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大师

合集下载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

暴力在电影中的四种表达:客观纪实、唯美写意(浪漫化、舞蹈化、写意化)、游戏娱乐(娱乐化、喜剧化)、变态恶心暴力电影发展史一、1930-1966 文雅而间接的暴力海斯法典二、1967-1979 直接而尖锐的暴力新好莱坞、香港新武侠电影、日本武士动作片三、1980-1990 复杂而多元的暴力徐克、吴宇森、林岭东、成龙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四、90年代至今昆汀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杀人”系列杜琪峰刘伟强北野武三池崇史冢本晋也吴宇森、北野武、昆汀同:1,内容上,偏爱犯罪题材,集中讲述黑帮、犯罪及警察的故事。

2,时间上,都成名于20世纪80/90年代,吴宇森1986《英雄本色》、北野武1989《一个极其凶暴的男人》、昆汀1992《水库狗》3,影响上,都引领着新一代的暴力美学潮流。

4,性质上,都属于商业片,但自主性较强,有自身艺术特性。

5,背景上,不是正规科班出身,对视听语言掌握或自学或底层实践开始,异于电影学院学生。

异:一、民族或时代的文化积淀:吴宇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侠义精神焦点始终是男性间肝胆想照的友谊伦理美学北野武:日本崇尚自然的唯美主义和血腥暴力菊与刀交织的悲哀的美快狠的暴力方式昆汀:消费、通俗文化时代解构权威娱乐化游戏精神感官刺激与形式愉悦北野武受本国导演(黑泽明、深作欣二、大岛渚)影响更多,有鲜明日本特色、吴宇森和昆汀更多杂糅中西方经典,吴宇森更多继承中发扬,昆汀却是在拼贴中解构。

二、大相径庭的叙事特征1,叙事视角均以全知视角,擅长以纵横捭阖的概括能力,灵活多变的讲述手段,丰富多彩的叙事层次,灵活自由的焦点转换,避免了作者的主观强加的可能。

①主人公确立●∙吴宇森主人公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孪生英雄为友情拼杀,为职责、尊严、荣誉而战极少涉及男女爱情与社会形势半神形象善恶有报结局平行交错的叙事风格。

●∙北野武永远只关注一个人的世界,围绕一个硬汉固定形象而存在。

绝无英雄化的造型和美丽,缺乏对胜利与男子汉气加以确认的表象。

吴宇森电影特点

吴宇森电影特点

电影特点他通常被称为“暴力美学大师”,实际上他的电影在暴力这层外衣下,着重的是描写人物之间的情谊,以及人与时代关系,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迷茫,但是最好还是积极的,他善于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像在他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白鸽”,“教堂”都是美好的象征。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

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导演那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世界观。

在这方面吴宇森的作品的表现无疑是相当突出的。

尽管他的所有作品都拥有强烈的商业片色彩,但与那种在商业行为中导演个人风格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相比,吴宇森的电影呈现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它的个人化色彩被渲染到了极限,吴宇森活脱脱就是个张扬的作者导演。

吴宇森于1948年出生于广东省,后随家人移居香港。

他的童年在生活的艰辛中一天天的捱过。

一家大小居无定所,父亲染上痨病,家里一贫如洗。

所幸在教会的帮助下,吴宇森才有机会读完中学。

吴宇森的青年时代始终处于暴力和信仰两种力量的纠葛当中,因而这两种力量在后来也成为他的作品的重心,他是一名基督徒,在他身上有着基督教和中国古代侠义精神的双重影响,这一点无疑造就了他的影片的最主要气质。

直到如今,具有古典侠士风范的杀手出现在教堂中的情景仍然是他的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

1971年吴宇森进入香港影业巨无霸——邵氏公司旗下,当时的香港电影正是新武侠电影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导演张彻是邵氏公司拍摄武侠电影的抗鼎人物。

吴宇森

吴宇森

向暴力美学教父 吴宇森致敬!
谢谢 观 赏
桑桑和小猫
名称:桑桑和小猫 导演:吴宇森 美术指导:叶锦添 演员:齐如意 赵梓存 蒋 雯丽 类型:现实 儿童 地区:内地 语言:国语 上映时间:2005
桑桑与小猫
剧情简介:女孩双双家境富有,父 母却终日争吵,双双精神面临崩溃, 将洋娃娃扔出车窗……洋娃娃被捡破 烂老头拾起,送给自己抚养的遗弃 女孩小猫,小猫视若珍宝。为给小 猫捡一支铅笔,老头被车撞死。一 日在十字街头,双双坐在车内,看 到卖花的小猫紧紧抱着破烂的洋娃 娃,此刻,双双正被绝望的母亲带 往水库欲走上绝路……
喋血双雄
中文名:喋血双雄 外文名:THE KILLER 出品公司:电影工作室 制片地区:中国香港 导 演:吴宇森 编 剧:吴宇森 制片人:徐克 类 型:动作,惊悚,剧情,犯罪 主 演:周润发,李修贤,叶倩文, 朱江 片 长:111 分钟 上映时间:1989年7月6日 /kan/movie/?id=1086 80&vfm=bdvtx&site=&url=http: ///ptv/vplay/1166717.htm l#frp=/v
92:55——95:55
英雄本色
中文名称:英雄本色夕阳之歌 英文名称:A Better Tomorrow 3 版本:国粤双语版 发行时间:1989年 电影导演:吴宇森 电影演员:周润发、梁家辉、梅艳 芳、石坚 、时任三郎 地区:香港 语言:普通话,粤语 类别:动作 片长:1:59:34 /kan/movie/?id=1776 6&vfm=bdvtx&site=&url=http:// /ptv/vplay/1557736.html# frp=/v 101:52——105代表作品: 《低俗小说》、《杀比尔》罗德里格斯(美国)

论昆汀电影的暴力美学特征

论昆汀电影的暴力美学特征

张倩汉语言2010211616从叙事方式看昆汀电影的暴力美学特征——以《杀死比尔》为例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作为暴力美学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创造出属于其独有的“暴力美学”风格色彩。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一个标志,从他第一步独立电影《落水狗》开始就体现出了独有的特征,影响其“暴力美学”风格的一大原因便是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从《落水狗》的圆形叙事方式开始,昆汀的每一部电影采取的都是有别于传统的叙事,他的叙事方式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更像是小说文本的风格。

据说昆汀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是按照影片的播放顺序来写的,而不是按照线性发展顺序写的,他希望用小说一样的结构,自由地组合电影里的人物和时间。

《杀死比尔》是昆汀风格有较大转变的一部电影,在延续其一贯“暴力美学”风格的同时,又有了很多变化,其中的一点便是不同于以往圆形叙事的叙事风格,这部影片采取的是一种断裂的故事结构,昆汀以这种叙事结构展现了他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暴力美学”风格。

《杀死比尔》讲述的是一个新娘复仇的故事,职业女杀手“黑蛇”在怀孕后准备脱离自己所属的暗杀组织,不料婚礼上,组织首领比尔带领组织其它成员进行了血腥屠杀,在医院昏睡四年后,“黑蛇”醒来,从而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

仅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个略显老套的复仇故事,但是昆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在肢解这个故事完整性的同时也使电影的审美特征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影片共有两部,共分了十章来讲述整个故事,第一部可以分为铜头蛇之死、血溅的新娘、奥兰的来源、从冲绳来的男人、蓝叶子房子的决战五个部分。

第二部则是对加州山蛇和响尾蛇以及比尔的复仇。

整部电影采取的是非线性叙事模式,整个故事结构是被打乱了的,而联系所有部分的线索则是新娘黑蛇和她的复仇行动。

影片一开始是新娘与铜头蛇的对决,当她死后,新娘在复仇名单上划掉了第二个人的名字,而第一的水蝮蛇奥兰的名字早已经被划掉了,这说明在这之前新娘早已展开了对奥兰的复仇。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分析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分析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文学院09级新闻一班张曼琳010609020 内容摘要:美国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动作设计、画面色彩以及音乐音响上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电影中暴力美学的魅力,所展现的艺术是那样的深刻和富有感染力,其暴力镜头与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观影需求,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暴力美学艺术风格诠释经典商业元素为什么许多电影热爱暴力?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追求刺激,吸引观众,但是如果除去这些商业因素,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到底是为何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在我们所熟知的电影中,暴力一般分为这几种类型,暴力是对现实的反应,呈现暴力是为了反抗暴力;暴力是人们必然承受的命运,呈现暴力是为了感受生命的困境;暴力是英雄主义的体现,呈现暴力是为了突出个人的人格魅力等。

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正是这些暴力在电影中的体现,从而产生了暴力美学。

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

暴力美学是个新词,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流行起来,最初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它主要是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在他多部电影中反复运用。

电影在昆汀的手中成为娱乐和刺激感官的游戏。

电影中技巧化的打斗场面、夸张的动作,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影片极端暴力和血腥,再加上昆汀设计的犀利对白和非同寻常的剪辑,会让人们有些喘不过气来。

说到了暴力美学不得不说的是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因为他给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了什么是东方美学,而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他把暴力美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影片《无耻混蛋》中当奥多命令同伙把德军的头皮割下来是,我已经明白了昆汀依然还是昆汀,他还是在用自己的风格来诠释电影,什么是暴力,要暴力我就一直暴力到底。

最后刺杀希特勒拿着机枪向他身上扫射时,虽然画面暴力但是这是无比的痛快。

奥多拿着手指头插进女明星中弹的伤口时,我的心都会感觉到疼痛。

浅谈吴宇森电影的美学特征.DOC

浅谈吴宇森电影的美学特征.DOC

浅谈吴宇森电影的美学特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门类,暴力与美学本是不同概念,吴氏电影右其明显的美学特征。

吴宇森导演的影片中视觉与听觉完美地融为-体,带给人震撼与优雅的视觉美感,也展示了吴的美学理想。

因其多拍现代枪战片而被赞誉为“暴力美学大师”。

吴宇森导演的电影是成功的,源于艺术家对电影的热爱和对电影语言的把握。

表现出人性的善与恶。

本文解读吴宇森电影所产生的视觉与听觉美感的因素,并分析其电影语言方面的运用特点。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吴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广州,4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现移居美国。

著名华裔电影导演。

吴小时候家庭贫困,到了读书年龄,家里无力交纳学费,幸而得到教会的帮助。

才使他念完小学。

这期间,基督教所宣扬的仁爱和牺牲精神,曾经对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自幼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刺客列传》、《两游记》等充满豪情侠义的小说,这些作品中的英雄豪情为他以后在他导演的影片中的情感世界奠定了基调。

吴的主要作品有香港片《喋血街头》(1990)、《英雄本色》(1986)、《英雄本色2》(1987)、《纵横四海》(1991)、《喋血双雄》(1989),美国片《终极标靶》、《断剑》、《变脸》(1997)、《碟中谍2》(2000)、《风语战士》等,在这些影片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吴氏影片惊心动魄的场面与主角具存侠义心肠的浪漫情怀组成的特殊美感!电影主要是运用画面、音响塑造银幕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门类,它的形式与内容因导演与演员的审美风格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的面目。

吴氏电影有其明显的美学特征。

因其多拍现代枪战片而被赞誉为“暴力美学大师”。

通过影片,也展示了吴的美学理想。

那么是什么让人们在多年前中国电影市场低迷的状态下像潮水般拥进影院去观赏《碟中谍2》呢?1986年拍摄的脍炙人口的《英雄本色》,直到今日还被称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人们喜爱看吴宇森与周润发合作的影片,自有它的道理吧。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孙佳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暴力和美这两个词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艺术却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汇结合在一起,继而形成以新的美学风格——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其实际意义上并非是严格的美学,它是一种很广泛的、泛审美的概念。

关键词:电影;暴力美学;昆汀·塔伦蒂诺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却成熟于香港,在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中,这种美学最先开始于电影艺术中,因为这种概念是在美学理论和电影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混合再生而成的概念。

它是导演在电影中把一些打斗场面、枪战搏斗等一些场面仪式化、形式化和符号化,在形式上更多的强调着暴力动作的美感,进而使观众忽略和弱化若暴力所产生的出来的道德判断和社会功能。

暴力美学通常在电影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美的形式,在经过形式化和社会化的改变过程中,逐渐软化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暴力行为的攻击性,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在拍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色彩转变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程度将其仪式化,或通过角色关系及背景的设定将施暴者处于正义的一面等一系列的设定,让观众能够安心的接受影片中的暴力行为,放下在现实中的沉重的暴力包袱;另一种是直接表现的暴力,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运用镜头直接将血腥的暴力行为表现出来,追求者感官层面上的刺激,虽然说这样的表现形式是为了使暴力具有更真实的感觉,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容易引起观众引起不适,进而产生对影片的抵制感。

因此在电影中暴力的美往往是通过符号化、形式化的改变继而产生的对于在暴力上形成的美感,在暴力美学的影片中,如果影片中的暴力完全的消失,我们就有可能会失去对社会意义和道德枷锁,因此想要将暴力一直存在于影片之中,暴力和美就一定要同时存在。

暴力美学一直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电影风格存在于影片中,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环境不同,都会导致各个导演的风格不同,通常来说暴力美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种方面:一方面是在暴力表现中发掘和探索着其中的娱乐性和浪漫性,在许多的影片中导演运用着快速剪辑,既增强了暴力的即视感受,全面展现暴力,加快影片的节奏感,又用着快节奏的音乐展现着紧张、刺激的暴力场面,却降低了影片中的血腥暴力行为给予观众带来的不适感。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暴力美学的多维诠释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暴力美学的多维诠释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暴力美学的多维诠释作者:任雪花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14期昆汀·塔伦蒂诺是20世纪90年代带领美国独立电影异军突起的一位标志性导演。

昆汀·塔伦蒂诺对电影技巧的把握游刃有余,擅长调动观众情绪;其无论是从镜头运用、场面调度、叙事特色还是配乐上都极具个人特色。

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少而精,暴力镜头充满想象,在电影创作风格上的大胆以及对暴力美学的追求,推动了电影在商业和艺术层面上的发展,其非线性叙事更是被许多人士争相效仿。

昆汀·塔伦蒂诺以一部《落水狗》在影坛初露锋芒,又凭借《杀死比尔》赢得无数粉丝的追捧。

人们提起他便会想到“暴力美学”,如果说《低俗小说》是其电影创作艺术建树的标尺,那《被解救的姜戈》则是对其暴力美学诠释的极致。

一、独特的“暴力美学”特征“暴力美学”的出现与我国香港发展起来的电影类型有关,在美国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代表。

昆汀·塔伦蒂诺的影片展现出戏谑性的后现代风格,通过荒诞、黑色幽默等将“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

昆汀·塔伦蒂诺对暴力镜头的表现具有纯粹性,并非仅是对暴力的宣扬,他擅长调动观众情绪,以一种暴力美学划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同时又为观众带来视听觉层面上的享受。

(一)暴力意义的消解战斗场景、侦探谋杀案、武侠打斗等都是电影暴力画面的范畴。

电影中的暴力行为具有道德意义,观众可以对这种行为作出道德层面的评价和判断,现实生活中歹徒的行凶行为可以直接从法律层面、道德认知、舆论关注等来给予否定评价,但在电影中对于施暴者的认知则会受到导演设计安排的影响,当影片对施暴者的关怀更多一点时,观众会增加对其暴力行为的理解。

同理,对被害者受害过程和程度减少表现,也会让观众在暴力戏份中居于较为公正的立场。

就像在一些武侠片中,正反角色的对立冲突以互相施加暴力进行表现,双方的暴力程度基本一致,观众在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思考就会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暴力美学大师”的作品——《变脸》(上)
(2007-07-22 17:10:27)
欣赏“暴力美学大师”的作品
————罂粟般的暴力芬芳《变脸》(上)
之所以选择看《变脸》主要是因为里面有我比较喜欢的尼古拉斯-凯奇。

本来只想把它当一般的警匪片来看,没想到,看上之后才发现这的确是一部非常精彩且经典的好片子,更没有想到,这部片子的导演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吴宇森。

吴宇森通常被称为“暴力美学大师”,实际上他的电影在暴力这层外衣下,着重的是描写人物之间的情谊,以及人与时代关系,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迷茫,但是最好还是积极的,他善于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像在他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白鸽”,”教堂”都是美好的象征。

吴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广州,1951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由于父亲患病不能
工作,由母亲负担养家的重担,生活十分清苦。

中学刚毕业时父亲就去世了,全赖母亲在工地抬石子负担家计,他也只能打消了去台湾学建筑或是美术的升学梦。

此时吴宇森就读于一家教会学校,精读了许多神学、历史学、哲学、美术学著作。

吴宇森中学时代经常从课堂上溜出来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他最喜欢的是好莱坞的黑帮片,西部片以及黄金时期的歌舞片。

这些电影的共同点是画面都充满了动感。

吴宇森最崇拜的导演是法国暴力导演皮埃尔·迈尔维勒,此人的作品在暴力中透着浓郁的人情味。

但对吴宇森影响最大的人却是拍过《野人帮》的山姆·派金帕,可以说,吴宇森电影中对慢镜的运用以及让角色在圣歌中进行搏命激战的处理方式都是山姆电影语言的发扬光大。

1971年,吴宇森到邵氏影业公司跟随当时最著名的动作片导演张彻拍片。

张彻的作品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中横行无阻,吴宇森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专业技巧,用吴宇森的话说,“把张彻电影中的刀换成枪,那么就会很象我的《英雄本色》了。

”在张彻身边两年后,吴宇森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过客》。

此片的武术指导就是今日香港影坛的大哥成龙,当时两人都是影坛小辈,所以《过客》也没有产生什么反响。

之后他到嘉禾担任导演长达十年(1973-1983)。

在这十年间他拍了许多完全讨好市场的喜剧,1973年他导演了《铁汉柔情》,之后他又拍了不少的低成本的电影,如《女子跆拳群英会》(1976)、《帝女花》(1976)、《少林门》(1976)等,后他又执导了《发钱寒》(1977)、《大煞星与小妹头》(1978)、《哈啰夜归人》(1978)、《豪侠》(1979)、《滑稽时代》(1980)、《八彩林亚珍》(1982)等喜剧电影。

这段时期被他自己称作“喜剧的十年”。

1983年他从嘉禾到新艺城后,事业沉入谷底,被外放到台湾沉潜了将近三年。

然而他也因祸得福在台湾交了许多好朋友,也见识到台湾演艺圈中迥异于香港的浓郁的人情味。

在1985年《笑匠》票房惨败后他只身回到香港,加入了徐克的“电影工作室”。

在70年代末,他曾受聘于中国电影工作室做制片助理和剧本检查员。

在这期间美国的新生代导演萨姆·佩金法和斯坦利·库伯力克给了他很多灵感,他们作品中的暴力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八十年代中期,吴宇森的电影生涯停滞不前。

1986年在徐克的帮助下,成功执导了《英雄本色》,该片奠定了吴宇
森的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以至后来的《英雄本色2》(1987)和《喋血双雄》(1989)都沿袭了这一风格。

《英雄本色》不仅是吴宇森的人生转折点,也是香港电影的一座丰碑。

在创作此片时,吴宇森豪气必现,多年来在影坛积郁已久的失意与报复尽透每一个画面,其精细的分流与流畅如歌的剪接在今天看来仍无可挑剔。

这部大场面、高质量的作品震撼了所有观众和影人。

这部片子还为香港电影发现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徐克、程晓东、潘恒生、张国荣以及当年同样失意影坛,被称做“票房毒药”的周润发。

吴宇森是进行了一次赌博,然而他赢了,一群失意、蛰伏的男人征服了命运,相互迸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
1989年的《喋血双雄》也许是吴宇森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至今,吴宇森还没有哪部作品超越此片所创造出的意境: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动摇的做人原则。

吴宇森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令人为之倾倒。

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决战,可以代表暴力美学的精髓:烛光中映出的圣母像,背景中掠过的白鸽,一对最不应成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执行着自己心目中的正义。

正象吴宇森所说:“这是我最想用镜头来表达出的东西,哲学式的电影,骑士般的主角,也表达了我心中的理想。


《喋血双雄》后,吴宇森因意见不合脱离了徐克的“电影工作室”,自组公司拍摄了《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等动作片。

1993年环球电影公司投资请吴宇森执导尚格云顿主演的《终极标靶》。

虽然《终极标靶》推出后洛杉矶时报把吴宇森做为头版人物,影片拷贝卖了1600个,但这是一部变了味的吴宇森电影。

影片中虽然也有圣歌中飞舞的白鸽,但却少了那份一贯的诗意,它更象一部尚格云顿的动作片。

事实上,吴宇森电影中的武打戏在香港导演中连中等都算不上,所以当影片面世后为了适应尚格云顿的影迷,环球公司又派一名“资深动作片剪接专家”对影片进行了重新剪接。

因此我们今天所
看到的《终极标靶》并不是真正的吴宇森电影。

1996年,他接手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断箭》。

《断箭》最吸引人的就是饰演奸角的约翰·特拉沃尔塔模仿周润发的每一个动作,从玩世不恭的笑容到吸烟姿势,都极具神韵。

同时,吴宇森设计的动作戏和各种细节令人应接不暇。

本片是吴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国电影的套路大展拳脚,此时他已真正把握了好莱坞动作片的命脉。

1997年的《变脸》是吴宇森电影事业的另一个高峰。

吴宇森在片中找到了东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种“人道精神”和“家庭观念”,并着重刻画了女性角色的刚强和温柔,这一点百分之百地受到了女性观众的认可,许多从不看动作片的女观众亦着迷于这部电影。

与以往处理人物的风格一样,该片的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