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模型10+减数分裂异常分析-备战2018年高考生物之模型解题法

合集下载

《减数分裂》模型及模型方法

《减数分裂》模型及模型方法

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案例研究――对《减数分裂》的模型建构教学的思考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标准对我国的普通中学生物学教育确立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目标。

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有帮助,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同时还强化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

因此,新课标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

一、关于模型和模型方法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

(一)模型的内涵与分类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

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

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

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

物理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

生物学中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和模拟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而细胞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图解等则属于模拟模型。

思想模型是事物在人们思想中的理想化反映,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延伸。

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

如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

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

制作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方法

制作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方法

制作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方法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它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微观变化过程,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透彻认识其木质特征,因此教材设计了“探究•实践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通过建构物理模型,用直观、简化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下面介绍几种制作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教学提供参考。

1.橡皮泥模型橡皮泥模型是常见的染色体制作模型,教材就介绍了如何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模型。

此种模型利用了橡皮泥颜色的多样性和形态的可塑性,用不同的大小和颜色清晰地表示出不同的染色体以及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

此外,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可以进行拆卸和组合,能够动态地表现染色体变化的过程。

2.手指模型手指模型是指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指来模拟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此种模型无须其他材料的准备,方便易行,形象直观。

在教学中,学生两人一组,协作完成手指模型。

用一只手指表示一条染色体, 那么一只手就能表示五条各不相同的染色体,两位学生各伸出一只手,就能表示一个细胞内的五对同源染色体。

在此基础上,每位学生再将自己双手的十个手指相互交叉,如中指和中指在指关节处贴合,表示完成复制的染色体,此时两位学生的四只手就代表了完成复制的五对同源染色体。

两位学生的手分开,就代表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学生各自交叉的手分开,就代表了染色单体的分离。

通过此种方法,学生两人配合,变换手和手指的位置就可以形象地展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图2-2展示了手指模型。

1条染色体5对染色休IX4UUG的同徹垛色休的同灣仪色体阿分体的曲冽< 4卜仗描即一典分体)出2-2域效分釵的『怖模刖”;色图3,扭扭棒模型扭扭棒模型是以扭扭棒为基本材料制作的染色体模型,通过扭扭棒的叠加、缠绕、分离等操作,直观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

减数分裂异常情况分析PPT精选文档

减数分裂异常情况分析PPT精选文档
正常分裂
减Ⅰ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减Ⅱ两条染色单体未分开
减Ⅰ和减Ⅱ分裂均异常 减Ⅰ或减Ⅱ分裂异常
13
练习题
1、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若产生一个基因型为 aaB的精子,推测其原因是 减数第二次分裂
基因a与a未分开 。则与其同时产生的另外三 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B、Ab、Ab 。
14
2、从某动物的精巢中取出四个精子,经测定其 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若不考虑交叉
减数分裂异常情况分析
1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不考虑交叉互换)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不考虑交叉互换)
3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不考虑交叉互换)
4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不考虑交叉互换)
5
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变异的情况,AaBb(两对基 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个体产生 配子的情况如下:
17
如果上述现象出现,则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就会出 现异常,由该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也 不正常。
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生物体的性状又是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那么当该个体的遗传物质出现异常 时,该个体的性状也会是异常的。
例如,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遗传病患者就是由 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是2条)的精子或卵 细胞与正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后发育成的。
互换与基因突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这四个精子至少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B、这四个精子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C、AB、ab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D、AB、Ab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15
课本P22 基础题 1.(1)√(2)×(3)×(4)× 2.B 3.D 4.(1)①这个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为该细胞中 出现了四分体。 ②该细胞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③该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与C,A与D,B与C,B 与D是非同源染色体。 ④细胞中a与a',b与b',c与c',d与d'是姐妹染色单体 ⑤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 ⑥

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的情况分析-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解析版)

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的情况分析-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解析版)

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的情况分析1.正推法推断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异常细胞的原因(1)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导致产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异常,进而使产生的配子全部异常。

(2)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导致产生的配子有一半异常。

(3)纺锤体形成受阻:低温诱导或秋水仙素处理,使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阻,导致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细胞。

2.逆推法推断异常细胞产生的原因(1)若配子中出现Aa或XY在一起时,则一定是减Ⅰ分裂异常。

(2)若配子中A与a、X与Y分开,但出现了两个AA/aa或两个XX/YY的配子,则一定是减Ⅱ分裂异常。

(3)若出现AAa或Aaa或XXY或XYY的配子时,则一定是减Ⅰ和减Ⅱ分裂均异常。

(4)若配子中无A和a或无X B和Y时,则可能是减Ⅰ或减Ⅱ分裂异常。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解析】A项中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主要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过程中;B项中配子基因型发生异常时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D项中配子基因型发生异常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2.母亲正常,父亲是色盲患者,他们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这个孩子患红绿色盲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染色体组成是XYY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答案】A【解析】根据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患者(X a YY),推断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 A X a、X a Y。

因此,患红绿色盲小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YY染色体来自父亲。

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YY染色体只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Y 染色体异常分离而进入同一极所致。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04 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的情况分析(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04 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的情况分析(含答案解析)

题型04 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的情况分析1.正推法推断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异常细胞的原因(1)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导致产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异常,进而使产生的配子全部异常。

(2)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导致产生的配子有一半异常。

(3)纺锤体形成受阻:低温诱导或秋水仙素处理,使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阻,导致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细胞。

2.逆推法推断异常细胞产生的原因(1)若配子中出现Aa或XY在一起时,则一定是减Ⅰ分裂异常。

(2)若配子中A与a、X与Y分开,但出现了两个AA/aa或两个XX/YY的配子,则一定是减Ⅱ分裂异常。

(3)若出现AAa或Aaa或XXY或XYY的配子时,则一定是减Ⅰ和减Ⅱ分裂均异常。

(4)若配子中无A和a或无X B和Y时,则可能是减Ⅰ或减Ⅱ分裂异常。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解析】A项中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主要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过程中;B项中配子基因型发生异常时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D项中配子基因型发生异常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2.母亲正常,父亲是色盲患者,他们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这个孩子患红绿色盲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染色体组成是XYY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答案】A【解析】根据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患者(X a YY),推断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 A X a、X a Y。

因此,患红绿色盲小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YY染色体来自父亲。

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YY染色体只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异常分离而进入同一极所致。

以减数分裂为命题基础的高考试题探析

以减数分裂为命题基础的高考试题探析

以减数分裂为命题基础的高考试题探析/E(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421800)摘要本文对以减数分裂为命题基础的高考试题进行了归类分析,并针对试题的难点和易错点提出了相应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减数分裂高考试题解题策略• 56 •生物学教学2018年(第43卷)第2期“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学中遗传变异知识的一个 重要交汇点,也是联系各项知识的重要媒介。

纵观近几 年生物学高考,基于减数分裂命制的试题以其新颖性、综合性而成为高考试题中的热点,常见类型归纳如下。

子)编码一个氨基酸才能编码20种氨基酸,从而提出 “mRNA上相邻三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假说。

教材 通过演绎推理提出科学假说的例子很多,如魏斯曼根据 体细胞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恒定推测精子、卵细胞形成 过程是减数分裂过程,孟德尔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提出遗 传定律假说,摩根尔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提出果蝇的白 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 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哈迪•温伯格以生物个体遗传为基 础推导提出群体遗传平衡假说等。

要证明这些假说的正 确性,就需要根据假说推理出一个可通过事实或实验直接 检验的结论,这些过程又是严谨的演绎推理过程。

教学过 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素材,设置好问题串,感知科学 发现历程的艰辛,可很好地提升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2. 1.3建模例如,学生学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之后,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先要求学生找到减数 分裂过程中基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然后 用基因在染色体上对这种平行关系进行解释,再画出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分裂图并标出等位基 因,这就构建了解释遗传规律本质的物理模型。

从思 维角度来看,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 型,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育种培育过程图解、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等属于物理 模型,光合作用示意图、有丝分裂图解、减数分裂图解、中心法则图解、过敏反应机理图解等属于概念模型,净 光合速率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式、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 群“[型增长模型中种群数量与时间关系式、酶活性变 化曲线、种群增长曲线、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饼状图、能 量金字塔等属于数学模型。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机制解析题常见模型及方法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机制解析题常见模型及方法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机制解析题常见模型及方法遗传变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生物个体间遗传性状的差异。

研究遗传变异的机制和方法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疾病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生物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遗传变异机制解析题,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模型和方法。

模型1. 两栖动物的遗传变异模型:鸟类的喙形状差异- 喙形状差异是两栖动物遗传变异的典型例子。

- 喙形状差异可能与食物类型、环境适应等因素相关。

- 分析喙形状差异的遗传模式,如显性遗传、隐性遗传等。

2. 植物的遗传变异模型:花色差异- 花色差异是植物遗传变异的常见模型。

- 花色差异可能与花瓣中的色素相关。

- 分析花色差异的遗传模式,如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等。

方法1. 重组连锁法- 重组连锁法是研究遗传变异的重要方法之一。

- 通过观察基因座间的连锁程度,可以推断基因座的相对位置和遗传距离。

- 重组连锁法可以帮助解析遗传变异的机制和模式。

2. DNA测序技术- DNA测序技术是高新技术在遗传变异研究中的应用。

- 通过对个体DNA序列的测定,可以发现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 DNA测序技术可以帮助解析遗传变异的分子机制和模式。

3.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常用于遗传变异研究的方法。

- 通过标记特定基因或位点的分子标记,可以分析个体间的遗传差异。

-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帮助解析遗传变异的表现模式和遗传机制。

总结遗传变异是生物个体间遗传性状差异的表现,研究其机制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生物进化、疾病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考试中常常会涉及遗传变异机制解析题,掌握常见的模型和方法可以有效解答此类问题。

常见的模型包括两栖动物的遗传变异模型和植物的遗传变异模型等。

常见的方法包括重组连锁法、DNA测序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等。

高考生物复习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素养提升6科学思维:减数分裂异常分析

高考生物复习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素养提升6科学思维:减数分裂异常分析
答案 解析
2.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
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B(b)与D(d)间发生重组,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二、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引起配子异常
例1 一对夫妇生了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已知父亲正常,母亲为色盲携带者。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 A.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B.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C.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D.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A.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XD,则其余的三个精子
的基因组成为BCYd、BCYd、bcXDXD
C.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 解析
1.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雄果蝇经减数分裂产生了甲、乙两个异常精细胞,精细 胞甲的基因和性染色体组成为aYY,精细胞乙的基因和性染色体组成为AXbY。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精细胞乙形成的原因是X和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未分离 B.精细胞甲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多复制一次 C.与精细胞乙同时形成的另外三个精细胞都是异常精细胞 D.精细胞甲和精细胞乙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1项
B.2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型10 减数分裂异常分析1.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红绿色盲患儿,下列关于患者病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C.与父母亲都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答案】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亲本的表现型与子代的表现型,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后代出现异常的原因。

2.某精原细胞的部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图乙或图丙所示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乙为隐性突变,产生3种配子B.乙为显性突变,产生2种配子C.丙为基因重组,产生1种配子D.丙为染色体变异,产生4种配子【答案】A减数分裂异常分析类试题中最常见的信息设置是“已知分裂异常导致的结果,推测产生异常结果的原因”,解答这一类问题的关键是判断“染色体(或基因)”的来源。

现归纳如下:1.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的来源判断(1)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等位基因”来自基因突变。

(2)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等位基因”来自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①若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的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上有两种颜色,则其上的等位基因一定来自交叉互换。

②若题中已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或aa),其产生的配子中含基因a(或A)则可推断基因a(或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根据配子类型判断变异原因(假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X B Y,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1)若配子中出现Aa或XBY,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

(2)若配子中出现AA或aa或XX或YY,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所致。

(3)若配子中没有性染色体或既没有基因A也没有基因a,则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4)若配子中出现AAa或Aaa或XXY或XYY,则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均异常所致。

1.某夫妇妻子表现型正常,丈夫为色盲患者,生下一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盲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女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B.女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C.女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D.女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答案】D【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名师点睛】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异常细胞的原因分析理解不清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异常细胞的原因分析(1)纺锤体形成受阻:低温诱导或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阻,导致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细胞。

(2)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导致产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异常,进而使产生的配子全部异常。

(3)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导致产生的配子有一半异常。

2.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如人类的1号染色体上包括以下几种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及相关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据此我们不能得出A.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女儿出现椭圆形红细胞的概率是1/2B.正常情况下他们生一个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1/2C.母亲体内细胞进行分裂时A和a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D.若母亲产生一个ADe的极体,不考虑基因突变,在同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卵细胞可能为ADE、aDe 或aDE【答案】C1.下列有关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数目和染色体数目相同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C.若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4种精细胞,则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同源染色体不分离,产生的正常配子与异常配子比例为1∶1【答案】B【解析】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的DNA分子数目是次级精母细胞的二倍,染色体数目是次级精母细胞的二倍或相同,A项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B项正确;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4种精细胞,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项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同源染色体不分离,产生的配子均不正常,D项错误。

2.下表为人体从一个卵原细胞开始发生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染色体组数变化及各阶段相关特点的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的超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与甲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行为有关B.甲过程和丙过程中都有着丝粒的分裂,但前者进行了两次后者进行了一次C.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识别功能,丁过程mRNA不同决定细胞功能不同D.丙过程的子细胞核中最多有46个DNA分子来自于卵原细胞【答案】C【点睛】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甲生理过程表示减数分裂,乙生理过程表示受精作用,丙生理过程表示有丝分裂,丁生理过程表示细胞分化。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图表,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3.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数目比值为4:1B.核DNA数目比值为4:1C.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1:1D.染色单体数目比值为2:1【答案】A【解析】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常染色体为88条,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常染色体为22条,则比值为4:1;A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数目为92个,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DNA数目为46个;B错误;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色盲基因数目为2,女性携带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色盲基因数目为0或者2;C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目为0;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名师点睛】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 b Y,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平均分向细胞两极;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为X B X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而且染色体数目减半。

4.表现型正常的一对夫妇,生有一个基因型是X h X h Y的血友病患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基因突变,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所致B.属于基因突变,是由于母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所致C.属于染色体变异,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所致D.属于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母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所致【答案】D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有3条性染色体的红绿色盲男孩。

某同学结合下图分析该男孩的病因,其中判断合理的是A.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XY,则患病最可能与图丁有关B.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YY,则患病最可能与图丙有关C.该男孩患病若与图乙有关,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XXYD.该男孩患病若与图甲有关,其父亲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丙分别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且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图乙、丁分别表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且都有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同一极;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 B X b和X B Y。

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XY,则其基因型为X b X b Y,说明该男孩的X b X b来自母亲,是由于母亲的卵原细胞在形成卵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X b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同一极,产生了基因型为X b X b的异常卵细胞,因此该男孩患病最可能与图丁有关,A正确;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YY,则其基因型为X b YY,两条Y染色体来自于父亲,说明父亲的精原细胞在形成精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形成了YY的异常精子,所以该男孩患病最可能与图乙有关,B错误;综上分析,该男孩患病若与图乙有关,则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XYY,C错误;该男孩患病若与图甲有关,则其父亲可能发生基因突变,X B突变为X b,且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最终产生了基因型为X b Y的精子,D错误。

6.基因型为MmNn的某高等动物细胞,其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A.该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B.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C.基因N与n、n与n分别在MⅠ、MⅡ期分离D.该图中m最可能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答案】C7.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得到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细胞的个数比为1:1。

则该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C.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均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D.两个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答案】B【点睛】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分裂异常分析:假设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2n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某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或者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导致产生含有(n+1)、(n-1)条染色体的配子,如下图所示:8.某一生物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该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异常与正常精细胞的比例为A.全为异常精细胞B.1:1C.1:3D.全为正常精细胞【答案】A【解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由该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细胞,有一个较正常精细胞多了一条染色体,另一个较正常精细胞少了一条染色体,即该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都是异常精细胞,A正确,B、C、D均错误。

9.一株四倍体玉米的基因型为Aaaa,其异常联会形成的部分配子也可受精形成子代,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所有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型后代均可存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如图所示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自交后代可能出现五倍体AAAaaC.该玉米花药离体培养不能得到三倍体aaaD.该玉米上可能存在36种不同基因型的种子【答案】C【点睛】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四倍体的体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每一种形态的同源染色体各有4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