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词三首这三首古诗词都有一个主题——思乡。

于是,我以“什么引起了作者的乡愁,诗人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满怀的思乡愁”这条主线,从扶到放,很好地注意到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培养。

课中,我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相长。

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同时,孩子的潜能也得到了发挥,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

这些无疑是优秀的一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觉得这样很花时间,一节课只能教一首,而且还没有多少补充的内容,也就是课堂显得比较单薄。

该怎样避免这样低效率的课堂呢我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组织比较松散,课堂情景的创设还不到位等。

比如用这三首古诗的想象说话,学生觉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完全没有进入诗中的情境,因而说话也就比较单调,比较偏离,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才慢慢靠近古诗的意境。

总之,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努力,去琢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跟得上我们预设的步伐。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上阕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 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 着晚风,慢慢的消失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 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 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 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 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 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 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 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 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 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 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 睡一觉吧!
牧童 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弄:逗弄 2、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1、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3、棹:船桨 4、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e。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4、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亡赖:同“无赖”,“亡”读wu,这里指顽皮、 淘气。

5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教案)

5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教案)

[宋]王安石
瓜洲:在长江北岸,
扬州南面。
还 京口②瓜洲一京﹒水口:间今江,苏镇江。
钟山③只隔钟数山重:今山山南。京。市紫金 春风 又绿江南岸,
明月 何时照我还。
出示学习单:
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为什么?
(1)可以从内容表达上去欣赏; (2)可以从遣词造句上去欣赏; (3)可以从情感流露上去欣赏。
洛阳城里见秋意风思很,多。 行人:这里欲复指作恐捎信家匆的书匆人。意说万不重 尽,①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行人②临发又开封③。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诗意:我客居洛阳,又见秋风起。想给家乡的亲人写封
家书,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 倾吐,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一水间” “只” “数重山”
离家近 很想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处“绿”字诗人曾想过
思家切 用“到、过、入、满”,
为什么诗人最后选“绿”?
不能还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 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 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思乡情深深 地震撼了我们。
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 百花凋零,
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 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延学活动:拓展练笔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 小故事。
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事情起因(思念亲人,欲写家书)
经过(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匆匆写就,临发又开封……) 结果(行人走远,思念无限,牵挂永远)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 满童稚的行为和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 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 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 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 进啊!
小练笔:
把古诗《舟过安仁》改 编成一个小故事。
从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从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可 以看出他们是怎么样的小朋友 呢?
诗人喜不喜欢这两个孩子?
再读感悟:
话说当年,诗人杨万里划着小船路过 这个地方。万里晴空,碧波荡漾,多么令 人心旷神怡啊!忽然,看到一叶渔船,船 上坐着两个孩子,可是,他们把撑船用的 竹竿和船桨都收起来了?诗人纳闷了?你 能读出诗人的纳闷不解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舟过安仁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动听 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而 我要说童年是一首美妙的诗, 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 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宋安

仁 万

·
作者介绍: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杰出的诗人,“中兴四大家” 之一。
自读感知: 1、自由朗读。 2、小组赛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有层次的读要做到三点:读准 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
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第一二句诗,描写了什么 画面?
为什么要收起竹竿和船桨, 不下雨却要打伞呢?(带着疑问 读诗句)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作业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有趣。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诗词积累: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和表达能力。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仿写、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内化所学知识。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如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词背景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想。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古诗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重视朗读,感受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 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 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 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 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 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秋 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开封:打开已封的家书,惟恐遗 漏什么,一再补充。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 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 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 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 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 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 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 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 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 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 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 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 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泊船瓜 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 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 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 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 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 方法。
洛 (luò)(洛阳)
榆 (yú) (榆关) 畔 (pàn)(那畔)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PPT、优质教学课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 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 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 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 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 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 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 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 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 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 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4.抽生交流 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被你们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为你们的聪 明而赞叹, 为你们的收获而高兴,那所有的同学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都那么令人骄傲吗 ?我们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一下活动中的表现吧!
5.小组内评价活动中的表现 6.组长汇报组员的表现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了许多古今的爱国志士,而 且从你们的交流 中,我也感受到了你们正用实际行动向祖国证明,你 们是爱国的中华少年! 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关注我们 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2在组内交流搜集的演讲稿 赏析了这么多范文,你现在确定自己演讲稿的观点了吗?(祖国 的科技发 展迅速、祖国地大物博、祖国景色秀丽……)
(2)观点明确了,你打算用哪些材料去充实它呢? 学生自由谈。(注意引导学生要围绕观点选材,不要偏离。) 三、写作实 践 自己写作,不愿写演讲稿的同学写读后感,注意的是要表达真情 实感。
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 片写奔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的 苦闷,下片抒思乡之情。语言和谐 明快,感情表达率直自然,风格缠 绵哀惋,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 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 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 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 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绿字的好处: 1.形象鲜活。 2.春意盎然。 3.读起来仿拥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张籍 张籍(约766年 — 约830 年),字文昌,唐代诗 人,和州乌江(今安徽 和县乌江镇)人。汉族,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 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 江镇)。张籍为韩门大 弟子。并称“张王乐 府”。代表作有《秋 思》、《节妇吟》、 《野老歌》等。
注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聒: 声音嘈杂
小组讨论,长相思的诗意。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出发, 入夜,营帐都点起了灯。 夜已 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 声搅得人们无法入睡,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是没有风雪之声。
泊船瓜洲通过 写景 来表达 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思考哪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作者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作者在瓜州, 看到京口, 想到钟山(家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中的绿可以用 “到”、“过”、“入”、 “满”交换吗?为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中的绿可以用“到”、 “过”、“入”、“满”交换 吗?为什么?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根据词的意思,翻译 诗句的意思。
间: 间隔;隔开。
只隔: 仅仅隔着。
数重山: 几座山。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泊船瓜洲诗意: 一二句: 从京口到瓜州仅有一江之 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 着几座山。
三四句:春风又吹绿了江 南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 能照我回到家乡。
而秋思通过 叙事 来表达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而长相思是通过 写景 叙事 相融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 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第一部分:教材解读一.《牧童》词句品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第弄晚风”来体会实际意思,想想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汉密哈顿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表达特点:1.情景交融,水墨画般的意境。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非常鲜活生动。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感到宁静而和谐。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悠悠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用字精当。

作者运用了一个“铺”和一个“弄”字,可谓十分恰当和巧妙。

“铺”字表现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卧”字写出了牧童的随心随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诗的开头,一片广袤的草地显得那样宁静,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断断续续的笛声清晰可闻,更衬托出了月夜的静寂。

4.对偶手法的运用。

前两句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草铺”对“笛弄”;“横野”对“晚风”; “三四声”对“六七里”。

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二、《舟过安仁》词句品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表达特点: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三《清平乐村居》词句品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画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悦。

这几句词读来让人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的生活情景。

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年龄最大的孩大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

诗人着力于对“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表达特点:1.纯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

老和小写得最生动。

‘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

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醉里”表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安详。

“媚好”说明他们精神愉快。

“亡赖”指顽皮,是爱称,无贬义。

“卧”用得极妙,把小儿顽皮可爱,无忧无虑的样子写出来了,一字千金,恰到好处。

附:白描手法:白描手法是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景物的情态面貌。

2.情景交融。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令人难忘。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第三部分:预习设计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出古诗的节奏,读出古诗表现的画面,读出古诗表达的意境和感情。

2.挑出重点词语理解:如“弄、棹、篙、茅檐、相媚好、翁媪、亡赖”等。

3.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什么样的乐趣?4:搜集描写古代乡村生活的古诗。

第四部分:教学流程《牧童》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舟过安仁》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