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65965
一万个小时定律内容

一万个小时定律内容
“十万小时定律”是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它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一个特定领域中变得优秀,他需要花费至少10000小时的时间去练习并且专注地练习。
它把成功看作是一个人通过不断实践和练习所赢得的一种结果,这种实践和练习会使一个人不断提高技能,特别是特定技能类型,而这反过来又会带来成功。
所以,它要求我们要聚集十万小时的精力和时间去实现我们的梦想,而不是相信一些不现实的道德教诲。
如果一个人能够收集了这样的时间量,他就可以达到顶尖水平,成为真正的大师,从而赢得成功。
10000小时法则(The 10,OOO Hour Rule)

10000小时法则(The 10,OOO Hour Rule)10000小时法则(The 10,OOO Hour Rule),简单地说,任何人要在任何领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都需要认真投入10000小时以上。
10000小时是一个突破的临界点。
以每天10个小时算,10000小时相当于三年。
也就是说,要做成功一件事情,你就要每天10小时投入,持续3年。
如果每天只有5小时,那么需要6年。
10000小时是成功的临界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存在一个练习最小临界量。
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研究发现,任何一个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一万小时的训练,”神经科学者丹尼尔·莱维汀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溜冰选手、钢琴师、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一万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
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上的训练少于这个数字。
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吗?如果想,没有别的妙招。
或者,妙招非常简单,那就是认真投入10000小时吧!10000小时法则类似于“10年法则”10年法则:理学家西蒙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心理学法则,意思是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大约10年的艰苦努力。
西蒙的10年法则告诉人们:成就大师,要有远大的奋斗理想,高目标都有大成就;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任何朝三暮四终将是一事无成;要有一个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从弱小走向成功。
(《超常之辈——以下内容节选自Malcolm Gladwell新作《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成功的故事》)“在汉堡,我们每天必须演足八小时。
”1. Sun公司的天才创始人1971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了。
10000小时定律

10000小时法则10000小时法则10000小时法则(The 10,OOO Hour Rule),简单地说,任何人要在任何领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都需要认真投入10000小时以上。
10000小时是一个突破的临界点。
以每天10个小时算,10000小时相当于三年。
也就是说,要做成功一件事情,你就要每天10小时投入,持续3年。
如果每天只有5小时,那么需要6年。
10000小时是成功的临界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存在一个练习最小临界量。
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研究发现,任何一个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一万小时的训练,”神经科学者丹尼尔·莱维汀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溜冰选手、钢琴师、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一万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
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上的训练少于这个数字。
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吗?如果想,没有别的妙招。
或者,妙招非常简单,那就是认真投入10000小时吧!10000小时法则类似于“10年法则”10年法则:理学家西蒙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心理学法则,意思是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大约10年的艰苦努力。
西蒙的10年法则告诉人们:成就大师,要有远大的奋斗理想,高目标都有大成就;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任何朝三暮四终将是一事无成;要有一个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从弱小走向成功。
以下内容节选自Malcolm Gladwell新作《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超常之辈——成功的故事》)“在汉堡,我们每天必须演足八小时。
”1. Sun公司的天才创始人1971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了。
一万小时法则

一万小时法则1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纽约时报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走访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小提琴手、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甚至银行劫匪,去了解这些人背后有没有普遍的成功规律。
最后他发现,若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
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一天8小时一周5天的话,你就需要花上快5年的时间。
英国神经学家莱维提也从科学角度认证了这一理论,他对于人类神经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上万小时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所以,再有天赋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也都需要长期持续的反复练习,才能让一项技艺完美掌握。
因为这世上绝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那些厉害的人,一直很努力,但却不着急。
2人生赢家冯唐的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我最近在学游泳,一个教练带三个人,其中一个叫Mary的妹子基础好,只是过来做强化学习的。
我和另一位小哥都是只会蛙泳,能成功踩在水中不下沉的水平。
开课第一天,颇有经验的教练就提醒我们说,Mary的游泳基础比你们两个高,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所以不要有压力,游出你自己的水平就好了。
我那时并没当回事,想着这有什么好比,该怎么样提高就怎么样提高好了。
但两次游泳课下来,我就发现自己不淡定了。
我和Mary常常是泳道相邻,教练每每教完一个动作,她很快就领会,嗖嗖地游走了,把我远远地甩在后面。
一旁的我,压力陡增,一边要奋力前游,一边左顾右盼,看看隔壁的她是不是已经游到了终点......几圈下来,我节奏大乱不说,因为太急,还游得只呛水。
古人说的“欲速则不达”,在此刻得到最直接的证明。
1万小时定律——想做常胜将军:就要成为一台持续学习的机器

1万小时定律——想做常胜将军:就要成为一台持续学习的机器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学而时习之”,经过持续的学习和练习,没有捷径可走。
就像巴菲特询问周安仔在棒球场上如何完成这完美一击的,安仔的回答是:“不停地练习,直到掌握方法为止。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平,他的练习时间就必须超过10000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
无论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钢琴演奏家,还是作案屡屡得手的惯犯,都符合这个“1万小时定律”。
1万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或者每周练习20个小时,总共持续10年。
这和中国的一句老话——“十年磨一剑”完全吻合。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故事也印证了“1万小时定律”。
比尔·盖茨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大学退学并决定创立自己的软件公司之前,就因为种种机遇和自己的努力,长期得到免费用电脑的机会,已经无间断地编写了七年的程序,积累的时间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
在上个世纪,拥有和盖茨类似经历的人非常罕见,难怪他说:“假如在世界上能找出50个都能把我惊倒。
”而另一位世界首富、当代最伟大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成长历程和长盛不衰,不仅印证了“1万小时定律”,而且揭示了另一个重要论断:要保持世界级的水准,成为常胜将军,必须成为一台“持续学习的机器”。
“我是7岁开始的,之前的时间都浪费掉了。
”巴菲特说。
他7岁开始对股票感兴趣,8岁开始阅读父亲关于股票的藏书,10岁时当地图书馆有关股票的书籍已经读完,11岁开始买第一只股票,19岁通过阅读格雷厄姆的《聪明投资者》找到了正确的投资方向,20岁时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拜格雷厄姆为师。
25岁创立合伙企业时,他已经研究股票投资18年,实际投资股票的经验15年,远远超过1万小时,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准。
而且在随后漫长的投资生涯中,他一直不断学习进化,65岁以后投资技艺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经历数次金融危机的考验而屹立不倒。
正如巴菲特搭档查理·芒格所说的:巴菲特的成功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10000个小时定律

10000个小时定律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小时定律。
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
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无意中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个定律,我的心灵为之一震,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10000小时定律,对“天才”作出了的诠释,对天才的奥秘作了深刻的揭示。
即所谓“天才”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取得的,而后天的学习、训练必须是一个自觉的、刻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10000小时以上的时间。
古往今来,人们对那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总认为他们是天才。
比如,有人说著述《周经》的周文王姬昌是天才;有人说文学巨匠鲁迅是天才;更多的人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天才……世界上果真有“天才”吗?我们说,所谓“天才”就是指天资聪明、智商较高、成就卓著的人.近代科学家们研究一些试题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们进行测试,从测试的结果看,的确,有人智商低些,有人智商高些,但绝大部分人都相差不大.那么,是不是智商高的人就能成为天才呢?未必。
现实中,同样智商的人,学业上、事业上的成绩天壤之别,智商高的人不见得就成才,相反智商低的人成大器者,比比皆是。
因此,智商的高低,不是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功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在后天得到过良好的刻苦的训练,有没有达到10000小时.周文王之所以能演绎《周易》,是因为他被诬得罪了殷纣王,被关押在羑里这座监狱里7年之久.7年间他专注伏羲创造的八卦图,推演出64卦384爻,并研究创作出卦爻辞,以探索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为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化和今天的社会进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益的借鉴和重要启迪。
周文王下的功夫恐怕大大超过10000小时吧。
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多万字.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从28岁开始写作,平均每天写1000字,28年才能写到1000万字.我们知道,鲁迅一生担任过很多工作,与很多友人交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作千余万字,又岂止是1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有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一万小时定律区分

一万小时定律可以区分成两种:
1. 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强调的是通过刻意
练习,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它认为,要想在
某个领域达到顶尖水平,需要投入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
这种练习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有
计划的训练。
2. 低水平重复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则认为,如果只
是低水平地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即使投入了一万小时的时间,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它强调的是,要想取得进步,必须不
断地挑战自己,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
和要求。
因此,一万小时定律的区分在于是否是刻意练习和是否是
低水平重复。
10000个小时定律

10000个小时定律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小时定律。
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
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
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
无意中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个定律,我的心灵为之一震,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10000小时定律,对“天才”作出了的诠释,对天才的奥秘作了深刻的揭示。
即所谓“天才”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取得的,而后天的学习、训练必须是一个自觉的、刻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10000小时以上的时间。
古往今来,人们对那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总认为他们是天才。
比如,有人说著述《周经》的周文王姬昌是天才;有人说文学巨匠鲁迅是天才;更多的人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天才……世界上果真有“天才”吗?我们说,所谓“天才”就是指天资聪明、智商较高、成就卓著的人。
近代科学家们研究一些试题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们进行测试,从测试的结果看,的确,有人智商低些,有人智商高些,但绝大部分人都相差不大。
那么,是不是智商高的人就能成为天才呢?未必。
现实中,同样智商的人,学业上、事业上的成绩天壤之别,智商高的人不见得就成才,相反智商低的人成大器者,比比皆是。
因此,智商的高低,不是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功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在后天得到过良好的刻苦的训练,有没有达到10000小时。
周文王之所以能演绎《周易》,是因为他被诬得罪了殷纣王,被关押在羑里这座监狱里7年之久。
7年间他专注伏羲创造的八卦图,推演出64卦384爻,并研究创作出卦爻辞,以探索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为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化和今天的社会进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益的借鉴和重要启迪。
周文王下的功夫恐怕大大超过10000小时吧。
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多万字。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从28岁开始写作,平均每天写1000字,28年才能写到1000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
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而中国有句古话“十年磨一剑”,其道理可谓异曲同工。
名词来源:
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数》,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理论依据: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
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
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
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
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
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一万,反复出现。
这是“一万小时法则”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成功代表: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
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
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
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
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田坛飞人刘翔,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是为了他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
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
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
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
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
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
从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走出来的萧敬腾,15岁时学习爵士鼓,18岁时开始在酒吧、餐厅驻唱,每天要唱很长时间,跟好几个场子,时间最长的时候,一天超过12个小时。
知名武侠作家沧月,5岁以后开始博览群书,10岁左右练习写武侠小说,读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半时间,更是每天花上六七个小时来写小说。
单是大学期间所练习的时间,就远远不止一万个小时。
在练习的这些年中,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从不会觉得乏味。
但她深知,自己付出的也很多。
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苹果计算机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投注都超过一万小时以上,他们专注的阅读、思考、研究、实践,才有今日的成就。
相关评论:
其实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
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
从心理学上分析,用上千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
常常会产生困扰,还会被人家认为是死心眼。
但这种极端的感受却正是才能的组成成分,因为这里包括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
这是维持与激发激情的钥匙。
其实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
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
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话“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都羡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儿,可是有没有想到,他们其实大多数也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终成正果。
如果人们也想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样出类拔萃,就先别埋怨自己没有机会,不逢贵人,怀才不遇,而是先问问自己功夫下得够不够,有没有付出过一万个小时的努力。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必须走上这条路。
而在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唯一能为我们所掌控的,恐怕也就是这一万个小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