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才测评的起源与历史

合集下载

人事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PPT课件

人事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PPT课件
•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 甚。——孟子
2、人员素质测评是可能的
• 人员素质测评虽隐之于身心,但却会表之 于言行。
3、人员素质测评可以量化
• 元朝的许衡采用10分制的方法量化被测评 人的素质,然后以5分为标准分成上、中、 小三个等级。
二、中国古代素质测评内容
• 测评内容:德、性、识、绩、智 西周人才选拔时,要“乡三物” 六德(思想教育 ):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品行教育 ):孝、友、睦、娴、任、恤 六艺(才能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资料:2005中国HRM调查
• 从调查数据来看,仅有17.3%的企业用过专业测评工具进行人员 选拔和招聘,46.6%的企业准备使用,三分之一的企业不打算用。 可见,专业测评工具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不过从近半数 比例的企业准备使用专业测评工具来看,已有大量企业意识到 需要借助于现代人才测评工具来更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人才价值。
图片解释)的完成情况
第四节能我国人才测评的现状
• 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素质测评在我国二、三十年代就已出现; 一、引进阶段(20世纪初期-建国前) • 1900年北京大学前身设有心理学齐整和标准化的心理学课本 •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樊炳清引进比奈-西蒙量表,后来费培杰净其译成中文 二、停滞阶段(建国后—20世纪70年代末) • 干部测评内容主要是政治立场、观点作风、政策水平、遵纪守
三、中国古代测评指标
–日常言行 –特定情境下的言行 –工作绩效(军功、考课制) –生理因素及特征(面相) –服饰外观 –五行阴阳
四、中国古代测评方法
• 观:自然观看,带有一定的表面性 • 察:有目的的观察 • 问:带有一定目的试问与探问 • 忖:思量、揣度 • 论:讨论、议论、辩论、审定与研究 • 试:试探、试用、检验与考试 • 访:咨询、探寻、探看与查访 • 听:注意,是一种注意言语的内容、声音及含义

第二讲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讲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格林威治天文台事件 沈干的贡献 冯特(W.Wundt)的贡献——心理学的建立 高尔顿的贡献——心理测验的尝试 比奈的贡献——心理测验的正式出现 心理测验的发展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发展
现代人员测评的思想和方法的直接来源 心理测量的产生和发展 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管理科学的促动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统计学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关于能力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五)统计学的发展 早期的心里测验主要用的是相关法,30年代后,因素分 析法盛行,不但推进了能力测验的发展,还促进了人格 理论与人格测验的发展。
(六)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 统计软件的出现,解决了复杂的统计问题;计分和解释 的机器化、大规模的团体测试、远程网络测试。
(二)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伍德沃斯编制《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对士兵的心理状况进行 调查(一次大战)。 美国军队使用团体智力测验对新兵进行鉴定,选拔飞行员。 用于高级指挥人才的选拔和评价。 美国中央情报句在二战中为了选拔训练出色的特工人员,创造性地将 情景模拟方法用于测评程序中。
(三)管理科学的促动 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及量才分工的思想。 人际关系学派:不仅要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 测评,更需要通过测评对组织成员的个性、需要 、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解
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1.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
一曰观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 量一个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 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六 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
2.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 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 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人才测评的起源与历史

人才测评的起源与历史

首先,在心理测量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方面,即关于心理的差异 性方面,中国先哲们有深刻的认识,不管这种差异是由何种原因 导致的。如果否定差异,一切测量将无从谈起。 早在2500年前,儒学创始人孔子就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 观 点。所谓“习相远”即认为人的后天行为表现可能显示出巨大的 个 别差异。他同时还提出“上智”和“下愚”的概念,又说“中人 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暂且不论这些观点本 身正确与否,至少说明这些论述已体现了可把人的智力分为不同 类型的分类思想。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与现代测量学中的类别量表 的见解是一致的。难怪著名测量学家艾森克夫妇把“差异和分类” 的思想直接溯源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先见。
心理测量的完整实践至少应包括三个前提:一是要肯定心理 的可测性,正视心理的个别差异;二是要确定对何种心理特 征进行测量,即所谓心理测量的内容方面,与此相关的就是 要对这些待测或可测的内容有某种理论加以说明;三是要在 对心理内容的特性和差异性阐述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测量 方法,即把内容操作化,这些操作化的手段还必须以某种适 当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心理测量的方法侧面。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在这三个方面均有其卓越的贡献。中国 是心理测验的故乡,这已成为国内外心理测量界众多学者们 的共识。中国对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自两汉至魏晋,主要实行的是举贤推荐制。虽然这种举荐方法与真正意义 上的测量相比,尚有标准不统一主观色彩浓重等不规范之处,但它实际上 已蕴含着根据某种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人才的思想。如“贤、良、方、 正”这四种类型的“人才”都具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如果说这种举贤推荐 方式在“怎样测量”的操作化方面存在缺陷,但至少说在“测量什么”, 即在确定人才的内容方面有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封建统治对人才选拔的重视,促使许多学者对人的才能和性格加以深 入分析和研究,为举贤推荐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在这方面,不能不提到 三国时魏人刘昭所著的《人物志》一书。该书可以说是与举贤推荐制相适 应的一本关于如何察举用人和品鉴人才的工具书。它奉行“中庸至德”的 儒家教义,对于人的形质、人性、才具以及志业等,均有独到的阐述分析, 并综合加以分类,屡列甚详。它所主张的“考课核实”的方法,实质上遵 循的是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的体貌、言语、行为等诸 多方面的观察入手以判定其“心志”大小,从而归于圣贤、豪志、傲荡、 拘憟等不同类别。刘昭还注意到这种“考课”可能失真,这一方面源于观 察者的个人偏好(主管偏差),另一方面则可能由于被观察者的表里不一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于是他提出了详尽的“八观与五观”的观察方法, 以尽量减少这些误差。这不能不说是他对观察方法的贡献。刘昭的《人物 志》影响深远,20世纪30年代曾有美国人将其译出并冠以“人类能力研究” 之书名出版。观察法作为心理学中收集心理事实材料的方法迄今仍被沿用。 刘昭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原则仍方

人才测评详解

人才测评详解

人才测评的起源:我国两千多年起利用考试来选拔官员的行为就是早期的人才测评,但这只算是个雏形。

现代科学的人才测评理论和技术本世纪初才开始形成和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代人才测评的发展:1.萌芽阶段(1980~1988)这个时期主要局限在教育领域,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很少。

2.初步应用阶段(1989~1992)政府多个部门不同程度的利用人才测评方法补充人员,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得人才测评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3.繁荣发展阶段(1993~今)各地普遍建立了人才市场,从而促进了人才测评的发展。

随着人才测评应用的不断扩大,产生了许多专业、有效的人才测评手段。

也产生了一批有实力、有规模的人才测评研究服务机构。

人才测评的基本原则: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2.测量与评定相结合3.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4.精确与模糊相结合5.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人才测评的五大功能:1.鉴定功能鉴定功能是人才测评的最直接的功能,鉴定是指对人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和工作绩效等作出鉴别和评定。

2.预测功能人才测评主要是为受测者在实际工作岗位和业绩上所能达到的程度的预测提供丰富而客观准确的有关个体(或群体)当前发展水平的信息。

3.诊断功能人才测评的诊断功能就是指采用一定的人才测评技术和方法对被测评者相应要素进行客观评价。

使组织和个人能够进行反省和自我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缺陷和不足,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善。

4.导向功能人才测评的导向功能体现在测评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其结果总是与人们的某种利益或个人的成长发展相关。

5.激励功能激励功能是指人才测评能够激励人们进取向上的愿望与动机,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学习和工作,从而不断地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人才测评的考察方面: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首先是诚信,还有对从事工作的执着,再有就是责任心,还有个人价值取向。

2.综合素质包括工作态度、作风,人的心胸、宽容度、受教育的背景等。

人事测评技术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人事测评技术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二、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二)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即“远使之而观 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 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 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三)诸葛亮提出了“七观法”。即“间之以是非, 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 其识;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七观法 中,前四种是问答法,后三种是情境法。
第二,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法家重才轻德,刘邵对这 两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不同职位对德和才的要求各 有侧重。同时,刘邵又列出了十二种类型的人才所各自 适合担任的职位。刘邵认为,人材“能各有异”,“材 能既殊,任政亦异”。这比墨子的人职匹配思想往前迈 进了一大步。
二、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一)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见《大戴礼记?文王观 人篇》)。六征法就是观察人的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曰观 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量一个 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观 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 六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内容是:首先由皇帝下
诏规定察举的科目和要求,然后由丞相、诸侯王、公卿、 刺史、郡国守相等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按照诏令指定的 科目和要求,参照地方基层的评议考察人材,并向中央推 荐。中央对所推荐的人材,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由皇帝 授予相应官职。
(四)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东汉末期察举制已 经完全腐败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而 建立起来的。所谓中正官是指由中央派遣的专门负责人材 品评与选拔的各级人事官吏,是实施九品中正制的主体。 其主要职责是“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即负责品评本州 郡的人材,并向中央推荐。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和测评思想一、人才素质测评在中国的起源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特点由首领主持实施,以贤能为标准,用实绩来测评被测者,通过让位的办法来评选首领。

《尚书·尧典》篇有这样的记载:尧晚年选择继承人时,对舜进行了反复地考察,包括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入山林川泽”,“试舜五典百官”等,“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决定“使舜摄行天下政”。

舜选拔接班人时,首先考察了鲧,而鲧治水不利被淘汰出局;舜随即令禹继承父亲的工作,结果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公美德,又有疏而非堵、成功治水的智慧,得到舜的信任,最后让位于禹。

●历史意义选贤能与让贤才,是同原始公有制和生产力相适应的考选制度,虽然理论是朴素的,方法是原始的,内容是简单的,但对整个中国的用人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民族的历史上,历史是有两条用人路线,一条是‘任人唯贤’,另一条是‘任人唯亲’。

”选贤能德才是在我国历史上“任人唯贤”的起点,从此唯贤与唯亲的斗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我国人才考核选拔的文明史。

2、夏商周时期(1)射御选材●特点以射箭为主要测评方式,还包括智力技巧的测验。

《礼记.射义》篇记载:“古者,天子以试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最后决定是否录用。

(2)宾兴制●特点召集乡里众民,把最具贤与能的人推选出来担任官职。

整个推选工作由大司徒主管,乡大夫组织,乡吏先向众民明确贤与能的标准,而后以宾客之礼敬贤,并进行兴贤选能的工作。

乡举里选三年一次,谓之“大比”。

宾兴制推选标准是“乡三物”,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

第二节 人才测评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人才测评的历史发展

•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赢得战争,许多心理学家参军并 开始为战争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针对美国士兵中出现的 恐惧、多疑、失眠、紧张、过度疲劳等情况的增多,美国心理学 家伍德沃斯编制了一份《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 (Woodworth Personal Data Sheet)》对士兵的心理状况进行调 查,这一方法被视为自陈式个性测验的发端。
• (二)人才测评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 传统绩效考核也叫业绩考核,是以KPI(key performance index)为核心。这些指标为一些硬性的、财务性的、经营 性的指标。 • 从单一的KPI时代转向KPI和KCI(key competency index) 并重的时代。 • KCI(关键能力素质指标)应用最多的测评工具是360度多元 反馈评估技术、民主评议法(民意测验法)、访谈法等。 • KCI评价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其次, 评估的内容要去抽象化和模糊化,要具体、明确;另外,在 评价活动开展前额动员也十分重要。
• 第三节 人才测评的作用与流

• 一、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 (一)人才测评在招聘选拔中的应用 •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测评使用频率最高、所使用方法最 多、应用对象范围最广、操作最为复杂的是在人才招聘选拔 环节。 • 常用测评工具:简历筛选技术、笔试、面试、心理测验、评 价中心、履历分析法等。
• 1.确定组织进行人才培养和员工自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 2.让组织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回报制度设计。 • 3.让员工了解自己的现状,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发 展的目标。
• 二、人才测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有 效工具
• 2.人力资源市场良性运行的必备条 件

第二讲 人事测评的历史

第二讲 人事测评的历史

• 中国古代的确不乏测评的思想和管理的智 慧。 •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 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 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 尽知已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已之 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 这里面已经将测评和管理关系讲的很明白 了。 ——清代· 魏源
3、人员素质是可以量化的
• 朱熹的量化思想 • 元代许衡的量化思想:人的素质好坏由个 人出生时的禀气决定。禀气分为清、浊、 美、恶四个等级。依据是仁、义、礼、智、 信,每项赋分10分,总分出来再分为清、 浊、美、恶四个等级。
(二)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内容
• 测评内容:性、绩、德、才、识、智 • 西周时期,‚先王法典‛:《商书》上说, 德才包括‚德、行、艺‛三个方面。 • ‚德‛可分‚六德‛,知、仁、圣、义、 中、和。 • ‚行‛又分为‚六行‛,孝、友、睦、姻、 任、恤; • ‚艺‛分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
二、西方人员测评的发展
(一)西方人员素质测评产生:早期的心理测 验——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基础 高尔顿、卡特尔:人的感觉知觉测验; 比奈:新的突破,心理品质和智力测验; 1903年,比奈提出广义智力的概念,包括一切 心理过程,并且表现在推理、判断以及经验解 决问题的行为上。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测量正常儿童与智 障儿童 1916年,美国的推孟修订成斯比量表。首次采 用智商概念
• 德:“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 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 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 • 性:心理素质,即仁、义、礼、智 • 识:知识 • 绩:功,即绩效,考课、考绩;其方面是 黜,即过失。 • 智: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封建统治对人才选拔的重视,促使许多学者对人的才能和性格加以深 入分析和研究,为举贤推荐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在这方面,不能不提到 三国时魏人刘昭所著的《人物志》一书。该书可以说是与举贤推荐制相适 应的一本关于如何察举用人和品鉴人才的工具书。它奉行“中庸至德”的 儒家教义,对于人的形质、人性、才具以及志业等,均有独到的阐述分析, 并综合加以分类,屡列甚详。它所主张的“考课核实”的方法,实质上遵 循的是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的体貌、言语、行为等诸 多方面的观察入手以判定其“心志”大小,从而归于圣贤、豪志、傲荡、 拘憟等不同类别。刘昭还注意到这种“考课”可能失真,这一方面源于观 察者的个人偏好(主管偏差),另一方面则可能由于被观察者的表里不一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于是他提出了详尽的“八观与五观”的观察方法, 以尽量减少这些误差。这不能不说是他对观察方法的贡献。刘昭的《人物 志》影响深远,20世纪30年代曾有美国人将其译出并冠以“人类能力研究” 之书名出版。观察法作为心理学中收集心理事实材料的方法迄今仍被沿用。 刘昭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原则仍然是有效的。
第二节人才测评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人才测评概论
西方
远古代的占星术 中世纪的颅相术 心理实验的兴起 智力测验的出现 美国的测验运动 测评理论的成熟 评价中心的掀起
人才测评的发展
中国
考察法(尧舜) 试射法(西周) 举荐法(汉代) 考试法(唐宋) 考核法(现代) 测验法(当代) 测评法(现在)
首先,在心理测量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方面,即关于心理的差异 性方面,中国先哲们有深刻的认识,不管这种差异是由何种原因 导致的。如果否定差异,一切测量将无从谈起。 早在2500年前,儒学创始人孔子就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

点。所谓“习相远”即认为人的后天行为表现可能显示出巨大的 个
别差异。他同时还提出“上智”和“下愚”的概念,又说“中人 以上,
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
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
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自两汉至魏晋,主要实行的是举贤推荐制。虽然这种举荐方法与真正意义 上的测量相比,尚有标准不统一主观色彩浓重等不规范之处,但它实际上 已蕴含着根据某种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人才的思想。如“贤、良、方、 正”这四种类型的“人才”都具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如果说这种举贤推荐 方式在“怎样测量”的操作化方面存在缺陷,但至少说在“测量什么”, 即在确定人才的内容方面有了重大的贡献。
中古代人才测评的思想与实践
心理测量的完整实践至少应包括三个前提:一是要肯定心理 的可测性,正视心理的个别差异;二是要确定对何种心理特 征进行测量,即所谓心理测量的内容方面,与此相关的就是 要对这些待测或可测的内容有某种理论加以说明;三是要在 对心理内容的特性和差异性阐述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测量 方法,即把内容操作化,这些操作化的手段还必须以某种适 当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心理测量的方法侧面。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在这三个方面均有其卓越的贡献。中国 是心理测验的故乡,这已成为国内外心理测量界众多学者们 的共识。中国对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要 早两千多年!
中国古代不仅有如上关于心理特征差异性及 其可测量性的理论阐述,而且还产生了真正 意义上的心理测量的实践活动。它集中地表 现在对人才的评定和选拔上。这就涉及到对 人才内涵的认识以及如何把这些认识(标准) 体现于具体的评价手段上。
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一贯重视对能够治 国安邦的经世致用的人才的选拔,以维系和 巩固封建统治。同时还要求这些官员后备者 须恪守为臣之道,以修身养性冶炼自身,以 三纲五常约束自身,即追求一种道德与智能 的统一。从读书士子中选拔官员,这是维护 封建统治的头等大事。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暂且不论这些观点本 身正确与否,至少说明这些论述已体现了可把人的智力分为不同 类型的分类思想。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与现代测量学中的类别量表 的见解是一致的。难怪著名测量学家艾森克夫妇把“差异和分类” 的思想直接溯源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先见。
其次,关于这些差异的可测量性,中国古代先贤们 也有明确的论述。 如孟子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之长短。物皆 然,心为甚”之说。在孟子看来,心与物二者都具有 可以测量的特性,这也许是关于心理能力和心理特 征的可测量性的最早的明确表述了。它较之我们所 熟知的名言“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麦柯尔1922)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
种人。
中国古代最值得称道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实践活动是初萌于商周,兴盛 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它历经13000多年,延续至清末。这种选才方 式在诸多方面接近于近代的心理测量的基本模式。科举取士制度的终止, 主要源于其内容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但就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人才 的要求而言,应该说,他们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的。如商周时代的教育 考试内容为礼、乐、射、御、书等服务于祭祀与作战之需的六艺;汉代 则笔试法律、军事、农业、税收和地理等五经内容;隋唐时代,科举制 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并且制度完善,此时儒学地位得到巩固并被推崇 为至尊,因此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取材来源和衡量标准。如果说,早 期的周代“试射”属于一种非文字的单项特殊能力现场测试,采用参照 效标的计分方法,那么自隋唐开科取士制度奠定之后,则属于一种多形 式的综合测验。此时考试形式渐趋多样化,计有帖经、墨义、口义,策 论和杂文(诗赋)等。体现在科举取士中的心理测量思想一方面具有鲜 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主要从测验内容上看),另一方面在具体测验方法 和形式上也有颇多独特的建树。如所谓帖经,类似于填充题。还有一种 对偶形式的题目,则与近代测验中的类比题颇具相似之处。它们为近代 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提供了早期范例。一个人所共识的观点是:欧美各国 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直接移植于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如法国在大革命 后,就是在启蒙学者的鼓吹下并参考中国的科举制度后建立起自己的文 官考试制度的。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曾国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
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
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
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