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是指福建地区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

福建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福建地区属于百越之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福建地区先后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在这些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繁荣。

福建地区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武夷山、鼓浪屿、土楼、南普陀寺、湄洲岛等著名的文化景点。

此外,福建地区还拥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如朱熹、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

八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性和包容性。

福建地区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因此福建文化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同时,福建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能够吸收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八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福建地区的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是福建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福建地方史

福建地方史

福建地方史08信管080304039胡嫣然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要全方位地讨论,不是那么容易的。

下面我对福建历史做了一些概括,并就其历史上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分析。

一、历史概括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

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

始有“福建”一词。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

宋后基本延袭旧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

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

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

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

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

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

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

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

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

福建建制沿革

福建建制沿革

福建建制沿革福建,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

秦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

汉初为闽越国疆域,闽越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南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

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

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

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

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

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

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

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

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

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福建经略使开始时专管军事,后来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管福建全省军事、民政、财政,取代道一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府虽然尚存,实际已无权力。

唐末,由节度使领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属江南东道。

5州计24县,其中,望县1个,紧县3个,上县7个,中县2个,下县11个。

福建作为行政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什么时期

福建作为行政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什么时期

福建作为行政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什
么时期
福建是一个具有古老历史的省份,历史上有许多大规模的建立和发展的经历。

据传,当西汉武帝刘彻铖派大将乐毅镇义大伯南下收治海南岛时,便派遣李信置阳江郡,设置三部,其中就包括福建,率领六十万士兵出征攻取浙江、福建全境,从而增添了浙江、福建成为中准统一版图的一部分。

之后,随着晋朝统一中国,到宋、元、明各个朝代,福建都有了更规范的管理。

直至近代,宋朝时期的粤-闽两汉地等地,本为宋朝的军事管辖区域,在明末清初时,清政府又以军事行政机关的形式,重新设置了一系列行政区域,包括福州、厦门、泉州、南阳(漳州的简称)等,称为三省六县,遂此,福建作为行政名称就正式出现在历史上。

1893年,中国所有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福建省时隔20多年,从三省六县重新恢复,根据《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的历史》,是1893年1月1日,福建作为行政名称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并于1912年确立为三省六县之一。

从前文提及的历史背景可知,1912年以前,福建只是一个军事行政机构,至此标志着福建省的正式建立。

接下来的时间里,福建省就一步步建设而走向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水土人情。

福建能够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建立起一片硕大的领地,要归功于其历史依然宝贵古老的文化和传统,以及一代又一代历史活动人物的努力付出,也要感谢今天福建前辈,营造福建精彩的未来。

以上就是福建作为行政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

福建的历史故事

福建的历史故事

福建的历史故事福建的历史故事一、古老渊源福建,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起,福建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片土地上养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英雄人物,他们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了海洋开放的重要门户。

自古以来,福建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福建的海岸线绵延数千公里,港口众多,商贾云集。

福建的一大标志性建筑,莫过于厦门的鼓浪屿。

这个小岛是福建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地方,也是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三、闽南文化的传承福建除了丰富的交流历史,还有着独特的文化。

闽南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方言而闻名。

福建传统建筑中的南音厅堂,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保留了古代福建的建筑风格与福建人的道德伦理,承载了无数代人的悲欢离合。

四、鹭岛风情的美丽传说福建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鹭岛。

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鹭岛以其独特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传承至今。

相传一个名叫林则徐的人在鹭岛与林如海结为好友,两人相互倾诉且寄予深情,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的美丽佳话。

五、抗日战争的英雄福建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场。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一个英勇的军人,他叫做邱少云。

邱少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他反复参与了多次抗日战斗并取得了战绩。

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十余枪伤仍坚守阵地,最终壮烈牺牲。

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并成为了抗日战争史上的传奇。

六、文化名城的古韵福建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还有着许多历史遗迹。

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街区之一。

三坊七巷保存了众多的明清建筑、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成为福建文化的重要象征。

走进这片古老的街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雅气息。

福建的历史故事如同一本大卷轴,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各个时期的风雨兼程。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福建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福建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福建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福建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悠久,其疆域在不同时期出现过许多漂变。

福建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地区,其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历史上多次漂变的对象。

本文将探讨福建地区在中国历史中的疆域漂变,并介绍其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变迁过程。

古代福建地区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的记载,当时福建是楚国的一部分。

汉朝时期,福建地区被划归为交趾郡,辖区范围较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地区的辖区范围发生了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地区被分为闽中、闽东和闽西三个州,并逐渐形成了福建的基本雏形。

唐代,福建地区经过多次分割和合并,形成了闽、泉、潮、建四个州。

同时,福建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特别是福州和泉州两个港口的发展壮大,使福建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宋代是福建地区发展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之一。

南宋时期,福建实行“建州风俗”,建立了统一的行政体制,辖区范围进一步扩大,福建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行政区域。

同时,福建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福建的陶瓷、丝绸、茶叶等产品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

明代时期,福建地区再次发生较大范围的疆域变迁。

明朝初年,福建地区被划分为福州、泉州和漳州三个行省。

然而,在明代中后期,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变化,福建地区的疆域再次发生变动。

明朝晚期,福建地区被分割为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南安、晋江六个卫所。

清代时期,福建地区的疆域变迁主要表现为海外领土的丧失。

在清朝时期,福建的海外殖民地如台湾、澎湖和琉球相继丧失,福建的疆域逐渐缩小。

然而,福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地区,其经济和文化依然持续发展。

近代以来,福建地区的疆域再次发生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辖区范围进一步缩小。

福建目前划分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级行政区,均在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形成。

总结起来,福建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疆域漂变。

从楚国的一部分到汉代的交趾郡,再到唐代的闽、泉、潮、建四个州,福建地区的辖区范围逐渐扩大。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福建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之一。

西周时称闽越,《周礼•夏官》称七闽,别称闽。

曾有诗夸奖福建才子云:“七闵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宋代以后有八闽之称。

一、福建沿革福建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时属楚国。

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

汉初为闽越地,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昭帝始元2年(前85年),置冶县(后复名东冶)。

东汉改为东侯官,属会稽南部都尉。

三国吴景帝永安3年(260年),置建安郡,治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

西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置晋安郡,治原丰(今福建省福州市),属扬州。

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南安(在今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齐武帝普通6年(525年),建安、晋安、南安3郡属东扬州;陈武帝永定初,析晋安郡置闽州;陈文帝天嘉6年(565年),废闽州及南安郡;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升晋安郡为丰州(州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改晋安县为南安郡。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建省福州市);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更名为闽州,3年(607年),废州改建安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4年(621年)移州治于建安,5年(622年)另置丰州,6年(623年)分置泉州,治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

武后垂拱2年(686年),析泉州南部置漳州,治漳浦(今福建省云霄县),圣历2年(699年),泉州析地置武荣州,治南安(在今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睿宗景云2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改泉州为闽州;玄宗开元13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21年(733年),置福建经略使(以福、建2州得名,福建之称由此始),22年(734年),置汀州,治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福、建、泉、汀、漳、潮6州为长乐、建安、清源、临汀、漳浦、潮阳6郡,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10年(751年),漳、潮2郡划归岭南道;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改长乐、建安、清源、临汀4郡为福州、建州、泉州、汀洲,漳、潮2州来属;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代宗大历6年(771年),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潮州归岭南道;昭宗乾宁3年(896年),置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的历史故事

福建的历史故事

福建的历史故事介绍福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福建的历史故事,包括福建的起源、福建的古代王朝、福建的文化名人以及福建与世界的交流等方面。

起源福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当时这一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到福建的是西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中,称福建为“闽地”。

闽地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商埠,吸引了许多外来文明与福建人民交流。

福建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海上贸易通道。

古代王朝福建在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王朝,这些王朝对福建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闽王国闽王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权,建立于4世纪。

闽王国时期,福建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闽王国的航海技术和商业能力使得福建成为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闽王国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福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2. 唐朝时期的福建唐朝时期,福建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

福建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福州和泉州成为了当时的两大中心城市。

福建当时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享誉海内外。

福建的文化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也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3.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南王朝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地区出现了数个闽南王朝,这些王朝在福建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闽南王朝在政治、文化和军事方面都有显著成就。

闽南王朝对福建地区的开发和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福建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文化名人福建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介绍几位著名的福建文化名人。

1. 林则徐林则徐是福建的一位重要文化名人,他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林则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曾担任福建巡抚,他主张改革,并致力于以自强和引进西方文明来振兴中国。

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陈嘉庚陈嘉庚是福建的著名慈善家和教育家,他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历史沿革古近代时期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

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

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

晋代(282年)设置晋安郡。

南朝增设南安郡,治南安,后设置闽州和丰州。

隋代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

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724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

五代时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

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设立福建路。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

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

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极,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

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辖64个县。

民国23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公署,仍辖64个县。

民国24年(1935年)设立厦门市。

民国27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全省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62个县、7个特区。

民国30年(1941年)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迁往福安。

民国32年(1943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4县、2个特区。

民国34年(1945年)省政府迁回福州。

民国35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6个县。

民国36年(1947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67个县、2个市。

附:福建省历史(一)闽越族的变迁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

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民族。

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

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的。

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

周晋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国亡于楚。

越王族于是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建长乐县)。

越族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惯与中原华夏族有很大差别,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

但勾践却自称为夏禹后裔,居然同北方的齐鲁晋卫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识。

越国人善冶炼,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剑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越族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族由此形成。

无疆又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族的首领。

与当时的越东海王摇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

秦始皇占领福建后,废无诸、摇的王号,降为君长,但仍留在闽中,秦没有像对南越那样派守尉令长治闽。

秦始皇在福建设立闽中郡,但只是名义而已,并没有实施统治。

闽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辖地与七闽基本相同(实际上它还包括了今江西铅山县)。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移到现在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内等处;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

这一政策客观为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闽越族的汉化创造了条件。

秦末暴发农民起义,无诸率兵由闽中北上,闽越军队跋涉关山,深入中原,参加中州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达8年之久。

作为传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汉语,当时给闽越语言极大的影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因无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

闽越国重新立国后,国势日强,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王朝劲敌。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余善在闽中筑城抵御汉军。

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

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闽越国92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前111年汉置揭阳县,所辖包括整个潮汕、兴梅和闽南、赣南一些地方。

前85年,汉廷在福州设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

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汉)人。

由于福建的闽越北迁,泉州一带人去楼空,而因秦亡汉兴而不得归的秦人的后裔,则开始在泉州一带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家园。

这前后历时300多年。

这批汉人带来的汉语在与少数闽越遗民交际中接受土著语言的一些影响,吸引了它的一些语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主要面貌。

潮汕、兴梅一带土著因未遭迁徙,仍不时作乱,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带仅存失势的闽越遗民,无法形成气候,对汉人无从构成威胁。

于是,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寻找安靖之处,相聚到此时已人烟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带。

闽越入北迁,汉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关键。

但这个时期的汉人在当地仍属少数,所以汉语在这之前还不可能取代闽越族语言。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196年),历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

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东汉末福建户数已发展到10万户左右。

(二)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至257年,62年来五次出兵平闽,闽中方归孙权。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吴国于260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5个县。

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

此时,江南汉族居民分别由海路和陆路入漫漫,散居全闽各地,尤其是闽东和闽北,他们带来的语言奠定闽东和闽北方言的基础。

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户数估计有一万左右。

由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来,闽南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直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

因此这些入闽汉族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且同化这一带的闽越遗民。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晋于282年从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

于是,福建有两郡十六县:闽北的建安郡所辖建安、吴兴、东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沿海和闽西的晋安郡所辖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

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更加动乱,南迁入闽的北方人更多。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胡、何、邱、詹。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

在此之前,北方汉族人就有进入福建的,但为数较少;永嘉年间及其以后,北方汉人入闽较多,形成了一次高潮。

汉族人与闽越人朝夕相处,免不了会受闽越语的影响,语言多少吸收了闽越语的一些成分。

但是总的说来,泉州地区汉人已是主体,闽越遗民不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较低,因此汉人终以压倒多数的板块迁移方式使汉语占有主导地位,最终取代闽越语。

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来的中原语系和当地的土著语系(闽越语)混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设今南安丰州镇。

梁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乱,三吴沦为战场,长江中下的广陵(扬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市都成为荒凉之地。

这个时期,大批难民离开吴会入闽。

三吴难民足迹遍及福建和广东的潮州。

这批移民是避难而来,且又分散各地,他们带来的语言(吴语)虽然客不压主,无法取代当地语言,但却给泉州方言等闽语次方言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个时期的语言交融促使闽语内部各次方言进一步趋于一致,留下了一批吴语词汇。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

589年,隋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

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

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

至此,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

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622年,唐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

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699年,复以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仍设今南安丰州镇。

同时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隶属武荣州。

700年州复废,属县仍隶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700年,又于今泉州市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4县。

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省级建制机构),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

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属岭南道,760年清源郡改属江南东道。

清源郡领南安、莆田、仙游(原清源县)、晋江四县,后来清源郡复为泉州。

733年唐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始称“福建”。

唐代相继设置福、建、泉、漳、汀五州,至771年正式成立福建观察使,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形成颇具规模的行省雏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