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启发
我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

我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人才测评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这对于现代的人才测评活动也具有借鉴意义1.分类比较法这种方法通常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并分别列举出不同类型的显著特征,通过特征的匹配进行区别,以达到对人才的鉴别和任用。
如,刘劭在《人物志·流业篇》中,将人才划分为12种,包括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并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加以说明。
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各个类别又进行细分。
如荀子在《荀子·不苟篇第三》中根据人格特征的不同,把士划分为:“通士(尊君爱民、通达事理)、公士(公正无私)、直士(忠厚老实、耿直坦诚)、悫士(诚实可信、谦虚谨慎)、小人(惟利是图、言行无常)。
”刘向在《说苑·臣术》篇中则根据人臣的处世之道,划分了“六正”和“六邪”。
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志臣、贞臣、直臣”,“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臣”,并分别列举了他们的行为表现,以便于区别。
2.实践鉴别法这种方法是在实践中通过人的实际表现,来鉴别人才。
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
”对一个人的评价,既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观察他的实际表现。
据《吕氏春秋》记载,实践鉴别法应始于尧舜时期,《吕氏春秋·谨听》描述了尧考察舜的过程,共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考察舜的品格;二是让舜制定常法,考察他能否服众;三是让舜总理百官,考察他的管理能力;四是让舜接待宾客,考察他的交往能力;五是派舜巡查山林,考察他的实际工作表现。
尧对舜的考察可以说是既全面又系统。
王充在《论衡·答佞篇》中主张:“以九德检其行,以事效考其言。
”王安石认为对人的评价,不能“私听于一人之口”,而应当“审知其德,审知其才”,同时要“试之以事”,看他的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指古代中国政府间接选拔人才,及其行政体系的一种考核制度。
这一制度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正式制度化于唐朝,发展至清朝已变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科举制度。
它从官吏选拔、考核以及考官任命等方面实施了许多制度,指导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繁荣。
科举制度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体系,能够实现公务员和官员的晋升,有效降低贪污腐败的发生; 科举制度通过考核,遴选高素质的公务员,以及给予优秀的公务员官衔奖励和职务保障,能够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有效推动政府的发展; 科举制度有利于学习反馈以及把学习成果贯彻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提高责任意识、培养勤政爱民精神;最后,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官员相互学习,岗位分工更加合理,形成了一个稳定性的政治体系。
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上,我们可以学习到政治的开明,把人才作为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允许各界人士参与政府活动的实践。
同时,科举制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让公务员有机会从底层成长至高层,为政府服务,实现整体社会繁荣。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其对领导干部选用人才的启示

跨地区流动也能切实享受社保。
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民工社保方面的法规体系,依靠法律和制度,而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保障农民工权益。
3.6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可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
此外,还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欠薪报告公示制度等,确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4结束语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们应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地管理好农民工队伍,为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样才能将建筑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1]田贵祥.诊断建筑业农民工难题[J].施工企业管理2010,12:56-58.[2]潘韶华.浅谈对建筑业农民工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1,11:107-110.[3]张蕊莲.论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J].山西建筑,2013,5:235-236.作者简介:郑飏飏(1976-),女,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摘要:中国古代对人才的考评和鉴别与现代的人才测评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在介绍中国古代对人才测评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才测评思想的先进性和特点。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在选用人才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人才测评思想领导干部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人才工作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1]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党管人才”的实施主体,必需提高自身的人才理论知识,这是提高其执政能力和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关键。
习近平主席在吉林大学调研时也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
中国古代人才观之精华与启迪

中国古代人才观之精华与启迪X 学术思潮中国古代人才观之精华与启迪□吴文昌在中国古代的治国安邦方略中 , 以重才、辨才、选才、用才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观 ,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
这种既符合传统伦理道德 , 又适应经邦济世需要的人才观 ,内容广泛 ,寓意深刻 ,论述精辟 ,利国益民 , 曾对中国历代社会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 ,我们联系现实 ,从古代人才观中汲取积极有益的成份 , 深刻地领会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选拔干部 ,必须全面贯彻德才兼备原则 , 坚持任人唯贤 , 反对任人唯亲 , 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重要思想 ,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中国古代人才观的论述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本文择其要者试加分析。
一、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的重才思想尊贤重才 ,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是历代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
历代开明君主和有识之士 , 都把人才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问题来对待。
早在西周时期 , 太师姜尚就提出了“治国安家 , 得人也。
亡国破家 ,失人也”的思想。
管子在总结古之圣王、暴王兴亡成败的教训后 ,得出结论说 ,圣王之治 , “非得人者 , 未之尝闻”暴王之败“非失人者 , 未之 ; , 尝闻”“人 ,不可不务也 ,此天下之极也”墨子认为。
王公大人治理国家 ,“国有贤良之士众 , 则国家之治厚 ; 贤良之士寡 ,则国家之治薄”。
吕不韦观《春秋》 , 认为自鲁隐公至哀公十有二世的安危荣辱 , 根本原因只有一条“得贤人 ,国无不安 ,名无不荣 ; 失贤人 , : 国无不危 , 名无不辱”。
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集前人人才观之大成 , 结合自己的治国体会 , 提出了“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的著名论断 ,这是当时对人才重要性的最高概括。
明太祖朱元璋则更重视人才群体的作用。
他对礼部臣僚们说 :“为天下者 , 譬如作大厦 , 大厦非一木所成 , 必聚才而后成 , 天下非一人独理 ,必选贤而后治。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历史长,文化深厚,人才辈出,其中的用人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古代,用人处世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得到了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并且被广泛应用。
这种思想和方法,包括人才观、用人标准、选拔考核、激励保障等方面,为我们今天的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人才观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注重人才,崇尚“才能上人,德行最重”之说。
在古代,人才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重实绩而不是学历和出身。
在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学历制度和职称制度,也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严格的考核、成绩评定等制度。
因此,选人就更看中实际成就,而不是学历和出身。
例如《左传》中有一句名言,“士无常官,君子无常声”,赞扬的是实际工作成果的重要性。
第二,注重道德品质。
在考虑人才的时候,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关键是这个人的品质和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观。
尤其是在官场,一些‘品德高尚’的文人或选拔,或职位提升,其污点少,威望大,让人尊重,证明了德行的重要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重视德才兼备。
就像今天的招聘一样,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古代,选择人才时,一直重视才德并重和贤才并尚。
比如《论语》中就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友志也”,赞扬的就是孔子所欣赏的人才回头,他不仅德行高尚,知识渊博,而且能在贫困中保持清高。
二、用人标准在古代,选才下定论时,不是光凭自己的喜好和感觉,而是有一套明确的标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人才的适应性。
古人讲,“虚心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即虚心是人才的条件之一。
所以,用人的标准主要看其适应事业、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第二,讲求专业特长和综合素质相结合。
一个人要能在相应的领域中深耕,具备相应的技能、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丰富的亲身经历、应对能力和公共素质。
第三,强调领导才能。
在古代,一个人是否有领导才能,是用人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前途和成就的高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领导才能的大小。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用人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制度。
在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包括了选拔人才的标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评估人才的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这些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用人思想重视德才兼备。
古代中国有“才德兼备”的观念,即认为一个人既要有德行端正,又要具备才能和实践能力。
这一思想强调一个人的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对于其职位和任职能力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在选拔人才和评估人才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组织管理中,也强调了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综合考察,让这一古代用人思想对现代用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次,中国古代用人思想重视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人们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人才的实际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种凭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得来的能力,对于管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以及强调实践能力对于员工绩效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重视教育和培训。
在古代中国,人们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从古代的儒家文化到科举制度,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教育制度和培训机制。
这些制度和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现代组织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古代中国的用人思想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培训和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最后,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强调人才的合理分配。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并将其分配到不同的职位和岗位上。
这一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优势,提高了人才的使用效率。
现代组织管理中,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古代中国的用人思想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分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在理论和制度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
这些思想强调了个人品德、实践能力、教育培训和人才分配等方面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用人思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
商朝以《建康纲》的编撰
为开端,建立了中国式的考核制度。
他们以类似“选拔制”为基础,采取
了拜托和比较考核两种方式。
商朝的考核制度已成为后代的经典,后世也
根据其经验,不断改进这一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的发展及其文化的进步,其考核制度也相应地得
到了发展。
春秋时期,宋国提出了“兼类拔能”的原则,认为要考核所有
人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以名声决定人们的任命。
从而实现了一种可以促进
异质性社会的发展的考核机制。
汉代以后,考核制度又进一步完善,经过多次的和完善,形成了完整
的考核体系。
汉武帝以“赐诸侯如贤良”为原则,重视各种考核人员的能力,并把考核作为政治任人的重要环节。
随后,在贵族制度的基础上,分
配不同的职位,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
以上考核制度可以提供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首先,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测评思想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测评思想刘野刘劭字孔才,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
他博多学识,著作宏富,其《人物志》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人才心理学专著。
该书吸收、借鉴并发展了前人的人物品评理论,其中人才鉴别理论对今天的心理测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才性鉴识的标准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刘劭认为知人是关系到事业成功与否的大事,因此,应该把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
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只要做到这点“知人诚智则众才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
《人物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鉴识与任用,书名“人物”一词就是“辨析人才”的意思。
全书第一句话“盏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是说鉴识人才的根本,在于了解其情性。
研究情性是本书的出发点。
性情表现为九征(个性)。
全书十一篇的第一篇《九征第一》,就是统领鉴识才性的纲。
所谓“九征”,人的个性可以通过形体和外貌“神”、“精”、“筋”、“骨”、“气”、“色”、“仪”、“容”和“言”九个方面表现出来。
因此,考查这九个方面就能够知晓一个人。
故日“物生有形,形有神精。
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
明暗之实在于精。
勇怯之势在于筋。
强弱之植在于骨。
躁静之决在于气。
惨怿之情在于色。
衰正之形在于仪。
态度之动在于容。
缓急之状在于言”。
即,正派与佞邪,表现在神态上;聪明与愚蠢。
表现在目光中;勇敢与怯懦,表现在筋腱上;刚强与软弱。
表现在骨骼上;焦躁与安静,表现在气流上;伤感与愉悦,表现在脸色上;衰颓与庄重,表现在仪表上;意态与气度,表现在表情上;缓慢与急迫,表现在语气上。
透过九种表征就口丁以发现一个人的性情气质。
这种“由表及里”的观察无疑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性格的鉴定上,刘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指出人是“含元一以为质,秉阴阳以立性”的。
元一就是元气;阳、阴指元气所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即动和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启发
摘要: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广泛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操作经验。
本文在对人才测评作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古代人才测评的内容和技术,并总结了其对现令我国人才洲评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人才测评测评思想启示
一、人才测评的简述。
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淮南子•泰族训》中,刘安也认为“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它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知人则无乱政矣”。
由于人才测评的对象是“人才”这一复杂的对象,从而也决定了人才测评这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复合性和交叉性。
据此我们定义人才测评为“应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通过相关技术,测量、了解、评价某一特定对象(通常为人)的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等的拥有及构成情况,并在需要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最佳工作绩效”。
二、古代人才测评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为起始期。
这一阶段的人才测评由于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方法,对人的评价以荐举和观察为主要方式。
如先秦时期实行的乡举里选《,尚书·尧典》也记载了尧对舜长达28年的测试和考察。
此外《,诗经·国风·鄘风》中也有通过描述贵夫人衣着的华美与行为反差,来揭示其本质的诗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人才的见解,这些理论和方法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但总体上都不够系统和全面。
第二时期,从汉到隋为发展期。
汉朝首次确立了“察举”、“征辟”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人的评价和判别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魏国为了吸引人才,创设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任用官吏的依据。
这一时期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以刘劭的《人物志》为代表的人才测评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时期,从隋唐至清末为成熟期。
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发展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各朝在考试的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唐重诗赋,宋试经策,明清以八股取士。
这一时期,人才测评的制度相对完善和稳定,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三、古代人才测评的重要思想
1.人才的重要性思想
在长期的征伐和兼并战争中,人才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地位得到确认。
“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古代思想家墨子在《墨子•尚贤》中指出:“尚贤为政之本也”,并明确提出了“尚贤事能”,主张任用贤才治理国家。
赵蕤在《长短经•大体》中也说:“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
”不能任
贤,恶者就其位就会导致忠良离散,从而危及国家统治。
因此,古人更是把“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作为国家的三种不祥征兆,以此提醒管理者要亲贤臣,远小人。
2.人才的难知性思想
人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善变性的特点,要想对人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并非是一件易事,智谋之士也深感人才难知。
赵蕤在《长短经•知人》中说:“汉光武聪明之主也,谬于庞荫;曹孟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张邈,何则?夫物类者,世之所惑乱也。
故曰狙者类智而非智也,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由此可知,对人才的评价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白居易在《放言•其三》诗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他认为要想对人做出真正客观的评价,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时间进行考验。
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要求往往难以办到。
对人才需要的紧迫性,就要求创造出相关的方法和技术,并能够快速的辨别良莠,识别人才,这样人才的可测量思想就应运而生。
3.人才的可测量思想
刘劭认为,人的才能和性格是可以通过其外部的表现,而予以鉴别的。
他把这种外部表现概括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个方面,是谓“九征”,主张通过这九种外部表现,就可以观察到人的才能和性格特点。
他在《人物志•九征》中说:“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这对于人才测评思想是一大发展。
4.人才素质构成的多维性思想
古人认为要从不同的方面对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据《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记载,文王观察人注重从六个方面:“一日观诚,二日考志,三日视中,四日观色,五日观隐,六日揆德。
”管仲在《管子•立政第四》中说:“君之所审者三,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日功不当其禄,三日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按照管子的观点,对人才的考察要从德行、功劳和资历三个主要的方面展开。
此外,《孙子兵法•始计篇》也指出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衡量一个将领能否胜任,要从五个方面度量。
虽然上述所考察的对象不同,但都注重从不同的方面对人才进行综合的测量,以免失察。
四、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才需求量大,人才交流活跃,迫切需要建立快速、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我国人才测评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以扬弃的方式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人才测评思想;坚持辩证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系统、科学地评价人才,以爱才之心挖掘人才,按其特性培养人才,公私兼顾使用人才,使人尽其才。
要坚定地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道路,使我们的人才测评和使用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使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