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完整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爱莲散人写在前面的话:为了方便网友学习近体诗,对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了解,现参考诸家文献和云卷云舒收藏的资料,综合编纂了这份学习参考材料。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诗词的起即发端;承即承上启下;转即意转;合即结尾。

)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

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

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颌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古风、长律篇幅较长。

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

每段都有起承转合。

词虽然是长短句。

但章法同样。

如果两片小令词,上片起、承。

下片写转、合。

换头也就是过片处犹为重要。

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冯延己的《归自瑶。

何处笛》,上片的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

是起句。

竹风檐雨寒窗滴。

是承句。

下片的离人数岁无消息。

是过片、是转句。

今白头、不眠特地重相忆。

是合句。

一:起笔。

起笔很重要,关系到全篇的入题。

关系到能否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从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起、暗起、和反起几种。

1:明起。

即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

如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

很明白、直接的切入主题。

2:暗起。

即笔不切意切题。

起笔虽直入本题,但字面上不表现出来。

只是暗寓题意。

如:刘禹锡《玄都关桃花》起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暗写桃花美丽而富有吸引力。

看花的人川流不息。

刘翰《立秋》起句:乳鸦啼散玉屏空。

用鸦暗寓秋凉季节的冷清和萧瑟。

3:反起。

先从题意的反面写起,然后再转正题。

如朱淑真《落花》起句。

不写落花的条件和场景,却写连理枝头花正开。

承句才写落花的原因。

明起、暗起、和反起。

常常采用的:一是平铺直叙、轻飘淡然的或明白如话的平起手法。

如金昌绪《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

王建《新嫁娘词》中的三日入厨下。

二是突然,出人意料的突起手法。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岳飞:怒发冲冠。

三是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的设问手法。

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崔颢的君家在何处?等等。

或明白,或暗寓,或反向切入主题,为作品发端。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1. 起。

- “床前明月光”,这一句非常直白地开启了全诗。

就像我们晚上睡觉,突然一睁眼,看到床前有一片明亮的月光。

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很抓人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了一个有月光的夜晚场景之中。

2. 承。

- “疑是地上霜”,顺着前面看到月光的情景,诗人开始发挥他的想象了。

他可能刚睡醒,迷迷糊糊的,看到那白白的月光,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

这一句是对第一句的承接和进一步的描写,把那种朦胧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了。

3. 转。

- “举头望明月”,这里开始转折啦。

前面还在疑惑是不是霜呢,现在突然抬起头来,看清了原来是明月。

这个转折很自然,从疑惑到确定,从看地上到看天上。

4. 合。

- “低头思故乡”,最后一句就把整首诗合起来了。

看到明月,就低下头思念起故乡。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总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的。

前面的月光、疑霜、望月,都是为了最后这一句思乡之情做铺垫,就像一路引着读者走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内心深处。

1. 起。

- “白日依山尽”,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起句。

太阳沿着山慢慢落下,给人一种很开阔的感觉,就像电影里的大远景镜头,一下子把整个画面展开在我们眼前,有山有落日,画面感超强。

2. 承。

- “黄河入海流”,承接上一句,从山上的落日转到了黄河向着大海流去。

这就像镜头从山上慢慢拉到黄河,沿着黄河的流向,一直到大海。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句把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了出来,和前面的落日景色相呼应。

3. 转。

- “欲穷千里目”,这里突然一转。

前面都是在描写眼前的景色,这一句就从写景转到了诗人的想法上。

想要看得更远,想要穷尽千里之外的景色,这是一种很积极向上的心态转变。

4. 合。

- “更上一层楼”,最后一句完美地合上了全诗。

既然想要看得更远,那就再上一层楼吧。

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上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有一种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力量。

而且这句也和前面的景色描写相融合,有一种站得越高,看到的山河越壮观的感觉。

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吴帆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份。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他认为,起承转合之间有着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因此,这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一、所谓的“起”,就是指诗的开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开头上煞费苦心,故有“风头”之说。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

无论哪种“起”法,都力戒平淡无味,力求笔势突兀,达到振起全篇的作用。

总的说来,“起”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一是开门见山,直奔题旨。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概括登楼所见的景色,将“江山如画”收于笔端。

再如“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登太白峰》)描述自己在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太白峰顶,交代时间、地点、事由。

二是倒戟而入,笔势轩昂。

此法即运用倒装手法。

如王维的《观猎》一诗中“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如果按照因果顺序关系,应先说“将军猎渭城”,然后才说“风劲角弓鸣”,但这样显得平淡直率。

改用倒装起首。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写狩猎时的风呼声、弦呜声,彼此相应,再推出狩猎的主角将军,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三是奇句夺目,一见而惊。

清代李笠翁《闲情偶记》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

”所谓“奇句夺目,指的是起句警策有力,令人耳目一振。

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头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用参差的句式、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在岁月流逝中的追求和苦闷,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李白的《蜀道难的》开头 “危乎高哉”;韦庄的《菩 萨蛮》的开头“人人尽说江南好”。
•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 式更为普遍。 示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 切合"迂回"起式。
这首词表达作者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 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 凉氛围,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 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 恰如欧阳修在《笔说· 峡州诗说》所说:"若 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 颇工。"
• 明君词 陈昭 跨鞍今永决, 垂泪别亲宾。 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注)明君即王昭君;塞:边塞。 尾联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人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通过它将王昭君对汉地无 尽的思念和在胡地的孤寂和盘托出,同时寄托诗人 对王昭君处境的叹惋和同情。
寒食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本诗写于宋太祖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 之和郑起都被贬到边远的地方做小官。 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 人“断魂”的原因有哪些?
• 示例(二)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பைடு நூலக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古诗词常识例讲之七——起承转合

古诗词常识例讲之七——起承转合

古诗词常识例讲之七——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
起:开头;承:承接上⽂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

泛指⽂章的做法,此处指近体诗的谋篇布局。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通俗地说,“起”就是找个话头,把想说的话,想抒的情引出来;“承”就是承接着话题继续说下去;“转”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制造⼀些波澜,为表达主题准备;“合”就是回到正题,总结升华。

如绝诗第⼀句为起,第⼆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律诗第⼀联为起,第⼆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

例解
东坡(宋)苏轼
⾬洗东坡⽉⾊清,——起:交待时、地、⼈、事、环境,奠定基调。

市⼈⾏尽野⼈⾏。

——承:续境,延续,深化,承上启下。

莫嫌荦确坡头路,——转:前⾯蓄势已⾜,别开⽣⾯,顿⽣波澜。

⾃爱铿然曳杖声。

——合:合出主旨,总结全诗,⾔情述理。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今上岳阳楼。

——起:叙事引起。

吴楚东南坼,乾坤⽇夜浮。

——承:承接写景。

亲朋⽆⼀字,⽼病有孤⾈。

——转:悲惨境遇。

戎马关⼭北,凭轩涕泗流。

——合:忧国之情。

敬请朋友补充或指正。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诗词的起承转合每首诗词为了表达明确的主题,就必须具备严密的结构。

结构章法不会一成不变,但对初学的人可以先熟悉起承转合这种形式。

起承转合可以把诗词的文字、内容、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格律诗中尤为突出。

“起”,就是开头。

即先说一件事引起这首诗,好的起头,能起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就是承接连贯。

顺着起句写,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要承接,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转”,就是转折。

表面是岔开话题,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实际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转的技巧较高,要着重练习。

“合”,就是整合总结。

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

下面举几个例说明:例一:唐李绅的五言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起:写农夫在田里劳作。

汗滴禾下土。

承:写农夫辛苦的程度。

谁知盘中餐,转: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

粒粒皆辛苦。

合:点明主题,劳动艰辛,果实不易。

(韵:仄上七麌)例二:南宋陆游七绝《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起:困居荒村不为己悲。

尚思为国戌轮台。

承: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原因.夜阑卧听风吹雨,转: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

铁马冰河入梦来。

合:梦中骑战马赴沙场,表达爱国情(韵:上平十哀)例三:唐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起:清明细雨景色。

路上行人欲断魂。

承:人在雨中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转:提出避雨消愁办法。

牧童遥指杏花村。

合: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

(韵:上平十二文,十三元)“起”的开头形式多样,如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等等,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自己的喜欢。

直入式,开门见山,如杜甫《闻官年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陈述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衬托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诗的起承转合

诗的起承转合

3、“转”开生面
•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 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 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 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 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 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 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 的重要线索。
练习四: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 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 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 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 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1、“起”定基调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 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 垫意境的作用。
•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 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 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 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 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 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 杜甫《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 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 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 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 在。
练习一:
东 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诗词的起承转合每首诗词为了表达明确的主题,就必须具备严密的结构。

结构章法不会一成不变,但对初学的人可以先熟悉起承转合这种形式。

起承转合可以把诗词的文字、内容、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格律诗中尤为突出。

“起”,就是开头。

即先说一件事引起这首诗,好的起头,能起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就是承接连贯。

顺着起句写,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要承接,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转”,就是转折。

表面是岔开话题,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实际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转的技巧较高,要着重练习。

“合”,就是整合总结。

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

下面举几个例说明:例一:唐李绅的五言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起:写农夫在田里劳作。

汗滴禾下土。

承:写农夫辛苦的程度。

谁知盘中餐,转: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

粒粒皆辛苦。

合:点明主题,劳动艰辛,果实不易。

(韵:仄上七麌)例二:南宋陆游七绝《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起:困居荒村不为己悲。

尚思为国戌轮台。

承: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原因.夜阑卧听风吹雨,转: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

铁马冰河入梦来。

合:梦中骑战马赴沙场,表达爱国情(韵:上平十哀)例三:唐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起:清明细雨景色。

路上行人欲断魂。

承:人在雨中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转:提出避雨消愁办法。

牧童遥指杏花村。

合: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

(韵:上平十二文,十三元)“起”的开头形式多样,如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等等,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自己的喜欢。

直入式,开门见山,如杜甫《闻官年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陈述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衬托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设问式,如唐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承”的方式大致有顺承和转承,顺承随上句延伸,一脉相承,转承既区别于上述内容,又为主题服务。

“转”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选择不脱离主题又服务主题的内容来转,不要刀断式的转,而要藕断式的转;另一方面在什么地方转,应根据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既可在颔联、颈链边承边转,也可在尾联边转边合,并不固定。

有的诗也不一定有转。

“合”一般都用于尾联,表现形式多种,如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设问式等等。

画龙点睛的结尾最好。

概括式,如鲁迅《题三义塔》:“……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抒情式,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理喻式,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问式,如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秋韵》:“……尽道春光无限好,秋声入韵有何穷?”《宠物狗》:“……世间儿女羞相问,谁奉双亲类此贤?”总之,起承转合是运用于诗词创作中互为依存的结合体,“起”不好,则无好下文,“承”不紧,则文散乱,“转折”无,则显平淡,合不整,则无意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要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来写,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千古绝唱却没有起承转合。

四句是四幅图景,非常美。

也许这一原因,所以无法安排标题,只冠以“绝句”。

如何训练起承转合的技巧呢?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旧作翻出来,一一检查修改,印象才能深刻。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学习诗词创作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来领悟起承转合的技巧。

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全诗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

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

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起承转合”理论虽然只到元代才明确提出,但在此前的千百年间,人们却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遵守了这一规律,“起承转合”实际上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

尤其对于律、绝,其“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并且形成了人们的共同认识。

但是,本文所指的“起承转合”意义是诗词各体的普遍意义,对此,在实践生活中却存在一些异议。

下面就几个方面的不同看法作一简要分析。

一、关于律、绝的“起承转合”。

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为了叙述的完整,不妨作一点铺垫说明。

同时为了表述方便,在此仅以唐•李绅的古绝《悯农》为例。

这首五言古绝,全诗四句,可谓每一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的一个层次。

“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

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上例表现的是绝句(包括七绝)最典型的“起承转合”。

律诗(含五言、七言或长律)的结构层次也莫不如此,而且其顺序同绝句一样,不可任意颠倒调换。

律诗较之绝句,所不同的是,因为律诗句式有八句(长律则更多),其“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

而表现为“承”的句式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那就是所谓的“继承”或“承展”。

二、关于词、曲的“起承转合”。

同律、绝一样,词、曲写作也必须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而且也一样为其规律所决定。

词、曲的“起承转合”与律、绝所不同的,只在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

词如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是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寓意花与人同瘦,全诗“伤魂”的主题由此更加深化。

曲,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无可非议是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通过上述二例分析,我们应当确认“起承转合”对于词、曲和古风创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三、关于组诗的“起承转合”。

组诗,包括律绝的一题多首、词的双调、多调,以及曲的套数和带过曲等,我们统称为“组诗”。

“组诗”一样有着不可排除的“起承转合”规律和章法要求。

它们区别于“单首”所不同的是,凡组诗不仅有其中每一单首的小的“起承转合”,而且有着多首组合的整体意境安排的大的“起承转合”。

如果没有这种整体意境的大的“起承转合”,那么其中的单首则有如一盘散沙可以任由拆卸和调动。

今人写组诗就多有这种毛病,一个“祖国颂”的标题下,可以从鸦片战争一直写到现在,十首、百首任由安排,但通篇却没有一个整体结构,甚至将某些句子相互调换位置后都丝毫不影响原意,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整体意境的“起承转合”。

为了说明这种组合型诗体的整体“起承转合”,我们不妨就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作一示范性分析。

该诗共三首,第一首是作者从其妻子的生前写到死后,第二首是从死后回写到生前,第三首是从眼前写到将来。

就每一首而言,它们都有各自本首的小的“起承转合”(恕不细分);就三首的整体而言,第一首是“起”,是人之常情的生离死别的感慨;第二首是对第一首悲情未尽的继续表述,只创作手法上改用了倒叙,是“承”;第三首是全诗的主题所在,为了拱托出“不再娶”的主旨,其首联“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就是全诗的“转”,由前两首的悲妻“转”向自悲,由眼前的孤苦“转”向如何活到“百年”,接下来的二联自然是对本首首联“转”的“承”,但末联“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就是以发誓“不再娶”来作为全诗“悲怀”主题的“合”。

至于词的双调、多调或曲的套数等,只要将它们看成“组诗”,其道理也就完全一样,同样在一个主题下,除单首必须有本首的“起承转合”外,还必须有为整体意境所需要的大的“起承转合”。

四、有没有不符合“起承转合”章法的好诗。

严格地说,没有。

也许这是又一突出异议。

这里,我们不妨例举被历代尊为“诗圣”的杜甫的两首诗作为例证。

其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老幼皆知。

但这首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没有“起承转合”,除了写景以外,没有表达任何特定意境,全诗四句都很美,却只如将四个制工精美的小碟子整齐地摆在一起供人欣赏,如果是八句,就是八个小碟子,如许多地方的“八景诗”就是这样。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作者无法安排作品的标题,只以“绝句”冠之。

或许是作者的一时偶得,却又不好补充完整,在不忍弃之之下而以“绝句”存之。

严格地说,此诗至少是一首未完成的诗。

其二,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此作可谓是他“生平第一快诗”,无论就其情感表达还是艺术手法,自然是无可挑剔的好诗。

但是,有人认为此作的创作手法不符合“起承转合”,并且以此否定“起承转合”对于诗词创作的普遍意义。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此诗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起承转合”,而且在具体运用上独具一格,巧妙惊人。

通观全诗,“起”与“承”自不必说,分别是首联与颔联。

接下来,许多人都认为是一泻千里的“承”,直至结尾,不仅没有“转”,而且没有“合”。

其实,此诗的“转”,是“转”在颈联,“合”在尾联,只不过其“转”“合”的自然性让人几乎不容易发现,这就是作者创作手法的高超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