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分子屈光手术的发展史
屈光手术发展史

屈光手术发展史屈光手术是一种通过手术矫正眼球屈光度的方法,以达到不依赖眼镜或隐形眼镜即可达到清晰视力的效果。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屈光手术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一种视力矫正方法。
本文将从屈光手术的起源、发展、技术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屈光手术的起源屈光手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德国。
当时,医生们发现,通过手术的方式可以治疗一些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等。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和设备限制,手术的成功率并不高。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屈光手术才真正开始成为一种可行的视力矫正方法。
二、屈光手术的发展1. 切削术1980年代初,美国医生Stephen Trokel和Rangaswamy Srinivasan发明了一种用激光切削角膜的方法,即激光角膜切削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这种方法通过激光在角膜上切削出一个几乎无痛的凹形,使角膜的曲率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效果。
LASIK手术的成功率高,恢复快,因此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屈光手术之一。
2. 植入术1990年代初,医生们开始使用人工晶体植入术(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IOL)来治疗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晶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屈光度进行选择。
植入术的成功率也逐渐提高,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屈光手术方法之一。
3. 激光表面磨镶术1990年代中期,医生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激光手术方法,即激光表面磨镶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
这种方法通过激光在角膜表面进行切削,使角膜的曲率发生变化。
PRK手术的成功率比LASIK略低,但恢复时间更短,对角膜的损伤也更小。
三、屈光手术的技术1. 激光角膜切削术(LASIK)LASIK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屈光手术方法之一。
激光治疗近视发展史

发展史1990年代最初的几年里,RK手术可谓风光无二,在国内掀起了手术矫正近视眼的第一波高潮,甚至有俄罗斯专家到国内来“走穴”。
但很快,近视眼手术便发生了进化。
更为先进的PRK手术,即“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出现了。
1990年代后期,PR K手术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在南京。
比起前辈RK,PRK先进了很多,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效果好,近视眼手术并发症少。
但由于术后需要长期用药,也有些手术者因为长期使用激素类眼药而不注意复查,结果因此导致眼部出现疾患。
于是,它再度进化。
LASIK(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和LASEK(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磨镶术)手术横空出世。
由于可以避免和减少一些并发症,且恢复快、无明显不适,所以运用广泛,特别是前者,是目前开展最多、最广泛的手术方法。
在此基础上,它还在进化,更为先进的一代名为ORK手术,其全称是OptimizedRefractiveK eratectomy,即“最优化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它属于个性化切削手术,在治疗后的成像效果上有明显提高,更符合病人个体的要求。
但是在术前术后仍然必须接受规范化的检查和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近视手术顾名思义便是近视眼通过手术治疗视力能够恢复正常编辑本段PR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手术的原理为应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中央前表面,即除去上皮层的前弹力层和浅层基质,使角膜前表面弯曲度减少,曲率半径增加,屈光力减低,焦点向后移至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的效果,这好比在自己的角膜上磨制一副近视眼镜片一样。
因术后疼痛、需长期用药及易回退等原因已逐渐被LASIK替代。
编辑本段LASIK-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手术原理是先采用自动微型角膜板层系统在角膜表面制作一带蒂的板层角膜瓣,翻转角膜瓣后,应用准分子激光电脑控制多步分区进行角膜基质内切削,最后将角膜瓣复位。
这种方法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用193纳米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基质,避免了术后雾状混浊的发生。
屈光手术学PPT课件

分类
(2)眼内屈光手术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 —晶体前接触镜(ICL) —透明晶体摘除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3)其他手术 —后巩膜加固术(PSSO)
各种屈光性手术适用范围(参考)
二、屈光手术的术前评估
– 病史采集及检查前准备 – 视力:远、近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 – 裂隙灯检查:角膜、结膜、前房、晶体、玻
4. 缺点:
预测性较差,操作不当有较大回退,并发症 多,个体差异大,矫正范围有限(6D以下),角 膜结构破坏大,遇外伤易破裂,散光矫正效果差。
Mini放射状角膜切开术(MRK)
1. 原理: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2. 手术参数:
切口数目2-8条;放射状、切口长度1.5-2.5mm;切 口深度95%;光学区直径3-3.5mm,矫正度数-4D以下
—二十世纪30年代,日本眼科学者Sato从角膜后面 切开治疗近视,手术失败
—二十世纪60年代,Barraquer创立板层角膜屈光 手术,即角膜镜片术和角膜磨镶术,矫正高度近 视和无晶体眼
历史
—1974年,前苏联学者Fyodrov进行首例放射状角 膜切开术(RK),被认为是现代屈光手术发展 的开端
—二十80年代后期,开展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 切削术(PRK)和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屈光手术学
.
目的要求
• 了解屈光手术的分类、原理及发展趋势 • 熟悉角膜屈光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了解角膜屈光手术眼用激光的特点 • 了解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检查、术后处理的原则
一、概述
1. 定义 2. 历史 3. 分类
定义
何谓屈光手术?
用于改变眼的屈光状态或病理过 程的各种手术。
历史
—1708年Hermann Boerhaave提出透明晶体摘除术, 直到1894年才有临床报告
屈光手术的历程和展望

屈光手术的历程和展望摘要】屈光不正是人类共同的、最常见和最普遍的眼病,据资料统计,世界平均近视发生率为22%,远视病人数目和近视相近,中国近视发生率为31%,是近视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人们一直以不懈的努力致力于探索屈光不正的矫正和治疗手段,不满足于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的非手术矫正。
近年来,角膜屈光手术的成熟发展,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屈光手术发展迅速,是目前眼科专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以PRK、LASIK为代表的角膜准分子屈光手术日益成熟,同时由于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预测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拓宽了手术适应症,对近视、远视、散光甚至老花的治疗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屈光手术展望历程1 屈光手术的历史1708年,有人提出摘除透明晶体可以矫正高度近视,1898年,荷兰Lans发现烧灼角膜可以改变屈光力,真正在角膜上手术矫正近视的先驱者是日本的佐藤(sato1939年),他从圆锥角膜患者Descemet膜破裂后角膜变干使近视降低的现象得到启发,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因角膜切开深度不够,故疗效不满意而改为角膜前后两面半切开,但角膜切开后严重损伤了角膜内皮细胞,约3/4的病例因角膜水肿或大泡状角膜病变而失明或行角膜移植术,另一位角膜屈光手术的先行者是哥伦比亚Barraquer,他创立了板层角膜屈光手术,用改变角膜厚度的方法改变了角膜屈光力,主要采用角膜镜片术及角膜磨镶术。
2 屈光手术的里程碑,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手术前苏联Fyodorow(1973年)偶然发现一位眼外伤患者角膜创口愈合后,原有近视明显降低,创立了早期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于1979年首次报道RK手术矫正近视及散光,这是现代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开端并提出了RK手术原则:只能在角膜前表面切开,角膜中心视区越小,角膜切开深度越深,矫正效果越大,建立了手术计算公式。
准分子屈光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发展方向

准分子屈光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发展方向激光近视手术安全有效,但准分子屈光手术仍有极少数人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准分子屈光手术,患者应该仍然要保持谨慎态度,屈光医师也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不能盲目扩大适应证,同时要大力推广先进技术,确保手术质量。
现就准分子目前常见问题综述如下。
圆锥角膜LASIK手术切削深度至角膜浅基质层,目前制作最薄角膜瓣的刀头为90刀,由于其机械因素,其角膜瓣厚度受到负压、刀速等影响可能很难保证每个患者的角膜瓣厚度为90μm,一般常规应该有20~30μm的误差预留,保证基质床有足够厚度,一些专家对手术后角膜基质的预留厚度由250μm底线提升至280μm,300μm甚至更多角膜厚度来防止术后角膜扩张的发生,尽管这样,术后还是有极少数人发生角膜扩张。
近年来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ASIK术后5年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减少18%,后基质减少22%,且在基质修复过程中,新产生的胶原纤维是插在原有切断的纤维之间,并未与切断的纤维末端连接,抗张强度明显减弱[1]。
对于一个正常角膜,角膜前1/3基质有高密度胶原纤维,因此抗张强度高,而后2/3基质抗张强度薄弱,所以术后角膜扩张的发生与角膜原有的生物力学改变有明显关系。
目前,LASIK手术切断前基质,对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的影响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应该受到广大屈光医生的重视,加强这方面的基础临床研究。
另外,术前对亚临床圆锥角膜的筛查非常重要,这一部分患者是术后发生角膜扩张的高发人群,术前一定要严格筛查,一些医院为降低成本仍使用陈旧版本的角膜地形图仪,对明显的圆锥诊断尚可,但对亚临床圆锥角膜诊断往往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诊断难免有误,使得一些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入选,为手术留下隐患,我们应该引进先进的眼前节分析系统为手术保驾护航,尽量减少术后隐患。
干眼症准分子屈光手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主诉1年后仍然依赖人工泪液来缓解干涩症状,甚至抱怨干涩症状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屈光手术发展史

屈光手术发展史
屈光手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眼球形状来矫正视力的手术。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医生们开始使用手术来治疗近视。
然而,这些早期的手术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包括高风险和不可逆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屈光手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20世纪60年代,医生们开始使用激光来进行眼部手术。
这种方法被称为激光角膜切削术(LASIK),它通过使用激光来切削角膜,从而改变眼球形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手术时间短,恢复时间快,而且效果稳定。
然而,LASIK手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手术过程中需要切削角膜,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干眼症和角膜炎。
此外,LASIK 手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角膜薄或角膜曲率过大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生们开始研究新的屈光手术方法。
其中一种方法是表面光学切削术(PRK),它与LASIK手术类似,但不需要切削角膜。
相反,医生会使用激光来去除角膜表面的细胞,从而改变眼球形状。
PRK手术的优点是可以避免LASIK手术的一些并发症,但缺点是恢复时间较长。
另一种新的屈光手术方法是角膜环(ICL)植入术。
这种方法是将一个小型的人工晶体植入眼球中,从而改变眼球形状。
ICL手术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一些不适合LASIK或PRK手术的患者,如角膜薄
或角膜曲率过大的患者。
缺点是手术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
总的来说,屈光手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的高风险和不可逆性到现在的安全、有效和适用范围更广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屈光手术将会变得更加安全、有效和普及。
近视激光手术发展简史

近视激光手术发展简史近视激光手术,简单的说,是一种透过激光改变眼角膜的弧度,从而改善视力的手术。
现代的近视激光手术已经历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全球已有上千万近视眼患者通过该手术摘掉了眼镜。
而说起近视激光手术的发展史,就不得不说到最早的近视手术,即所谓的钻石刀切开术(RK) :这项手术的应用可追溯到1943年由日本Tutomu Sato医生首创,于1960年经前苏联医学专家Fyodorovv 改良推广。
这项手术所利用的原理是在角膜上面放射状切割八刀,让角膜中央因周边的膨出而相对变成平坦,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但因为对眼球做深度切割(约整个角膜厚度的90%到95%),使角膜的韧度受损,加上术后的疤痕会有夜盲的缺点。
1987年,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储仁远教授从苏联将RK手术引入国内,随后在国内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但由于手术预见性差、极易发生散光、眼睛经不起冲击、医生很难掌握等明显缺陷而很快终止。
RK之后,近视手术发展到全自动角膜层状切割弧度重塑术(ALK):使用电动刨刀先将角膜表层切开一层表皮瓣,将其掀开,再在底下的角膜基质上进行第二次切割,第二次切割的大小取决于所要矫正的度数,然后把表皮瓣盖回去即完成。
最高可矫正3000度近视度数,但因为刨刀的操作显然没有激光精确和安全,所以很快被PRK、LASIK所取代。
真正意义上的近视激光手术,是从PRK开始的。
当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把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光刻蚀技术移植到近视眼治疗上来,于1983年发明了准分子激光治疗设备,1985年应用于临床。
期间美国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验,直到1997年9月25日才获美国FDA审查通过。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用手术刀或激光先刮除角膜上皮,再以激光束照射角膜基质,精准地削切角膜,达到改善角膜屈光度的目的,适合近视度数在700度以下的病人,缺点是手术后几天內会有疼痛感,术后可出现角膜浑浊、眩光和屈光回退等并发症。
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层状切除弧度重塑术(LASIK),该手术是在PR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近视眼手术的简介

近视眼手术的简介近视眼手术的简介近视眼手术一般指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手术,所谓准分子激光,是指受激二聚体所产生的激光。
之所以产生称为准分子,是因为它不是稳定的分子,是在激光混合气体受到外来能量的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及化学反应中曾经形成但转瞬即逝的分子,其寿命仅为几十毫微秒。
近视眼手术的发展史近视眼手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全球上千万近视眼患者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摘掉了眼镜,此项技术经历了PRK、IK、EK、TK 四个发展阶段。
开拓期1983年发明了准分子激光治疗设备,1985年应用于临床治疗近视,使得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有大幅度的提高,PRK多应用于治疗700度以下中低度近视的病人,缺点是手术后几天内会有疼痛感。
,但由于破坏了角膜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可出现角膜浑浊、眩光和屈光回退等并发症。
普及期首例LASIK(简称IK,准分子角膜原位磨镶术)手术于1997在我国成功开展,LASIK手术是在PR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手术避免了PRK手术后的角膜上皮过度增生和角膜雾状混浊现象,以其适应范围更广、效果更加稳定而受到广大近视患者的青睐。
提升期LASEK(简称E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是针对不能通过LASIK手术进行矫治的较薄角膜、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的一种全新新激光治疗近视手术,手术后对于超高度数的患者可以解决像差、眩光问题,安全性也提高了。
LASEK是解决高度和超高度近视、角膜厚度不足患者有效的屈光手术方法,术后屈光度波动极少、屈光回退最少。
高安全期TK手术是LASIK技术的最新进展,是根据患者眼球的各项屈光数而“量身定做”设计出来的最佳方案。
它不但考虑患者的远视、近视度数,更重要的是根据每一个患者具体的角膜地形情况、像差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使得手术后视力有可能达到或接近人正常视力的极限。
安全稳定期ICL植入式隐形眼镜是一种高精度手术,欧美已有二十多年的成功经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分子屈光手术的发展史
1949年,国外眼科专家开始开展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的研究。
第一阶段:PRK
1983年,准分子激光成功切削动物眼角膜组织,1988年PRK进入人眼临床运用,91年获得批准推广,实现了人类告别近视的梦想,准分子激光手术正式踏入舞台。
PRK是在去除角膜上皮层后对角膜前弹力层进行激光切削。
因为破坏了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导致术后疼痛、怕光、视力恢复较慢,有相当部分的回退和雾浊比例。
目前只有PRK的改良术式(LASEK和EPI-LASIK)有少量应用,只能矫正轻、中度近视。
第二阶段:LASIK
1991年,LASIK在美国成功完成临床验证,1995年通过美国FDA获准,从此掀起了激光治疗近视的热潮,跟随着激光设备的发展使准分子激光手术进入成熟期。
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通过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在角膜基质层上进行激光切削。
因为激光只作用在基质层上,术后无疼痛、恢复快,并且视力稳定。
可以同步治疗远视、散光。
第三阶段:个性化LASIK
(波前引导\Q值调整)2005年,准分子激光设备商推出的个性化切削系统得到了临床眼科医生的认可,实现对像差的个性化切削,达到高视觉质量。
个体化LASIK是对常规LASIK的激光束进行了优化,用于矫正低阶和高阶像差,对于高度数、高散光等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比常规LASIK更好。
第四阶段:SBK
06年SBK进入临床运用,08年香港世界眼科大会上确定为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新标准,准分子激光矫正术进入完美时代。
SBK(前弹力层下屈光性角膜成形术)准分子激光是一种在前弹力层下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
由于基质的前三分之一是角膜最坚固的区域,相比于常规LASIK手术的制瓣方式,SBK更好的保护了角膜的完整性,提高视觉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干眼症的比率,激光切削部位更靠近眼表,更安全。
临床上SBK分为MoriaOneUse-PlusSBK和Femto-SBK。
前者是通过预装刀片的一次性刀头(OneUse-Plus)角膜板层刀制作超薄角膜瓣;后者俗称飞秒激光,通过激光刀制作超薄角膜瓣。
前者比后者具有:更薄的、可预测的、平坦的角膜瓣,更快的视觉恢复,更光滑的基质层,更好的患者舒适度,更低的成本等优点。
后者则在角膜移植等多种手术中有着更广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