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菌种的管理和保藏

合集下载

菌种保藏室管理制度

菌种保藏室管理制度

菌种保藏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菌种保藏室的管理,确保菌种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提高菌种的保存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菌种保藏室是指一个专门用于菌种资源的保存、管理和利用的实验室。

第三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菌种保藏室的实验室及工作人员。

第四条菌种保藏室的管理原则是" 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藏严谨、使用安全”。

第五条所有菌种的管理必须符合《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章菌种保藏室的设立第六条菌种保藏室设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室应符合微生物实验室的相关要求。

第七条菌种保藏室应设有专门负责菌种管理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菌种保藏、更新、记录等工作。

第八条菌种保藏室应设有专门的存储设施,保障菌种的安全保存。

第九条菌种保藏室的设立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注册。

第三章菌种的采集、保藏及更新第十条采集新的菌种来源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

第十一条采集的菌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用适当的方法保存,保证菌种的纯净性和活力。

第十二条菌种的保藏要有完善的记录,包括菌种来源、采集时间、保存方法等。

第十三条菌种的更新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第十四条菌种的更新要在菌种信息系统中记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第四章菌种的使用与管理第十五条使用菌种前必须经过专门人员的审批,确保使用目的明确,操作规范。

第十六条使用菌种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第十七条使用菌种后必须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第十八条菌种使用后必须及时进行记录,保持菌种的流转记录清晰。

第十九条菌种使用完毕后必须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第五章菌种保藏室的安全管理第二十条菌种保藏室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协调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菌种保藏室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菌种的安全保存。

第二十二条菌种保藏室必须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菌种保藏管理制度

菌种保藏管理制度

菌种保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菌种保藏管理,提高菌种资源的利用率和保藏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菌种保藏单位的管理和操作。

第三条菌种保藏管理应遵循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保障菌种资源的合法、安全、有效性。

第四条菌种保藏管理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原则。

第二章菌种保藏管理制度要求第五条菌种保藏单位应有合格的菌种保藏人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六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具备完善的菌种保藏设施和设备,满足菌种的质量保护和管理需求。

第七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制定菌种保藏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菌种资源的申请、保藏、使用和监管流程。

第八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对菌种资源进行准确、完整地记录和管理。

第九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定期组织对菌种资源进行检测和鉴定,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第十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加强安全管理,确保菌种资源的安全使用和保护。

第十一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建立菌种资源的追溯机制,对菌种资源的来源和去向进行记录和跟踪。

第三章菌种保藏管理流程第十二条菌种保藏单位应依法收集菌种资源,并进行鉴定和分类。

第十三条菌种保藏单位应按照规定对菌种资源进行保存和保藏,确保其质量和活力。

第十四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制定菌种资源的使用管理规定,明确使用范围和条件。

第十五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建立菌种资源的定期更新机制,确保菌种资源的新鲜和多样性。

第十六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建立菌种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菌种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第四章菌种保藏管理监督第十七条有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菌种保藏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菌种资源管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第十八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定期对菌种资源进行抽查和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九条菌种保藏单位应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十条对违反菌种保藏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和通报。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正式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菌种保藏管理部门所有。

菌种的管理和保藏

菌种的管理和保藏

整理课件
液体冷冻保藏法
制备方法 1%蛋白胨 、甘油 ,灭菌,接种、培养18-24小时.
保存条件 -80℃可保存数年.
整理课件
菌种的传代和使用
工作菌种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1代 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任何亚培养的形式均被认为是转种或传 代一次。
整理课件
基本操作技术
细菌的接种、分离和培养 接种: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接种到培养基上的一种操作技术。
信息。
整理课件
2015版-指导原则
菌种的鉴定
纯菌的分离 微生物的表型 表型微生物鉴定 通过长时间培养对微生物细胞的恢复、增殖是有限的,如有些环境中的微生 物在普通微生物增殖培养基不能恢复。此外,分离出的受损的培养物可能不 能完整表达其表型属性。 基因型微生物鉴定
整理课件
菌种的鉴定
微生物分类中使用的表型特征
整理课件
菌种的保藏
低温、干燥、缺氧、缺乏营养等环境条件都可以抑制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繁殖, 因此低温、干燥和真空是菌种保藏的重要手段。
整理课件
菌种的保藏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月或每周一次转种的工作菌株。 冷冻菌株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不得重新冷冻或再 次使用。
工作菌株不可代替标准菌株,标准菌株的商业衍生物仅可用 作
培养时间( h ) 18~24
2~3天
5~7天,或直到获得 丰富的孢子
整理课件
菌液制备用稀释液—2015修定内容
修订前 0.9%氯化钠溶液
修订后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0.9%无菌氯化钠溶液。
整理课件
菌液贮存—2015修定内容
修订前
修订后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 用。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完整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完整

菌种管理制度1、目的建立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购买、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定义标准菌株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4、职责4.1部门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4.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5、规程5.1菌种的申购部门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年度购买计划(包括临时检验需要),填写申购流程,经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控制传代代数。

5.2菌种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部门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标准菌株库存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并将其暂贮存于4~8℃冰箱中,在一周内必须完成转种。

5.3菌种的保存5.3.1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4~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每个月转种一次;酵母菌及芽胞:3~6个月转种一次;丝状真菌每年转种一次。

5菌种的管理和保藏

5菌种的管理和保藏

2024/7/3
7
低温、干燥、缺氧、缺乏营养等环境条件都可 以抑制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繁殖,因此低温、 干燥和真空是菌种保藏的重要手段。 标准储备菌株经纯度和特性确认后保存时,可 将培养物等份悬浮于抗冷冻的培养基中,并分 装于小瓶中,建议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液氮储存, 超低温冷冻(低于-70℃)等方法保存。
2024/7/3
19
⑵创造适宜的培养条件 ⑶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传代 ⑷采用有效的保藏方法
2024/7/3
20
定期检查
主要检查项目 菌落形态、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菌体形
态、生化特性及血清学检查。
2024/7/3
21
菌种的复壮 使衰退的菌种重新恢复原来的优良特性的 过 程验室主要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
2024/7/3
11
⑴ 挑选特征典型的纯菌菌落。 ⑵确定保藏的合适菌体。 ⑶选择最适宜的方法保藏。 ⑷定期对保藏的菌种进行检查。
2024/7/3
12
二、菌种的传代和使用
工作菌种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代, (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防止 过度的传代造成菌种变异。
1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任 何亚培养的形式均被认为是转种或传代一次。必要 时,实验室应对工作菌株的特性和纯度进行确认。
2024/7/3
2
菌种的来源
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试验菌应来自认 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的标准菌株, 或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商 业派生菌株。
2024/7/3
3
菌种保藏的中心任务
⒈广泛收集各种有用的微生物菌种。 ⒉选择最适宜的保藏方法。 ⒊研究、检验、交换和使用。
2024/7/3
4

菌种的保藏方法

菌种的保藏方法

菌种的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菌种保藏的目的是保存菌种的遗传信息、保持菌种的稳定性和纯度,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保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

1. 冻干法冻干法是一种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干管吸取菌液。

将冻干管放入液氮中,冷冻至-80℃,待冻干后,将管子密封,保存在-80℃的冰箱中。

冻干菌株可以保存多年,但是需要注意菌株的密封性和保存温度。

2. 静态液氮法静态液氮法是一种高效、长期保存菌株的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存管吸取菌液。

将菌液加入等量的甘油(最终甘油浓度为20%),混合均匀后分装到冻存管中。

将冻存管放入液氮中,冷冻至-196℃,保存在液氮罐中。

静态液氮保存的菌株可以保存数十年,但是需要注意菌株的密封性和保存温度。

3. 冷藏法冷藏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菌株保存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存管吸取菌液。

将冻存管放入4℃的冰箱中保存。

冷藏法保存的菌株可以保存数个月,但是需要注意菌株的密封性和保存温度。

4. 活体保存法活体保存法是一种将菌株保存在活体状态下的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存管吸取菌液。

将菌液加入等量的甘油(最终甘油浓度为20%),混合均匀后分装到冻存管中。

将冻存管放入冰箱中,温度为4℃-8℃。

活体保存法可以保存数个月,但是需要注意菌株的密封性和保存温度。

5. 长期培养法长期培养法是一种将菌株保存在活体状态下的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存管吸取菌液。

将菌液加入等量的甘油(最终甘油浓度为20%),混合均匀后分装到冻存管中。

将冻存管放入冰箱中,温度为4℃-8℃。

每隔一段时间,将菌株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保持菌株的纯度和稳定性。

总之,菌种保藏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菌种保藏管理

菌种保藏管理

菌种保藏管理菌种保藏管理是指对微生物菌种进行保存、管理、鉴定和利用的一系列工作。

菌种保藏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微生物资源,促进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防止微生物污染和传播,维护科学研究的诚信和公正。

一、菌种保存菌种保存是指将微生物菌株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以保证其生命活力和遗传稳定性。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式有以下几种:1. 冷冻保存:将菌株在-70℃以下的低温条件下保存,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2. 干燥保存:将菌株在低湿度条件下干燥保存,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3. 液氮保存:将菌株在液氮中保存,可保存数十年至数百年。

4. 长期培养:将菌株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二、菌种管理菌种管理是指对保存的菌株进行鉴定、分类、记录和更新等工作。

常见的菌种管理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 鉴定和分类:对保存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分类,确定其种属和亚种。

2. 记录和更新:对保存的菌株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更新,包括菌株来源、保存时间、保存方式、鉴定结果等信息。

3. 质量控制:对保存的菌株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检测菌株的纯度、活力和遗传稳定性等指标。

4. 分发和交换:将保存的菌株分发给需要的研究人员或机构,或与其他机构进行菌株交换。

三、菌种利用菌种利用是指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

常见的菌种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1. 研究应用: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如发酵生产、药物研发、环境修复等。

2. 教学实验: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 保护利用: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保护利用,促进微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总之,菌种保藏管理是保护微生物资源、促进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重要工作,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实验室最常用的五种菌种保藏方法

实验室最常用的五种菌种保藏方法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应用中,菌种保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恰当的菌种保藏方法能够确保菌种的活性、遗传稳定性和可用性,为科学研究的持续开展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实验室中最常用的五种菌种保藏方法,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操作要点。

一、低温冷冻保藏法低温冷冻保藏法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且效果较为可靠的菌种保藏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将菌种置于超低温环境(通常为液氮温度,即-196℃)下,使菌种细胞处于极度冷冻的状态,从而抑制其代谢活动,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诸多显著优点。

低温能够极大地减缓细胞的生理活动,几乎使其处于完全停滞状态,从而有效地延长菌种的存活时间。

低温冷冻保藏对菌种的遗传稳定性影响较小,经过长期保存后,菌种的特性通常能够较好地保持。

操作相对简单,只需将菌种制备成适宜的冷冻保存液,然后置于液氮罐中即可。

在具体操作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冷冻保存液。

常用的冷冻保存液一般含有一定比例的保护剂,如甘油、二甲基亚砜等,它们能够降低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对细胞的损伤。

制备好冷冻保存液后,将菌种接种到冷冻保存液中,制成菌悬液。

将菌悬液分装到合适的冷冻管中,迅速放入液氮罐中进行保存。

在液氮罐中,要定期检查液氮的液位,确保菌种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环境中。

低温冷冻保藏法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菌种的长期保存,尤其对于那些对温度敏感、容易变异的菌种,如细菌中的一些致病菌、真菌中的丝状真菌等,具有良好的保藏效果。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液氮的成本较高,液氮罐的储存空间有限,以及在取出菌种进行复苏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等。

二、干燥保藏法干燥保藏法是利用菌种在干燥环境下代谢活动受到抑制的原理来实现保藏的方法。

常见的干燥保藏法包括沙土管保藏法、滤纸保藏法等。

沙土管保藏法是将菌种接种到无菌的沙土中,然后将沙土管置于干燥器中进行干燥保存。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

在干燥过程中,菌种细胞内的水分逐渐散失,代谢活动减缓,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菌种保藏的重要性
菌 种保藏是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的 一项常规技术, 一项常规技术,菌种的科学保藏和管 理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理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2010-112010-11-22
3
菌种的来源
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试验菌应来自认 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的标准菌株, 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的标准菌株, 或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商 业派生菌株。 业派生菌株。
工作菌种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代 工作菌种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代, 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 (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 代)防止 过度的传代造成菌种变异。 过度的传代造成菌种变异。 1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任 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 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 何亚培养的形式均被认为是转种或传代一次。必要 何亚培养的形式均被认为是转种或传代一次。 实验室应对工作菌株的特性和纯度进行确认。 时,实验室应对工作菌株的特性和纯度进行确认。
2010-112010-11-22
10
工作菌株不可代替标准菌株, 工作菌株不可代替标准菌株,标准菌株的商业 衍生物仅可用作工作菌株。 衍生物仅可用作工作菌株。
2010-112010-11-22
11
不同的微生物, 不同的微生物,应根据其生物特征来选择最适 宜的保藏方法, 宜的保藏方法,菌种的保藏方法一般分四个阶 段:
22
菌种的复壮 使衰退的菌种重新恢复原来的优良特性的 过 程验室主要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 程验室主要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
2010-112010-11-22
23
四、菌种的管理
1、使用菌种的单位,应具备从事微生物工作的 使用菌种的单位, 条件和设备。 菌种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条件和设备。 菌种应由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 员应具有微生物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员应具有微生物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并应具有 较强的责任心。 较强的责任心。
2010-112010-11-22
4
菌种保藏的中心任务
⒈广泛收集各种有用的微生物菌种。 广泛收集各种有用的微生物菌种。 选择最适宜的保藏方法。 ⒉选择最适宜的保藏方法。 研究、检验、交换和使用。 ⒊研究、检验、交换和使用。
2010-112010-11-22
5
国外的菌种保藏机构
2010-112010-11-22
2010-112010-11-22
24
2、实验室必须建立菌种保存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管理 制度; 制度; 包括:每支菌种标注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 包括:每支菌种标注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传代 次数、进出、收集、贮藏、保存、 次数、进出、收集、贮藏、保存、确认试验以及销毁 的记录、标准菌种的申购记录、 的记录、标准菌种的申购记录、从标准菌株到工作菌 株操作记录,如菌种定期转种传代,鉴定(纯度、 株操作记录,如菌种定期转种传代,鉴定(纯度、特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性)、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菌种保存的位置和条件及 其它需要的程序。 其它需要的程序。
2010-112010-11-22
27
菌种不得随意带出实验室,外单位索取、 菌种不得随意带出实验室 , 外单位索取 、 购买 应有证明和登记,并包装严密。 应有证明和登记,并包装严密。 菌种处理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菌种处理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灭菌处理应 有详细记录。 有详细记录
2010-112010-11-22
2010-112010-11-22
17
培养 : 接种后的培养基 , 根据不同微生物 接种后的培养基, 生长条件的要求, 生长条件的要求,将培养基放在适宜微生物 生长的环境中(温度、湿度、氧气等) 生长的环境中(温度、湿度、氧气等),使 其生长繁殖的过程。 其生长繁殖的过程。 需气菌培养法 厌氧培养法
2010-112010-11-22
12
⑴ 挑选特征典型的纯菌菌落。 挑选特征典型的纯菌菌落。 确定保藏的合适菌体。 ⑵确定保藏的合适菌体。 选择最适宜的方法保藏。 ⑶选择最适宜的方法保藏。 定期对保藏的菌种进行检查。 ⑷定期对保藏的菌种进行检查。
2010-112010-11-22
13
二、菌种的传代和使用
2010-112010-11-22
8
低温、 干燥、 缺氧、 低温 、 干燥 、 缺氧 、 缺乏营养等环境条件都可 以抑制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繁殖, 因此低温、 以抑制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繁殖 , 因此低温 、 干燥和真空是菌种保藏的重要手段。 干燥和真空是菌种保藏的重要手段。 标准储备菌株经纯度和特性确认后保存时, 标准储备菌株经纯度和特性确认后保存时 , 可 将培养物等份悬浮于抗冷冻的培养基中, 将培养物等份悬浮于抗冷冻的培养基中 , 并分 装于小瓶中,建议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液氮储存, 装于小瓶中,建议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液氮储存, 超低温冷冻(低于-70℃ 等方法保存。 超低温冷冻(低于-70℃)等方法保存。
菌种的保藏和管理
杜平华
2010-112010-11-22
1
前言
试验过程中,生物样本可能是最敏感的,因 为它们的活性和特性依赖于合适的试验操作和 贮藏条件。实验室菌种的处理和保藏的程序应 标准化,使尽可能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 改变。 按统一操作程序制备的菌株是微生物试验结 果一致性的重要保证。
2010-112010-11-22
6
常用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保藏的原则 根据微生物菌种的生理、 生化特性, 根据微生物菌种的生理 、 生化特性 , 在人工 创造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微生物细胞的代谢强 使细胞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 度 , 使细胞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 , 生长繁殖 受到抑制但不至于死亡, 受到抑制但不至于死亡 , 以减低菌种的变异 率。
2010-112010-11-22
7
常用菌种保藏方法
标准菌株的复活或培养物的制备应按供应商 提供的说明或按验证的方法进行。 提供的说明或按验证的方法进行。 标准储备菌株- 从国内、 标准储备菌株 - 从国内 、 外菌种收藏机构获得 的标准菌株经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 的标准菌株经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 既为标准储备菌株。 既为标准储备菌株。
28
菌悬液的制备与保存
菌悬液的制备与保存 参照《中国药典》 参照《中国药典》2010版培养基适用性 版培养基适用性 试验。 试验。
2010-112010-11-22
29
2010-112010-11-22
30
2010-112010-11-22
26
详细记录 菌种的来源、接收、传代、分离、复壮、 菌种的来源、接收、传代、分离、复壮、使用 和鉴定等均应做好详细记录。包括菌保存位置、 和鉴定等均应做好详细记录。包括菌保存位置、 环境(温度) 种传代或使用时间、名称、菌号、 环境(温度)、种传代或使用时间、名称、菌号、 代数、传代或保存形式、分离、复壮方式、 代数、传代或保存形式、分离、复壮方式、使 用内容、鉴定情况等都应进行详细的记录。 用内容、鉴定情况等都应进行详细的记录。
2010-112010-11-22
9
低于-70℃或低温冷冻干燥可以延长菌种的保 低于-70℃或低温冷冻干燥可以延长菌种的保 存时间. 存时间.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月或每周一 工作菌株。 次转种的工作菌株 次转种的工作菌株。 冷冻菌株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 冷冻菌株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不得 重新冷冻或再次使用。 重新冷冻或再次使用。
2010-112010-11-22
18
培养后微生物的生长判断 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2010-112010-11-22
19
三、菌种的检查与复壮
菌种的衰退 菌种经过长期人工传代培养或保藏, 菌种经过长期人工传代培养或保藏,由自发突变 的作用而引起某些优良特性变弱或消失的现象。 的作用而引起某些优良特性变弱或消失的现象。 控制菌种的衰退方法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接种和传代, ⑴控制传代次数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接种和传代, 降低突变几率。采用良好的传代保藏方法。 降低突变几率。采用良好的传代保藏方法。《中 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年版规定, 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2010-112010-11-22
20
⑵创造适宜的培养条件 ⑶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传代 ⑷采用有效的保藏方法
2010-112010-11-22
21
定期检查 主要检查项目 菌落形态、革兰染色、 菌落形态、革兰染色、 显微镜下菌体形 生化特性及血清学检查。 态、生化特性及血清学检查。
2010-112010-11-22
2010-1120、 细菌的接种、分离和培养 常用培养基种类 斜面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平板培养基
2010-112010-11-22
15
接种方法 涂布法 划线法 穿刺法 直接加入法等
2010-112010-11-22
16
分离: 为了获得纯菌种( 分离 : 为了获得纯菌种 ( 株 ) , 采用的 将细菌分离成单个细胞, 将细菌分离成单个细胞,使其独立分裂繁 殖形成单个菌落的操作技术。 殖形成单个菌落的操作技术。 分离一般采用平板培养基。 分离一般采用平板培养基。 分离方法主要有分段划线法、连续划线法、 分离方法主要有分段划线法、连续划线法、 涂布分离法、倾注分离法等。 涂布分离法、倾注分离法等。
2010-112010-11-22
25
3 、 菌种应冷藏或冷冻保存 , 保存菌种的冰箱不得 菌种应冷藏或冷冻保存, 放置食品和易挥发性药品, 放置食品和易挥发性药品 , 放置菌种应有专用的冰 应上锁管理。 箱,应上锁管理。 4、由专人按操作规程和有关要求定期进行传代,并 由专人按操作规程和有关要求定期进行传代,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查, 一般每年1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查 , 一般每年 1 ~ 2 次 , 或定期更换冻干菌种) ( 或定期更换冻干菌种 ) 。 发现菌种的异常情况应 及时检查。一旦发现菌种污染和变异现象, 及时检查 。 一旦发现菌种污染和变异现象 , 应立即 报告、研究处理。尤其长期保存时。 报告、研究处理。尤其长期保存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