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 (7)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诗歌的发展情况。
2.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
学情分析:进入诗词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有畏难心理,致使学习兴趣淡薄。
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也仅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和考试。
凡此种种,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了吗?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呢?本单元我借助流行歌曲、通过比较鉴赏等方法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更深入的体悟诗词,感悟作者。
重点难点: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争取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调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通过对意象的品析,深入理解诗意,欣赏诗歌的美。
3.引导学生抓捕诗歌中精妙的语言,讨论诗歌语言、写法上的妙处。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歌曲导入请大家欣赏歌曲《菊花台》,歌词中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 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开败凋落的菊花,凋落一地的花瓣象征忧伤、忧愁。
“菊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
她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黄花背后的情思。
活动2【活动】朗读诗歌1.首先请同学们听名家诵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和断句。
2.自由诵读(同学们看这首词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和语速来朗读呢?)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表达词人浓浓的哀愁。
3.指名朗读4.齐读(进一步体悟诗歌)活动3【讲授】品读探究——赏析意象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黄花在不同人的笔下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下面我们来看看清照笔下的黄花有何不同?赏析重点词句1.《醉花阴》中哪句是写黄花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结论:酒是“愁”的象 征
西风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 和愁苦的神情。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 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衣带渐宽)。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贯穿全词的 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创设出了 “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 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 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 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 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 金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作者为何提到重阳佳节?
3、下片写了哪些意象?试举两 例写出与之相关的词句。
(1)词的上片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6分)
(2)这首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成为千古佳句,请说明理由。(8分)
(1)秋天来了荷花凋谢,暑退秋来, 所以竹席也凉了,诗人独自一人踏上小 船望着天边的大雁,表情神伤,意境凄 冷萧索。(3分)寓情于景,诗人用荷 花的凋谢来表明红颜易逝,用望雁独思 来表明自己对丈夫的相思之苦 (3分)
小结
自是花中第一流, 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 独领风骚万古流。
总结
词中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 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醉花阴微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
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女子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
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大多数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
本单元以宋词文学为主,选取的是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
教学应指导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鉴赏词的方法,在课上努力做到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如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是作者分别在早期和南渡后晚期的作品。
《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而《声声慢》则是作者南渡后,丈夫赵明诚病逝,形单影只的生活状况下完成的,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展现了深入灵魂的孤寂于戚戚。
两首词属同一人创作,而且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写的;再加上年代的特殊性,处于北宋和南宋交替、外民族入侵的时间。
教授两词时,主要抓住词的感情变化,采用朗读和鉴赏相结合,将两词进行比较研究,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对词的语言、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进行鉴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主题和品评内涵。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a、使学生明白朗读诗词要用情感驾御节奏。
b、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一字一句入手,慢慢品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

《醉花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中领悟作者情感。
(2)探究词人表现情感的方法。
(3)赏析词中名句,探究鉴赏诗词名句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诵读,领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2)探究鉴赏诗歌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入手,挖掘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鉴赏诗歌语言的角度和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1、教法:诵读法发现法讨论法2、学法:诵读法探究法归纳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从背景音乐联系到对李清照的经典评价,导入本课时教学。
导入语: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惊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这位光耀千古的女子就是——李清照(学生齐答)。
(二)展标:大屏幕展示,明确学习内容。
(三)了解作者1、学生简介2、师生共同明确(四)读词,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蕴。
2、学生展示诵读,领会诗人情感(1)学生展示(2)师生评价3、准确把握词人情感。
(1)提问: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个字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2)教师依据词中表现的情感引导诵读本词的方法并范读。
(3)联系背景,深刻领会作者情感。
提问:作者因何而愁?(五)品读,探究词中表现愁思的手法。
1、提问:词中作者是如何体现相思之愁的?2、自主与合作探究3、学生发表观点4、师生共同明确(六)学习鉴赏诗词名句句的角度和方法。
1、提问:《醉花阴》历来被人称道,其中的一句词更是被无数人称赞喜爱,你认为它是哪一句?(1)学生再读思考,选出佳句。
(2)教师插入赵明诚赛诗小故事。
2、你认为这句词好在哪里,请说明理由。
(学生探究后发表观点)3、总结升华(七)课堂反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李宜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教学设计

3.结尾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鉴赏古诗词,达到加强巩固的目的。
五、小结
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思念是如此凄苦,思念又是如此美丽。而这种愁情,穿越时空,引起每一个人内心的共鸣。
生1 :“文采有后主遗风”指她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漱玉集》是她的词集。
生2: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指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金石录》是她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
师:沈谦《古今词话》里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是说二李是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漱玉集》中一篇重要作品《醉花阴》。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情景默写的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契合目前高考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既检查背诵默写,又总结了写“愁”的古诗的方法。
(3)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明确: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永昼”“半夜”“又”。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愁还有重量,李清照在《武陵春》中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有数量,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中云: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愁有数量和深度,秦观在《千秋岁》中云: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愁有面积,贺铸在《青玉案》中云: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3.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高中语文《醉花阴》教学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教案如下: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
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3、认识几厘米。
《醉花阴》优质课一等奖

词的意境
醉花阴
• 李清照
温故知新
说说我们学过的李词。
4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 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鸥鹭。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
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 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静听歌曲,体悟情感
《醉花阴》
初读感悟:找出词中的“词眼”
西香 风盈 ,袖东 人。篱 似莫把 黄道酒 花不黄 瘦消昏 。 魂后
,, 帘有 卷暗
纱销 厨金
醉
,兽薄 半,雾 夜佳浓
花 阴
凉节云
初又愁 透重永 。 阳昼
,,
李 清 照
玉瑞
枕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读,体会其“愁”
情 • 2、找出词的意象,分析感受
全班带着情感齐读上阕, 体会词人凄楚。
悟读词的下阕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 词眼
提问5:思考上阕中词人无 法排遣的凄凉愁闷,下阕 中她是如何排遣的?下阕 的词眼又是哪个词?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词人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 指自己赏菊时借酒消愁。
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 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 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用帘外之黄花之瘦比喻人之形体销魂,创 意极美。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 “芙蓉如画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李却 以憔悴的“黄花”自指,此为独创。
醉花阴高中语文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作业
一、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鉴赏词的方法(找词眼,明词情;找意象,悟词意)试着鉴赏婉妁派另一词 人“秦观”的代表词,并将其改写成300左右的鉴赏短文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讲练结合提能力
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高考链接)
讲练结合提能力
展示题目
展示形式 展示位置
怎样入愁:你认为词中哪些字词最富有表现力?体现了怎样的愁情 板演
前黑板
展示小组 1·2组
点评补充小 组
2组
缘愁选景: 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板演
为何生愁:
口述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什么?南渡前和南渡前后诗作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诗歌鉴赏方法回顾
鉴赏、领悟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置身诗境,缘景明请
重点探究—— 缘景明情 景 思维导图识真趣
词中有哪些主要意象表现出作者之愁?
薄雾 浓云
瑞脑 金兽
愁
玉枕 纱橱
黄昏 西风
黄花 暗香
“物皆著我之色彩”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 词人用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 愁苦的感情色彩。
黄西不香把凉纱又消浓
花风消盈酒初厨重金云
瘦,魂袖黄透,阳兽愁
。
,。昏。
。。永
后
昼
,
,
讲练结合提能力
1.课内练习( 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由已知到未知(文本)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三种 不同境界,奠定了全词凄伤感情基调。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描绘出离愁的凄惨情景 ,诗孤苦飘零 的晚境体现。 D枯萎凋零的菊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E全词通过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 壮志难酬 悲 思念丈夫 凄
感 之恨
愤 之愁
凉
拓展: 写“愁”的诗句还有哪些? ①愁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愁之重: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③愁之多: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④愁之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⑤愁之韧:剪不断,理还乱诗感情基调的两句: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2写黄昏后情形,暗含佳节思亲情绪的句子: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 直抒自己内心的伤感和外表消瘦的句子: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4 通过佳节美景,反衬女主人公离愁别恨的句子: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5用精彩的比喻,写因忧愁而消瘦的句子: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 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 • ⑴找准词眼,体会情感; • ⑵抓住意象,鉴赏意境; • ⑶鉴赏名句,品析技巧。
《醉花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鉴赏,体味 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赤壁怀古
雨霖铃
意 象
大江乱石 惊涛峭壁
壮 薄雾浓云、 凄 美 西风黄花 美
人 指挥若定 豪 独坐、孤 孤 事 谈笑却敌 迈 眠、自斟 寂
李清照,字 漱玉 , 号易安居士 ,宋 代 婉约 派词人。词自成一家,被称为 “ 易安体 ”。词作有《漱玉词》。
• 李清照的人生 • 南渡前(北宋灭亡前): 婚前(18岁前):生活在书香世家,家境优越,自身才华出众.
婚后(18-42岁):夫妻恩爱, 情趣相投,共同搜集书画金石。
• 南渡后(北宋灭亡后) 中晚年(43-71岁):经历战乱、夫死、国亡、无儿无女,无
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 李清照的作品
南渡前: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后: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朗诵体会 1.同桌互读纠正: 字音、节奏、语调、 语速等。
2、听朗读。
醉花阴
• 李清照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整体感知: 1.找出词眼。 愁。 2.因何而愁? 思念丈夫。
背景介绍:词人在写作这首词的时 候,已结婚十余年。夫妻二人恩爱 情深,经常一起研究金石古玩、研 究词的创作。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 节,赵明诚调官异地;李清照独居 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 此词寄给丈夫赵明诚。
深入探究:
你从哪里感受到主人公的 思夫之愁?
问:这首词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 了怎样的意境?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提示:从炼字、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
• 1、炼字 (含义+景象+效果)
• 答:“瘦”写出了菊花的瘦细,菊瓣的纤长,这与作者 因相思而憔悴瘦弱的体态相近。不仅写出了两者的形似 之处,也写出了两者的神似之处。菊花象征隐逸精神酷 似作者清高淡泊的品格。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瘦”是“愁”的结果,画龙点睛。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醉花阴》
•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成就。 •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 过程与方法 • 1.了解作品风格与个人遭遇的关系。 • 2.体味词中的意象、意境、感情。 • 3.理解词中的炼字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 作业布置 • 默写《醉花阴》
谢谢大家
• 2、修辞 (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作用)
• 答:比喻新奇传神,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少妇,刻画 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 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 美的艺术情境。
• 3、表现手法 (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作用)
• 答: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词人巧妙地将少妇与菊花相 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 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 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