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六种结构方法(起承转合的奥秘)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诗词的起即发端;承即承上启下;转即意转;合即结尾。
)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
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
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颌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古风、长律篇幅较长。
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
每段都有起承转合。
词虽然是长短句。
但章法同样。
如果两片小令词,上片起、承。
下片写转、合。
换头也就是过片处犹为重要。
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冯延己的《归自瑶。
何处笛》,上片的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
是起句。
竹风檐雨寒窗滴。
是承句。
下片的离人数岁无消息。
是过片、是转句。
今白头、不眠特地重相忆。
是合句。
一:起笔。
起笔很重要,关系到全篇的入题。
关系到能否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从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起、暗起、和反起几种。
1:明起。
即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
如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
很明白、直接的切入主题。
2:暗起。
即笔不切意切题。
起笔虽直入本题,但字面上不表现出来。
只是暗寓题意。
如:刘禹锡《玄都关桃花》起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暗写桃花美丽而富有吸引力。
看花的人川流不息。
刘翰《立秋》起句:乳鸦啼散玉屏空。
用鸦暗寓秋凉季节的冷清和萧瑟。
3:反起。
先从题意的反面写起,然后再转正题。
如朱淑真《落花》起句。
不写落花的条件和场景,却写连理枝头花正开。
承句才写落花的原因。
明起、暗起、和反起。
常常采用的:一是平铺直叙、轻飘淡然的或明白如话的平起手法。
如金昌绪《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
王建《新嫁娘词》中的三日入厨下。
二是突然,出人意料的突起手法。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岳飞:怒发冲冠。
三是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的设问手法。
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崔颢的君家在何处?等等。
或明白,或暗寓,或反向切入主题,为作品发端。
古诗词常识例讲之七——起承转合

古诗词常识例讲之七——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
起:开头;承:承接上⽂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
泛指⽂章的做法,此处指近体诗的谋篇布局。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通俗地说,“起”就是找个话头,把想说的话,想抒的情引出来;“承”就是承接着话题继续说下去;“转”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制造⼀些波澜,为表达主题准备;“合”就是回到正题,总结升华。
如绝诗第⼀句为起,第⼆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律诗第⼀联为起,第⼆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
例解
东坡(宋)苏轼
⾬洗东坡⽉⾊清,——起:交待时、地、⼈、事、环境,奠定基调。
市⼈⾏尽野⼈⾏。
——承:续境,延续,深化,承上启下。
莫嫌荦确坡头路,——转:前⾯蓄势已⾜,别开⽣⾯,顿⽣波澜。
⾃爱铿然曳杖声。
——合:合出主旨,总结全诗,⾔情述理。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今上岳阳楼。
——起:叙事引起。
吴楚东南坼,乾坤⽇夜浮。
——承:承接写景。
亲朋⽆⼀字,⽼病有孤⾈。
——转:悲惨境遇。
戎马关⼭北,凭轩涕泗流。
——合:忧国之情。
敬请朋友补充或指正。
谈古代诗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

谈古代诗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谈古代诗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历代诗文作者在创作时总结出来的诗文结构方式之一,是诗文作者创作经验的体现,最早由元代范梓提出来的。
那么,什么叫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头。
“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甚至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
“合”就是诗文的结尾,即收合结尾,使诗歌的结构完整,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合)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总之,诗文中的“起承转合”,也就是如何开头,如何发展,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的结构问题。
下面选择几首诗歌(包括词、曲)予以说明。
首先,我们看看诗中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全诗“起”,写了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奠定基础。
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承”,它是承“成岭”、“成峰”而来的,是对观看效果不同的解释。
第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句是“转”,是诗人在上面的基础上而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虚写)。
最后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合”,既回答了上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也诗歌得到完整的收束。
下面再以王昌龄的《闺怨》为例,说说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体现。
全诗如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先“闺中少妇不知愁”,这是“起”,写出了“少妇”无忧无虑的感受。
接着的“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是“承”上句的“不知愁”而来。
这里,诗人写少妇相思之情,不是直接进入,而是迂回曲折,所以,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承接上一句而转“转合”,其中一个“忽”字,明确地表明了少妇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最后“悔教夫婿觅封侯”,是诗歌的“合”,是少妇“怨”的集中表现,其中的“悔”字很好地少妇“不知愁”而达到最后的“怨”情。
古诗结构技巧有哪些

古诗结构技巧有哪些1. 古诗的起承转合很重要啊!就像走路,得一步一步来。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这就是起,引起话题;“疑是地上霜”是承,进一步描述;“举头望明月”是转,引出新的方向;“低头思故乡”这就是合,完美收尾啦!难道你不觉得这样整首诗特别有韵味?2. 古诗里的对仗知道不?那可真是绝了!就如同两人整齐地跳舞一样。
像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得多工整呀,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技巧能让诗增色不少呢,你说是不是?3. 夸张的手法在古诗里也常见得很呐!就好像把东西一下子放大好多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把瀑布夸得多壮观呀,一下子就让人眼前一亮啦!你想想,要是没有这种夸张,那得多平淡呀?4. 比喻也是古诗的常用技巧哟!就好比给一个东西安上一个生动的标签。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多形象啊!你会不会也感叹诗人的这种巧妙比喻呢?5. 拟人能让古诗变得好有趣呀!仿佛那些东西都活了一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会流泪鸟会惊心,多么有意思,这让诗充满了趣味和情感,不是吗?6. 古诗还会用白描的手法呢!就像是简单直接地画一幅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么简洁却勾勒出那么清晰的画面,你不觉得很神奇吗?7. 还有动静结合呀!这就像动的和静的在跳舞。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出来是静,鸟惊飞鸣叫是动,搭配得多妙呀,你难道没有这种感觉吗?8. 以小见大也是古诗会用的哦!就像从一个小窗口看到大世界。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一枝红杏就能感受到满园春色,太绝啦!你能说这技巧不厉害?9. 古诗里也会有托物言志呢!就像是借一个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竹子来表现自己的坚韧不拔,多有深意呀!总之,古诗的结构技巧丰富多彩,让古诗变得魅力无穷啊!。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一、“起”定基调“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明起:起句直接点题。
《集灵台·其二》唐·张祜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这是一首通过描写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讽刺唐玄宗的昏庸。
首句开门见山,说虢国夫人得到皇帝的恩赐,次句写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三句转向对虢国夫人容貌的描写;末句“淡扫娥眉朝至尊”,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表现出她的受宠之深。
诗的语言含蓄,似褒实贬,讽刺深刻,入木三分。
暗起:就是在起句中,没有出现标题的字眼,而是通过事物的独特的特征,暗含题目的本意。
《咏石灰》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
陪起:就是先借其他事物,来引出本题。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从而暴露了皇帝对亲信宦官的厚待,以及宦官的可憎面目。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引出题目,此为陪起。
反起:即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唐·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此诗是作者为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首句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11种方法,实例解读,起承转合里的秘密

11种方法,实例解读,起承转合里的秘密起笔突兀法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
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
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
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
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
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
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上诗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
承笔衔接法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
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
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
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军中闻笛张巡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上诗第三四句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转笔呼应法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
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
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
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上诗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末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
合笔结束法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
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
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
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蜀先主庙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诗词的起承转合每首诗词为了表达明确的主题,就必须具备严密的结构。
结构章法不会一成不变,但对初学的人可以先熟悉起承转合这种形式。
起承转合可以把诗词的文字、内容、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格律诗中尤为突出。
“起”,就是开头。
即先说一件事引起这首诗,好的起头,能起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就是承接连贯。
顺着起句写,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要承接,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转”,就是转折。
表面是岔开话题,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实际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转的技巧较高,要着重练习。
“合”,就是整合总结。
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
下面举几个例说明:例一:唐李绅的五言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起:写农夫在田里劳作。
汗滴禾下土。
承:写农夫辛苦的程度。
谁知盘中餐,转: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
粒粒皆辛苦。
合:点明主题,劳动艰辛,果实不易。
(韵:仄上七麌)例二:南宋陆游七绝《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起:困居荒村不为己悲。
尚思为国戌轮台。
承: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原因.夜阑卧听风吹雨,转: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
铁马冰河入梦来。
合:梦中骑战马赴沙场,表达爱国情(韵:上平十哀)例三:唐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起:清明细雨景色。
路上行人欲断魂。
承:人在雨中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转:提出避雨消愁办法。
牧童遥指杏花村。
合: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
(韵:上平十二文,十三元)“起”的开头形式多样,如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等等,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自己的喜欢。
直入式,开门见山,如杜甫《闻官年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陈述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衬托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的六种结构方法(起承转合的奥秘)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
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
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再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再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
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6、卒章显志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
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了解诗歌的结构形式对分析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诗歌的结构形式不仅仅是这六种,但这六种是常见的,最具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