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擅长画竹的画家
画竹圣手「柳子谷」,他画的竹,潇洒出尘,萧萧有声

画竹圣手「柳子谷」,他画的竹,潇洒出尘,萧萧有声
柳子谷,名习斌,号怀玉山人,堂号双翔阁,1901生于江西玉山县。
自幼酷绘画,15岁便以工书善画闻名乡里。
他画的竹,潇洒出尘,萧萧有声。
兼擅山水、人物、花卉,尤精兰竹。
被誉为“竹圣”、“板桥第二”;从二十年代画竹,一直画到八十年代。
六十年的创作,柳子谷视竹为品格的象征,并且将画竹当作一种人生境界去追求。
与徐悲鸿、张书旗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代表作品《雪中从军图》、《后湖印象》。
其中,和满键合作长达27米的史诗巨制《抗美援朝战争画卷》,其精炒的描绘出了雄伟的历史画面,是中国现代画坛上堪称是绝无仅有的杰作。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转)明清竹雕名人录:殷永清、沈兼、吴之璠(鲁珍、东海道人)、封锡爵、封始镐、周笠、李希乔、王之羽、蔡时敏、徐枢、周澄、王永芳(王若芳)、封锡璋、封始歧、王鉴、时其泰、时澄之、邓孚嘉(用吉)、贺其吉、守六、徐裕基、王屺、王易、陈立(雪立)、朱文右、封锡璋、周颖、竹友、浦灿、时学庭、潘西凤(老桐、老同、南羽)、王质、时大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时天行、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谷、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少溪、时珏、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庄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得三、封鼎、周春雨、吴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堂、江潭、周之礼、吴福骥、曹皇池、王素川、安峨源、顾玉(宗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杨谦、韩小山、王乃恭、杨秉桂、孙三锡、张涛、吴延康、蒯增、严煜、程文在、蔡辛、陈春熙、袁馨、赵学海、封品官、邓汾、方洁、马根仙、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姚汝琨、陶计椿、谭松坡、陈筠、佛作舟、王纪堂、封三元官、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辛、王云(王石芹)、徐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周锷、乔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喻文、邹海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台、蒋仁、奚冈、徐三庚、钱松、方洁、胡有声、胡镂、释达受、张克谋、吴之满、宏谷山人、金西厓(近代)、郭凤梁、友如、杏坪、友佩、朱海三(三仙)、沙神芝、封岐、张希黄、吴焕文、李效金、金林、徐素白(近代)、水泉、吴之、范遥青(当代)、溪堂、邓石如、唐文炳(尉如)、王勋(近代)、杜世绶(紫佩)、徐枢(字宗岐、号云樵)、谭维德、王杰人、傅少英、张志鱼、马风昌、龚玉璋、潘行庸、金绍堂、金绍坊、张步青、严煜、子昌、朱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王筠书、清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生、赵琪、黄学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款、玉山款、笏印款、程庭鹭、子松、石庄、何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子祥款、少谷款、时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刘韩抒、秦川刻、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贺恩、梁九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稚美、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王原祁、白药、黄勇、南山居士、李文、老桔、濮仲谦、吴林水制、巢鸣盛、何绍基、宋钰、柯世仁、赵之谦、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邓方樵。
书法家郑燮的故事

书法家郑燮的故事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墨竹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亦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文学家。
书家故事:郑板桥画扇相传,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
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
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
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
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
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
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雅诗送梁上君子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
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
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
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
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心想:不偷也罢。
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
扬州八怪以画竹闻名的是哪一位 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

扬州八怪以画竹闻名的是哪一位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扬州八怪所指何人“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
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
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
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
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职业而已,不能说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燮(郑板桥)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
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
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
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
中国历代名家画竹经典作品大全

中国历代名家画⽵经典作品⼤全⽵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
在中国画中,⽵画有两种⽅式:⼀为设⾊⽵⼦,属花鸟画;⼀为墨⽵画,以墨⽵为主,四君⼦画中的⽵画为墨⽵画,是典型的⽂⼈画。
唐代画⽵已为独⽴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的名家如箫悦。
他⼯于画⽵,⼀⾊⽽有雅趣。
这⾥的“⼀⾊”可能是纯⽤青⾊或绿⾊,⽽⾮墨⽵画的⿊⾊,但已开始对⽵进⾏艺术抽象化,是⼯笔设⾊⽵画⾛向墨⽵画的关键的⼀步。
萧悦很珍重⾃⼰的艺术,有⼈求他只画⼀竿⼀枝,求了⼀年还未求到。
有⼀次,他却画了⼗五竿⽵,送给诗⼈⽩居易。
⽩居易感谢他的厚意,也赞叹他的艺术,写下了上述的《画⽵歌》。
中国历代名家画⽵经典作品精⼼挑选62名历代名家约250幅经典优秀作品,按各朝代编排。
各朝代名家的先后顺序排列采⽤⽆规则任意编排。
由于篇幅关系,还有许多名家尚未收集⼊内,考慮以后再编写续集。
特此说明唐代名家画⽵经典作品1、箫悦萧悦(⽣卒年不详),兰陵(今⼭东苍⼭县兰陵镇)⼈。
唐代中期著名的画家。
萧悦以画⽵著称。
其所画⽵,以写实为主,并且笔随意⽣。
尽管萧悦之前也有不少⼈画⽵,但是多把⽵⼦作为画中⼈物的陪衬,并没有作为独⽴题材,且在艺术特⾊上还略显粗浅。
在萧悦⽣活的唐代,⾊⽵和墨⽵逐渐开始从画的配⾓中独⽴出来,⽽萧悦本⼈也是较早以专门画⽵出名的⼤家。
宋代的书法家⽶芾在评价唐⼈画⽵的艺术特⾊时,说:“唐有萧悦,画⽵深得⽵之⽣意。
”对萧悦的技艺⽔平充满了推崇。
⽽与萧悦同时代的诗⼈⽩居易,更是盛赞萧悦画⽵的技艺“举世⽆伦”。
五代后蜀名家画⽵经典作品1、黄筌黄筌(约903年—965年),字要叔,成都(今四川成都)⼈。
曾随唐末⼊蜀的著名画家刁光胤学画,⼜吸收⼭⽔画家李昇,⼈物龙⽔画家孙位之长,结果“全该六法,远过三师”他擅长花⽵翎⽑,也能画佛道,⼈物,⼭⽔,是⼀位技艺全⾯的画家。
早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膝昌苑,兼⼯⼈物、⼭⽔、墨⽵。
⼭⽔松⽯学李升,⼈物龙⽔学孙位,鹤师薛稷,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成⼀派。
历代名家竹画赏析

历代名家竹画赏析北宋文同墨竹图立轴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
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
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
传派即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传世作品有《墨竹图》。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以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浓淡相宜,灵气顿显。
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
北宋赵昌竹虫图立轴绢本设色纵99.4厘米横54.2厘米(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图画幽篁疏影,双钩填彩,以色之而飞,又绘天牛、螽蜥,无不刻画入微,瓜赞,相阿弥题签,天室和尚题跋。
浓淡来显叶之向背、竿之盘曲。
枝叶饱满,叶果实又仿效徐崇嗣的“没骨”画法。
设姿态多样。
另有花卉野瓜、蝴蝶蜻蜓萦绕,色浓丽而又不隐墨骨。
元顾安风雨竹图卷纸本墨笔纵25.1厘米横18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画家暮年墨竹名作。
以浓淡墨笔画大叶竹两竿,枝干斜覆,竹叶下垂,表现了风雨中竹子的枝叶挂满雨水、纵横披离、摇曳多姿的自然形态。
用笔潇洒苍润,墨气浓重,严谨自然,劲挺有骨,悉尽笔墨之能事,清润之气扑人眉睫。
元王蒙竹石图立轴纸本墨笔纵77.2厘米横27厘米苏州博物馆藏王蒙,生年不详,卒于1385年,字叔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烦外孙。
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
明洪武初年出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牵连,死于狱中。
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师法董巨、赵孟烦而有发展变化,自具风格,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画风对明清山水画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传世作品有《林泉清集图》《春山读书图》《丹山瀛海图》《竹石图》等。
图绘丛竹和坡石,竹子枝叶疏落,坡石皴笔短促而苍劲。
疏竹布于左上方,坡石居下,中间的空白处以楷书诗题相连,起到了贯穿气息、参与构图的作用,体现出元代文人画所强调的诗书画相结合的形式。
此图为王蒙传世作品中较早的一件。
元吴镇墨竹谱册页纸本墨笔纵53厘米横68.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谱》共计二十四开,是吴镇画竹的代表作。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提起郑板桥,大家不陌生吧。
他本名叫郑燮,板桥是他的号,平日里大家都习惯叫他“板桥先生”。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看着这一串名号,不由感慨,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吧。
考上进士后,他又到范县、潍县当了县令,实力演绎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他还是“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并非特指八位画家,而是指清代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个艺术家群体。
之所以说“怪”,主要指这一群体特立独行,革新求变,张扬个性,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郑板桥的诗、书、画,人称“三绝”,可见他的业务能力很强。
平日里,他最常画竹子、兰花和石头,其中尤以画竹子时间最长、成就最高、名声最盛,这也让他从“扬州八怪”中C位出道。
大家可能好奇,郑板桥为什么这么爱画竹?他画的竹子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他笔下的竹子,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清代郑板桥《竹石图》纸本水墨01 今天,你画竹了吗?郑板桥一生爱竹,爱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能说,见过爱竹的,没见过这么爱竹的。
先来看看他写的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意思是,自己四十年来天天画竹,日思夜想的都是竹子啊,可见他对竹子用情至深。
在他看来,小小一根竹子,也内有乾坤。
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画竹时的心境: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纸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在这里,他把竹子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指画家看到的竹子,“胸中之竹”指画家构思的竹子,而“手中之竹”则指画家笔下的竹子。
画家看到自然之竹的千姿百态,心生感怀,就这样形成了眼中之竹;之后经由主观的构思与艺术的加工,再融入内在的情思,产生了胸中之竹;最后通过笔墨功夫呈现于纸上,手中之竹就这样诞生。
从自然之竹到眼中之竹,再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恰好对应了中国画创作从观察到构思再到呈现的完整过程。
画竹名家谈画竹(之七)

画竹名家谈画竹(之七)江南一竹徐渊明:大凡画过墨竹的,恐怕没有不临摩不学习板桥竹的。
板桥竹在上千年的竹画史中独具一格,名冠众家,圈内圈外几乎没有不知道板桥竹之画名的!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在绘画实践中,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板桥自谓画竹多於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板桥写竹,独创写意,颇具趣味,风格劲峭,画面充满了“真气、真趣、真意”,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的竹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文人士子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网友一笔:板桥之竹以书法入画法,清瘦劲挺,如柳公权之书。
写出了竹之高洁挺拔和坚韧,也融入了作者的对画理和社会生活的情感,在历代画竹大家中独具一格。
不过如果是和吴镇、吴昌硕等相比在境界上略输一筹。
网友飞白写竹:一笔兄的观点代表了一方面一些人角度不同的看法,略输二字说的是笔墨的境界, 但是但是但是,境界更应看重画中人格的境界,板桥竹就是板桥人,清瘦劲挺的个性无论从哪方面看,即便是笔墨角度,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独树一帜而不可说略输一筹. 关于画理,如果历史地看就复杂了许多,少时曾苦究过艺术哲学,结果痛苦地得出个人的结论:艺术门类之别终有一天会消亡,毛笔作为过去和现在习惯的文脉的存在,最后还是不是艺术家拿来比划的不合群的唯一工具呢,题目太大,真难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擅长画竹的历史名家
在中国画的历史中,有很多的画竹名家,下面我们逐一来认识:
文同(1018——1079),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
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
皇佑进,知洋洲。
元丰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到任而卒,但人亦称文湖州。
善诗文,工书、画。
享年六十二,着有《丹渊集》。
其画竹为学者所宗,谓为“湖州派”。
擅画墨竹,对后世影响极大。
文同《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
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
此图为高克恭传世的唯一一件画竹作品,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高克恭《雨竹》
赵孟頫,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
在花鸟画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二体,兼工带写,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
管道升,赵孟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
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
传世墨迹不多见。
管道升画竹在元代颇负盛名,其特点是: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一笔完成,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
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进北京)人。
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
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出使过交趾(今越南),
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
此图的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瓒(1301——1374),“元四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
此画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笔法雄阔,神气俱全。
???吴镇(1280——1354),
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
嘉兴人,家贫,杜门隐居,性孤僻,不满元朝统治,从不以画媚世。
除山水画外,吴镇兼善山摸竹石。
喜用秃笔重墨,气势豪迈。
该册的题句印记,系统记述了他写竹的经验和创作理论。
吴镇
的画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人。
他以画竹著名,亦善作墨花。
墨竹师文同,而能自创新意。
他常以书法用笔写竹石,书画结合,运用自如。
王绂(1362—1416),善画竹,他笔下的竹潇洒简练,意态飞扬,很有文人画的清幽之境。
王绂画竹虽承前人文同、吴镇墨竹画遗风,但笔墨韵味更具文人情怀,当时被称为画竹的“国朝第一手”。
此画为元以后的新创风格。
夏昶(1388——1470),迄今为止,中国画历史上画竹最好的画家,明代人,字仲昭,号自在居士,江苏昆山人。
他绘画讲究法度,结构严谨,起笔收笔
均以楷书入画,画竹几乎不见复笔。
郑燮《兰竹图》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中国元代画家。
清河书画舫作名士安。
字彦敬,号房山道人,大都(今北京)房山人。
曾任刑部主事、大名路总管、太中大夫。
擅山水、墨竹,尤精云山。
山水师法米芾父子,后参以董源、巨然、李成等人画法,形成笔墨凝重苍浑,淋
漓酣畅的独特风格。
墨竹师法王庭筠,并结合赵孟頫、李等画竹名家之长,笔
法凝练,墨气清润,颇得竹之亭亭玉立的萧爽姿态。
合诸家之长,自成一格,被推崇为“当代第一”。
有《云横秀岭图》、《春山晴霭图》、《春云晓霭图》、《墨竹坡石图》等传世。
李衍(公元1254-1330年),字仲贤,号息齐道人。
蓟丘(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吏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光禄大夫。
座后追封“蓟国公”为元代画竹名家,初学王庭筠,后师法文同。
著有《竹谱详绿》一书。
徐熙(活动于10世纪),锺陵(今江西南昌)人。
世仕南唐(937-975),为江南名族。
善写生,凡花竹、林木、蔬果、禽虫之类,长于落墨法,与黄筌画风并称"徐黄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