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向善才能求真

合集下载

求真求实 向善向正

求真求实  向善向正

求真求实向善向正作者:萧燕群来源:《师道·教研》2015年第11期一、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提炼学校办学思想我们理解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亦即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的教育。

基于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学校围绕以“生命润泽生命,让师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办学目标和“勤奋、求实、文明、健美”的校训,坚持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努力营造“勤学守纪、博学进取”的校风,注重“尊重个性—快乐学习,培养特长—健康成长,主动发展—幸福生活”育人目标的达成,构筑“生命和谐,幸福成长”的办学格局,提炼学校“求真求实,向善向正”的办学思想。

求真求实:“真”就是存真心、讲真话、做真事。

“存真心”:对学习、对家人、对同学、对老师心存真诚的心,就是爱心、善心、慈悲心;“讲真话”:就是讲出来的话不虚假,不骗人,不说别人坏话,更不会用言语伤人。

真话就是讲真诚的话,关心的话,真实的话。

“做真事”:就是认认真真做事,学习不马虎,干事不应付,把每一件事情(包括学习)尽心做好。

这样才能达到“求真求实”。

向善向正:“善”就是善良、友善;“正”就是正直、诚信。

我们学习、做事、对人都要有善心,有爱心,希望别人好,希望大家都好。

“善良、正直”都是做人的好品质(文品即人品)二、生命教育办学思想实践的内容教育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用心态感染心态的职业,只要我们善于运用柔性管理,人的矛盾就能够迎刃而解,实施人本柔性管理,能有效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为教师构建展示自身特长的舞台。

通过各种活动,如教育教学研讨、师生同台演出等等,充分让教师展示才华,树立教师榜样作用,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偶像,更有助于树立教师的自信心,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没有教师的特长,也就没有学生的特色;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就没有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为教师营建自由的学术氛围。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要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提倡求同存异。

浅谈求真与求善的关系

浅谈求真与求善的关系

浅谈求真与求善的关系李佳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非常有原则、非常较真,任何事情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这类人被称为“直肠子、不会转弯等”;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左右通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该低头时低头、该弯腰时弯腰,被称为“和事老等”。

这两种现象在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并行不悖。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虚伪、作假,充斥其中,所以我们希望看到真,渴望得到真,但是真正求真的人却是微乎其微。

因而迫切需要求真之人,真城待人,真实待物,讲真话,做实事。

而有人特别求真,不管这真是美是丑,都愿目睹;不管这真是动人的还是伤神的,都要撕开,要揭穿。

有人又特别求善,世态炎凉阅尽,黑暗丑恶看遍,心已斑驳离奇、心力交瘁,只为多看一些美好光明的东西,只想感受一些善,令心灵轻松些愉悦些。

两者虽都不为过,但是过分表露就有些贻笑大方的感觉了。

如果理解了求真与求善的涵义,集两者精华于一身,对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求真与求善求真,就是对真理的求索,就是对生活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求真既是人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本能,也是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论断,反映着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坚持真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面对真理与强权、良知与诱惑的选择时,做出坚持真理的选择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容易。

所以说求真不仅仅需要智慧,有时还需要道德勇气。

求善,指的是人们追求对个人与社会道德理想的完善。

就是要本着爱人、利人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善”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范畴。

今天,关于“善”的认识已基本一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善,即伦理学上的善,是对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的肯定评价。

广义上的善,即合理的利益,凡是利他性的言行,都是善。

二、求真与求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化中,缺乏纯粹的认识论,认识、求真往往与伦理、求善结合在一起,并附属于后者。

求真比向善更重要

求真比向善更重要

真,未必善,未必美,却可挺立于任何时代,在任何情势下都站得住脚,在任何价值观体系下都具客观质感。

无论核武器炸不炸毁地球,宇宙始终永存——这就是真。

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求善代替了求真和审美。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纯粹的认知论,所以,求真往往与求善、伦理糅合在一起,并且往往附属后者。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文化习惯中,评判一件事物的第一标准往往是善——当然,不管这件事物本身是属于什么范畴。

只要是好人,有利于大家的团结稳定,那就一切都是次要的了。

所以,只要是好人——能力差点没关系;只要是好人——会不会某项技能都无所谓!但是,如果人品不好,那么一切都得重新估量了,一切都要大打折扣了···因为,人品始终是第一的。

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就是典型的传统观点。

可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并不合理。

理性的说,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有三个,即真善美。

我们口头上都如是说,可惜往往忽略了这三个的区别。

真有真的范畴,善有善的范畴,美有美的范畴。

也就是说,在各自的范畴中,评判的标准需要不同,假如用其中某一个的标准,来代替其他,则会出现很大问题。

当然,理想的状态是真善美的统一结合,不过很难。

既然难,就要分清楚这三个的区别和界限,不能混同。

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更多表现在艺术范畴。

悲催的是,即便在艺术范畴,我们古人也把善的标准强加了进来——所谓人品即字品,我是在搞不明白,书法水平高低和人品有多大关系呢?蔡京的书法十分好,可是就是因为他人品不好,官声太差,所以书法宋四家中“苏黄米蔡”的“蔡”,硬是换上了规规矩矩的蔡襄;就是因为赵孟頫是宋朝皇室后裔,做了元朝的官,所以历代贬其字为“俗且无骨”。

当然,这些现象逐渐有好转,历史上也不乏有为其理论者。

由于艺术距离这个愚昧的民族尚显遥远,所以善和美的冲突,还没有那么明显,顶多教育下一代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强行告诉你心灵美比外在美更好——不过可惜的是大家面对美女俊男的时候,还是不能自已,怦然心动。

求真、向善、尚美

求真、向善、尚美

求真、向善、尚美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向善,生活教人尚美,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就是天天向上的人生,就是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求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要追求真理,学做真人。

是的,我们只有秉承科学,崇尚理性,追求真理,才能理性面对未知,思考人生社会。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黄金时期,虽然求知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我们只有抓紧时间、发奋努力、务实创新,才不负我们的青春年华。

当今社会,青少年面对的诱惑很多,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奇异玄幻的网络小说,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无一不刺激着青少年们脆弱的神经。

有一部分就在求知的路上踏上了这些弯路,一去不回头、一去难回首。

因此,我们青少年在求知的路上一定要稳定自己的心性,回绝诱惑,把精力放在求真知、做真人上。

向善人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孔子的“仁”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都体现了最具价值的人文精神取向。

对“人”的关心,俗称人文情怀。

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人,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与正直为伍,是人性光芒中最美的一缕。

行善其实不困难,你只需顺手扶起摔倒的孩子、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给过路的乞丐一杯温热的白水,甚至你只需给逆境中的人一个鼓励的眼神……这都是行善。

“日行一善”,在行善中服务别人,感受幸福,成就自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尚美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假如你善于发现,热爱生活,那么你便会发现处处都有美,丰富多彩的生活会教你欣赏美,追求美,它会让我们懂得感恩回报,教我们要常怀有感恩的心,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完美的人格和安康的心态。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青少年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轻生的消息,这让很多人十分痛心而又无法理解。

其实他们就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在他们的眼中是黑暗的、枯燥乏味的、令人痛苦的。

向善比求真更重要的例子

向善比求真更重要的例子

向善比求真更重要的例子向善和求真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向善是指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做好事,帮助别人,关心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求真则是指人们应该尽可能地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不断学习和进步。

虽然这两个价值观都非常重要,但在某些情况下,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下面是一些例子:1. 在紧急情况下,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危险时,我们应该立即采取行动,而不是花费时间去研究事情的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拯救生命比寻找真相更为重要。

2. 在人际关系中,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例如,当我们与朋友或家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揭示真相更为重要。

3. 在教育中,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例如,当我们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注重他们的品德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4. 在医疗领域中,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例如,当医生面对病人时,他们应该尽可能地关心病人的健康和福祉,而不是仅仅追求治疗的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照顾病人的身心健康比寻找治疗真相更为重要。

5. 在环保领域中,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例如,当我们面对环境问题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行动,而不是仅仅追求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环境比揭示环境问题的真相更为重要。

6. 在社会公正领域中,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例如,当我们面对社会不公正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行动,而不是仅仅追求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促进社会公正比揭示社会不公正的真相更为重要。

7. 在慈善事业中,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例如,当我们捐赠慈善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关心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仅仅追求慈善机构的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比揭示慈善机构的真相更为重要。

8. 在政治领域中,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例如,当我们面对政治问题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行动,而不是仅仅追求政治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比揭示政治真相更为重要。

求真比向善更重要VS向善比求真更重要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求真比向善更重要VS向善比求真更重要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求真比向善更重要VS向善比求真更重要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观众们:今天我们来讨论的是“求真比向善更重要VS向善比求真更重要”,作为正方的我,我要为求真的重要性辩护。

首先,真理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目标,它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只有通过求真,我们才能发现真相,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如果我们只追求向善,而忽略了真相,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追求善的过程中走向错误的方向,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其次,求真也是一种向善的行为。

只有在真相面前,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去追求善。

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追求向善,而不去探究真相,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被一些有意识的人利用,被一些虚假的信息所误导,从而走向错误的道路。

最后,求真和向善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求真和向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此,我们要强调的是,求真比向善更重要,并且求真和向善是相辅相成的。

谢谢大家!正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观众们:我是正方的二辩,我要为求真的重要性再次辩护。

求真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如果我们只是追求向善,而不去探究真相,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陷入愚昧的深渊,无法实现真正的进步。

而且,如果我们只是追求向善,而不去探究真相,那么我们就可能无法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无法应对一些复杂的挑战。

另外,求真也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追求。

只有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才能体现出人类的价值。

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追求向善,而不去追求真相,那么我们就可能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变得愚昧和软弱。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求真和向善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关系。

只有在求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追求善,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我们要强调的是,求真比向善更重要,只有在求真和向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求真向善笃学力行意思

求真向善笃学力行意思

求真向善笃学力行意思“求真向善笃学力行”,这八个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人生的几大关键。

在我们一生中,我们都需要不断追求真理、秉持道德准则、无止境地学习知识和艺术、并大力践行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四个方面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建立成功的人生和更好的社会。

一、求真“求真”是每个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指向着我们的理性和追求知识的本能。

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真相,无论这些真相是道德上的、科学上的还是宗教上的。

追求真相有很多好处。

首先,真相可以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走错路;其次,真相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不会因为偏见而做出错误的推论;最后,真相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更加坚定和勇敢。

如何追求真相呢?我们需要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面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怀疑和质疑的精神,并且保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当中的真相。

二、向善“向善”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充满了爱、关怀、同情和道德准则。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为他人做出贡献,以及感受自己对社会的存在的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即使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不便。

这样做的好处也是丰富多彩的。

首先,这样做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价值,让我们感到更加充实;其次,这样做可以赢得别人的信任和感激,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做更多的善事。

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也需要保持道德准则,并处处追求正义、善良和公平。

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还可以让我们为他人树立榜样,并在社会上扮演积极的角色。

三、笃学“笃学”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部分。

即使我们已经毕业了,我们也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并终身学习。

因为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加具有竞争力,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智慧和更好的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所和社会环境。

我们应该不断地挑战自己,积极学习新事物。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卢立建2013-5-9 5:48:50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09日 07 版)史学有什么功用?这是许多史学工作者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

关于史学的功用,众说纷纭,但有两个方面应该是最基本的,这就是“求真”与“向善”。

史学作为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其存在当然以历史的存在为前提。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认识已经消逝又具有客观性的历史,是史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求真”是史学的基本功用。

正如李大钊所说,“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主要是以“符号”形态存在的,我们认识历史通常是通过对历史记载、遗迹、遗物等一系列“符号”内涵的分析与综合而接近历史本来的面貌。

在“求真”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像是历史之谜的“侦探”,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求得真相。

“求真”固然重要,但史学仅仅停留在“求真”层次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另一功用,即“向善”。

我们经常说“以史为鉴”,这个“鉴”的过程就包含着价值判断,要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

如果史学丧失了价值判断,不能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其功用无疑会大打折扣。

在这方面,古代史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我国史学一直有知古鉴今、惩恶扬善的传统。

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作为经典的史学著作,《春秋》的这一巨大功用,就来自书中那种立场分明的道德评判倾向,体现了史学“向善”的力量。

西方史学也是如此。

古罗马史学家李维之所以要撰写142卷的《建城以来史》,就是要通过反映先辈创业之艰来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其境界着眼于整个罗马国家的存亡。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有着内在的联系,“求真”是“向善”的基础,“向善”是“求真”的升华。

过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过于强调史学的客观性,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考据学,史料就是史学,史学的“向善”功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虽然“史料说”逐渐失去市场,但消解历史意义的风潮仍十分盛行。

这其实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向善才能求真没有实在的超验(下)(美)约翰·R·莱特孙慕天译Ⅲ超验不一定意味着朝向内格尔意义上的更外在的视角;宁可说,这可能“仅仅”意味着超越我现有的观点或者理解事物的方式。

但是超越的这种意义并不适合用内格尔所谓的“主观的”超验来把握,而是意味着从他人的观点看事物。

虽然做到更好地理解他人或造物时常包括采用她或它的观点,但增进理解和概念的改变并不总是从这类超验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必须在可能从他人的观点看事物之前就能增进对其他人的理解。

换句话说,得以从他人的兴趣和关怀所传达的观点出发世界看上去像什么,需要事先理解这些兴趣和关怀。

反过来这可能要求引进这些兴趣和关怀所荷载的不同的概念。

理解他人可能需要比内格尔意义上的主观超验更多的东西。

这样的超验与其说是从他人的观点看世界,不如说在这之后我是什么。

我没有提出一个主观超验的替代概念,而是提出了一个代替的看法,即在理解自然界最复杂的特质之一——他人方面怎样超越自我。

这是因为如我此处所理解的超验的实践功能,并非发展了对自然界的无人的描述,而是发展了对自然界中个体特性评价的描述。

如果说超验意味着像“超越我先前的观点而得到了更好理解”的某种东西,但却并不意味着“事物实际上与独立于我们的关怀和概念多么逼真”,因此注意的重心必定从“外在的”实在转向于与理解我之理解有关的那些兴趣、愿望和概念。

我主张,一种好的理解是由好的兴趣和愿望引导的理解努力的强化,有时这种努力导致概念的变化。

换言之,好的理解要求对智能的有效激发。

尽管超验的产物仍然是智能性的,但是真正的超验需要努力,也就是说,需要意志;虽说有时超验需要一种崇高的努力,可是这种努力是美好心灵生活中有序的那一部分,亦即是有善良的意志指导的智能。

伊利斯·默多克(IrisMurdoch)在本文所提到的几部作品中暗示性地论述了这种超验。

我阐释这种超验概念而注意到她所举出的例子,一个忌妒而势利的婆母对儿媳心怀偏见。

20这位婆母用这种眼光看他贫穷的儿子“所娶的一个愚蠢庸俗的姑娘”,却发现这个女孩“不庸俗卑陋却清新简朴,不轻佻造作却大方自然,不吵嚷浮躁却快乐活泼,不是烦人的愤青,而是一个阳光青年,等等”。

21默多克认为这位婆母充满活力,尽管是内在的心灵的活力。

特别是她认为这位婆母一门心思关注她的儿媳以求发现她的真实面目。

默多克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极难认识的真相是,“明确了解某人”是否实际发生了什么,但她断定在她所思考的案例中,这位婆母的描述是发现了她媳妇的真实面目。

对于这种认可,似乎可以对她的说明提出最严重的质疑:归根结底不管怎样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发现”的可以被当作真实的(bonafide)发现呢?默多克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相反,她就自己所举的例子写道,这个例子支持了她的观点:这位婆母做出了一个发现,她试图“公正地和爱怜地看她(即儿媳)”;这种公正和爱怜的眼光使她做到了那一步,令我们认为她在她儿媳身上做出了发现。

22当然这一回答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以这种方式对一个人的那种认识是什么。

心中可能会想到某种东西,例如尽可能正面地看待儿媳行为的承诺,对她的言谈和爱好采用宽容原则。

这方面无疑是有意义的,但某种更有趣的东西同样也有意义。

默多克谈到这位婆母不仅在儿媳身上学习,而且还学习用来描述儿媳的那些概念。

默多克指出,婆母对儿媳的公平和关爱通过使给定的概念在对新情况的应用中显示出来而改变了自己的“道德视角”。

现在这种概念创新并不像把“椅子”的概念应用于某物,如样子像金属和帆布的奇怪组合那种初始想法,问题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这是因为它包含着看人时“清新单纯的”质朴意念,而这不仅意味着用不同眼光看人,而且很可能采取与“庸俗”和“简单”迥然不同的观点。

这样的变化很可能比扩展我们对椅子是什么的概念更被曲解,因为这比选择坐在哪个椅子上影响大得多;它会影响到我们以之描述人的那些概念,这些概念包含在有关我们生活历程的那些重大决定之中。

我们必须记住,用“清新单纯”对儿媳所作的公正描述是,她还是“活泼快乐”和“大方自然”的,而我们看到的她的所作所为也值得做出这样的描述。

但是,并没有把我们相应的概念机制与此结合起来的预设装置。

默多克断定,对我们来说,这一挑战并不对应于实在的超概念结构,但却使我们自己相信难于相信的某种事物。

这种意愿的转换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是承诺像应该被描述的那样对其人进行描述。

从这样的承诺观点出发,重新宽厚地去描述儿媳(如“快乐活泼”等)成了对生活的种种可能性的显示,亦即甚至在没有思考之前我们就愿意接受的那些可能性。

23同意这样的重新描述,婆母必须克服她把儿媳看作“庸俗”,“浮躁”之类的主观判断,而且很可能要求她放弃对自己儿子心怀妒忌的依恋。

换言之,她不仅必须像儿媳应该被描述的那样去看她,而且一旦可选择的描述显示出来,她就必须接受这些具体的描述。

她必须相信儿媳是真正“快乐活泼”,而不仅是“浮躁”。

当然,可能本来是一次回忆,儿媳当着婆母突兀地高声大笑以致婆母不免觉得她“浮躁”。

这里有一种选择:一方面,婆母可能认为她不能把过去的这次发作视为儿媳的缺点;恰恰是她看到了过去这次发作,她可能认为儿媳其实是“快乐的”,但儿媳却不能让自己如此行事。

另一方面,对这次发作的思考可能使她放弃儿媳是“快乐的”这种想法,也许根据新产生的信念重拾原来对儿媳的描述。

现在,如果婆母让我们了解她对儿媳的心意,我们应该判定的是,当婆母拒绝改变她对儿媳的看法时,这位婆母是屈从于恶念,还是她对儿媳的看法真的是正确的。

有趣的是,使我们做出这种判断的并非公正超然的观点,只不过是认同了婆母的承诺和与儿媳的稔熟。

可能在没有对儿子那种心怀妒忌的依恋时,我们对儿媳能得出“纯正的”看法,但是那种依恋是否导致婆母得出后一种情况下的判断,即儿媳真的恰恰是浮躁的,而这是我们根据公正观察儿媳这一同样的承诺而得出的评判体验的结果。

默多克在这里把这位婆母的努力描述为“关心的工作”,因为她所描述的过程所依据的是婆母对儿媳的倾心关注,而且通过这一过程看到她如何能够用她的概念来支持一种选择性的描述,这种描述转变了对她有重要意义的那些概念。

这一挑战无法区分思想和道德,对意志和对理智都同样是重大的任务。

因为必须竭力反对的是摈除那种倾向,即要求肯定我们过去的错误和抛弃我们对亲爱者的了解。

这种描述是得自自私的依恋必须改变。

我们知道这些描述是不适当的,因为它们是从婆母自私的关怀中产生出来的。

24由于婆母通过认识先前对儿媳的概念所形成的私心这种方式,改变了对儿媳的看法,她从事这种“关注工作”,并努力用爱怜地看待儿媳。

同时,这种努力重新构建了那样的概念之网,她觉得这张网是以与以前颇为不同词汇构想出来的,更适合于看人。

在这一点上,人们可能不由自主地——即使他并不是价值上的非认知主义者——把这个例子仅仅看作是婆母对同一行为采取了不同的立场,这一行为是完全独立于她的陈述的。

但是这忽略了默多克强调的东西:主体致力于解决的是何种语言适合这一行为,并通过克服对儿子的偏狭的依恋认清儿媳的真相。

25这一观点指的是这种克服是不同的关怀推动起来的,亦即她公正地用语言来描述这一个体的那种关怀。

此外,一般说来,这种努力最初是来自把什么视为真正意味着“质朴”,“快乐”或“奋勇”;她指出当面对一个符合特定描述的个人时,我们的概念所拥有的彻底重塑的一种体验。

并非所有这类体验都同样是扭曲的(虽然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婆母认为是儿媳的真实品性),但是有一些却是重大的转型。

如果默多克对我们的道德现象学,尤其是对我们关于概念变化的体验的说明是正确的,我认为也确实如此,那么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这将使非认知主义者感到满意。

因为在我看来,她引起我们注意的概念重塑是不能用非认知主义的术语说明的。

按照这种观点,这位婆母曾经用表明自己否定立场的语词描述儿媳,但在心意变化之后,转而使用表明正面立场的语词。

非认知主义者可能指出,她可以改变自己准备应用欣赏的词语于其上的一系列行为。

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概念变化;它不是对行为看法的变化,即我们认为这些概念与之符合的那些行为,宁可说是主体心灵的变化。

这些词语本身始终表明了正面或反面的立场,并且适合主体在意向所指之处基于其情感做出判定。

相反,默多克描述为道德观变化的概念变化,意味着认识到一个人适合用某个特殊的概念来描述,同样也意味着这是该概念应该被应用之处的一个实例。

而且,尤其是在歪曲的场合,当个人先前面对具有相反品质的样板时,她到处都不期而遇的是何谓“奋勇”或“质朴”的样板。

换言之,这里与对内格尔所说的一种概念的“创新的和客观的”应用,这种概念是内格尔想要从教条的证实主义者那里拯救出来的,彻底摒除了客观性要求进达于一种更外在的视角这种观点。

的确,默多克把主体道德概念的发展描述为朝向重大“隐私”的运动,意思是为了我们在道德上成熟起来,我们推进了对道德术语的更专有的和更个性化的应用。

例如。

我们对于探求什么可以称之为“奋勇”发展了一种个性化的意义;这必定包括发展“坚定”,“沉着”,“稳健”等等词语的更个性化的意义。

姑不论默多克相反的主张,在这里她没有在维特根施坦关于私人语言的论证中所使用的同样意义上意指“私人的”。

问题不是这一语词不能和不具有我们的感觉的人共用,虽然正确评价语词的独特应用要求改变感觉。

26默多克澄清的是,关于我对规范词语的个性化感觉原则上是没有什么不可沟通的:围绕共同对象的人群对词语的使用是人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中心活动。

如果我们面对一共共同的对象,而我们就其概念模式而知道某物,那么艺术评论就可以帮助我们……通常在面对共同的对象我们倾听规范的描述性谈话时,发生了理解概念模式方面的进步。

27面对共同的对象,艺术评论可以引导我们认清哪种描述适合与该对象,它独立于可以使我们偏离这一描述的某些个人关怀,但这并不是说独立于我们人或哺乳动物的关怀。

这段话提出,我们发现艺术评论是对难以评价的艺术对象的示例,但也是凭借用它所适合的语词描述该对象的那种关怀,而且凭借关于把价值语言与时俱进地应用于该对象的那种感觉。

我们可以以同样的关怀描绘所接近的对象,倾听艺术评论把对象描述为她所指出的怎样应用一定的词语以符合该工作的特性。

在这个例子中,除非被误用,艺术评论可以被描述为更接近艺术对象的实在,但并不是因为说明了关于某个和她没有共同感觉之人的概念。

相反,这是因为她能够向我们表明,她对这一对象,对她的感觉的评价,是她关心公正描述该对象的附带结果。

如果我们承认,艺术评论的感觉的确是她关心正确使用价值术语描述对象的附带结果,并在其应用中开始遵循这种感觉,那么就能够使我们超越自己以前的习惯。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能克服浅薄的偏颇的评价,于是这时我们就更加接近该对象的实在了;我们开始考察怎样合适地把我们已经能够掌握的概念在同一水平上应用于新的对象,而我们一直还没有考虑在这些对象上使用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