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巩固测试(含解析)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选择题1.下列对隋文帝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统治20多年间,人口大幅增长B.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C.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D.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有关知识。
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
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的是隋炀帝。
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2.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从涿郡到洛阳这段叫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水叫通济渠、从淮水到江都叫邗沟、从江都都余杭叫江南河。
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故答案选择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3.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建立。
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4.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火药武器相关的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战争。
结合历史知识分析: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初一历史1-3课知识点总结(1)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隋朝建立三要素: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北周外戚)都城:长安2.隋朝统一: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二、开通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隋炀帝605年开始开凿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两长: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评价:积极:①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②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唐高祖李渊时间:618年人物: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1.唐太宗继位:626年,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2.措施:①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魏征—“镜子”,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③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治国效果: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注:评价唐太宗:①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②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汴河直进船》
分 析
①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 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只用一个 “好”或“坏”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 太简单化了。 ②总的来说是好事,是看到了问题的 主要方面。 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 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 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 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 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 • • •
①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③南方政权统治腐败; ④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军事强大; • ⑤隋为灭陈做了充分的准备,战略战 术运用得当。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请你举些实例来说明。
1、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
练一练:
1、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建立隋朝的杨坚,是北朝时哪个朝廷的外戚? A、西魏 B、东魏 C、北周 D、北齐 3、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①结束长期分类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 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 往开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581年, 建隋, ,实现统一。 • 2、大运河—— 沟通5大水系: 、 、 、 、 ; 分为4段: 、 、 、 ; 3个支撑点: 为中心,北抵 ,南至 ; 全长 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 • 3、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其根本 的目的是 。
东魏—北齐
北朝: 北魏
南 北 朝
西魏—北周 ———隋
邗沟
江南河 余杭(今杭州)
朗读下面两首诗,它们对大运河
3. 大 运 河 的 作 用
的开凿有什么不一样的评价?你 的观点呢?
1—11课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三.拔范围。
2)持续1300多年。
四., 隋朝灭亡。
1名臣:2措施:3贡献:三.女皇武则天四12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贡献:他统治的前期开创“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第3课: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农业方面:发明并推广重要的生产工具手工业:白瓷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是主要的商业区;坊——是居民区)。
社会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妇女社会地位较高,社会风气兼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拉萨)2.三、多彩的文学艺术1.,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因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2.3.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安史之乱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社会上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③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使得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原因: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
第6课 北宋的政治1建立 措施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2目的:措施: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利:23、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125年,金灭辽,11275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经济发展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少,③北方人口南迁带去手工业: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起。
造船业发达,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限制,。
第:1127年,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病亡),1234年蒙古灭金。
南宋和蒙古对峙局面形成。
3、元的建立和统一建立统治统一(南宋大臣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意义:结束分裂割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4、抗元英雄。
1、疆域2;枢密院(军事);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目标导航学习目标了解隋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的统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其影响。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法设计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学习设计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导入:阅读课前提示,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一、隋的统一谁建立了隋、统一了隋、隋统一后的经济状况如何?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隋灭陈,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完成统一。
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
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
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4.大运河:3+4+5=1。
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
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
被唐太宗比喻为能够“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编修《姓氏录》,崇尚新贵。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618 年, 李渊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626年,李世民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 唐太宗。 3.唐太宗在位20多年,虚心 纳谏 ,从善如流,知人 善任 , 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得到 进一步发展,国力 增强 ,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4. 武则天 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为后来 “开元盛世”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唐玄宗 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 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定都逻些。唐太
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 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有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白居易等。
(2)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3)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其中吴道子的代表作为:《送子天王图》
5)意义:加强了南北 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3.开创选拔官吏的 科举 制度: (1)隋文帝 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 时,进士科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成为历朝 选拔官吏的主要 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300 年。 4.隋朝创立 三省六部制 (唐朝进一步完善。) 5. 618 年,隋朝灭亡。原因:隋炀帝的 残暴统治 ,(隋的暴政)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 (1)日本的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玄奘西行,著有《大唐西域记》 (4)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 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 成就。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下历史 第1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1课的知识点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在581年由隋文帝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隋朝的创新和贡献:隋朝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性的贡献。
在选官制度上,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这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隋朝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这不仅加强了南北的交通,也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的全长超过了两千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炀帝的贡献和过错:隋炀帝在位期间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如被任命为大将军完成国家统一,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以及修筑东都洛阳使其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他的过错也不可忽视,包括好大喜功、采用严刑酷法、对百姓劳役不息等,导致人民生活悲惨,最终引发了隋朝的灭亡。
以上是七下历史第1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对隋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隋的统
3、隋的疆域
4、隋的富庶、贯通南北的动脉
1、开凿的原
因引导学生看书分析隋统一的原因及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简单介绍统一的经过。
并引
导学生回答隋统一的影响。
1、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
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
了大规模的统一;
2、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
交流与发展。
3、隋的统一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出示“隋疆域图”,使学生对其疆域有个大
体印象。
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隋周边重要的
少数民族。
指导学生阅读P4第一段,介绍隋的发展情
况,并提问:隋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开凿有无
必然的联系呢?由此导入下一部分的学习。
在学生看书归纳本目所要解决哪些问
题,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归
纳:
开凿的原因
大运河的开凿Y 开凿及其概况
-大运河通航的影响引导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性归纳:
1、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2、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
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
3、为了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
东南地区的控制。
4、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
物质基础。
5、炀帝的个人目的:至衍南游玩。
出示“大运河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大运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看书,思考并讨论。
认识本目
所学内容。
学生思考并展开小组讨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