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层pcb板叠层顺序
PCB多层板叠层要求

PCB多层板叠层要求1.总层数:叠层多层板的总层数根据电路设计的需求和实际制造能力来确定。
一般来说,多层板的总层数可以是4层、6层、8层、10层等。
2.板厚:多层板的板厚根据电路设计的要求来确定。
在选择板厚时,需要考虑到电路板的稳定性、电磁兼容性(EMC)以及机械强度等因素。
3.层间距离:叠层多层板的各层之间需要有适当的间隔,以避免相互干扰和干扰周围环境。
层间距离通常由介质材料的特性和PCB设计规范来确定。
4.接地层:叠层多层板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接地层。
接地层可以提供电磁阻隔和电磁兼容性,并且能够帮助电路板抵抗电磁干扰。
5.电源层:叠层多层板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电源层。
电源层可以为电路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供应,并且可以减少电源线的长度和电磁辐射。
6.信号层:除了接地层和电源层外,叠层多层板还包括多个信号层。
信号层可以用于电路信号传输和信号屏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追踪、焊盘和掩膜的设置。
7.电源和地线:叠层多层板的设计需要合理规划和布置电源和地线。
电源和地线的布局应尽量接近对应层的电源和地线,以减少阻抗和电磁干扰。
8.压缩层:在多层板的设计中,可以考虑使用压缩层来提高电路板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压缩层通常由玻璃纤维布和环氧树脂组成。
9.材料选择:在进行多层板叠层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基材和介质材料。
常见的基材有FR4,常见的介质材料有聚酰亚胺(PI)和聚四氟乙烯(PTFE)。
10. 层间连接:叠层多层板的各层之间需要通过通过孔(via)或盲孔(blind via)来进行连接。
层间连接的方式有通孔连接和盲孔连接,需要根据叠层设计的具体要求来确定。
总之,PCB多层板叠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电路设计要求、制造工艺和可行性来确定。
合理的叠层设计可以提高电路板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满足高集成度电路的需求。
多层pcb板制作流程

多层pcb板制作流程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多层PCB板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呀。
PCB板就像是电子产品的小基地,好多电子零件都要住在上面呢。
那多层PCB板就更厉害了,它有好多层。
想象一下,我们要盖一座超级厉害的多层大楼。
最开始呢,得有个设计图。
做多层PCB板也是这样,工程师们要先在电脑上画出这个板子的样子,哪里是放小零件的地方,哪里是电线走的路,都要画得清清楚楚。
就像我们画画一样,要先想好画什么,在哪里画。
比如说,我们要画一幅有房子、有树还有小朋友的画,就得先在脑袋里构思好,工程师们也是这样构思PCB板的。
画好设计图之后呀,就开始准备材料啦。
这就像盖大楼要准备砖头、水泥那些东西一样。
做PCB板需要一种特殊的板子,它是基础材料哦。
这种板子有点像我们平时玩的硬纸板,但是它很特别,可以让电在上面跑来跑去。
接下来呢,就是把设计图印到这个板子上啦。
这就像我们把画好的图案印到T恤上一样。
不过这个印的过程可复杂多啦。
要用到一些特殊的机器和药水,把设计图的线条一点一点地印到板子上。
这时候的板子上就有了一些浅浅的线路痕迹啦。
然后呢,就是要做出那些连接不同层的小通道,就像是大楼里连接不同楼层的楼梯一样。
这得非常小心,因为这些小通道要是出了问题,那整个PCB板可能就不能好好工作了。
做完这些之后呀,就开始一层一层地叠加起来啦。
这就像我们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往上搭。
每一层都有它的作用,就像每一层楼都有不同的用处一样。
比如说,有的层是专门给电源走的路,有的层是信号走的路。
再之后呢,要把这些叠加好的层紧紧地压在一起。
就像我们把很多张纸紧紧地订成一个本子一样。
这个过程要用到很大的压力,这样才能让这些层牢牢地粘在一起,变成一个整体的多层PCB板。
最后呀,还要进行各种测试。
就像我们做完一个手工,要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一样。
要看看电能不能在这个板子上顺利地跑来跑去,每个小零件能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工作。
如果有问题,就得赶紧修改。
这样,一个多层PCB板就制作好啦。
PCB电路板如何快速掌握PCB四层板

PCB电路板如何快速掌握PCB四层板PCB电路板如何快速掌握PCB四层板四层电路板布线方法一般而言,四层电路板可分为顶层、底层和两个中间层。
顶层和底层走信号线,中间层首先通过命令DESIGN/LAYERSTACKMANAGER用ADDPLANE添加INTERNALPLANE1和INTERNALPLANE2分别作为用的最多的电源层如VCC和地层如GND (即连接上相应的网络标号。
注意不要用ADDLAYER,这会增加MIDPLAYER,后者主要用作多层信号线放置),这样PLNNE1和PLANE2就是两层连接电源VCC和地GND的铜皮。
如果有多个电源如VCC2等或者地层如GND2等,先在PLANE1或者PLANE2中用较粗导线或者填充FILL(此时该导线或FILL对应的铜皮不存在,对着光线可以明显看见该导线或者填充)划定该电源或者地的大致区域(主要是为了后面PLACE/SPLITPLANE命令的方便),然后用PLACE/SPLITPLANE在INTERNALPLANE1和INTERNALPLANE2相应区域中划定该区域(即VCC2铜皮和GND2铜片,在同一PLANE中此区域不存在VCC 了)的范围(注意同一个PLANE中不同网络表层尽量不要重叠。
设SPLIT1和SPLIT2是在同一PLANE中重叠两块,且SPLIT2在SPLIT1内部,制版时会根据SPLIT2的边框自动将两块分开(SPLIT1分布在SPLIT的外围)。
只要注意在重叠时与SPLIT1同一网络表的焊盘或者过孔不要在SPLIT2的区域中试图与SPLIT1相连就不会出问题)。
这时该区域上的过孔自动与该层对应的铜皮相连,DIP封装器件及接插件等穿过上下板的器件引脚会自动与该区域的PLANE让开。
点击DESIGN/SPLITPLANES可查看各SPLITPLANES。
protel99的图层设置与内电层分割PROTEL99的电性图层分为两种,打开一个PCB设计文档按,快捷键L,出现图层设置窗口。
PCB叠层结构参考即多层板叠层建议

PCB叠层结构参考即多层板叠层建议电路板的叠层安排是对PCB的整个系统设计的基础。
叠层设计如有缺陷, 将最终影响到整机的EMC性能。
总的来说叠层设计主要要遵从两个规矩:1. 每个走线层都必须有一个邻近的参考层(电源或地层);2. 邻近的主电源层和地层要保持最小间距,以提供较大的耦合电容;下面列出从两层板到十层板的叠层:一、单面PCB板和双面PCB板的叠层对于两层板来说,由于板层数量少,已经不存在叠层的问题。
控制EMI辐射主要从布线和布局来考虑;单层板和双层板的电磁兼容问题越来越突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是信号回路面积过大,不仅产生了较强的电磁辐射,而且使电路对外界干扰敏感。
要改善线路的电磁兼容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减小关键信号的回路面积。
关键信号:从电磁兼容的角度考虑,关键信号主要指产生较强辐射的信号和对外界敏感的信号。
能够产生较强辐射的信号一般是周期性信号,如时钟或地址的低位信号。
对干扰敏感的信号是指那些电平较低的模拟信号。
单、双层板通常使用在低于10KHZ的低频模拟设计中:1在同一层的电源走线以辐射状走线,并最小化线的长度总和;2走电源、地线时,相互靠近;在关键信号线边上布一条地线,这条地线应尽量靠近信号线。
这样就形成了较小的回路面积,减小差模辐射对外界干扰的敏感度。
当信号线的旁边加一条地线后,就形成了一个面积最小的回路,信号电流肯定会取道这个回路,而不是其它地线路径。
3如果是双层线路板,可以在线路板的另一面,紧靠近信号线的下面,沿着信号线布一条地线,一线尽量宽些。
这样形成的回路面积等于线路板的厚度乘以信号线的长度。
、四层板的叠层;推荐叠层方式:1. SIG —GND(PWR) —PWR (GND) —SIG ;2. GND -SIG(PWR) —SIG(PWR) —GND ;对于以上两种叠层设计,潜在的问题是对于传统的 1.6mm (62mil)板厚。
层间距将会变得很大,不仅不利于控制阻抗,层间耦合及屏蔽;特别是电源地层之间间距很大,降低了板电容,不利于滤除噪声。
PCB各层介绍及AD软件画PCB时的规则

PCB各层介绍及AD软件画PCB时的规则好久没画过板了,最近因为⼯作关系,硬件软件全部得⾃⼰来,不得不重新打开闲置很久的AltiumDesigner。
以前做过点乱七⼋糟的笔记,本来想回头翻看⼀下,结果哪⼉也找不到,估计已经被不⼩⼼删掉了。
曾经挺熟悉的东西,现在⼀打开竟然处处遇坎⼉,很多操作都忘记了,看来不留好笔记是不⾏的,不然很多东西过段时间不⽤,再⽤的时候就跟新学⼀样了,还得到处找资料。
吸取教训,以后有点什么⼩note都要有条理的记录收藏起来。
PCB各层说明:丝印层(OverLay,Silkscreen):有顶层丝印和底层丝印。
⽤来画器件轮廓,器件编号和⼀些图案等。
信号层(SignalLayer):对于两层板,主要是TopLayer和BottomLayer层。
多层板的话还有若⼲个中间层(Mid)内部电源/接地层(Internal Planes):内部电源/接地层主要⽤于4层以上印制电路板作为电源和接地专⽤布线层。
阻焊层(Solder Mask):绿油覆盖层。
这⼀层是负⽚输出。
阻焊区域⼀般⽐焊盘区域稍⼤。
AD9中可通过规则设置阻焊层的⼤⼩,如下图。
锡膏防护层(Paste Mask):这⼀层主要⽤来制作钢⽹,这⼀层不⽤发给PCB⼚家,⽽应发给回流焊⼚家。
也是负⽚输出。
锡膏层⼀般⽐焊盘区域稍⼩。
AD9中可通过规则设置锡膏层的⼤⼩,如下图(下图中的规则是锡膏层与焊盘区⼀样⼤。
锡膏层只能⽐焊盘区⼩或⼀样⼤,否则锡膏层略⼤可能引起相邻的焊盘短路)。
禁⽌布线层(Keep Out):圈定布线区域。
(只针对⾃动布线?如果有机械层的话,⼿动布线时可以⽆视这层?)多层⾯,PCB板的所有层(Multi Layer):涵盖了PCB的所有层。
机械层(Mechanical Layers):机械层⼀般⽤来绘制印制电路板的边框(边界),通常只需使⽤⼀个机械层。
(疑:跟禁⽌布线层什么关系?禁⽌布线层包含在机械层之内?如果没有机械层,PCB⼚商会将禁⽌布线层当做机械层来做?)钻孔层(Drill):分为钻孔引导层(DrillGuide)和钻孔数据层(DrillDrawing),⽤于绘制钻孔孔径和孔的定位。
PCB叠层结构知识多层板设计技巧

PCB叠层结构知识多层板设计技巧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叠层结构是指将多个层(Layer)的电路板通过堆叠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多层板设计技巧包括了布线规则、信号与电源分离、地电平整、阻抗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详细介绍PCB叠层结构知识和多层板设计技巧。
首先,关于PCB的叠层结构。
PCB的叠层结构可以根据电路设计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层数,一般常见的有4层、6层、8层等不同层数的叠层结构。
叠层结构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紧凑性:叠层结构可以将电路板的整体尺寸缩小,提高电子产品的集成度。
2.信号完整性:通过在内层设置地电平、电源电平和信号层,可以有效减少信号串扰和引入的干扰,提高信号完整性。
3.电路效率:叠层结构可以实现电路的分区布局,提高电路的工作效率。
在进行多层板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设计技巧:1.PCB分区:将电路板按照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将信号层、地电平、电源电平等布局在不同的分区内,以减小信号串扰和电磁干扰。
2.信号与电源分离:将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的电源层分离开来,以减小高频信号对低频信号的干扰。
3.地电平规划:在每一层中都设置地电平层,通过整体的地电平规划和细致的连接,可以有效减小信号引入的误差和电磁辐射。
4.阻抗控制:针对高频信号的传输需要控制信号线的阻抗,通过在叠层结构中选择合适的层间间距和层间介质常数,可以实现所需的阻抗匹配。
5.差分信号布线:对于差分信号,要注意将两条线平行布线,且长度相等,以减小信号的模式转换和串扰。
6.信号引线规划:信号引线的布线应尽量短且直,以减小传输延迟和信号失真。
7.确保电源稳定:多层板设计中,要保证各个层的电源电平稳定,避免因电源干扰导致的工作异常。
综上所述,PCB的叠层结构是一种优化电路设计的方法,可以提高电路性能和可靠性。
在进行多层板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电路要求选择合适的叠层结构,并采用相关的设计技巧,以确保电路板的性能达到设计目标。
pcb叠层结构知识

pcb叠层结构知识(汇总)2011-11-16 13:58:14标签:休闲多层板职场随着高速电路的不断涌现,PCB板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为了避免电气因素的干扰,信号层和电源层必须分离,所以就牵涉到多层PCB 的设计。
在多层板的设计中,对于叠层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叠层设计方案将会大大减小EMI及串扰的影响,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具体分析叠层设计如何影响高速电路的电气性能。
一.多层板和铺铜层(Plane)多层板在设计中和普通的PCB板相比,除了添加了必要的信号走线层之外,最重要的是安排了独立的电源和地层(铺铜层)。
在高速数字电路系统中,使用电源和地层来代替以前的电源和地总线的优点主要在于:1.为数字信号的变换提供一个稳定的参考电压。
2.均匀地将电源同时加在每个逻辑器件上3.有效地抑制信号之间的串扰原因在于,使用大面积铺铜作为电源和地层大大减小了电源和地的电阻,使得电源层上的电压很均匀平稳,而且可以保证每根信号线都有很近的地平面相对应,这同时减小了信号线的特征阻抗,对有效地较少串扰也非常有利。
所以,对于某些高端的高速电路设计,已经明确规定一定要使用6层(或以上的)的叠层方案,如Intel对PC133内存模块PCB板的要求。
这主要就是考虑到多层板在电气特性,以及对电磁辐射的抑制,甚至在抵抗物理机械损伤的能力上都明显优于低层数的PCB板。
如果从成本的因素考虑,也并不是层数越多价格越贵,因为PCB板的成本除了和层数有关外,还和单位面积走线的密度有关,在降低了层数后,走线的空间必然减小,从而增大了走线的密度,甚至不得不通过减小线宽,缩短间距来达到设计要求,往往这些造成的成本增加反而有可能会超过减少叠层而降低的成本,再加上电气性能的变差,这种做法经常会适得其反。
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一定要做到全方面的考虑。
二.高频下地平面层对信号的影响如果我们将PCB的微带布线作为一个传输线模型来看,那么地平面层也可以看成是传输线的一部分,这里可以用“回路”的概念来代替“地”的概念,地铺铜层其实是信号线的回流通路。
7 PCB叠层设计

PCB的叠层结构设计
➢十层板叠层设计方案 :
十层板叠层设计方案很多,推荐使用设计方案1和2:
(a)方案1
(b)方案2
方案1是最佳选择方案,可以做到很好的阻抗控制
方案2适合接插件较多的高速背板设计
8
2
PCB的叠层结构设计
对于高速背板,一般层叠原则如下:
➢ Top面、Bottom面为完整的地平面,构成屏蔽腔体。 ➢ 无相邻层平行布线,以减少串扰,或者相邻布线层间距远远大于
参考平面间距。 ➢ 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以保证完整的回流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PCB层叠设置时,要对以上原则进 行灵活掌握和运用,根据实际单板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 最终确定合适的层叠方案,切忌生搬硬套。
适用于多数器件为插件,且走线简单的PCB层板叠层设计方案 :
(a)方案1
(b)方案2
(c)方案3
方案1的优点:
✓各信号层均有完整的参考层,而且没有信号层相邻,避免了信号之间的串
扰,信号层2为最优布线层;
✓电源和地层相邻,电源阻抗减小;
方案1的缺点:
✓布线层只有三层,对于布线量较大的设计,只能选择其他方案或增加板
3
PCB的叠层结构设计
➢四层板叠层设计方案 :
(a)方案1
(b)方案2
方案1:信号层1应走线较多,且包含关键信号,因而将其直 接与参考面的地层相邻。从GND层到Power层的阻抗控制芯板 不宜过厚,以降低电源以及地平面的分布阻抗,保证电源平面 的去藕效果。
方案2: 整板无电源平面,只有GND和PGND各占一个平面,
✓S1 、S2、S3 、S4全部裸露在外,只有S2 才有较好的参考平面;
✓S1 和S2、S3和S4 信号容易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