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蛲虫

合集下载

第三讲 钩虫、蛲虫

第三讲 钩虫、蛲虫

六、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 2、加强个人公共卫生 3、药物治疗:阿苯达唑(100-200mg/次, 隔周1次,连续3次)、甲苯米唑、噻嘧啶等。 蛲虫膏、龙胆紫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丝状蚴
矿井下的温度高、湿度大、 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差有利 于钩虫病的传播。
丝状蚴特点
1. 口腔封闭,活动力强 2. 存活时间3-4周,2周内感染力最强 3. 集中在土壤表层(90%在1-2cm深的表层土 壤内) 4. 有向温、向湿、向触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 触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虫体活动力显著增 强,主动钻入人体,约需时30min至1h。 5. 生存温度15-30℃, 适宜温度25-30℃, 15℃以 下对生存不利 6.可借助水膜沿植物的茎、 叶向上爬行。



蛲虫头部结构
头端角皮膨大
形成头翼
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
2. 虫

55×25µ m;
一则较平,一则稍
凸,柿核状
无色透明 壳较厚 内含一幼虫
透明胶纸法 查到的虫卵
二、生活史
生活史图解
2-6w
生活史特点:
1.寄生部位:回盲部。♀虫产卵后可进入生殖 系统,如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阑尾等 造成异位寄生。 2.感染阶段:感染期卵。 3.感染途径:经口;也可吸入、逆行感染。 4.食性:以肠内容物、组织和血液为食。 5.成虫寿命(♀):1月。 6.产卵量:1万左右。
2.虫卵
60×40µm 椭圆形 壳薄 无色透明 卵内多为4-8个细胞, 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3.幼虫(钩蚴)
⑴杆状蚴 ⑵丝状蚴(感染期蚴)
Rhabditoid larva Rhabditoid larva hatching from egg hatching from egg

国产新药三苯双脒对肠道蠕虫的驱治作用

国产新药三苯双脒对肠道蠕虫的驱治作用
s ne s . i n  ̄
K e r s T i e d mi i e I tsi a emi t ; r a me t f c y wo d : rb n i d n ; n e t l l n h T e t n f t n h ee
三苯 双脒 ( r e dmiie T i n i dn )是 中 国疾 病 预 防控 b 制 中心 寄生 虫病预 防控制 所 ( 中国预 防 医学科 学 原 院 寄生虫 病研 究所 )在 2 O世 纪 8 0年 代合 成 的一 系
11 急 性毒性 试 验 . 小 鼠 1 次 灌 服 三 苯 双 脒 的急 性 L 0为 9 0 D5 5 mgk ,而 1次腹腔 注 射 的急性 L s 为 2 7mgk , /g Do 7 /g 大 鼠 1 灌服 三 苯双 脒 的急性 L 0 ( 0 1 7 ) 次 D5为 2 0 + 9
4 家 单位进 行 临床 观 察 ,结果 证 明 了三 苯 双脒 肠溶 片 是抗 肠道 寄生虫 感 染 的有效 药物 ,特 别 是对 钩 虫


一 w

图 1三 苯双 脒 的的 化学结 构
( 尤其 是对 美 洲钩 虫 ) 蛔 虫感 染均 有很 好疗 效 L J 、 4。
20 0 5年 又扩 大 临床验 证 ,分 别在 海南 省 、四川 省 和 I
物 实验 及 临床 疗效 进行 了综述 。
1 理 化和 毒性 试验
列 甲氨苯脒 衍 生物 。经 多种动 物 模型 及 自然 感染 的 药效 学试 验证 明,对 巴西 日本 圆线虫 、美 洲钩 虫 、
犬 钩 虫 、 鼠蛲 虫 、节 片戴 文绦 虫 、华 支睾 吸 虫 、麝
三 苯双 脒化 学 名称 为 N- [ 一( 一 甲氨 基 N 一 4 1二 双

钩、蛲虫

钩、蛲虫

(二)流 行 环 节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人粪施肥、接触疫土 3、易感人群:
年龄:婴幼儿、15-40岁青壮年感染率最高
职业:农民、矿工(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有 关,如赤脚下地) 矿井内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流通不畅、阳光不 能射入,有利于钩虫卵的发育,如四川曾调查煤 矿工人平均感染率高达52%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Dubini,1943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Stiles,1902
一、形 态
1、成虫 细线状,半透明,肉红色 长1cm,十二指肠钩虫比美洲钩虫大 十二指肠钩虫头、尾部向背面弯曲呈“C”形 美洲钩虫头向背面弯曲,尾向腹面弯曲呈“S”形
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 学特征 危害最严重的肠道线虫 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种 类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美洲板口线虫
寄生于人体
锡兰钩口线虫
犬钩口线虫 巴西钩口线虫
偶尔寄生于人体
感染期幼虫侵入人 体引起皮肤幼虫移 行症,皮肤上呈现 出蜿蜒弯曲的线状 皮疹,故称匐形疹
(二)人体内的发育 丝状蚴 皮肤 小V 心 肺 气管 成虫 咽
胃 小肠(蜕皮) 5-7周
两次蜕皮
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幼 虫感染人体后,部分幼虫在 到小肠之前,以“潜伏”状 态滞留在组织内“暂停发 育”,长期(可达253天) 在体内移行后,到小肠发育 为成虫
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其它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可直接吞入十二指肠钩虫丝状蚴,在 小肠内发育成熟 经口腔或食管粘膜,入血管,途径同经皮肤感染 经胎盘、母乳感染: 生食转续宿主的肉类:猪、犬、虎、狮、灵猫等
口囊发达,内有钩齿或板齿 钩齿2对 板齿1对

钩虫、旋毛虫、蛲虫

钩虫、旋毛虫、蛲虫

生 活 史
幼虫
(胃中) 猪 主 等 食 宿 入
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粘膜中发育一段时间后返回
感染后30~40小时,蜕皮4次
成虫♂♀
(肠腔)
猪鼠等相 互感染
20d
随血、淋巴移行
感染后
5天
幼虫囊包
(横纹肌内) 人 食 入
幼虫
(横纹肌)
幼虫 幼虫囊包
(横纹肌内)
幼虫 (胃)
感染后
30~40h
成虫
感染后 5天
钩虫、旋毛虫、蛲虫 广州管圆线虫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吴 玉 龙
二零一三年九月


Hookworm
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 雄(mm) 10~13×0.6
大小 雌(mm) 8~11×0.4 体形 口囊 背辐肋 头尾端均向背面弯 曲,“C ” 腹侧前缘2对钩齿
幼虫
随血、淋巴移行
20d
幼虫
(肠腔)
(横纹肌)

旋毛虫致病过程分三期。

1.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 育为成虫的过程,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 空肠,故又称为肠道期。感染后1-2天
致病机理:受累部位机械性损伤。
临床表现:出现急性胃肠道症状,并伴有厌食、 乏力、低热等全身性反应。易误诊。 病程一周。
2、幼虫移行期: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 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为囊包幼虫,同时导致 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
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又称肌肉期。
感染后7-11天。
致病机理: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
用,引起所经之处组织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浮肿、发热、水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 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 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部

线虫总论、蛔虫、鞭虫、蛲虫

线虫总论、蛔虫、鞭虫、蛲虫
急腹症病人主要靠外科手术!
2021/2/4
22
预防
粪便处理及卫生教育
菜园禁止使用水肥(或须经堆肥程序) 避免食物污染(如苍蝇、蟑螂等节肢动物的传播)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饭前便后洗手) 避免生食根茎、块茎类植物(如地瓜)
2021/2/4
23
鞭 虫 Whipworm
鞭虫病 Trichuriasis Whipworm infection
9
形 态-2
蛔虫顶端 三片唇瓣
体壁结构
2021/2/4
10
形 态-3
蛔虫雄虫尾端结构
雄虫尾端 向腹面卷曲
2021/2/4
11
形 态-4
受精蛔虫卵:
45~70×35~50μ(60×45 μ ) 外覆一层蛋白质膜 透明玻璃状卵壳 卵内含一圆形卵细胞 两端有新月形间隙
蛋白质膜
脱蛋白质膜受精蛔虫卵 玻璃状卵壳
雌、雄交配,雄虫死亡并排出体外
雌虫产卵(肛周) 雌虫阴门括约肌在肛周因
接触空气而收缩,并一次
6 hr 蜕皮1次 产下全部虫卵
感染期虫卵 肛门-手-口
幼虫(结肠、直肠) 蜕皮3次
成虫
2021/2/4
再感染 幼虫重新爬回肠道
夜间移行到肛周产卵的雌虫
07
39
生活史要点
人类是唯一宿主 成虫寄生在 盲肠 及 大、小肠交界处
7
蛔虫、似蚓蛔线虫:
蛔虫病(Ascariasis)、蛟蛔 Ascaris infection (Roundworm infection)
2021/2/4
8
形 态-1
成虫:
粉红色,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口孔周有三片品字形排列唇瓣 雌虫尾端钝圆 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有交合刺一对

蛲虫、钩虫、

蛲虫、钩虫、

Adult Pinworms
An Adult Pinworm
头端角 皮膨大, 形成头 翼。
咽管末 端膨大 呈球形, 称咽管 球。
头部结构
The cephalic alae are clearly seen at the anterior end. The cuticle and the alae are transversely striated. Corpus, isthmus and the oesophageal bulb are also visile.
(3)钩虫吸血,伤口渗血 (4)虫体经常更换咬附部位,形成新的伤口,原伤口仍 继续少量渗血。
美洲钩虫失血0.02~0.10ml/日/条 十二指肠钩虫0.14~0.4ml/日/条。 信阳卫校曾报道从一儿童患者体内驱出3 960条十二指肠钩虫。
3.异嗜症(机制:缺铁与毒素的作用) 4.上消化道大出血:持续性柏油样黑便与严重 贫血 5.婴幼儿钩虫病 国内543例,几乎全部为十二 指肠钩虫引起。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Adult
Anal smear showing large numbers of Enterobius eggs. In the background are also two Ascaris eggs. ×100. Enlarged by 5.4.
一、形态
(一)成虫
1、外形:细小,虫体中部膨大,尾端尖细,尖细部约占体 长的1/3,此为本虫的重要特征。 2、乳白色。 3、大小:雌虫大小为8~13×0.3~0.5mm,雄虫稍小,大 小为2~5×0.1~0.2mm。 4、头端结构: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虫体两侧角皮向 外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孔位于顶端,周围有三片唇瓣。咽管末 端膨大呈球状,称咽管球。 5、雌雄虫区别:雌虫尾端直而尖细,在腹面正中前、中 1/3处为阴门,中、后1/3处为肛门。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泄殖 腔于尾端腹面,有一交合刺。

钩虫、蛲虫、丝虫

钩虫、蛲虫、丝虫

四、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查:直接涂片 饱和盐水漂浮法 钩蚴培养法
第五节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俗称蛲虫(Pinworm) 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分布特点:呈世界性 儿童感染高于成人 城市高于农村 集聚的儿童高于散聚的儿童
一、形态
二、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决定流行特点 生活史周期短(2-6周) 产卵部位特殊(肛门) 钩虫的感染方式 体外发育快(6小时) 简捷多样 虫卵抵抗力强(比重低) 经肛-手-口、吸入、逆行 *极易重复感染与相互感染---不易根治 因此,预防重复感染比治疗更重要
三、致病性
蛲虫寄生回盲部,局部症状不明显, 蛲虫病地主要症状是: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 痒及继发性的炎症。 异位寄生---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或盆腔炎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蚊子叮咬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 称为夜现周期性 班氏微丝蚴 晚10时至次晨2时 马来微丝蚴 晚8时至次晨4时
三、致病性
1、微丝蚴血症/丝虫热 2、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丹毒样皮炎 4、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 乳糜尿 睾丸鞘膜积液
1、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 呼吸道症状---肺炎、哮喘 2、成虫致病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溃疡与腹痛等 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异食症---喜食生米、生豆、泥土、煤渣等 消化道大出血
钩虫病贫血产生机制
1、吸血 2、分泌抗凝素---渗血不止 3、经常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多处溃疡与渗血 4、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
蛔虫 小肠 游离 小肠,24万/日 卵-感染性卵 感染性卵 经口 60-75天 1年

《寄生虫》重点整理

《寄生虫》重点整理

钩虫寄生在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1.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2. 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思考题:1.两种钩虫成虫形态有哪些主要区别?2.引起钩虫感染的方式有哪些?主要感染方式是什么?(1)经皮肤感染(主要)侵入过程: A.穿刺作用 B.溶解作用侵入部位: 常见脚趾.手指间皮肤嫩薄处(2)经口感染(少见)A. 经口腔和食道粘膜侵入.B. 经胃不被胃酸杀灭,可到小肠发育为成虫.(3)经胎盘感染(极少见)(4)经母乳传递感染(极罕见)3.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钩虫本身吸血,边吸血边排血。

失血量: Ad: 0.1----0.4ml/条/天Na: 0.02----0.1ml/条/天(2)咬伤肠粘膜,分泌抗凝素,阻止伤口血凝,使伤口不断渗血。

(3)时常更换咬附部位,不断造成新的损伤,使新旧伤口不断渗血。

(4)铁、蛋白质供应不足和消化不良。

4.钩虫病诊断有哪些方法?主要方法是什么?粪检1)直接涂片法:轻者易漏诊.2)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率高,为最理想方法.3)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但操作麻烦.操作方法(1)试管培养法(2)平皿培养法4)改良加藤法检测感染度,用于疗效考核。

5.影响钩虫病流行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世界:约9亿。

我国:约2.5亿。

新疆、青海、内蒙等地没有钩虫流行。

以海南省感染率最高。

广东感染率为6.56% 。

北方以A.d.为主,南方以N.a.为主,普遍为混合感染。

我们对湛江市曲水村的调查发现感染虫种是美洲钩虫。

丝虫1、两种丝虫mf(微丝蚴)的形态鉴别2、两种丝虫mf(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时间mf在人体外周血液中的出现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夜多昼少,他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

机制:(不明)班氏丝虫:10pm—2am 马来丝虫:8pm—4am3、两种丝虫急性期与慢性期的主要病变(1)急性炎症期:Ag:虫体代谢产物;分泌物(尤雌虫子宫分泌物);蜕皮液、蜕皮;虫体崩解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部位:人体小肠上段,以空肠多见。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钻入
移行途径:经肺移行(此外,幼虫有-钩蚴的迁延移行)
成虫寿命:十二指肠钩虫7年,美洲钩虫15年
三、致病
1 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奇痒),3-4天;肺炎3-7天
2 成虫:
① 消化道症状:初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及隐痛,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食欲多明显增加,而体重却逐渐下降。有少数患者可出现“异嗜症”
一、形态
1 成虫
雌虫:线头状,大小约为8~13×0.3~0.5mm,头端形成头翼,
咽管末端膨大形成咽管球,纺缍形,虫体后端向腹面卷曲。
雄虫:线头状,大小约为2~5×0.1~0.2mm,有一根交合刺。
2 虫卵 约50-60x20-30um,卵壳无色透明,一侧较平、一侧较凸,两端不等宽,卵内细胞多发育为蝌蚪期胚。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结肠、回肠下段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肛门→手→口途径)
成虫寿命:1个月
特点:雌虫夜间在肛周产卵
三、致病
主要症状:雌虫的产卵活动所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夜惊等表现。
异位寄生,则可导致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等。
四、实验诊断
查虫卵:常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解便前前检查。操作简便,检出率高。若首次检查阴性,可连续检查2~3天。
查成虫:发现患儿睡后用手抓挠肛门时,查看肛周有无成虫。
五、流行与防治
分布:世界性
感染方式:自体感染(肛门→手→口);异体感染;吸入感染: 逆行感染
防治:根据流行特点,宜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措施。
3.难点:钩虫引起人体贫血的机理。
大体内容
与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 5min
第四节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45min
第五节 蛲虫 40min
复习总结、作业题 10min
教具和教学方法:应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应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与
时间分配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鉴别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
略大
略小
体态
头尾都向背侧弯曲
头向背,尾向腹面弯曲
口囊
两对钩齿
一对板齿
交合伞
略圆
扁、扁圆
背辐肋
远端分2支,每支再分3小支
基底部分支,每支分2小支
交合刺
两根分开
合并,末端呈倒钩状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
课堂总结
1.钩虫生活史要点
2.两种钩虫的形态鉴别
3.钩虫引起人体贫血的机理
4. 蛲虫的形态特点、致病作用及防治原则
复习思考题
及作业题
如何诊断钩虫病?
结合生活史阐明蛲虫病的诊断方法?
钩虫引起患者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实施情况
及分析
圆满完成
专业外语词汇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
蛲虫病(enterobiasis)anal swab 肛门拭子法
钩 虫(Hookworm)hookworm disease 钩虫病
hookworm infection 钩虫感染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mcylostoma duodenale)
讲究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
药物:甲苯咪唑、甲苯咪唑。
第五节 钩 虫(Hookworm)
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m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
一、形态
1 成虫:1cm,细小线状、弯曲,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成虫雌虫大于雄虫。与吸血致病有关的结构:口囊:钩齿和板齿;头腺:分泌抗凝素,乙酰胆碱酯酶。咽管:细长 咽管壁肌肉发达 咽管腺:3对
2 免疫学方法:主要有皮内试验和间接荧光试验等,
应用于钩虫产卵之前,并结合病史进行早期诊断。
3 感染度的测定:A 饱和盐水厚聚计数法。
B 定量分析-甘油玻璃透明计数法(加藤厚涂片法)。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因素粪便污染土壤;人们易接触土壤,旱地;感染的季节(高峰期为7-9月);传染源(无保虫宿主)
2 防治:普查普治甲苯达唑等;治疗患者,纠正贫血(Fe)
授课题目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蛲虫
授课班级
2003级护理、心理、
管理专业
授课方式
讲授新课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2004-11-23
教 案
完成时间
2004-9-20
基本教材及
主要参考书
《人体寄生虫学》 第六版 李雍龙 主编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 沈继龙 主编
《寄生虫与临床》 沈一平 主编
教学目的
② 贫血: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致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而导致贫血。
贫血(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③ 婴儿钩虫病 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皮肤粘膜苍白等。
四、诊断
1 粪便检查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
A 直接涂片法
B 饱和盐水浮聚法→有浓集作用,易识别
C 钩蚴培养法(定性诊断钩虫感染和钩虫病)
加强粪便管理
加强个人防护
应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本课题方面的 新 进 展
在对犬钩虫抗凝血肽AcAP5进行钩虫抗凝血的中和作用观察时,证实了头腺分泌物是成虫抗凝血活性的主要来源。这个抗AcAP5多克隆IgG能中和由重组和天然AcAP引起的凝血因子Xa的抑制活性。也能中和由重组和天然AcAP引起的激活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凝血时间反应。这些结果显示犬钩虫抗凝血肽AcAP5可作为将来研究抑制成虫摄食血液的疫苗设计的靶目标。
与 要 求
1.掌握两种钩虫、蛲虫成虫的虫卵的形态特征。
2.熟悉钩虫、蛲虫的生活史的特点及对人体的致病作用和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钩虫、蛲虫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
及难点
1.教学内容:钩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简介旋毛虫。
2.重点:两种钩虫的形态鉴别;钩虫生活史过程及发育条件。钩虫引起人体贫血的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