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起承转合上课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诗歌的起承转合”部分展开,涉及教材第四章“诗歌鉴赏”第二节“诗歌的结构与章法”。
具体内容包括:起承转合的定义与作用,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起承转合把握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起承转合的概念,掌握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起承转合的把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重点:起承转合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介绍起承转合的概念,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并以具体诗歌为例进行讲解。
a. 起:引出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b. 承:承接主题,展开具体描绘。
c. 转:转折情感,表达深刻意境。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进行鉴赏。
4. 例题讲解:针对一道高考真题进行讲解,分析起承转合在题目中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首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
七、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的概念及作用2. 诗歌鉴赏方法:起承转合3. 实践案例:一首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进行鉴赏。
答案:根据起承转合的步骤,详细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境等。
2. 拓展延伸: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
九、课后反思1. 学生对起承转合的概念是否理解到位?2. 学生在分析诗歌时,是否能熟练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起承转合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高考语文复习奠定基础。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包括:起承转合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学习起承转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古典诗歌的美,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及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并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作用,并通过例诗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自主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起承转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的概念与作用2. 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3. 例诗分析4. 课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并说明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登鹳雀楼》起承转合分析:起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落日的景象;承句:“黄河入海流”补充了落日的背景;转句:“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合句:“更上一层楼”实现了愿望,展现了壮阔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际分析诗歌时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鉴赏小组活动,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起承转合的概念,掌握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起承转合结构进行简单的古典诗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意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结合实际诗歌进行分析。
a. 起句:点明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b. 承句:对起句进行展开,承上启下。
c. 转句: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举例讲解: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详细讲解其起承转合结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起承转合结构,创作一首简单的古典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定义2. 起承转合作用3. 起承转合相互关系4. 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答案:a. 起句:描绘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奠定豪迈的情感基调。
b. 承句:展开对壮丽景象的描绘,承上启下。
c. 转句:通过“欲穷千里目”,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起承转合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应用,如散文、小说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起承转合的定义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结构之美,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诗歌的形式美”中的第一、二节,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的概念解析,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起承转合结构创作简单的诗歌,锻炼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结构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起承转合结构的定义、功能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让学生感受其结构美,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
2. 新课内容讲解:a. 起的概念及作用b. 承的衔接功能及意义c. 转的变化与对比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详细解析其起承转合结构,让学生在实际分析中加深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诗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2. 内容:a. 起:引入主题,奠定基础b. 承:衔接上下,过渡自然c. 转:变化对比,丰富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阐述其起承转合结构,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深入体会起承转合结构在诗歌创作中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尝试运用起承转合结构进行诗歌创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起承转合结构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详细解析其起承转合结构。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古诗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作业设计:分析一首古诗的起承转合结构,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第三单元“诗歌的起承转合”。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分析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学会运用起承转合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涉及的章节为第三章“古代诗歌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及作用。
2.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的分析与应用。
教学重点: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美。
2. 新课内容:(1)讲解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
(2)分析诗歌起承转合的实例,如《登鹳雀楼》。
3.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如《静夜思》的起承转合分析。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诗歌的起承转合。
(2)教师点评,指出学生分析中的不足之处。
六、板书设计1.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2. 内容:(1)起承转合的概念(2)起承转合的分析方法(3)起承转合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答案及解析:起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承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转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合句:却话巴山夜雨时解析:本诗通过起承转合的结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掌握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尝试运用起承转合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起承转合的概念及作用。
2. 教学目标中分析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的能力培养。
唐宋诗词鉴赏《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对唐宋诗词的阅读、鉴赏,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诗词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起承转合在诗词表达中的作用。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
3.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唐宋诗词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本案例中,我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唐宋诗词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探索古典诗歌的奥秘。
(四)总结归纳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在此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起承转合在唐宋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宋诗词,运用起承转合的分析方法,撰写一篇鉴赏短文。
(二)讲授新知
1.首先,我会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和作用,结合课本中的诗词实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起承转合,让学生了解这一结构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接下来,针对起承转合的四个部分,分别进行详细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起承转合在诗词中的运用。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优质课件

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这是诗歌创作基本框架。
我们教材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诗歌结构与技巧”。
详细内容将围绕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展开,分析其内涵和在诗歌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3. 通过对古典诗歌结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具体应用和作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一句著名古诗,引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主题——古典诗歌结构。
2. 新课导入:讲解起承转合概念,结合教材中例子进行分析。
(1)起:以一句引人入胜诗句作为开头,为全诗奠定基调。
(2)承:紧接着起诗句,进一步展开诗意。
(3)转:在承基础上,进行转折,使诗意更加丰富。
3. 例题讲解:以一首著名古诗为例,详细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诗歌,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定义及作用。
2. 例题解析:古诗起承转合结构。
3. 随堂练习:分析诗歌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一首诗歌,阐述其起承转合结构。
答案示例:《静夜思》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 课后拓展:尝试创作一首具有起承转合结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结构,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对起承转合运用,并进行指导和点评。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自己文学素养,为创作优秀诗歌奠定基础。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 课件25张

谢 谢 指 导
真题链接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 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起——点题)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承——承上写景)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转——转而写人)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合——收束全诗)
肆
巩 固 练 习
真题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唐代 ·王季友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问: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看他字字是真,却字字是画”,请结合此诗 颔联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小
肆
叁
贰
壹
结
“
“
“
“
传
尾
颈
颔
首
授
”
”
”
”
要
合
转
承
起
全
意
上
奠
诀
诗
连
下基贰洞 悉 Nhomakorabea 情ICIBA English for the majority of users to provide online translation, online dictionary, spoken English, English learning materials, Chinese dictionary, Kingsoft downloading services, is committed to provide you with quality authoritative online English service is 50 million English learne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 总结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起 承 转 合 总 关 情
综合练习: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 境,暗含作者对山村生活的赞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承”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层层深入。
(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承首联继续写秋景,但无边落木萧萧之 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 界更为阔大、旷远,(承上)为后面抒发老 病孤愁之情做了有力的铺垫。(启下)
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 一句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风光转为人事,归与下都扣住暝来写,山村生活 宁静而安详 。以动衬静,恬静安详。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岭色千重万重雨, 水调子,水调歌。 断弦收与泪痕深。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 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 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二) 重视“承”句 “承”起续境
麻雀 纪晓岚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咏鸡鸣(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北京卷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 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之处主要表现 在哪里?
点面的转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由古到今 由盛到衰 由人到物 由叙事到描写
(四) 定格“合”句 妙“合”主旨
东边一棵柳,
西边一棵柳。
南边一棵柳,
“起”的方 式: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
(1)明起---开门见山,当头棒喝;
(2)暗起---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起”的作用:
(1)点明题旨,总领全诗 (2)铺垫下文,渲染烘托;
(3)交代时间(令)、地点、人物、事件
(4) 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5)抒发情感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 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 句:“暗雨吹风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 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 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 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北边一棵柳。 纵然碧绦千万缕,
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合”的作用:
(1)呼应开头,圆合首尾; (2)对比前文 (3)总结全诗、 (4)揭示诗歌的主旨、卒章显志; (5)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 宕开一笔,离情写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 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 为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 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此题答案为: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 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006年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 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点扣标题,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为下文写景抒情作 铺垫,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 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聚散匆匆”一句, 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①“聚散匆匆”意为短暂相聚又匆匆离 别。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同在京城” 的聚,下启“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 散。 ③表达了作者离别的伤感之情。
表达方式的转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虚实的转折
咏 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写作对象的转折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扬抑的转折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紧扣诗歌的脉搏
——起承转合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起承转合的相关知识; 2、学会用起承转合来赏析诗歌。
“起”即起 头 “承”是承 接 “转”是转
悯农 (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起 承 转 合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一) 抓住“起”句 “起”定基调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 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 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 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 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三) 直击“转”句 “转”开生面
三、“转”开生面 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 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 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 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所以诗 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 句上做文章。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 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 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 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 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