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长江

合集下载

再说长江梗概

再说长江梗概

第1集大江巨变20多年前,一部史诗般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中的影像,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记录下与它有关的神奇自然、厚重人文和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状态。

上世纪80年代,一个将改变中国人生活的时代正在到来,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成为《话说长江》中,最具历史张力的影像。

2004年,距离《话说长江》播出整整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沿着长江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拍摄。

这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某种意义上,这是跨越不同时空的同一次纪录……第2集重上江源历史上,走近长江源头的人微乎其微,人类文明未曾触及的地方,竟是如此精彩,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雪山、河流、沼泽,共同孕育了一条大江的源头。

第3集生命的高原一条铁路穿越三条江河的源头,一支队伍护佑着可可西里的安宁,一个藏族家族延续着通天河畔种树的历史。

20年前,他沿着青藏公路朝拜,现在,他循着青藏铁路继续着自己的虔诚。

在那一刻,我们的信仰似乎真的是沿着这高原生命线延伸活佛沿线继续自己的虔诚之旅,长江源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动物们则横跨这条生命线完成自己的生命繁衍之旅。

它们得到了长江源防护林的庇护,得到了可可西里保护站的干警们的照料,得到了青藏公路司机们的理解。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高原生命最强音。

这些故事都因为长江而流传……第4集金沙流韵三江并流图古老的横断山脉中,并行奔腾着三条大江,西面的两条大江向南流去,唯有东面的那一条,固执的转过了270度的大拐弯,一路向东,穿越华夏大地,迢迢6300公里,终于汇入东海,这条大江,就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

在这里,长江在它东区的路上给世人留下了最初的记忆,悠悠金沙江就象改革20年的中国,出手就是一个大手笔,给世人一个惊喜。

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是追赶世界的脚步,到处流露出时尚的元素但又不是典雅端庄。

金沙江,你在书写第一诗篇之后继续东流,中国,你在给人惊喜之后迈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前进。

第5集一江东去从源头开始,长江就开始寻找东流入海的道路。

电视节目“再说长江”解析

电视节目“再说长江”解析

浅析电视专题片《再说长江—灯火石头城》提到《再说长江》,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想到20年之前中日合拍的创造了当时中国电视收视记录的大型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

至如今它优美的主旋律仍然可以被很多人哼唱出来。

可以说《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专题片的一个里程碑。

20年之后再次上阵,与之前不同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沿江各个城市宣传意识的增强进而是无处不在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改革开放即将进行三十年的时刻,无论是城市的面孔还是人民的生活,与2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变迁”成了《再说长江》的主线和中心。

正如《再说长江》总制片人刘文所说,“《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

然而,在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之中,有些骨子里的东西是随着社会乃至时代的变迁而恒久不变却愈发坚韧的,这些东西又同样被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儿女一代代悄无声息的继承着。

所以“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

”刘文又说。

本文所要着重解析的“灯火石头城”,就是在向人们展示一个变迁中的南京,同时,也是继承中的南京。

“灯火石头城”讲述一个拥有着2400年厚重历史的古城——南京。

然而,南京的“古”,有名扬千古的人——勾践、孙权;有尽人皆知的事——郑和下西洋、签订《南京条约》。

如何在这连篇累牍的历史之中找到一个主线,一个见证者,一个贯穿物将这一集的“灯火石头城”讲述的浑然天成成了讲故事之前的重要决策。

制作者找到了它——城墙。

南京现存地表的城墙是明城墙,这座已经屹立了几百年的高大建筑见证了朝代更迭,人世沧桑,它虽无言,但是当人们看到它时,脑海中浮现的那些场景便是这座城墙最好的表达。

《再说长江》背后的故事

《再说长江》背后的故事

《再说长江》背后的故事7月15日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将正式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我们期待它会重现20年前《话说长江》在千万观众心中的轰动。

为此,记者采访了《再说长江》导演组,让他们为读者讲述这部大制作背后的故事。

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制作地图的重庆小伙子、葛洲坝船闸的调度员、来自南京的军人医生和崇明岛上的奶牛场负责人。

五个普通人,来自长江的上中下游,每人拿一桶水,倒在了一起。

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宣布了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开播。

这五个人中除巡山队员以外均是20年前轰动一时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中出现过的面孔,通过剧组的真情寻找活动重新在茫茫人海中找到。

开播仪式上,这些经历了20年变迁后的“长江人”热泪盈眶。

正是这个匠心独具的仪式开宗明义地摆出了“再说”的立场:与历史呼应,讲述人的故事。

你我他的长江1983年8月开始,陆续播出了半年的《话说长江》,创造了40%的奇迹收视率,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电视大型专题片的里程碑。

到现在人们还能清楚地记得陈铎成熟稳重的声音。

那首昂扬的《长江之歌》至今仍是各种节日里最受欢迎的合唱曲目之一。

当年《话说长江》的音乐编辑、如今《再说长江》的总编导李近朱总结说,那时候留下了“话说”这个词,可以说为中国电视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

包含了文史与景观、现象和思考的综合性纪录专题片,从此成为荧屏上重要的艺术形式。

近十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并不多,跟电视剧、晚会和专栏节目比起来,可以说1997年以后就无热点。

于是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决定立项一批重大题材专题片,丰富国家电视台的创作架构,其中包括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抗战题材、故宫专题、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等,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长江的巨变。

如果说,之前的重大题材都多少有关历史典故,那《再说长江》却是一开始就摆明了立意,必须是如今的、当下的长江,现实意义巨大。

谁又能说,现实不就是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激动人心的历史呢?李近朱介绍说,筹备一开始,大家就遇到了问题:这样大的题材,该从哪里切入呢?当时平均年龄才36岁的剧组成员不约而同想到了一起,那就是要把目光投向长江人。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2集重上江源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2集重上江源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二集重上江源晴朗的天空下,唐古拉山脉以超过20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连成南北50多千米,东西20多千米的雪山群,绵延成一座令人敬畏的庞大身躯。

各拉丹冬,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就从它落下的那一瞬间,这一滴水便开始了一条大江的万里行程。

这滴水就在青藏高原的冰雪中,就在各拉丹冬的冰川里。

正是以这一滴水为起点,我们开始了追溯6380千米长江的身世。

2004年8月1日,《再说长江》摄制组踏上前往长江的源头之路。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探源行动开始了,时间是2004年的8月,从长江第一镇出发。

我们向着峰峰相连的雪山深处走去,奔向江源那圣洁的一滴水。

壮观的探源之旅,正将记录时代变迁的视角投向大江的源头。

沱沱河,海拔4820米。

为了一探大江的源流,中国人在万里长江沿线,努力探索了至少2000多年。

直到大约300年前,才终于有人攀上了青藏高原,望到了现在的江源地带。

但只见河网交错,蜿蜒直到天边,至于源头何在,却依然是千古悬疑。

1978年1月13日,中国向全世界发布: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因此比原先的地理资料又多了500千米,成为6380千米……一个月以后,美联社报道:“中国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流。

”1976年,中国科学考察队第一次进入长江源地区。

1976年的8月25日,28位专家组成的江源考察队,经过51天的跋涉,突破冰雪的阻隔,走进了长江源头。

一条世界大江的身世,终于水落石出。

那绝不是锦上添花的一回,而是石破天惊的一举——拥有这条大江的中国,总算打破了千古的悬疑,弥补了历史的遗憾,为全人类理清了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的头绪。

追念着前辈的壮举,悬念着源头的无限风光,我们向着各拉丹冬雪山挺进。

没有人知道,我们能否成功,也没有人知道,谁能坚持到最后。

不过,人人都向往着去捧起江源的那一滴水。

小唐古拉山口,海拔5100米。

再说长江(央视纪录片解说词13~16)

再说长江(央视纪录片解说词13~16)

再说长江(央视纪录片解说词13~16)第13集水火山城现在,速度感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表情之一。

它与重庆人千百年凝炼出的禀性生动地吻合起来,从根本上讲,重庆人急促、快捷的言行都源于险山恶浪中的一个个生死瞬间。

20多年前,李曦11岁,是重庆少年体校的学生。

作为居住在长江大桥边的孩子,在重庆这座当时唯一的跨江大桥上晨跑是他每天的功课。

意外中,当时的情形成为《话说长江》中的这段珍贵影像。

20多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重庆南岸区的长江边,儿时在大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

这是李曦生活的城市,一座以山水作为悬念的城市。

城市的厚重历史在这千回百转间,留下3000年的岁月年轮和眼前这座繁华都市。

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20多年后,李曦在重庆市中心的一家图文广告公司就职。

作为测绘局下属的广告公司,它的工作内容与新重庆的行政区划密切相关,李曦的工作就是根据迅速变化的重庆主城区和郊区的经济、交通和旅游点制作出最新的地图来。

李曦:1982年这张图当时只有渝中区渝中半岛这一块,像南岸区大概就只有边上这一点。

1989年的图就不一样了,像南岸五小区这些全部都出来了。

最近,2005年,整个这一块,就感觉目前的这个图都装不下了。

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

之后,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

8年后的重庆,城市以每年25平方千米的速度迅速扩展,人口以每年40到60万的速度向城市化过渡,现在的重庆是另三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重庆版图的翻新,已缩短到每3个月一版。

今天,这座城市仍然以两条古老的江流作为记忆方式。

山谷是它的屏障,长江、嘉陵江两江环绕。

自西往东,群山连绵起伏,一望无尽。

特殊的地理带来火热的气候,被气象学家称为"火炉"和"热岛"。

自古以来,山谷和急流不仅蒸腾出火一般的酷热,也聚集住了千百年来重庆人的血性和胆气。

奇特的环境形成了人与城市的性格历史:刚猛迅疾却又极具韧性,这是一座水火相生的城市。

【精选】再说长江赏析

【精选】再说长江赏析

纪录片《再说长江》赏析摘要:作为20年前《话说长江》的续篇,2004年,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正式立项并开始拍摄。

2006年7月开播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

20年后的长江代表了中国的变化,《再说长江》中有很多《话说长江》的镜头重现,当年的片中的很多人物也重又走进新片中。

《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

然而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

《再说长江》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内容凸现出充满魅力的长江形象。

从长江源头到人海口,33集《再说长江》完整地记录了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关键词:《再说长江》记录方式呈现记忆文化象征历史再现正文:随着《话说长江》的巨大成功,《再说长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论从片子的拍摄技术,还是从记录方式,都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无论你是否看过《话说长江》,无论你是否了解长江,这部片子都会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真,真正的美,真正的壮。

片子本身也早已超越了它的精致的构图,早已超越了他高技术恰如其分的摄影,早已超越了震撼人心的解说,更多的,片子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撼,是触及内心沉淀下来的感动。

《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江山多娇》三部电视纪录片的特性分析

《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江山多娇》三部电视纪录片的特性分析

《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江山多娇》三部电视纪录片的特性分析作者:李沐晨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10期【摘要】《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与《江山多娇》是三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播出之时都产生过热烈的反响。

它们创作于不同的年代,几十年过去,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行业也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三部电视纪录片都具有各自年代的特征,以及各自年代的革新与进步。

【关键詞】《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江山多娇》;电视纪录片;特性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0-130-03[Abstract] Shuo Changjiang, Shuo Changjiang and Jiangshan Duojiao are three excellent TV documentaries, which have had a warm response when they were broadcast. They are created in different time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and the TV industry. These three TV documentar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times,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of their own times.[Key words] Talking about the Yangtze River; Talking about the Yangtze River; How beautiful the river and the mountains are; TV documentary; Characteristics1983年8月7日,《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是我国的观众首次详细直观地观看到了祖国的人文地理,收视率创下了奇迹,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12集行走江上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12集行走江上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十二集行走江上……这一年的统计表明:长江已经是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内河。

千百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万里长江总能以无穷的能量源源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财富和新的机遇。

黄浦江边上的十六铺码头,有着140多年的历史。

在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座大都市的巨变后,它将在2008年被改建成世界一流的水上旅游中心。

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十六铺码头是一个标志,它伴随着这个大城市迈出了每一步。

100多年前,十六铺码头停泊着内河帆船和远洋货轮,这里成了来往于海外和长江流域的货物集散地。

贸易把人们聚拢在十六铺周围,这里也就成了长江上最繁华的港口。

从那时起,黄浦江开始远近闻名,这条贯通上海的河流,正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

沿着长江驶向上游,在它和嘉陵江交汇的地方就是重庆。

3000多年前,有人从两江交汇处上岸生活,慢慢的这里出现了一个城镇,这就是最早的重庆城。

逐渐,人们上岸的地方形成了长江上游最大的码头——朝天门。

一直以来,这座码头成就了重庆的繁华,更成了长江上这座山城的标志。

从这里到上海的2399千米水路,就是人们行走在长江上的一条主要航道。

百岁老人莫家瑞,是长江上最大的航运机构——长江航运集团公司的老船长。

100岁,这个几乎见证了近代长江航运全部历史的年龄,让莫船长格外受到尊重。

莫家瑞100岁生日这一天,长江航运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锡汉、重庆分公司总船长王嘉陵和长江上的许多船员、船长都给这位老人带来了祝福。

莫家瑞船长100岁的时候,蓄水后的三峡工程已经让他一生行船的川江变得十分平缓。

川江,是指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全长1030千米的长江上游河段,也是出入四川盆地,沟通西南与华中、华东地区唯一的水上通道。

“蜀道难”,难在陆路,更难在水路。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跑川江的船工称为“老鬼”,他们是与死神相伴的人。

在水深、流急、礁石多、航道弯曲的川江里培养一名优秀的船长,竟然需要10年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尾
除上述所提到的艺术特色之外(概括论文 主要论点),影片中的意象也有其特殊表 征意义。镜头中好几处出现了流云这一景 象。该片的编导将历史的变迁寄托在这一 景象之上。使20年的历史变化的厚重感用 动态的形象化景物表现出来,使受众仿佛 在亲身感受这变化,这一手法运用在此处 恰当好处。
《告别家园》是《再说长江》中最经典不 过的一集,让所有的观众都为他们的社会 责任感所震撼与感动,让所有人都开始爱 长江,爱我们的母亲。长江虽在变化,但 长江人的精神永在。
话说长江、再见长江解析
标题
例如:声画体系中的责任感表征 ——评析《再见长江》的 艺术特色 客观影像下的主观情感诉求 声情并茂的民族文化纪念册
开头 话说长江
经历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起步期之后,纪录片在中 国逐渐摆脱了那种政治诉求和意识形态彰显的阶 段,而进入了人文化纪录片时期。在这一时期, 镜头很多对准了长江、黄河、长城、运河等有着 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对人、事等的诠释来 构建这些载体所承载的民族精神。而<话说长江 >恰恰是这一时期中的代表作品。……(拍摄时 间、大致状况、主题)(该论文的写作角度)
2、背景音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 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 概……”有很多人还记得这熟悉的旋律,片 头中虽然只用到了歌曲前奏的一个小片段, 但这低沉的声音,给人以沉重的感觉,这 正是影片片头的又一闪光点。从这熟悉的 旋律中,让观众都深深的感受到了长江的 宏伟与无穷无尽,使得这部影片更加的吸 引人,同样也震撼了观众。

2、妻子的针线:有一处这样的镜头冉应福的 妻子将桌上的针线慢慢的塞进包里,解说词说道 “女人更知道家意味着什么,哪怕是一根针,一 团线,都蕴涵了几十年来编织起一个家庭的千丝 万缕的情感”。这体现了女子对生活已久的家的 一种依恋,或许,这间屋子里能塞的东西都塞满 了包,实在塞不下的大件物品,才送给亲朋邻居, 但愿留下来的人能用这一丝情份,维系着大江的 两头。
1、老船长的依恋:冉应福是当地驾驶技术最好, 也是最勤快、最能吃苦的船长。在他即将离开家 园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将他的工作手册和收藏 了许多年的航行地图交给他的徒弟。虽说他是笑 着给他徒弟的,但离开船舱后,他久久站在江边 回望着他的船。这里运用了慢镜头深深体现了他 的心里太多的牵挂与不舍,解说词中说道“儿时 的玩伴、峡谷的涛声,伴着他人生半百所有的故 事,都在49岁这一年,留给了家乡和长江”。 这应该最能体现他的最真挚的感情。
开头 再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江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 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作为20年前《话说 长江》的续篇,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 纪录片《再说长江》从2006年7月16日起 在CCTV-1每天20时47分两集连播。而 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 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 摄像机记录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 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引子)
艺术特色之一:片头的经典
作为《话说长江》的续篇,不仅再次运用到了 《长江之歌》的前奏旋律作为主题曲,而且有许 多镜头语言,使得片头更加的成功,影片从片头 开始就让人觉得是一部经典。 1、水滴特写:影片刚开始就运用了独特的镜 头语言,冰山上水滴慢慢滴下,空旷深远的声音 给人强大的心灵震撼。这样一个小小的运用,不 但让人深深感受到,这唐古拉山的水滴正是长江 的渊源。源远流长的长江,又不停息。孕育了人 类,孕育了文明,更孕育了长江的精神。

3、标题的突出:影片的标题是非常突出的, 在再说长江标题的后面,一个巨大的红色行楷 “长江”二字作为衬托,使片头更加传神。
4、镜头语言:开篇运用较多大全景,突出了 长江的宏伟壮观,更显示出了它历史的悠久。推 镜头,赋予了长江以动感,不仅让片头活起来了, 更让长江也灵动了起来。

艺术特色之二:镜头
3、村民的奉献:政府机关人员走入群众,动员 他们搬迁,开会时,台下所有的村民们都低着头 一声不吭,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要对社会 做贡献,要为国家做贡献。他们无论有多少话语 都说不出来,只是默默的低着头,回忆着,怀念 着。有一个特写镜头的烟头,那根烟抽了不剩多 少,但却没有熄灭,那星星点点的光,让人感受 到一种希望,一种未来。
艺术特色之三:声音(尤其是音 乐)
本片的声音采用的是解说加同期声的混音模式。这样, 就既有解说的清晰感,又有同期声的真实感。特别是其 丰富的背景音乐,在不同的主题处出现,在镜头记录20 年前三峡小孩子时是活泼跳跃,在追溯长江源头格拉丹 冬冰川是是那般神秘的原生态民歌,在描绘长江翻天覆 地的变化时是混重的音乐,各种音效巧妙地合在一起, 宛若天成,既呼应着主题,又给记录片增添了几分艺术 感。 同期声的运用使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动人。影片中还有很 多深沉的大提琴声音,给观众的心灵震撼更深了一层。
《告别家园》是电视系列片《再说长江》 中的一集,记录的是在三峡库区大溪村将 有113万人要搬离现在居住的水库淹没区 的事。影片用长江精神来突出变化,体现 出长江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对 于所有人来说,不仅仅是他们对家的不舍, 也是所有观众的不舍。
主题评析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该集从长江人与家园 这一特殊视角,摄影机用冷静、客观的镜 头描述了长江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搬迁事件。 (可稍微简单一点,后面的艺术特色描写 占篇幅较大,阐述艺术特色是如何为主题 服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