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节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种:
2
@《创新设计》
①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法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 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
3
@《创新设计》
②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法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的方法。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 引用名人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引, 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不 交代其出处。 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时,作者引用了儒家经典 《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以及孔子、百丈禅师、朱熹、曾文正公等人的名 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2
@《创新设计》
2.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 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 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 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 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 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 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 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 番事业呢? 文章第②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文章第②段先列举三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谅解的重要作用; 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形成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
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

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选项 “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复杂的观点。(错误)
理由: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5.原。文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
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
的例子,鲜明地指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错误) 理由:举例论证错误,这里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10
@《创新设计》
目录
8.原文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 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 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 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 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 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 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 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 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 人。
日本影响巨大。(错误) 理由: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
6
@《创新设计》
目录
2.原文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 范。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
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
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第一老成温厚。
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
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
”(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
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
)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
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
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
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
”(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
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
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
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
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
论证相关分析

考点二论证相关分析——语脉语理,洞察过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考试大纲新增考点,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实质上是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突破一理清论点和论据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一、论点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二、论据【即练即悟】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原文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
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
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
选项文段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理由:答案错误。
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
2.原文“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
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
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到较为充分的空间。
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练习及答案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贯穿整个语文教学,高效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技能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分享。
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原文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论述类阅读 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方法班级姓名一、论述文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二、本论内部结构方式:1、总分结构: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说(总结)。
2、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3、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
4、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
三、典型例题:(一)任何一种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
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
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崇崇,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
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
兵法上说“臵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这个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二)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徵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徵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
玄武门之变后,魏徵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
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徵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
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文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三)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节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第四节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相关知识】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述类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法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
② 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法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不交代其出处。
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时,作者引用了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以及孔子、百丈禅师、朱嘉、曾文正公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法指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文章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他自认为“求甚解”了,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
接看又从正面以诸葛亮和徐庶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为例,通过对比,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④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法指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使用比喻论证,既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明了,同时又显得生动形象。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文中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挡弛““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中国的“传统文明”在交流中演变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明”在交流中演变发展芮传明,往往立即联想到儒、释、道文化,联想到“消 当今的某些人一提及中国的“传统文明”、 “因循守旧”等品格,似乎中国的传统文明数千年来始终遵循着一个固定的模式, 极保守”一成不变地为历代的人们所运用;同时,中国人又特别地保守,对于新型文化顽固地加以拒 绝。
其实,这是一种不小的误解。
以现代人经常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之代表的儒学为例,其鼻祖孔子的生活年代不过 2500 年之前;而在嗣后的历朝历代,儒学也仍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所以,无论是 在孔子时代以前还是其后, 中国的 “传统文明” 都并无固定的模式,而是始终在不断地吸纳、 创新、融合、演变。
与一般人的理解相反,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创造自己文明的同时,十分积极地借鉴着外 来的文明。
他们的态度是开放、吸纳,而非保守、拒绝。
最典型的事例之一,是战国时期, 赵国的“胡服骑射”活动。
赵国频繁受到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人的侵扰,却苦于军事力”和更适宜于,学习其先进的军事技术“骑射(骑马射箭)量的薄弱,因此决定师法“胡人”。
赵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胡服骑射”运动,使之军力大增, 骑射的紧身利索的“胡服”以至在十年之内取得了辉煌胜利,打败林胡、楼烦,占有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及河套地区。
“骑射”便成了典型的中国文明,后世之人很少 此后,其他诸国也纷纷仿效,于是“胡服”、!会意识到,如今极为普遍的两条腿管的裤子,竟会是两千多年前的“舶来品”众所周知,儒、释、道“三教”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向来被人们视为中国传“释”即佛教,是显而易见的外来文明。
它从印度传入中国,仅 统文明的核心要素。
然而,仅是约 2000 前的事情;它在中国社会中确立其地位,更在其后许多年。
但是,后世之人却“考周孔六书之训,忠孝履其端; 将佛教观念看作为兴家国、济社会的三大法宝之一,例如:李老二篇之萌,道德创其首;瞿昙三藏之文,慈悲为其本。
事迹乃异,理数不殊,皆尽美尽 善,可崇可慕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阅读答
案
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
林语堂
①遇事忍耐是中国人最昭著的特点,我认为这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
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
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②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
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
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
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
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
我并不是说
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
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
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③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
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
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④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
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
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
“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
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
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15.联系全文,概括中国人“忍耐”的几种表现。
(6分)
16.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17.作者曾写文说遇事忍耐“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请分析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遇事忍耐”的优点和缺陷。
(6分)
15.①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
②屈服于敲诈勒索和侮辱。
③容忍苦难和折磨。
(每点2分)
16.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3分)将中国式的“忍耐”与西方人的“忍耐”作对比,证明中国人遇事过于忍耐。
(1分)用景泰蓝比喻中国人的“忍”,证明中国人“忍”的出名。
(1分)引用谚语证明“忍”在中国人意识中作为重要美德出现。
(1分)
17.优点:使整个民族易于适应周围环境,有利于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
缺点:①过于忍耐,对罪恶和病态的容忍,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②过分强调集体,忽视了个人的价值。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