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问题——我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doc

合集下载

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

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

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王伯鲁;宋洁【摘要】在学术生涯后期,海德格尔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技术问题上.在《技术的追问》一文中,他追问出技术的本质——解蔽,而现代技术的解蔽具有促逼之特征,进而形成了现代技术的特有本质——座架.在此本质下,人的显现方式被遮蔽了,被现代技术促逼的人类趋于单向度化,自身的无限可能性被技术剪裁、挤压,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危险.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向着被遗忘的人的无限可能性展开的,他力图找回人的多样性,并借由“允诺”一词,道出人是自然的守护者,赋予人最高的尊严.海德格尔的追问凸显出在技术时代回归哲学与人文的必要性,对于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26)008【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海德格尔;追问;技术;人的救赎【作者】王伯鲁;宋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1现代社会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促使海德格尔在探寻“存在”的道路上,将反思的焦点转向了“现代性”问题。

早在1938年所写的《世界图像时代》一文中,他就开始深入探究现代科技问题。

到1953年撰写《技术的追问》时,他已经系统性地对现代技术以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全面反思。

海德格尔用“此在”来强调人的存在,“此在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

无论把此在描述为什么东西,总穷尽不了他的存在”[1]56。

作为一个强烈的人道主义者,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本质是为了使人类摆脱现代技术的算计性思考方式,建立人与技术的自由关系,进而展开人类本性中的无限可能性。

海德格尔追问现代技术的思想极其深刻,对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尤其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它像一颗子弹直穿现代社会的胸膛,让自笛卡儿以来一直处于主体地位的人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反思-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反思-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反思-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当今社会,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技术与人和社会的密切关系,所以当代学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都集中体现在对技术的关注上.不过他们对技术的反思是从不同层面展开的.分析哲学是把技术当作一个认识论问题来看待的.这种方式认为,技术哲学主要关心的应该是对技术的认识论状况的分析,应该把技术同人类的另一些知识形态如科学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不过他们也认为技术尽管与科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技术活动本身却具有不同于科学的结构.人文主义者历来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关注人和社会的关系,因而他们也都将技术作为反思的对象.比如人类学研究纲领从技术与人的关系方面来考察技术,这种考察将人性与技术联系在了一起.社会批判理论则是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考察技术的,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与上述对技术考察的出发点不同,海德格尔是从形而上学的层面出发来定义技术的.他对技术的反思是一种对技术本质的反思.他的反思是与存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冈特绍伊博尔德在他的《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从他的技术解释中必须断言恰恰相反的东西,即在这技术解释那里,没有任何本质性的东西最终不是出自存在者的存在这一哲学的原始问题.[1]( P2)一、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座架在《技术的追问》开篇,海德格尔指出,技术不同于技术之本质,技术之本质也完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2]( P924),可以说,在这里海德格尔了一个寻找技术本质的方向,即在技术因素中寻找.他认为从表象和技术的因素中去寻找技术的本质是不可以的,于是他对流行的技术观念进行批判,认为这种技术的流行观念把技术作为工具和人的行为并没有揭示出技术的本质.人类只能离开技术的因素到有技术本质存在的地方去寻找技术.何为本质? 本质就是某物所是的那个什么.古老的形而上学正是研究本质的学问.于是,海德格尔回到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原因是指导致某种作用的东西,四因就是从不同的途径---质料、形式、目的、动力来对事物发生作用的东西,也就是通过这四种方式的作用使某物显现出来.正是在这一点上四因说与产生或产出联系起来,通过产出,无论是自然中生长的东西,还是手工业和艺术中制作的东西,一概达乎其显露了[2]( P930),这个从遮蔽状态到无蔽状态的过程.海德格尔称为解蔽,又称为真理.最后,他得出结论: 技术就不仅是手段,技术乃是一种解蔽的方式.他通过分析两种流行的技术的定义的不足之处,将追问的方向指向了传统的四因说,想要从这里揭示技术的本质.另外他还从词源学角度解释了这一结论,指出在古希腊文中,技术不仅指工匠的制造活动,而且指艺术家的活动等.这一观点仍可以说明现代机器技术,不过现代技术又具有了新的特点,那就是现代技术的解蔽完全为促逼所支配.所谓促逼就是迫使事物以非自然的状态加以解蔽.也就是说现代技术是一种被迫的而不是顺其自然的展现,是一种人为理性.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一切都是顺应自然的,但现代技术则不同,它总是促逼自然按照人们的需要和意志来展现.1. 作为世界构造的技术海德格尔在文章中指出现代技术不是单纯的实现目的的手段,而是一种世界构造.这种世界构造也是现代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之处.现代技术已经不能被看作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它本身参与到自然、现实和世界的构造中.在任何新技术使用的地方都构造出了一种新的人和世界的关系.并且技术作为一种世界构造正逐步排除和替代其他的构造方式,完成着纯技术的世界构造.在这种构造下文学、艺术、宗教都被抹煞了,一切都技术化了.在这种世界构造中人和物都被物质化和齐一化了.由于这个技术的意志,一切东西在事先也是事后都不可阻挡地变成贯彻着生产的物质.地球及其环境变成原料,人变成人力物质,被用于预先规定的目的[1]( P25).在海德格尔看来,由于现代技术的意志,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被技术缩减为仅仅是物质和材料.一切东西都成为技术意志的单纯的可塑造、可加工的物质.这种命运同样降临在人身上,人也成为原料,人的任何形式的性、自身性和尊严将难以存在,人也将成为纯技术操作的对象.用物质化的方式展现事物,把存在者降格为单纯的材料,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把一切东西加以齐一化.在这种世界构造中,由于技术生产,人本身和他的事物遭受到日益增长的危险,即成为单纯的物质,成为对象化的功能[1]( P26).在技术时代,物的价值完全体现在它的功能上,而人自身也成为对象,失去了自己的性和自为存在.人在其他存在者面前得到了优等的地位.人不再把自己看作存在者中的存在者,而看作与他的对象相对的主人,人是唯一权威的、对其他存在者拥有独一无二的统治力量和支配力量的存在者.2. 技术的解蔽方式要明白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首先应该熟悉他的语言,解析海德格尔更是如此.他把技术的本质称为座架( Gestell) ,座架是海德格尔后期着作中讨论技术问题时常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词的前缀Ge是指一种聚合、聚集的状态.Stell源于动词stellen.海德格尔用这个词来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是放置、展示在眼前; 第二层含义是促使、责令.stellen表示技术把它的对象放置在我们面前,检点对象,责令它展现自身的存在意思,即促使它去除自身的遮蔽状态.而Gestell则把人和其他存在者聚合在这样一种相互放置、责令、展现和去蔽的关系中[3].技术就是通过去蔽、展现来实现对事物、自然和世界以及它们与人的关系的构架.所以构架是技术的本质.座架强行将人和物纳入一个刻板的结构之中,在这个座架中,事物以非自然形态解蔽,从而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意味着对那种摆置的聚集,这种摆置促逼着人,使人以限定的方式把现实当作持存物来解蔽.座架意味着那种解蔽方式,该解蔽方式在现代技术之本质中起着支配作用,而其本身不是什么技术因素.在这个座架中,人与物都是一种持存物.作为持存物,在现代技术的支配下,并无自由而言,只是汇入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中,它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实现技术对事物的控制.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对象性和性,每一件东西都是为技术而产生的事实上,在现代技术系统中,物成了持存物.持存物是物在现代技术中的一种状态.而人看起来好像是自由的,人好像是技术的制造者、地球的主宰,但这只是一种假象.但事实上人并不能支配这一展现本身.人在其中只是作为一个原因而使事物展现出来.是座架这一结构将人与物纳入其中.二、现代技术的危险以及克服的力量自工业以来,现代技术为人类带来巨大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命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工业文明中生活的人们不同程度上被技术所制约.现代技术未来如何演进成为技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此问题的探讨也必然涉及到人类未来之命运.综合各种理论,可归结为两类: 一类是社会批判理论,根据该种理论,技术的演进由社会系统所决定,技术演进出现偏差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以及受社会制度制约的人的行为,马克思为这种理论提供了分析哲学的范式基础; 另一类是自主性理论,该种理论基于存在主义范式,认为技术的演进呈现出一种自主性特征,其代表人物当属海德格尔.技术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技术.但是,技术的危险究竟是什么? 人类应该如何控制技术?如果说对技术是在进行一种工具性和人类学的解释,那么对技术进行的就是一种价值上的判断.在这种观点看来技术或是一种有利的东西,或是一种不利的东西,更或是一种中立的东西.如果说技术是一种中立的东西,那么由它所产生的所有好的结果和坏的结果都是与技术无关的,而只是与技术的使用者有关.雅斯贝尔斯就是持这种观点[1]( P173).在他看来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他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而控制技术后果的方式.事实上他的克服技术就是要排除技术对人的不利后果.按照这种看法,提出的克服的方式就是用道德来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海德格尔在开篇就对这种技术的流行定义进行了批判,在海德格尔看来,立足于工具性和人类学的解释的那种克服技术的想法,仅看到了技术对人的不利后果而没有看到技术真正的危险.危险的并非技术,技术的命运作为解避之命运乃是危险,说到底,座架占统治地位之处,便有最高意义上的危险[2]( P946).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技术机械、技术装置,真正的危险是人在座架中失去了自己的本质,成为一种持存物.海德格尔认为人和物的自身性的破坏、扭曲和丧失才是技术时代的真正危险.技术是一种展现,是一种不受人支配的命运,因此认识无法从自身出发去改变技术的展现.海德格尔看到了现代技术的危险,但他并不是现代技术.他指出: 但哪里有危险,哪里也有救.[2]( P946)技术的本质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致使人远离了存在,危及人的命运; 另一方面,它也因此为人得以拯救提供了可能.换言之,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从存在中异化,因而是危险的.但技术的发展中又隐含了一种可能,这就是使人又回到存在.海德格尔进一步说明了获得拯救的力量.这取决与对技术本质的思索、追问和洞察.人类在现代技术世界中,几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是沉溺于技术的控制,将技术仅仅视为工具,而人不断地试图按自己的意图把技术构成一种工具,正是其危险的根源所在.人无法领悟技术的本质.但如果继续追问作为一种原因是如何成其本质的根据,那么就能把这种本质现身之物经验为一种解蔽之命运了.通过追思现代技术的根源与本质,可使技术的真实本质得以恢复、完备,达到克服与超越的目的,从而使存在不断地得以澄明与展示出来,人类最终便可以走出危机.三、海德格尔的拯救之路规避现代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就必须超出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视野,实现一个拓扑式的而非简单断裂的转向.它的含义就是让现代技术转向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人类命运的发展与前景始终是海德格尔探讨的核心,当他发现人类命运的悲剧源于现代技术的统治时,他决然地把技术当作自己批判的靶子.海德格尔对技术之本质的规定使得他的思想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显得与众不同.首先,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定义是现象学意义上的,不是通常指称的机器、机械、工具、仪器等具体的技术.因而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也不是对具体的技术的反思,而是对技术本质的思考.技术作为本质是先于技术的东西的.在这种意义上海德格尔想寻找的是一种技术本质与人的关系.而形而上学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因此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是与形而上学和存在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第二,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技术不是单纯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一种世界构造.我们只有在构造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海德格尔技术的涵义,以及他对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海德格尔反思技术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给人带来的不好的后果,而是技术已经了其他各种形式而逐渐成为唯一的世界构造.在这种构造之下,人和物丧失了性,完全被物质化、齐一化了,人甚至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完全被技术所主宰.第三,海德格尔将现代技术的本质归结为座架,海德格尔用此来说明技术本质的运作方式,他表明技术并不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也不是成属于人的、为人所利用的东西,技术作为真理的显现方式不是属人的,相反,人倒是属于这种真理──有什么样的真理运作,就有什么样的人性.所以,人对技术无法进行主观上的选择,技术是一种命运支配着人自身.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解决技术问题的办法都没有深入现代技术的本质中去.他指出,既不能完全盲目地抵制技术,更不能被技术所奴役,而应该在利用技术的同时,又于技术对象之外,对技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唤起生存之思,在生存之思中解读技术的本质,进而认识到技术的真正危险.这是拯救技术的第一步,也是拯救技术的必要准备.人在生存之思中觉醒,并成为存在者的守护人,这是拯救技术的第二步.拯救的本质在于守护,而不是控制,因为克服技术决不能靠制造和控制加以完成,而是要靠事物和世界在它们的自身性和未隐蔽状态中本源地显现.守护就是放弃对事物的功能化,让事物自身显现其所是.冷静对待技术展现并为事物恢复自身性的权利,这是拯救技术的第三步.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只是源于单纯人的情绪和需求,而是归因于存在本身的显现.因而,技术不能靠加以克服.只有同时肯定技术展现和事物天然性权利才是可以实现的救赎之路,一切其他的态度只是单纯的幻想,不利于拯救技术.有了这种冷静的思考,就有了对获取和接纳世界的开放态度.因此,拯救技术的转折在于人在生存之思中觉醒,并成为冷静的守护人.海德格尔最后把生存之思托付给了诗意之思,实属无奈之举.笔者认为海德格尔的深刻之处正是在于他探究技术本质的方向是抛开技术的东西,在技术的因素之外找技术.他对技术的反思涉及到了根本---存在.前人有的是对技术的后果进行批判,有的是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然而这都没有触及根本,技术后果只是原因产生的后果,然而原因才是人类真正应该看到的.技术作为一种世界构造日益主宰了人类的命运,人类却对这一点毫无所知,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海德格尔要把人类对技术的反思引向这个方向,让人类关注这个浑然不觉却离我们愈来愈近的危险,让我们在发现中寻找救赎的力量.参考文献:[1]冈特绍伊博尔德. 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良,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海德格尔选集( 下) [M]. 孙周兴,选编. 上海: 三联书店,1996.[3]董峻. 技术之思[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 12) .。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一文,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是对现代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和反省。

该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现代技术发展的本质和其对人类的影响。

文中的关键概念是“技术”和“现代”,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并不是指工艺、器具或机械设备等物理性的东西,而是指现代存在的一种基本特征。

这种特征就是对于一切事物的将其视为资源、计量、规划和生产的方式。

而“现代”则指的是这种技术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高度发展和扩散。

海德格尔同时也认为,这种技术特征所带来的问题不是表面上的技术问题,而是影响到人类的本质,甚至是对其存在意义的质疑。

现代技术不断追求效率和生产力,使人类掉进了“技术的陷阱”之中,不断追求生产和消费,从而忽略了人类的基本本质,变得空虚和失落。

海德格尔在文章中提出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拒绝思考。

也就是说,人们不去思考现代技术对我们的影响,不去探索人类存在的真谛,而是沉浸在消费和娱乐中。

这种方式无法解决问题,只会加剧技术的陷阱。

第二个解决方法是,逆向思维,重新思考人类本质和存在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了解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和内在本质,才能适度应对现代技术的负面影响,使其成为我们的工具和朋友,而不是主宰我们的生命。

在整个文中,海德格尔强烈地呼吁人们要重新思考现代技术的本质和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以新的方式应对现代生活。

他认为,人类不能逃避技术,但我们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根源,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技术,而不是让技术成为我们的主宰。

总之,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

它警示人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和对世界的认识,重新思考科技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地应对。

这篇文章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人们在长期的科技进步中忽略的问题和不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哲学经典。

浅谈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本质

浅谈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本质

浅谈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本质摘要:本文在浅析海德格尔提出的现代本质“座驾”的基础上,对现代技术本质有了经验性的理解,从而引发对自然灾害的思考,尤其是去年雪灾的思考,使得我们人类面对这些能否有所作为。

关键词:座驾本质现代技术一、现代技术本质海德格尔、雅克思・埃吉尔、芒福德、奥特加・加赛特被著名的哲学家卡尔・米切姆誉为20世纪四大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而21世纪的科学归根到底就是:“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进步同时,怎么去克服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在现代技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现代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海德格尔用座驾一词来命名其本质,座驾?向我们诉说的是什么一个概念呢?海德格尔这样来描述“座驾”:源初地把群山展开为山的形态,并且贯通着起伏毗邻的群山的东西,是聚集者,称之为山脉。

我们的这样那样的情绪方式由此得以展开的那种源初聚集,我们称之为性情。

现在座驾一词用来命名那种促逼着的要求,这种要求吧人聚集起来,使之去订造作为持存的自行解蔽的东西。

按照海德格尔的诠释刻画,座驾有四个基本特征,即促逼、摆置、订造、持存。

“促逼”意味着自然被迫以物质性、功能性的存在方式。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不是顺应自然,而是控制和支配自然,让自然不断地满足自己的要求。

自然不再是其所是,而只是作为不断满足人需要的“对象”。

“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的要求,要求自然提高本身能够开采和储藏的能量。

促逼就是吧自然当作能源的供给地,在这里土地不再是土地,植物不再是植物,动物不再是动物,它们都作为提供能量的对象而存在,人的主体不断膨胀,致使人不断深入控制自然,自然为之自然,不过是在人的促逼着的开发、改变、储藏、分配、转换的过程中来提交自身的“自然”。

“摆置”意味着从某一个方向去取用某物,把某物确定在、固定在某物上,因此它有表示着定位的意思。

摆置是从促逼的意义上来限定事物的,它把事物只看作有用的东西去开发和摆出,某物的存在是以某使用性而存在。

比如使“空气为着氮料的出产而存在,土地为着矿石而被摆置,轴为着原子能而被摆置,而原子能则可以为毁灭或和平利用的目的而被释放出来。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精)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精)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论文导读: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技术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是一种生产力。

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集置,现代技术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技术作为一股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历史,人们一方面从技术发展中受益,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批评,对于形成当代环境保护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分析 1.1传统观念中的技术本质“技术术不同于技术的之本质,如果我们要寻求树的本质,我们一定会发觉,那个贯穿并且支配着每一棵树之为树的东西,本身并不是一棵树,一棵可以在平常的树木中间找到的树”[1]因此在追问技术本质中,技术的本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当我们仅仅追问及表象和技术的因素,那么我们将会被技术所束缚,什么也就看不出来了。

按照最为原始、古老的看法,“我们问技术是什么时,我们在追问技术,尽人皆知对我们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其一曰:技术是何目的的手段。

论文参考网。

其二曰:技术是人的行为。

论文参考网。

”[2],海德格尔把传统的观念称之为“流行观念”,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流行观念”不过是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从某种角度讲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没有准确的解释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正确的东西总是要在眼前讨论的东西中确定某个合适的东西,但是,这种确定要成为正确的,绝不需要揭示眼前讨论的东西的本质。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4500字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4500字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4500字摘要: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居于集置之中。

在促逼下,人及周围事物成为持存物,遮蔽本身存在。

贯通并且统治着现代技术的解蔽具有促逼意义上的摆置之特征,人无意识的疯狂的摆置将人与世界都置于危险之中。

最终他在艺术领域范围内,把人从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回归本真的自然生活方式之中。

毕业?关键词:解蔽;促逼;订造;持存;集置?海德格尔追问技术,并且剖析一种与技术的自由关系。

他认为当这种关系把我们的此在向技术之本质开启出来时,就是自由的。

他的追问从对传统技术观的批评开始,在他看来,技术体现在人和人所置身其中的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规定中。

他用晦涩的语言,对技术的本质做了严谨的追问,认为技术的本质居于集置中,在促逼下,人及周围事物成为持存物,遮蔽本身存在。

最终在艺术的领域找到了解决危机的方法。

?一、对传统中性技术观的批判?海德格尔提出“技术不同于技术之本质”[1]的观点。

例如:树,如果我们要寻求它的本质,便会发现贯穿并且支配着树的东西,本身并不是树。

我们不会说有绿色的叶子,笔直的茎杆……,却会说它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树根深入土壤内部吸取养分……。

如此一来,树的本质已经脱离原来称其为树的东西。

?他以同样的逻辑提出“技术之本质也完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2]的观点。

我们只有去表象和追逐技术因素找出或者回避这种技术因素,才能不会经验到我们与技术之本质的关系。

无论我们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都会不情愿的束缚于技术。

倘若认为技术是中性的,便只能听任它的摆布,同时也使我们对技术之本质茫然无知。

?传统技术观有两种:一种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手段;另一种认为技术是人的行为。

因为设定目的,创造和利用合目的的手段,就是人的行为。

技术包含对器具和机械等的制作和利用,包含技术为之工作的各种需要和目的,因此可以被叫做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

他认为关于技术的工具性规定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却不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于是得出“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3]。

解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解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那么何为工具性呢?海德格尔 首先就从这一点入手开始 了他 这就对 自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 自然物质的存在不 的追问之 路。他首先区分 了正确和真实的不同,之后又对技 再仅仅是简单的作为某种存在物而是在技术 的支配下被摆置 术的工具性做 出了一个相对正确 的定义 : “ 一个工具乃是人们 和订造 着的东西。如莱茵河上的水 力发 电站 ,伴随着涡轮机 借以对某物产生作用、 从而获得某物 的那个东西” 。然而在生 的创造与使用 , 水利发 电厂被摆 置到莱茵河上, 莱茵河也因此 活中,引起某一现象的东西通 常被 我们称之 为原 因。这种东 失去了它原本作 为 自然风 景的意义 ,被订造成了一个水压的 西可 以是某一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手段或工具 。从这 供应者。在 这个过程 中,现代技术似乎使原本被遮蔽 了的 自 个角度来说 ,技术的应用 过程 就是 一个 因果关系起支配作用 然物质 的能量被开发 出来 ,但 同时这个被开发的 自然物质也 的过程 。关于原因的学说,最 为著 名的应属 古希腊哲学家亚 因此发 生了改变 , 他们 由原本 的 自然对象变成了一个持存物 。 里士 多德的四因说, 即质料 因、 形式因、 目的因、 效果 因。其中 所谓持存是指某 一事物被 订造 后的特有状态 。 海德格尔引用

中, 这 四种不 同的招致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他们的共同作 摆 置和订造 的主体必然是人 。很显然这种观 点是建立在主客 用下将某物带入 到显现之 中。即使某种不在场或是原本不存 二分体 的思维模式之上的 。与其不 同,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是 在的东西进入 到在场而得 以出现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招致 建立在现象学意义上的 。他认为人虽然 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
效果 因以决定性的方式规 定着其它 因果性 。至此我们可 以看 持存一词主要是为了标示那种被促逼的一切东西的在场方式。

现代技术的本质问题—由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所想到的

现代技术的本质问题—由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所想到的

别 在 于现 代 技 术 是 一 种 具 有
“ 置 ” 特 征 的 促 逼 着 的 解 蔽 方 式 。 海 德 格 尔 对 技 术 本 质 的 独 到 摆
认 识 ,有 助 于 我 们 思 维 方 式 的 转 变 和 深 化 对 现 代 技 术 的 理 解 , 由 此 给 技 术 融 入 更 多 的 人 文 关
在 这 样 一 种 揭 示 发 生 之 处 , 才 有 真 实 的 东 西 。 ① ”
其 一 ,对 现 代 技 术 的 工 具 性 解 释 最 致 命 的 缺 点 在 于 它 割 裂 了 技 术 的 自然 属 性 和 社 会 属 性 , 因 而 不 可 避 免 地 陷 入 了 技 术 中立 论 的 沼 泽 。倘 若 我 们 站 在 工 具 论 角 度 上 来 认 识 技 术 ,那 么 无 疑 肯 定
也 只 是 出 于 求 生 的 本 能 反 应 , 只 限 于 工 具 意 义 上
齐 一 化 的 时 代 ;蒸 汽 机 、 电 动 机 的 问 世 ,把 我 们 从 繁 重 的 体 力 劳 动 中解 放 出来 ,大 大 提 高 了 生 产 效 率 ;“ 娥 ” 和 “ 波 罗 ” 登 月 工 程 更 是 将 人 嫦 阿
透过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生活着的世界一个到处是颜色和声音空气问可使我们意识到对技术本质的流行观念的谬中散发着芳香充满着欢乐爱情和美满目是误和危险而通过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中的有目的的和谐和创造性的理念世界现在全被集置的设定更可引导人们从现代技术与人挤压在有机体的大脑上某一方寸之角里
思 想 战 线
29 O 年第5 第3 卷№ 5 0 。 3 O 期 5 .,0 v . 2 9 15
怀 ,呼 唤 人 性 化 技 术 时 代 的 到 来 。 关 键 词 :海 德 格 尔 ;技 术 ;集 置 ; 本 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的本质问题——我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摘要: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一文中对技术和现代技术进行了一系列追问,他认为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座架是现代技术的本质特征,座架以及由之产生的进步强制规定并统治着当今的整个社会现实,现代技术是座架起支配作用的解蔽方式,从而揭示出技术的本质以及人与技术的关系。

关键字:海德格尔;技术;本质;解蔽《技术的追问》是海德格尔1953年11月18日在慕尼黑理工学院所做的演讲。

据记载,这也许是二战后海德格尔最为成功的讲演。

当他用“追问是思之虔诚”来结束演讲时,回应他的不是肃穆静默,而是全场起立与掌声。

人们把海德格尔的登台看做西洋美声咏叹调的演唱。

[1]这场演讲之所以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与此种追问的双重性质有关。

首先,海德格尔从存在之思的角度深思了技术之本质。

在他看来,技术既不是某种合乎目的的手段,也不是某种中性的东西。

相反,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解蔽方式。

其次,对海德格尔来说,此种追问并不是一种以对技术的认识为目标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致力于认识所谓“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学问题。

相反,此种追问是一个关涉我们当代人类此在的历史性问题。

一方面,此种追问本身就是由进行追问活动的此在的根本性境况所规定的。

我们此时此地的此在是由科学技术来规定的。

科学技术已然成了我们的激情,成了我们时代的命运。

因此,技术之追问就是要从发问者此在的本质处境出发深思技术之本质,并且希望借此准备一种与技术的自由关系。

另一方面,此种追问的发生与哲学的当代处境密切相关。

如果说19世纪把对技术进步的信仰同有保证的自由、至善至美的文明的满怀信心的期待统一起来的话,那么,随着相继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一切都被牢牢地归入过去的范围。

在这种处境中,思想面临着一项迫切的任务,即如何切中当今社会现实的问题———在一个完全由科学技术支配的社会现实中人如何能够理解自身。

一、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通行的技术观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工具或是人的行为,海德格尔把它称为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

海德格尔认为这一规定是正确性,但他又认为,“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唯有真实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即与那种从其本质来看关涉于我们的关系中”。

[2]也就是说,按照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技术是中性的,不涉善恶,技术的影响,无论是好处还是危害,都应归咎于掌握与使用技术的人,技术本身不必对技术及其后果负责。

这便遮蔽了技术的本质,从中也就不可能揭示出人与技术的真正关系,更无以解决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

既然对技术的工具性的规定并没有揭示出技术的本质,那技术的本质又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这必须通过对技术的工具性的规定来寻找。

那么,工具又是什么呢?工具是人们为了得到某物而对某物发生作用的手段。

这就涉及到因果性问题了。

他认为,一般把导致某种作用的东西称为原因。

接着他又分析,但原因不只是结果据以产生的那个东西,工具之特性借以获得规定的那个目的也被称作原因。

因此,“目的得到遵循,工具得到应用,工具性的东西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就有因果性起支配作用。

”[3]也就是说,工具是以因果性为基础的,工具可以被视为原因。

那原因又是什么?海德格尔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继续进行追问,海德格尔认为,在希腊思想领域中,原因(causa)是“招致另一个东西的那个东西。

四原因乃是共属一体的招致(Verschuden)方式”。

[4]“四种招致方式把某物带入显现中。

他们使某物进入在场而出现,他们把某物释放到在场中,并因而使之起动,也即使之进入其完成了的到达水平。

招致具有这种进入到达的起动的特征。

在这种起动意义上,招致就是引发(Ver-an-bringen)。

”[5]四种引发方式配合在一起便一体地为一种带来所贯通,这种带来就是把在场者带入显现中。

这就是产出(Her-vor-bringen)。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告诉了我们“对总是从不在场者向在场过渡和发生的东西来说,每一种引发都是产出”。

[6]在此意义上,技术就与“产出”相关联。

产出使存在者从遮蔽状态进入无蔽状态,只有当某个被遮蔽之物进入无蔽状态时,“产出”才会发生。

所以,每一种产出都以解蔽为基础。

这样,海尔格尔从技术是工具的规定入手,通过层层追问,得出了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的结论。

海格尔说:“技术不仅是手段,技术乃是一种解蔽方式,倘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适合于技术之本质向我们开启出来,此乃解蔽之领域,亦即真理之领域。

”[7]海德格尔进一步从词源学的角度对这一结论进行论证,通过对“技术”一词的词源学考证,海德格尔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在古代希腊,技术不仅是指工匠的制造活动,而且还指艺术家的活动。

第二,在柏拉图之前,“技术”一词和“认识”一词是同一范畴的,它们都表示广义的“认识”,都意味着对某物的理解和精通。

这种认识给出启发,具有启发意义的认识乃是一种解蔽。

这样,海德格尔通过对“技术”一词的词源学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的结论。

二、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什么是现代技术?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也是一种解蔽。

但是,“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

[8]这也就是说,这种促逼着的解蔽实际上是违反自然本身的过程的。

它是一种主动的挑战,他逼迫自然界应战,逼迫自然界交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种促逼的要求下,自然被卷入被摆置和被订造的漩涡中。

什么是摆置(stellen)呢?所谓摆置,就是把事物纳入到某一系统中,并在这个系统中把这个事物解蔽出来,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之所以把它解蔽出来,是为了进一步将另一些事物纳入到这个系统中。

这说明,在现代技术中解蔽出来的东西都是某个环环相扣的系列或秩序中的一个环节。

它们的展现又是为了导致另一个东西的展现。

如开采煤矿是为了利用储藏在其中的能量,获取其能量又是为了驱动机器以开动工厂等等。

所谓订造,指的是技术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加工制作。

订造使一切事物都非自然化、非本真化了。

那么,通过促逼着的摆置而被定造出来的东西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海德格尔认为,被现代技术促逼和订造的东西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被称为“持存”。

“它所标识的,无非是为促逼着的解蔽所涉及的一切东西的在场方式。

”[9]在持存意义上立身的事物,相对于我们,不再是对象性的,而是变成了非对象性的了。

也就是说,在现代技术这种摆置下,自然事物丧失了其丰富的个性,成了技术生产的原材料、备用物。

不仅如此,就连人自身也被变成备用物、持存物了。

海德格尔认为,自然物在促逼的摆置中被揭示为持存物,完成这一解蔽过程的是人。

但人并不是这一过程的决定者,换句话说,解蔽并非主要的通过人而发生的。

“人通过从事技术而参与作为一种解蔽方式的订造,不过,订造得以在其中展开自己的那种无蔽状态从来不是人的制品,同样也不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发生关系时随时穿行于其中的那个领域。

”[10]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处境如何呢?海德格尔认为,“唯就人本身受到促逼,去开采自然能量而言,这种订造着的解蔽才能进行。

”[11]这也就是说,人促逼自然、摆置自然,通过订造把自然揭示为持存物,而人之所以如此这般的原因是因为人同样也受到促逼,而且是被更原始地受到促逼的。

只不过因为人在这种促逼下又去促逼自然,参与到对自然的订造活动之中,因而人才从未成为纯粹的持存物。

那么,这种促逼人,进而又通过人促逼自然、摆置自然的力量又是什么呢?海德格尔把它指称为座架(Ge-stell)。

对于座架,海德格尔解释说:“座架意味着对那种摆置的聚集,这种摆置摆置着人,也即促逼着人,使人以订造方式把现实当着持存物来解蔽。

座架意味着那种解蔽方式,此种解蔽方式在现代技术之本质中起着支配作用,而其本身不是什么技术因素。

”[12]那座架到底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座架是天道的展现方式。

这就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现代技术及其本质,从而也就揭示了人与现代技术的关系。

因此,在解决技术与人的关系的问题上,海德格尔的态度是:对物的泰然任之和对神秘的虚怀敞开。

三、启示:在思辨中寻求救渡之路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说: “首先,海德格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位信守苏格拉底传统的哲学家,善于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

”[13]海德格尔对于技术本质的追问,与其说是向我们揭示现代技术的本质,不如说为我们提出了更多期待解决的问题。

他指出让我们在沉思和思辨中去寻找救渡的可能性。

“我们愈是以追问之态去思索技术之本质,艺术之本质便愈加神秘莫测。

我们愈邻近于危险,进入救渡的道路便愈明亮地开始闪烁,我们便愈加具有追问之态。

因为,追问乃思之虔诚。

”[14]首先,我们需要立足现代沉思技术之本质。

随着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唯理论”影响的不断扩大,使得古希腊那种建立在推测及猜测基础上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一切源于思维的转变,这就为我们从思维中寻找解救和得到求解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我们需要敬畏自然,技术理性的不完整很可能将人类引上一条自取灭亡的道路,这需要价值理性来平衡已经倾斜的天平。

其次,我们要通过沉思和思辨深刻地揭示出技术中的“人”。

不可否认,现代技术以其惊人的力量为我们带来了物质的充裕,同时也提高及满足了我们一定的精神需求。

但同时,现代技术正在逐渐对人性进行着消解,它不仅在颠倒着人与技术的主客体关系,而且使人的道德责任在生产流水线和机械自动化生产模式下逐渐弱化。

单调、重复、机械的工作方式抑制了人的潜能的发挥,使得创造性———这一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之一,在现代技术的压制下似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然性。

人思想性被现代技术奴役了,人由此被异化。

思想的缺稀是现代技术酿成的毒鸩,沉思正为着某种微弱的呼声蓄积力量。

技术应该而且必须融入足够的人文情怀,应当呼唤和期待人性化技术时代的到来。

技术最终是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它负荷着人及社会的价值。

参考文献[1]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5-526页。

[2]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26[3]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25[4]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27[5]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28[6]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29[7]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31[8]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32[9]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35[10]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36[11]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36[12]孙周兴编选,海德格尔选集[M],198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938[13]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良译,1993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3[14]吴国盛:海德格尔技术之见[J],求实学刊,200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