證亦可視為營血不足致營衛不和,故仍以桂枝 湯為方祖化裁。
原文378: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 主之。
❖ 提要: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的證治 ❖ 分析: 幹嘔—肝寒犯胃 吐涎沫—胃陽不布 頭痛—頭巔頂痛,寒邪循經上逆 ❖ 治法:同陽明、少陰 ❖ 鑒別:
原文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 吳茱萸生薑湯。
❖ 提要:肝血虛寒凝致厥的證治
❖ 分析: 手足厥寒-寒厥之征 血虛寒凝,血脈失運 脈細欲絕 推之應有四肢關節痛、麻木
❖ 治法:養血散寒,溫經通脈-當歸四逆湯 (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
內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吳茱萸生薑
❖ 鑒別與啟發:
臨床意義:因厥熱往來是陰陽勝複,正邪相爭的 反映,為此通過厥、熱、利三症的內在聯繫,可 以推論正邪鬥爭,陰陽消長,指導辨證論治及疾 病的預後,參考336、342條原文。
原文336: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複 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 自愈。
原文334: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 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複熱四日,厥 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 膿血。
原文342: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複厥五日,其病 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 提要:上述四條原文以厥與熱多少推論正邪消長。
❖ 分析:
厥五日 336 熱五日
相等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二、寒格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 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主之。
【提要】上热被下寒所阻格,呕吐下利的证 治。
【解析】359
食入口即吐 上 治法 热 (呕吐频剧) 下 便溏泄利 医复吐下 寒 寒 误施吐下 格 伴脘腹痞胀 寒 黄芩 苦寒泄降 黄连 以清上热 心烦、口苦 热 舌淡苔黄腻 阻 方剂 脉虚弦数等 格 干姜: 温中散寒
管炎,慢性结肠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
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一、厥的概念及病机 【原文】 337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 手足逆冷者是也。 【提要】论厥证的基本病机及证候特征。
【解析】
阴阳气? 阴阳气不相 顺接便为厥 基本病机 阴阳气为什么不相顺接?
凡厥者 厥者,手足 逆冷者是也 【鉴别】 证候特点 阴阳气不相顺接为什么 会出现手足逆冷?
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 不孕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 合征、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 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胆蛔症及肠蛔症,安蛔止痛效果确切,且汤剂效果优于丸剂。 加入槟榔、川楝子或苦楝根皮,可增强驱蛔效果。 久泄、久痢,既可用丸剂或汤剂内服,还可煎汤保留灌肠。 泄痢较重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脓血较多,加白头翁、秦皮; 里急后重明显,加枳壳、木香、山楂炭。
一、厥阴病提纲 【原文】 326 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提要】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提纲。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厥阴含义在六经中医,厥阴有经藏两层意义。
厥阴经包括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厥阴藏则包括足少阴肝藏与手厥阴心包藏。
厥阴与六气之風木对应,位在东北,处太阳与少阴之间。
足厥阴肝又与五行之乙木相配,位在东方;手厥阴心包则与相火相配,位在南方。
足厥阴肝与足少阳胆相表里,胆与五行之甲木相配;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相表里,心包与三焦均与五行之相火配。
在治方医学里,心包与心合一,即形上与形下统一,神与形合一。
火亦无君相之别,只有火热之分,火为本,热为其用,且不与心配,而与肺焦相配,其中,肺为地二火藏本体,三焦为天七热腑气用。
二、厥阴病含义纵观《伤寒》之厥阴病,类分可三。
其一,厥阴風木病,主要病证是下利,呕吐,或哕,显然,此为脾胃病,而非肝病,其病因多为少阴病产生之寒邪,兼有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以致协热而利。
其二,厥病,即四肢厥冷病,显然,此非肝病,亦非胃肠病,而是手足少阴病,即心肾为病。
此类条文基本与厥阴肝或厥阴風木无关,应该列入少阴篇为宜。
从326条之提纲条文来看,《伤寒》之厥阴病,似乎并未包括厥病,因此,厥病之条文,很可能是从少阴篇错编进厥阴篇。
其三,厥阴風木病与厥病并发之病,即既有手足厥逆,又有呕吐或下利。
此类条文,既可归厥阴病,亦可归少阴病。
在治方医学里,風木病,是指脾胃病,厥病,是指心脉病。
从《伤寒》之厥阴病,可以得到证明,治方医学之藏腑五行配对(包括五藏配在地五行为太极本体,五腑配在天五行为阴阳气用),与《伤寒》之临床经验完全吻合。
三、厥阴病治方医学辨解六经之厥阴含义有二,一是五行之厥阴風木,二是五藏之厥阴肝。
在治方医学里,东方風木不与肝胆配对,而与脾胃配对,其中,胃肠为天三風腑,脾为地八木藏。
因此,脾胃从中央枢机之地位,回归东方生化之机。
肝胆回归西方,与燥金配对,其中,肝为地四金藏,胆为天九燥腑。
在治方医学里,前述《伤寒》之厥阴風木病,就是脾胃病,主要病机在胃腑,主要病因寒邪,兼有燥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
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
必死。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
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
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致厥。 治则:清上温下扶正安蛔(寒温并用) 方药:乌梅丸
脏厥——肤冷(厥甚),其人躁无暂安时——真阳 ( 少阳提纲证) 大虚,脏气将绝,心神浮越,肝木乘土
静而复时烦——肠寒蛔上入膈 上扰——烦 须臾复上 不上扰——不烦
蛔厥 得食而呕又烦——蛔闻食嗅出 (有 (胃热气逆) 胃热 提纲 肠寒 常自吐蛔 —— 又吐蛔史 证) 蛔虫 手足冷—— 上热下寒,蛔虫常扰,气机逆乱, 常扰 阴阳一时不能接续或阳气被郁 治法 脏厥——回阳救逆 回逆汤加减 蛔厥——寒温并用清上温下,扶正安蛔
三、证型及病机(两种分型意见) 1、上热下寒证:以蚘厥为代表 病机:水不涵木,肝气横逆,乘脾犯胃 治则:土木两调,清上温下 方药:乌梅丸 2、(其他上热下寒证) 厥热胜复证: 三阴是属正邪搏争的 (阴阳胜复证): 最后阶段,阴尽阳生 (阴阳交替证): 寒极生热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病势不定”——正邪 搏争互有胜负,而为厥热胜复证。
4、厥阴肝与脾胃关系密切。
肝气条达,疏泻正常脾气升发,肾 气下降,正常运化受纳完成水谷的 运化消化吸收,化生气血,肝气不 舒则肝不升、胃不降,则出现运化 失常胃气上逆之下利呕哕等证(即 呕哕、下利均归于厥阴病下)。
二、厥阴病病因 1、传经: (1) 从少阴传来:互为表里,病变可 相互转化。若病人素体阳虚,病入少阳热 伤肾阴,水不涵木、水不络火而病入厥阴。 A、“入则厥阴,出则少阳。”少阳失 治误治,病邪内陷,成厥阴病(由表传 里)。 B、“素体阴虚病入少阴,热伤肾阴 不能滋水涵木”病传厥阴。
气上撞心——肝气上逆犯胃
心中疼热——肝火上逆犯胃 饥而——胃热熏灼犯胃 不欲食——肝气束脾、脾寒不运上ຫໍສະໝຸດ 热 下肝木 乘土 胃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பைடு நூலகம்
12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 不孕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 合征、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 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胆蛔症及肠蛔症,安蛔止痛效果确切,且汤剂效果优于丸剂。 加入槟榔、川楝子或苦楝根皮,可增强驱蛔效果。
久泄、久痢,既可用丸剂或汤剂内服,还可煎汤保留灌肠。
泄痢较重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脓血较多,加白头翁、秦皮;
里急后重明显,加枳壳、木香、山楂炭。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3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三、治疗概况
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乌梅丸
正治法 寒证
寒厥证养血散寒法--当归四逆汤 厥阴肝寒证宜暖肝散寒--吴茱萸汤
热证 ——清热凉肝解毒 白头翁汤
禁忌: 随证而论,如热证、实证,禁忌发汗、温补法;
虚证、寒证当禁忌发汗、涌吐、清下诸法。
预后 病情重危,预后凶险
病重势不危,预后尚好
治疗 急救回阳散寒,四逆汤类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乌梅丸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0
乌梅丸方义分析:
蛔得酸则静
君 乌梅 味酸制蛔 使蛔静而痛止
温 脏
细辛
温脏散寒驱蛔
袪
臣
川椒
辛温 蛔得辛则伏
寒 益
气
附子、干姜、桂枝-辛热温里祛寒 养
佐
黄连
黄柏-苦寒清热,蛔得苦则下
共同点
脏厥与蛔厥的鉴别
脏厥
蛔厥
皆为厥证,都可见脉微而四肢厥逆
病机 不 证候 同 特点 点
真阳虚衰,阴寒内盛
脉沉微欲绝似有似无,四 肢厥逆程度严重、至七八 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持续发作、进行性加重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
脉沉伏不显,肢厥程度较轻,呈 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呕吐,多因进食而诱发, 有呕吐蛔虫史
四、预后及转归 厥阴虚寒的预后及转归
阳回正复,则病退向愈。
阳复太过,脏邪还腑,转出少阳;或变为邪热等。
阳亡阴盛,或阳亡阴竭,皆预后不良,多属死证。
原文326—381,共55条;涉及方剂12首。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4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病提纲 【原文】 326 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提要】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提纲。
食入口即吐 上 治法
(呕吐频剧)
医复吐下 寒 便溏泄利
热 下 寒
清上温下 辛开苦降 调和脾胃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5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解析】326
因机:邪入厥阴,木火上炎,土虚木贼
厥 陰 之 爲
脉证 特点
消渴 —口渴多饮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 —嘈杂似饥
风木化火 炎灼于上
病
不欲食 食则吐蛔
脾虚木贼而为下寒
误下则更伤脾阳,下寒更重 误治:下之利不止
提示:厥阴病禁下
2020/12/26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厥阴病提纲;乌梅丸证、干姜黄芩连人参汤证的 症候、治法、方药。掌握厥证的证候特点、基本病机,及 对厥证的辨治;掌握厥阴热利证、厥阴肝寒犯胃证的证治。
2.熟悉麻黄升麻汤证、熟悉辨厥热胜复证的机理、及辨 厥阴病预后的方法。
3.了解厥阴病愈期。 4.背诵第 326、338、359、337、335、350、351、 371、373 、378、381条。 计划学时:
能显著延长小白鼠负重游泳死亡的时间,具有抗疲劳作用; 能显著延长在缺氧条件下小白鼠的存活时间,具有抗缺氧 作用。
在降血糖、血脂及胰岛的保护作用等方面均有着确切疗效。 除刺激胰岛β2细胞的分泌外,尚对受损的胰岛β2细胞有修 复和再生作用,还能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力, 从而改善一般状况。
可升高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大鼠结肠粘膜中NO的水 平, 起到了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和对结肠粘膜的保护作用。
二、寒格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 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主之。 【提要】上热被下寒所阻格,呕吐下利的证 治。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4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解析】359
伤 外感 寒 热病
本自 寒下
素有 虚寒 泄利
【提要】辨脏厥与蛔厥的异同,并指出蛔厥的 证治。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解析】
至七八日膚 冷,其人躁
四肢厥逆,程度较重 且持续加深,手足冷 过肘膝甚至全身皆凉
真阳极衰 脏气垂绝
脏
心神涣散 厥
傷 脈微
無暫安時者
躁扰不宁,循衣摸床 残阳欲脱 撮空理线无一刻安宁
寒 而厥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二、厥阴病愈期 【原文】 328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提要】厥阴病欲解的时间。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一、蛔厥及久利证(乌梅丸证)
【原文】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 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 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血 安
使 人参 当归 -补气养血,扶助正气
蜂蜜 ── 调和诸药
蛔 止 痛
酸辛苦甘并进,以酸为主;寒热并用,补泄兼施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蛔厥证
寒 热 错 杂 虚 实 并 见 久利证
11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现代研究】
研究证实,乌梅丸煎剂对蛔虫具有麻醉作用,可使其活动 迟钝,呈濒死状态;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泄胆汁的作用; 还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汁pH值;对奥狄 氏扩约肌有明显的扩张作用。
温脏散寒,急救回阳
四逆汤类方
2020/12/26
其人當吐蚘 令病者靜而 復時煩須臾 復止得食而 嘔,又煩者
四肢厥逆程度较轻 此爲脏寒 且呈阵发性发作, 脾虚肠寒 蚘 发则气上撞心,心 膈胃有热 厥 中疼热,呕吐蛔虫 蚘上入膈 脉象沉伏不显
温脏袪寒,安蛔止痛
乌梅丸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9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