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成功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2.10000 小时定律的来源和理论依据
3.10000 小时定律的实际应用和案例
4.10000 小时定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正文
一、成功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成功定律,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要想成为专家或者取得一定的成就,需要付出至少 10000 小时的努力。
这个定律,也被称为“10000 小时定律”。
二、10000 小时定律的来源和理论依据
10000 小时定律最初是由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无论是在哪个领域,要想成为专家,需要经过 10000 小时的学习和实践。
这个定律的理论依据在于,人类大脑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
三、10000 小时定律的实际应用和案例
10000 小时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运动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音乐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科学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能发现新的知识和理论。
四、10000 小时定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0000 小时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
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
一万小时定律 百科

一万小时定律百科摘要:一、一万小时定律的定义和背景1.定律的提出者: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2.定律的来源:对小提琴手的观察和研究二、一万小时定律的核心观点1.成功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2.10000 小时是实现精通的最低时间要求三、一万小时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案例1.体育领域:运动员的训练和提高2.艺术领域:音乐家、画家等的创作成就3.职场成功:企业家、专家等的专业技能积累四、一万小时定律的局限性和争议1.时间的投入并非唯一因素2.个人天赋和潜能的影响3.成功路径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五、如何运用一万小时定律提升个人能力和成就1.选择目标领域和方向2.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和时间表3.持续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4.调整策略,适应变化正文:【一万小时定律】在众多关于成功的理论和经验中,有一个定律被广泛提及并受到关注,那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这一定律由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提出,源自他对小提琴手的观察和研究。
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成功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而实现精通的最低时间要求为10000 小时。
【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案例】一万小时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应用。
在体育领域,运动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体能,从而达到世界级的水平。
例如,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在成为世界冠军之前,经历了长达10 年的艰苦训练。
在艺术领域,音乐家、画家等通过日复一日的创作和练习,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技艺。
如著名钢琴家郎朗,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每天练习钢琴长达十几个小时,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职场成功方面,企业家、专家等通过在专业领域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定律的局限性和争议】尽管一万小时定律在许多领域得到了验证,但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有观点认为,时间的投入并非唯一影响成功的因素,个人天赋和潜能同样重要。
1万个小时法则

1万个小时法则摘要:1.什么是1万个小时法则?2.1万个小时法则的实践案例与应用3.如何运用1万个小时法则提升自己?4.1万个小时法则带来的启示正文:一、什么是1万个小时法则?1万个小时法则,又称“一万小时定律”,是由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定律。
他指出,无论是在音乐、体育还是科技领域,那些顶尖的专家和高手,都是通过持续不断地练习,积累了至少1万个小时的投入,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二、1万个小时法则的实践案例与应用1.音乐领域:世界著名钢琴家朗朗,从小开始练习钢琴,每天至少练习8小时,历经数十年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2.体育领域:篮球巨星科比,巅峰时期每天早晨4点就开始训练,持续了整整20年,才有了他在篮球场上的辉煌战绩。
3.科技领域: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在年轻时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编程经验,最终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领军人物。
三、如何运用1万个小时法则提升自己?1.确定目标:明确自己想要在哪个领域取得成就,为实现目标奠定基础。
2.制定计划:制定合理的练习计划,确保每天都能有固定的时间投入到练习中。
3.持之以恒: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4.不断反馈:在练习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5.寻求导师:寻找领域内的专家或导师,向他们请教,以便更快地提升自己。
四、1万个小时法则带来的启示1.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积累。
2.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高手,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付出1万个小时的辛勤努力。
3.不要害怕失败,要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4.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总之,1万个小时法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在某个领域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刻苦练习,最终都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万小时定律的句子

一万小时定律的句子
1. 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专家级水平,就需要投入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和学习。
2. 一万小时定律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后来被流行心理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用并深入研究。
3. 一万小时定律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个体可以不断改善自己的技能水平。
4. 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意味着仅仅投入时间就能取得成功,还需要合理的学习方法和高质量的练习。
5. 一万小时定律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括音乐、体育、艺术、科学等,只要是需要技能的领域都可以通过投入一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
6. 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是绝对的规定,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不同,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差异。
7. 一万小时定律的提出对于教育和培训领域有重要启示,强调了持续学习和不断努力的重要性。
8.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案例很多,比如贝多芬、爱迪生、乔布斯等,他们都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成为了在各自领域里的专家。
9. 一万小时定律的应用也引发了对天赋与努力的讨论,有人认为天赋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而有人认为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10. 一万小时定律的理论基础是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量的专家和非专家进行调查和观察,得出了时间投入与技能水平之间的关
系。
总结:一万小时定律是一个关于成为专家的时间投入规律,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练习,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某个领域取得专家级水平。
然而,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不同,所需的时间和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重要的是找到合理的学习方法和高质量的练习,不断努力和持续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10000小时法则(The 10,OOO Hour Rule)

10000小时法则(The 10,OOO Hour Rule)10000小时法则(The 10,OOO Hour Rule),简单地说,任何人要在任何领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都需要认真投入10000小时以上。
10000小时是一个突破的临界点。
以每天10个小时算,10000小时相当于三年。
也就是说,要做成功一件事情,你就要每天10小时投入,持续3年。
如果每天只有5小时,那么需要6年。
10000小时是成功的临界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存在一个练习最小临界量。
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研究发现,任何一个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一万小时的训练,”神经科学者丹尼尔·莱维汀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溜冰选手、钢琴师、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一万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
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上的训练少于这个数字。
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吗?如果想,没有别的妙招。
或者,妙招非常简单,那就是认真投入10000小时吧!10000小时法则类似于“10年法则”10年法则:理学家西蒙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心理学法则,意思是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大约10年的艰苦努力。
西蒙的10年法则告诉人们:成就大师,要有远大的奋斗理想,高目标都有大成就;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任何朝三暮四终将是一事无成;要有一个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从弱小走向成功。
(《超常之辈——以下内容节选自Malcolm Gladwell新作《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成功的故事》)“在汉堡,我们每天必须演足八小时。
”1. Sun公司的天才创始人1971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了。
10000小时定律

10000小时法则10000小时法则10000小时法则(The 10,OOO Hour Rule),简单地说,任何人要在任何领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都需要认真投入10000小时以上。
10000小时是一个突破的临界点。
以每天10个小时算,10000小时相当于三年。
也就是说,要做成功一件事情,你就要每天10小时投入,持续3年。
如果每天只有5小时,那么需要6年。
10000小时是成功的临界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存在一个练习最小临界量。
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研究发现,任何一个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一万小时的训练,”神经科学者丹尼尔·莱维汀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溜冰选手、钢琴师、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一万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
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上的训练少于这个数字。
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吗?如果想,没有别的妙招。
或者,妙招非常简单,那就是认真投入10000小时吧!10000小时法则类似于“10年法则”10年法则:理学家西蒙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心理学法则,意思是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大约10年的艰苦努力。
西蒙的10年法则告诉人们:成就大师,要有远大的奋斗理想,高目标都有大成就;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任何朝三暮四终将是一事无成;要有一个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从弱小走向成功。
以下内容节选自Malcolm Gladwell新作《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超常之辈——成功的故事》)“在汉堡,我们每天必须演足八小时。
”1. Sun公司的天才创始人1971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了。
一万小时定律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万小时定律

加拿大畅销书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 并非天资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只要经过 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他将此称为“ 1万小时定律” 。
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那大约是每天练习三小时, 风雨无阻, 连续十年。
葛拉威引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否认任何行业, 当你具备基本技能后,最终能否出类拔萃,成为专家、权威、大师,只有一个因素最重要, 那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 最低限度是一万小时。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
也许仍然有不少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 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 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
不但如此, 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休息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 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
早在 20多年以前, 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就曾经深入考察过 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 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俱只要方法得当,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
为了证明这一点, 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 也就是国际象棋。
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 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信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
每天练三小时, 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 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
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 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理论依据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
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
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
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
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
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一万,反复出现。
这是“一万小时法则”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成功代表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
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田坛飞人刘翔,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是为了他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
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
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
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
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
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
从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走出来的萧敬腾,15岁时学习爵士鼓,18岁时开始在酒吧、餐厅驻唱,每天要唱很长时间,跟好几个场子,时间最长的时候,一天超过12个小时。
知名武侠作家沧月,5岁以后开始博览群书,10岁左右练习写武侠小说,读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半时间,更是每天花上六七个小时来写小说。
单是大学期间所练习的时间,就远远不止一万个小时。
在练习的这些年中,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从不会觉得乏味。
但她深知,自己付出的也很多。
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苹果计算机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投注都超过一万小时以上,他们专注的阅读、思考、研究、实践,才有今日的成就。
相关评论
其实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
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
从心理学上分析,用上千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
常常会产生困扰,还会被人家认为是死心眼。
但这种极端的感受却正是才能的组成成分,因为这里包括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
这是维持与激发激情的钥匙。
其实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
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
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话“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都羡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儿,可是有没有想到,他们其实大多数也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终成正果。
如果人们也想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样出类拔萃,就先别埋怨自己没有机会,不逢贵人,怀才不遇,而是先问问自己功夫下得够不够,有没有付出过一万个小时的努力。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必须走上这条路。
而在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唯一能为我们所掌控的,恐怕也就是这一万个小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