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张锡纯、黄元御治疗腹泻的秘诀

合集下载

张锡纯治泄泻方药特色浅析

张锡纯治泄泻方药特色浅析

辅, 性猛烈 ; 山药 以补 为 主 , 利 为辅 , 平 和 。如 所 淡 性
治邻 村黄 姓媪 , 大便 滑泻 , 药不 效 。予生 车 前子 两 百 半, 煮稠 粥 , 服 之 , 服 即 愈 。又独 创 “ 蓣粥 ” 顿 一 薯 一 方, 仅用单 味 怀 山 药一 斤 轧 细 过 罗 煮成 稠粥 治 疗 阴 虚久 泻者 。“ 便 滑 泄者 , 因小 便 不 利 , 山药 能 大 多 而
不 育 、 劳 、 泻 居 前 3位 。 从 医 案 记 载 的 症 状 来 虚 泄 看 , 孕 不 育 、 劳 、 痛 等 病 种 , 机 均 为 肾 阳 虚 不 虚 腰 病
病名 i g ̄ B; 病名 病 案数 )

衰、 肾精 不 足 。故 选 右 归 丸 以温 补 肾 阳 , 肾填 精 。 补 而有关泄 泻病案 中, 其病 机 多 为脾 肾 阳虚 , 在选 用 故
右 归丸温 补 肾 阳 的 同时 , 常与 温 运 脾 阳之方 如 四 还 神 丸 、 中丸等合 用 以温 肾暖脾 、 理 固肠 止 泻 。可见 古
今 医家在应 用 右 归 丸 时 , 适 应 证 为 肾 阳虚衰 所 致 其 的不 孕不育 、 虚劳 、 腰痛 、 泄泻等 病种 。
综 上所 述 , 今 医 家在 应 用 肾气 丸 与 右 归 丸 治 古
表 3 古 代 医 家右 归 丸 应用 病 种
肾气 丸时 , 癃 闭 、 以 水肿 、 渴 居前 3位 。从 本 次统 消 计 的 医案记 载来 看 , 以上 各 病证 病 机均 为 肾气 不充 ,
膀 胱 气 化 不 利 致 水 液 代 谢 失 调 。 古 今 医 家 在 应 用 肾
病名
病 案 数
病名
病案 数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1.闭结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11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桃仁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丹参11克煎大半杯,温服。

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蟅虫;脾郁,加砂仁。

2.崩漏桂枝姜苓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煎大半杯,温服。

3.治经漏。

桂枝姜苓牡蛎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牡蛎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血崩。

气虚,加人参。

4.治经水后期。

桂枝姜苓汤丹皮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5.治经水先期(月经提前)。

姜苓阿胶汤丹皮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干姜11克丹参11克首乌11克阿胶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后期(月经推迟)。

6.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当归11克地黄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7.治经后腹痛。

柴胡地黄汤柴胡11克黄芩11克甘草7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地黄11克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8.经来过多温经汤人参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丹皮11克当归11克阿胶11克麦冬11克芍药11克芎穷7克茱萸7克半夏11克煎一杯,温服。

治疗妇人带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解读}带下,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造成白带病的原因很多,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子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宫颈癌等。

临床表现常见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

若腐臭难闻,当警惕是否有癌变。

[辨证论治]1.脾虚湿困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淡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恶心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张锡纯治泄泻方:益脾饼

张锡纯治泄泻方:益脾饼

张锡纯治泄泻方:益脾饼益脾饼歌诀益脾饼中用枣肉,白术鸡金先焙熟干姜加入作饼烤,点心细嚼慢下喉【主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

【组成】: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服法】: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先轧细而后焙者,为其焙之易匀也)。

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

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

曾为友人制此方,和药一料,服之而愈者数人。

后屡试此方,无不效验。

【方解】:试述之:此方治脾胃被寒湿所困,实当益脾助其运化。

重用白术健脾以化湿,干姜温脾以散寒,枣肉补脾以扶弱,鸡金运脾以化滞,张锡纯善用鸡内金,其理前列数方已和盘托出,颇为详尽,便不再赘言(鸡内金解)。

此方四药,配伍恰当,用焙熟作饼之法,细嚼服下,既能作可口点心,又确是却病良药,一举两得。

药坊鸡内金因拣择不净,恒有包瓦石者,若入丸散剂中,甚非所宜,临轧此药时,须先亲自检点。

【医案】:一妇人,年三十许,泄泻数月,用一切治泻诸药皆不效。

其脉不凉,亦非完谷不化。

遂单用白术、枣肉,如法为饼,服之而愈。

此证并不用鸡内金者,因鸡内金虽有助脾胃消食之力,而究与泻者不宜也。

益脾饼验案精选溃疡性结肠炎刘某某,男,46岁,工商所职工,患溃疡性结肠炎9年以上,面色少华,身困乏力,腹痛不爽,黏液血便,时轻时重,每日约4~6次,曾在多家医院诊治,应用中西药物治疗多年,效果均较差,反复发作,查体:面色微黄、形体消瘦、舌苔白腻微黄、脉弦。

乙状结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大便检查排除致病菌,拟方:桃仁10g,杏仁10g,生薏苡仁各30g,黄芩10g,败酱草30g,肉桂6g,赤芍10g,白芍10g,党参15g,木香10g,鸦胆子10粒(不入煎剂,去皮完整吞服,连用7天后停用),三七粉3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并配以益脾饼,连用7天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日2~3次,血便已无( 经大便潜血检查),腹痛已完全缓解,继续服用上述药物2周后,大便已成型,每日1次,面色微黄已明显改善,已无乏力感,再继服1周停药,半年后,经乙状结肠镜复查:肠黏膜已完全正常,1年后随访无复发。

《四圣心源》一张8味药的方子,却是便血、痔疮、脱肛的良药!

《四圣心源》一张8味药的方子,却是便血、痔疮、脱肛的良药!

《四圣心源》一张8味药的方子,却是便血、痔疮、脱肛的良药!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身体出血类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但是有些部位的出现会让人们格外担心。

比如说,流点鼻血、一些小伤口导致出血,这些出血性疾病不会让人们感到有多畏惧,即便出现吐血类疾病,也不会太让人恐惧,但如果是便血,有可能会让人感动畏惧,因为这种疾病往往会出现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疾病。

一般来说,血液从肛门排出,无论粪便的颜色呈鲜红色,还是粪便的颜色呈暗红色,甚至出现柏油样黑便,统统都称之为便血。

便血既是一个症状,也是一个疾病。

便血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半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结肠与与直肠病变的出血,当然,也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肛门及周围病变。

大便出血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与血液在胃肠道之间停留的时间。

便血伴有皮肤、黏膜或者其他器官出血现象的,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比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那么,黄元御是如何认识便血的呢?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指出,血液生化于脾,而贮藏于肝,如果肝脾的阳气旺盛,血液温暖而升腾,就不会下泄;但是如果“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气动摇而行使疏泄的指令,于是就血液脱失于大便,就出现了便血的现象。

由于阳气的收敛作用,于是就会“土温而水暖”,如果出现脾气湿而肾气寒的话,庚金(大肠)的收敛指令不能顺利进行,而后世医家常认为便血是由肠风引起的,于是就使用清润的方法,这样的话脾阳会更加衰败,会更加陷落,这样就会遥遥无期了,很难治愈。

所以,黄元御认为,治疗便血,当以“补火燥土以回残阳,暖血温肝而升郁陷”,即便是痔疮、脱肛等病,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予以治疗。

对于便血、痔疮、脱肛等症,黄元御创立了“桂枝黄土汤”,全方由“甘草二钱,白术三钱,附子三钱,阿胶三钱,地黄三钱,黄芩二钱,桂枝二钱,灶中黄土三钱”八味药组成的,主要煎服方法是煎大半杯,温服。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方子是张仲景黄土汤(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加桂枝组成的。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五杂病解上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五杂病解上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五杂病解上卷首【原文】病不过内伤外感,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

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搏考方书,乖讹万状。

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翻译】病不过内伤外感(外感风邪,内有郁积),但杂病的病邪或病变的传移、演变,百出不穷。

感伤,百病的纲目,百病,感伤的条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实际上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先圣已经作古,此间的道理失传,广泛地考证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不合情理错讹什么样的都有。

纵然身体如同松柏,不一定守正不苟而有晚节,何况资质如同蒲柳,动不动就凋零,再加上杂病的侵凌,越发用庸医的毒药,真是轻尘上停的弱草,朝露落在薤草上了。

痛惜亲人衰老死亡,手足兄弟伤亡失去,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生存和死亡,感情又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呢?作杂病解。

鼓胀根原【原文】鼓胀者,中气之败也。

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

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

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谓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泄,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

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

《四圣心源》治方思路探析

《四圣心源》治方思路探析

《四圣心源》治方思路探析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素有异禀,勤奋好学,“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

三十岁时,不幸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眼失明。

遂“委弃试帖”,告别仕途。

悲天怜人,而致力于“岐黄之术”,并发愤曰:“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

”[1 ]乾隆十五年(1750)被招为御医,乾隆亲题“妙悟岐黄”匾额赐之。

[2]黄氏推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尊之为医届四圣,称四圣之注述,“争光日月”;黄氏医著,发四圣之为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其尊古崇圣之情怀,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气机升降、顾护中气、温中降逆等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土为枢轴,暖水燥土治结肠癌黄氏思想核心在中气。

中气在阴阳之交,中气健运,则君火清而癸水温,四象轮转,周而不息,人则体康身健,中气衰则升降窒,肝血左郁则血病,肺气右滞则气病,心火上炎则心病,肾水下寒则精病,故遣方用药,首在中气,黄芽汤(人参、甘草、干姜、茯苓)为调中气之祖方,以人参、干姜补火扶阳,甘草、茯苓泻湿培土,实为良法。

此法为守中之法,须灵活运用,不可拘泥,黄氏重点给我们示法,非定方。

案例1 结肠癌术后患者男59岁,结肠癌术后,2018年5月9号手术,出院诊断为结肠癌伴肝内多发转移,IV期。

其患病因排便改变2个月而入院,术前和术后整个人的体重变化十分大,发病前160斤,手术后不到120斤。

开始排便改变时不太注意,后发展到每日腹泻几次,基本都是完谷不化,即吃什么拉什么,到医院检查时,已是晚期,只能姑息治疗。

黄元御《四圣心源》

黄元御《四圣心源》

黄元御《四圣心源》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圣心源》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顶峰之作,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

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气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

《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他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

《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天人解》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

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

所以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黄元御本身是圆融大家,即不推崇温阳,也不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

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效果不错,有时没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

实际上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了解地不够透彻。

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

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去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

是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

所以有些疾病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好它。

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讲一个小案例。

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直便秘,没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龄大了,经常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大便,很痛苦。

去医院检查,医院说你这个宿便,都在肠子里面,自己下不来了,说如果再不处理就成肠梗阻了,建议手术治疗比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圣心源:张锡纯、黄元御治疗腹泻的秘诀
腹泻,中医称之为泄利,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

然而,你想过没有,如果有一天,你拉肚子的时候,常规的止泻药居然无效,这时,你该怎么办好哪?
还好,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均有相应的治疗方剂,可供参考使用。

前几日,我一时大意,着凉了,发高烧,于是赶紧去看医生。

西医诊断病情后,让我输液治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输液治疗后,高烧是退了,却得了泄利症。

每日腹泻十余次,饮食入胃,甚至仅仅饮水,须臾便肠中作响,遂即作泄。

而且,这并让人担心,真正让我感到悲观的是,常规的止泻药物,譬如诺氟沙星胶囊、肠炎宁片,我服用后居然无效,或者说短期内药效不明显。

这该怎么办好哪?还是靠中药吧!
我立即翻阅了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果然记载了治疗泄利的方剂——薯蓣粥,就是山药粥,即将粳米(普通大米)与怀山药煮烂做粥,尽量食之。

我食用后,发现山药粥确实对止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没从根本上止住泄利。

于是,我又赶紧翻阅了《四圣心源》、《四圣心源临床运用指南》,最终决定用黄元御的苓蔻人参汤合桃花汤试试。

党参10g 甘草7g 白术10g 干姜20g 茯苓20g 肉蔻4g 桂枝10g 赤石脂15g
结果,一剂汤药下肚,泄利就止住了,我服用了3剂药,基本痊愈。

泄利之症,原因是肝脾陷下,以致于水走大、小二肠,不入膀胱,故人会泄利。

黄元御的苓蔻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温中益气,白术、茯苓泻湿燥土,使得水从膀胱走,肉蔻敛肠,桂枝疏木达郁,可谓组方严
谨,用药恰当,所以它才能够有效地治疗腹泻。

而且,陈勇老中医(《四圣心源临床运用指南》的作者)治疗腹泻的临床经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1、苓蔻人参汤对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慢性腹泻、药源性腹泻均有奇效。

2、常年腹泻之人,若兼有口疮,此因肝脾下陷,而肺胃上逆,相火上炎所致,应当温燥水土,驱其寒湿,方用苓蔻人参汤合桃花汤加半夏、生姜即可治愈。

3、重症腹泻之人,若用苓蔻人参汤合桃花汤无效,则须酌情加肉苁蓉20g,即会屡用屡效。

另外,有句俗话叫“良药苦口”,所以有些朋友可能会担心苓蔻人参汤很“苦”。

恰恰相反,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苓蔻人参汤一点都不苦,它的味道跟淡糖水差不多,担心药“苦”的朋友可以放心了。

最后,让我总结一下,腹泻之症,应当用黄元御的苓蔻人参汤合桃花汤治疗,兼用张锡纯的山药粳米粥食疗,则善莫大焉!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