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腹泻的中医辨证论治浅析
中医治疗糖尿病腹泻效方四首 糖尿病并发症能治好吗

中医治疗糖尿病腹泻效方四首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普遍,无论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均超过50%伴有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有10%~20%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顽固性腹泻,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小肠蠕动能力下降,造成肠道中菌群失调,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小肠黏膜萎缩、吸收功能下降等所致。
处方一:补脾益气方【药物组成】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炒怀山药15g,薏苡仁30g,茯苓15g,肉豆蔻5g,五味子6g,炙甘草6g。
【随症加减】舌苔白腻者加厚朴6g,佩兰15g,藿香10g;舌苔黄腻者加黄连6g,葛根15g,恶心呕吐者加竹茹6g,姜半夏10g;纳食差者加鸡内金15g,焦三仙各10g;口渴多饮、舌红少津者加乌梅10g,木瓜10g;腹泻完谷不化,多在黎明前,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加肉桂6g,补骨脂15g,制附子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服。
【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3例,治愈1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
【经验心得】糖尿病失治及病程延长导致久病损伤脾胃,中焦气虚,脾失健运,谷气下泄,乃成糖尿病腹泻。
施今墨先生在治疗消渴病时亦谈到“除滋阴清热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的一环”。
本方在补脾益气法的基础上组方,党参、黄芪、炙甘草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健脾和胃;炒山药、白术补脾肾而化湿止泻;肉豆蔻涩肠止泻;五味子和胃生津,诸药合用,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处方二:升清化浊方【药物组成】生黄芪30g,党参10g,葛根20g,炒白术20g,升麻10g,薏苡仁30g,山药20g,黄连6g,炒苍术10g,车前子15g,炙甘草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健脾升清,通腑化浊。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0例,治愈15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经验心得】脾气虚弱是消渴病的发病根本,清阳不升,浊阴不化是糖尿病腹泻的病机关键。
糖尿病性腹泻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糖尿病性腹泻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的效果评估与分析目的:在糖尿病性腹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参苓白术散,探析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探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48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作为样本人群,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肉蔻四神丸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组间数据。
结果:经过对应性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糖尿病性腹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参苓白术散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 h血糖值,值得临床上借鉴。
标签:糖尿病性腹瀉;参苓白术散;临床疗效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属于代谢性疾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对患者全身各个系统造成累及,对患者胃肠道造成累及的临床表现之一是腹泻。
糖尿病性腹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1],目前临床上对其发病机制尚未进行准确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患者胃肠自主神经病变、胰岛素及高血糖、胰高血糖异常等因素均可引发本病,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自主神经病变[2]。
随着我国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性腹泻患病人群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作为非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因认为是长期糖代谢紊乱,促使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进而导致患者胃肠功能发生紊乱,最终引发患者出现腹泻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3]。
为了进一步探析在糖尿病性腹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参苓白术散的临床疗效,笔者所在医院给予48例患者以下过程探析及以下结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性腹泻患者48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40~73岁,平均(52.87±5.62)岁;糖尿病病程3~11年,平均(8.21±1.54)年;腹泻病程1~5年,平均(1.74±0.15)年。
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疗效佳.docx

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疗效佳中医认为糖尿病性腹泻,由于消渴日久,脾胃虚弱,纳化无力;若脾病及肾,阳虚气弱,腐熟无权,清阳下陷、浊阴上逆则为纳呆、泄泻;若饮食失调,湿热内蕴,升降失常,亦导致泄泻。
中医认为糖尿病性腹泻,由于消渴日久,脾胃虚弱,纳化无力;若脾病及肾,阳虚气弱,腐熟无权,清阳下陷、浊阴上逆则为纳呆、泄泻;若饮食失调,湿热内蕴,升降失常,亦导致泄泻。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引起的内脏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并发症。
这种腹泻多数是间歇性的,少数是连续的,多在白昼发生,少数患者亦有夜间腹泻。
资料显示,糖尿病性腹泻平均发生在发现糖尿病后8年,有少数可发生在发现糖尿病前2年。
糖尿病性腹泻有时与便秘交替出现,还可以发生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由于长期腹泻,使病人营养不良、消瘦,极易发生低血糖症,对患者危害较大。
中医认为糖尿病性腹泻,由于消渴日久,脾胃虚弱,纳化无力;若脾病及肾,阳虚气弱,腐熟无权,清阳下陷、浊阴上逆则为纳呆、泄泻;若饮食失调,湿热内蕴,升降失常,亦导致泄泻。
临床多见脾气虚损所致,可分为三型辨治。
一、脾胃气虚型:症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或食后作胀,脘腹隐痛,泛吐清水,便溏稀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厚肠,药用:太子参15克(或人参6克),云茯苓15克,怀山药、炒苡仁各30克,炒白术、枳壳、陈皮各10克,炙甘草5克。
腹胀而痛者,加木香、厚朴;纳少食呆者,加山楂、鸡内金;泛酸冷痛者,加砂仁、延胡索;便下水泻者,加车前子、泽泻。
二、脾肾阳虚型:症见顽固性腹泻,便质清稀,腹肌力弱,或兼有内脏下垂,精神倦怠,形寒肢冷,舌淡黄白,脉细而迟。
治宜健脾温肾,益气固肠,药用:人参、制附片、炒白术、桂枝、枳壳各10克,黄芪、赤石脂各20克,云茯苓、车前子各15克,升麻、五味子各4克。
三、湿热内阻型:症见胸脘痞闷,胃嘈纳呆,或便下黄褐,臭秽不爽,或便秘,肛门灼热,腹胀而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糖尿病顽固性腹泻 以温肾健脾治其本

糖尿病顽固性腹泻以温肾健脾治其本*导读: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患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并发症。
在糖尿病发展的早期和巾期,多数病人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有10%~……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患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并发症。
在糖尿病发展的早期和巾期,多数病人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有10%~20%的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肠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发作。
这部分病人随着病情的进展,在糖尿病的中、晚期则发展为糖尿病腹泻,以顽固性、间歇性为特点,以大便量多、棕色水样便、腹泻前可有腹胀、肠鸣、多伴脂肪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发作时间则多在夜间或清晨,腹泻次数较多,最多每日达20余次,严重者可大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西医学除对症支持治疗外,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应用中医辨证施治本病,取得不错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治疗糖尿病顽固性腹泻患者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35~85岁,平均 52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3个月。
诊断标准:1.临床明确诊断为糖尿病。
2.临床上有顽固性、无痛性腹泻,水样稀便,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3.化验室检查多正常,纤维结肠镜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
4.积极控制血糖及对症处理有效。
5.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再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弱。
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型。
排除标准:已证实其他非糖尿病引起的腹泻;合并严重肝、脑、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二、治疗方法处方:茯苓、黄芪、炒薏苡仁各20 克,党参、炒白术、补骨脂、淫羊藿各12 克,炒山药、肉豆蔻各10克,芡实、诃子符6克,升麻、肉桂各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所有患者均给予严格的糖尿病饮食管理,使川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使心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腹泻严重患者如出现脱水给于补液治疗。
三、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以上。
糖尿病引起腹泻,不妨试试中医治疗

多 大 年 纪 灸 多 少 壮 —— 本 刊 注 ) ,
李 怡 教 授 :控 制血 糖 是 糖 尿
病 并 发 症 治疗 的 中心 ,不 要 讳疾
忌医 ,也不 要盲 目迷信 ,要用科 学 的态 度 配 合 医 生治 疗 。平 时做 好
饮 食 定 时定 量 :坚持 三 餐 后 步 行 至微 微 出汗 为度 :每 周 抽 一 天 测 四次血糖 ( 空腹 +三 餐后 ) ,记录 血糖值 ,并记 录相应 的饮 食 、运动 情 况 ,给 医生 ,也给 自己提 供一个 真 实 的 、可 以 回顾 的糖 尿 病 生 活 资料 ,使 医生 能 更 好 的指 导 患 者 控 制 血 糖 ,也 给 糖 尿 病 患 者 自我 管 理 提 供 参考 。 内经说 : 饮食 有 节 ,起 居有 常” 。糖 尿 病 患者 本 着 这 一 信 条 , 抱 着 积 极 的 生 活 态 度 ,一 定 能 获 得 良好 的 生 活 质 量 ,达 到 治 病 防
指处) 。此 为 温 肾法 ,因脾 肾分 为
法?很 多 患者 对 于这 些 中 医特 色
疗 法 非 常 感兴 趣 。
基 本 方 为参 苓 白术散 :党 参 、茯 苓 、 炒 白术 、 白扁 豆 、 陈皮 、炒 山药 、砂 仁 、薏 苡仁 等 。湿 者 酌
加 苍 术 、藿 香 、佩 兰 j热 盛 者 去
病 的最 终 目的 。
么,糖尿 病 患者 在 这 个 季 节 需要
本刊 注)3 6遍 再 以舌在 口中
搅 动 先逆 时针 3 6遍 再顺 时针
故 以健 脾 补 气 利 湿 止 泻 药 为 主
组 成 ,酌 加 温 肾 、 收 涩 的 中 药 。
中医疗法应对糖尿病性腹泻

中医疗法应对糖尿病性腹泻
根据临床资料统计,几乎50%-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胃肠功能紊乱。
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是糖尿病引起的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合并症,很多人表现为糖尿病性腹泻,患者通常会有恶心、呕吐、胃脘胀满、腹部不适、吐酸水、食欲不振等症状,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这是非常难控制的糖尿病合并症之一,给患者身心和生活造成很大痛苦。
糖尿病性腹泻常表现为顽固性、无痛性腹泻,或先干后稀、无脓血,发作时间多为餐后或黎明前或半夜,每日四五次到二十余次不等,严重者大便失禁,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有的伴脂肪泻,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有独特的优势,分别用以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温阳化气、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等法则。
(1)湿热泄泻
患者泻下急迫,或泻后而有不爽感、大便色黄褐或带黏液,气味臭秽,肛门有灼热感,伴有心情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以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若伴有食滞可加用神曲、山楂、麦芽。
(2)脾虚湿盛
患者出现大便有时不成形、有时泄泻,并且大便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食欲下降,稍进食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伴有神倦乏力,面色萎黄。
患者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这种现象迁延反复,患者异常痛苦。
治疗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益气,利湿止泻。
和解法治疗糖尿病性顽固性腹泻中医辨治举隅

定严 重 ,但腹泻 却可能 给患者身心 造成严重损 害… 。该证属 中医泄
3 1 2 ・中医中药 ・
M a y 2 0 1 4 , V o 1 . 1 2 , N o . 1 3
和解法治疗糖尿病性顽固性腹泻中医辨治举隅
曹 爱梅
( 北京 市昌平区中医医院糖尿病科 ,北京 1 0 2 2 0 0 )
【 关键 词 】和 解 法 ;糖尿 病 ;顽 固性腹 泻; 中医药
中 图分类 号 :R 5 8 7 . 1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1 3 - 0 3 1 2 - 0 1
1病 案举例 病例1 :患者女性 ,4 8 岁 。患 糖尿病 1 0 年 ,类风 湿性关节 炎3 O 余
治疗 。尽量控制血糖 水平 ,以不 至于过高 ,又不 出现低血糖反应为 目 标 ,即空腹血糖 7  ̄ 1 1 m mo l / L ,餐后血糖 8 - 1 3 mm o l / L 。每天 大便6  ̄ 7 次,便稀软 ,有 时为水样便 ,水 样便时则每天 大便 多达十余 次。曾服 中药数 年 ,前 医均 以健脾补 肾为 主治疗 ,无论补 阴调阳 ,则腹泻 既不 止 ,且每每 纳呆 ,血 糖波动 ,低血糖 频发 。刻下症见 :每天大便 6 - 7 次,便前腹 中不适 ,便时偶有小 腹痛 ,便稀软 ,有 时为水样便 ,水样 便 时每天大便 十余 次 。时有 咽部 不适 ,喉 中有痰 ,嗳气吞酸 。舌红苔 白厚浊 ,脉弦细 而数。辨证为肝郁 脾虚 ,湿 阻。与逍遥散合痛泻 药方 加减。当归1 0 g 、川芎1 0 g 、芍药 1 0 g 、生地 1 0 g 、法夏1 0 g 、柴胡1 0 g 、
糖尿病性腹泻的中医证治

糖尿病性腹泻的中医证治【关键词】糖尿病性腹泻中医证治糖尿病性腹泻与其他并发症相比,临床较为少见。
然而,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亦逐渐增多。
本文就临床体会试论如下。
1 临床表现糖尿病性腹泻,一般发生于患糖尿病日久者。
其临床表现以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泻时日数行或数十行,甚则大便失禁,无腹痛或轻微腹痛,大便细菌培养阴性,大部分呈间歇性腹泻,仅少数呈连续性者,多在食后或夜间发作,常与情绪波动、进食生冷油腻、寒袭脾胃及血糖控制不满意有关等为特点。
多数患者伴有神经病变。
但其需排除各种病因所致的腹泻外方可诊断。
2 发病机制糖尿病性腹泻,临床常见于血糖控制不满意,而且多伴有神经病变者,亦有少数见于血糖控制满意,而不伴有神经病变者。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植物神经病变、肠系膜小动脉病变、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对继发感染的抵抗力减低、胰岛素与胰高糖类分泌异常等有关。
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植物)神经病变。
中医认为系糖尿病及日久,损伤脾气,加之进食生冷油腻、情绪波动及寒邪外袭等,重伤于脾,致使脾气虚弱或虚寒,脾失健运,聚而生湿,瘀久化热,甚则伤及脾肾之阳而引起腹泻。
3 临证治疗糖尿病性腹泻,以涩肠止泻药治疗后易导致便秘,便秘后用通便药治疗易引起腹泻无度,故临床治疗颇为棘手。
服西药可乐宁易发生嗜睡、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用易蒙停、复方苯乙哌啶疗效也不甚满意。
中医辨证施治,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据我们统计,约90%的糖尿病性腹泻者,属脾气虚弱或脾肾阳虚之证。
故立健脾益气为法治之。
基本方:生芪、党参、茯苓、焦白术、炒山药、陈皮、生苡仁、炙甘草。
若湿盛者,酌加苍术、藿香、佩兰;热盛者,去生芪、党参,加马齿苋、白头翁、黄连;腹痛者,加白芍;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阳虚者,加干姜、附子;水肿者,加泽泻、车前子、滑石等。
临床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大多在服2~3周大便转正常。
同时亦未见药后便秘之证。
远期观察,其发作程度及次数亦明显减少。
发作后遵基本方加减,调治数日即可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性腹泻的中医辨证论治浅析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与脾肾两脏关系尤为密切,从脾肾立论,抓泄泻之根本,湿邪为标贯穿泄泻始终;辨证以虚定型,以实定候;论治把证型与证候相结合,既注重顾护脾肾,祛湿为要,同时根据不同的证候变化灵活施药,可取得良好疗效。
Abstract:Diabetic diarrhea is one of the 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which is particular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leen and kidney. Using these two organ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the root of diabetic diarrhea can be grasped. Pathogenic dampness is responsible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diabetic diarrhea. Us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eficiency is as the basic pattern and excess is the syndrome for diabetic diarrhea;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mbine symptoms and syndromes,which not only particularly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spleen and kidney,but also clearing pathogenic dampness. At the same time,flexible medication is applied according to dynamic symptoms,which can achieve good efficacy.Key words:diabetic diarrhea;using spleen and kidney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pathogenic dampnes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糖尿病性腹泻属于中医学“消渴”“泄泻”范畴。
其病机主要是消渴失治或迁延不愈,耗伤脾气,又复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等邪气重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下趋肠道而为泄。
若脾病日久及肾,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土而致久泄不止;脾肾两虚,肾为胃之关,肾虚则关门不利,亦为泄泻。
该病临床表现多为顽固性、无痛性、反复性腹泻,缠绵难愈,中医治疗有其独特优势,特别从脾肾论治,能取得良好效果。
兹介绍如下。
1 从脾肾立论,抓泄泻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健旺,水谷腐化气血而行营卫;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阳,肾中元阳与脾阳关系密切。
肾阳之火助脾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
消渴患者多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醇酒炙煿之品,损伤脾胃;或治疗不当,过用寒凉,苦寒药物折伤脾胃;或久病缠绵,思虑过度均能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反趋而下,渗入肠间发为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布,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泄泻虽病发于肠,但实属脾胃亏虚之为也。
消渴病情缠绵,难以治愈,穷久及肾,肾阳亏虚,命火不足,不能暖脾助运,水谷不归正化,而致命门火衰之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然久泻之疾,耗伤肾阴,肾阴乃人体阴液之根,肾阴亏虚而致肾不能行禁固之权,亦造成大便滑泄,且阴愈伤则泄愈重,二者互为影响,泄泻难除。
《医述·泄泻》曰:“元阴有不足而泄泻者,名曰肾泄。
”因此,消渴泄泻虽病机复杂,但主要责之于脾肾。
脾失健运,肾失温煦固摄,肠道不能分清泌浊,发为泄泻。
2 湿邪贯穿全程,以虚定型,以实定候消渴泄泻的发生或为感受寒湿暑热之邪,或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脏腑虚弱,然诸多致病因素中,湿邪致泻最多。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载:“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
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医宗必读》有“无湿不成泄”。
湿邪致泻,或因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伤于雨露感受外湿;或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恣食生冷肥甘等湿自内生,内湿停滞。
无论外湿或内湿为患,皆易损伤阳气,困阻脾阳,致使脾失健运,水谷不归运化而成泄泻。
《医门棒喝》所谓“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水湿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消渴泄泻以脾肾亏虚为基本证型,湿邪为标贯穿疾病始终,临证根据致病邪气,可分为肝郁乘脾、湿热内蕴、饮食积滞证候。
证型相对固定,变化较慢,而证候随着邪实而不同,变化较快,所以把变化较慢的正虚定为证型,把变化较快的邪气定为证候,即以虚定型、以实定候。
在治疗中需将证型与证候相结合,既注重顾护脾肾,祛湿为要,亦需兼顾不同证候变化而分候论治。
2.1 以虚定型2.1.1 脾胃虚弱消渴泄泻以脾胃虚弱型最为常见。
患者多大便时溏时泄,或进食油腻即大便次数增多,迁延反复,面色萎黄,神疲倦怠,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不舒,舌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细缓。
治以益气健脾、祛湿和胃为主,处方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砂仁、桔梗等;若湿邪壅盛,水走肠间,泄瀉不止者,可加猪苓、泽泻、车前子以分利小便而实大便;若脾胃久虚,津液内耗,烦渴多饮者,可选葛根、乌梅、五味子等生津止泻;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可加黄芪、升麻、赤石脂、禹余粮等,益气升阳、举陷固脱。
2.1.2 肾脏亏虚消渴日久及肾,此证型泄泻通常以夜间或清晨多见,发作时常脐腹微作痛,肠鸣则泻,泻后则安,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弱,治以补肾祛湿止泻为主。
偏于肾阳虚失于温煦者,可选用四神丸或右归丸温补肾阳、暖脾止泻。
常用药物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附子、肉桂、菟丝子、杜仲、山药、山萸肉等;偏于肾阴虚者,多伴有形体清瘦,口干多饮,或手足心灼热,舌淡红有裂,脉虚细,治需固护阴液,不可过于温燥,以免阴愈伤而泻亦难愈,造成虚虚之误,需加滋阴补肾固涩之品,如女贞子、墨旱莲、五味子、牡蛎等可随症选入。
2.2 以实定候2.2.1 肝郁乘脾消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异常,如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这些不良情绪均可导致肝的疏泄失常,木郁不达,横逆侮脾,脾胃受损,失于运化,泄泻则生。
《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
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医方考·泄泻门》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症见素有胸胁胀闷,每于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之时诱发,腹中急痛,痛即作泻,泻后痛减,嗳气纳少,治疗以泄木安土为主,可选用痛泻要方或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柴胡、枳实、香附等。
其中白术苦甘而温,健脾助运而能治土虚,脾胃不虚,则肝木虽强,必无乘脾之患;白芍柔肝缓急止痛,术、芍合用,使脾得健运,肝得疏泄;陈皮理气疏肝、燥湿和胃,且增强白术运化脾土;防风善搜肝气而疏肝,又能祛风,起到风能胜湿的作用;加入柴胡、枳实、香附,既可助陈皮疏肝之功,又可助防风行气胜湿之力。
诸药相伍,使肝能疏泄,而脾胃气机升降协调,水液运化正常而泻自止。
2.2.2 湿热蕴结感受湿热之邪,或火热之邪下移大肠,热与湿并,湿热交结,肠腑传导不利,泄泻乃作。
湿热泄泻,泻下急迫,或泻下不爽,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口苦口黏,口渴不多饮,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故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葛根、白头翁、败酱草、马齿苋等。
其中黄连、黄芩既能清肠胃之热,亦能燥肠胃之湿;葛根升发脾胃清阳而止泻;白头翁、败酱草、马齿苋清热解毒,尤善清利肠胃湿热,是治疗湿热泄泻之良药。
2.2.3 饮食积滞消渴患者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不洁之物,宿食内停,阻滞胃肠,传导失职,清浊不辨。
《景岳全书·泄泻》云:“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证见腹痛肠鸣,泻下之物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腹痛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以消食导滞和胃为主,可选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物有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等;其中山楂消油腻腥膻之食,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物,莱菔子长于化面物之滞,三药合用,能消一切饮食积滞之苦;饮食阻滞气机,胃失和降,佐以法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痰、健脾利湿止泻;连翘微苦性凉,有升浮宣散之力,在大队消食导滞、和胃降气药中加入连翘,既能清郁热、散结滞,又升浮宣透,以防消降太过,而使全方有升有降,有消有散。
诸药相伍,使食积得化,脾胃得和,泄泻乃愈。
3 典型病例患者,女,58岁,2014年8月4日就诊。
2型糖尿病病史9年,规律服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控制在7~8 mmol/L。
反复腹泻1年余、日行三四次,稍进食油腻则次数明显增加,多则7~9次/d、粪便稀薄,含不消化食物,多次查便常规、便培养、肠镜,未见阳性指征。
曾服用多种西药未见明显好转。
此次因数天前聚餐后再次发作。
刻下:肠鸣腹胀,便溏,大便4~9次/d,神疲懒言,无赤白黏冻,无里急后重,纳谷不香,脘闷不舒,舌胖大,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湿浊内阻。
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利湿止泻。
方以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 g,山药20 g,党参15 g,麸炒白术15 g,茯苓15 g,炒白扁豆12 g,麸炒薏苡仁30 g,葛根15 g,升麻6 g,陈皮6 g,砂仁3 g,赤石脂15 g,炙甘草3 g。
7剂,每日1剂,水煎,嘱少量频频温服。
服药2剂后泄泻次数减少,便质稍溏,7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仍觉神疲乏力,守方去赤石脂,改黄芪30 g,继服7剂后,腹安肠宁,大便成形、偏软,纳佳且馨,守方随症加减继续治疗1月余,诸症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