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叉 课程设计汇编

合集下载

拨叉机械设计制造课程设计

拨叉机械设计制造课程设计

拨叉机械设计制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拨叉机械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理解并描述拨叉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设计知识,分析拨叉机械的力学性能和材料选择。

3. 掌握拨叉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设计需求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图纸绘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拨叉机械部件的二维和三维设计的能力。

2. 能够使用适当的工程计算方法,对拨叉机械的强度、刚度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和校核。

3. 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加强质量意识。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设计,旨在通过拨叉机械设计制造的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工程制图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和工程素养。

课程目标的设定遵循具体、可衡量原则,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和成果的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拨叉机械概述:介绍拨叉机械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关联教材中第二章“机械传动装置”相关内容。

2. 拨叉机械设计原理:讲解拨叉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力学分析、材料选择等,对应教材第三章“机械设计基础”。

3. 拨叉机械设计流程:详细阐述拨叉机械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图纸绘制,依据教材第四章“机械设计流程”。

4. CAD软件应用:教授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拨叉机械部件的二维和三维设计,结合教材第五章“计算机辅助设计”。

5. 力学性能计算与校核:介绍拨叉机械关键参数的计算和校核方法,如强度、刚度等,参照教材第六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

拨叉夹具的课程设计

拨叉夹具的课程设计

拨叉夹具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拨叉夹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2. 掌握拨叉夹具的安装、调整和使用方法;3. 了解拨叉夹具的维护与保养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安装和调整拨叉夹具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拨叉夹具进行机械加工操作的熟练度;3. 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拨叉夹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对机械加工操作的安全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享、交流、协作;3. 激发学生对机械加工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学科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掌握拨叉夹具的相关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拨叉夹具的使用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拨叉夹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介绍拨叉夹具的组成部分,包括拨叉、底座、夹具主体等,分析各部分在机械加工中的作用。

2. 拨叉夹具的安装与调整:详细讲解拨叉夹具的安装步骤,强调注意事项;介绍调整方法,确保加工精度。

3. 拨叉夹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拨叉夹具进行机械加工,包括装夹、定位、加工等环节。

4. 拨叉夹具的维护与保养:介绍拨叉夹具的日常维护方法和保养技巧,提高使用寿命。

5. 拨叉夹具应用案例:分析实际加工中拨叉夹具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关联:1. 《机械加工基础》第三章:机械加工工艺装备;2. 《机械加工工艺》第五章:机床夹具及其应用;3. 《机床夹具设计》第二章:机床夹具的分类与结构。

拨叉完整课程设计

拨叉完整课程设计

一、零件的分析零件的作用:题目给定的零件是CA6140拨叉,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档,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进行工作。

获得所需要的速度和扭矩,宽度为40mm的面寸精度要求很高,因为在拨叉拨动滑移齿轮时如果槽的尺寸精度不够或间隙很大时,滑移齿轮得不到高的位置精度,所以宽度为40mm的面槽和滑移齿轮的配合精度要求很高。

零件的工艺分析:分析零件图可知,该拨叉形状、结构比较简单,通过铸造毛坯可得到基本形状,减少了工序加工,又节约了材料。

除了拨叉上表面外,其余加工表面精度低,不需要高度机床加工,可通过铣削、钻床等车床的粗加工就可以达到要求;而拨叉上表面加工精度虽然较高,但也可以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采用经济的方法保质保量的加工出来。

由此可见,该零件工艺性较好。

CA6140拨叉共有三组加工表面(1)零件两端面,可以后端面加工精度高,可以先以后端面为粗基准加工右端面,再以前端面为精基准加工左端面;(2)以花键中心线为基准的加工面:这一组面包括25H7的六齿方花键孔、22H12的花键底孔、两端的2X150倒角和距花键中心线为22mm的上顶面;(3)以工件右端面为基准的18H11mm的槽、上顶面的2-M8通孔和5锥孔。

经上述分析可知,对于后两组加工表面,可先加工其中一组表面,然后借助于专用夹具加工另一组表面。

二、工艺规程设计确定毛坯制造方法,初步确定毛坯形状:零件材料为HT20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良好,考虑到零件加工表面少,精度要求不高,有强肋,且工作条件不差,既没有变载荷,又属间歇性工作,故选用金属型铸件,以满足不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要求及生产要求。

零件的形状简单,因此毛坯形状需要与零件形状尽量接近,又因内花键较小,因此不可直接铸出。

基准的选择基准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基面选择得正确与合理,可以使加工质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

否则,加工工艺过程中会问题百出,更有甚着,还会造成零件大批报废,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最新ca6140拨叉课程设计汇总

最新ca6140拨叉课程设计汇总

C A6140拨叉课程设计2014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设计拨叉(CA6140 车床)(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自 2010 年 6 月 28 日至 2010 年 7 月 9 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设计拨叉(CA6140 车床)(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相关工序的专用夹具内容: 1.零件图 1张2.毛坯图 1张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 1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2张4.夹具装配图 1张5. 夹具体零件图 2张6. 课程设计说明书 1张原始资料:该零件图样,4000Q=台/年,1/n=件台,每日一班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自 2010 年 6 月 28 日至 2010 年 7 月 9 日目录序言 (1)一、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2)1、零件的作用 (2)2、零件的工艺分析 (2)3、零件的生产类型 (3)二、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 (3)1、选择毛坯 (3)2、确定机械加工余量、毛坯尺寸和公差 (3)3、设计毛坯图 (4)三、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 (4)1、定位基准的选择 (4)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5)3、制订工艺路线 (5)四、工序设计 (7)1、选择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 (7)2、确定工序尺寸 (9)五、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 (9)1、工序1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9)2、工序2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11)设计小结 (18)参考文献 (19)序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工艺学和大部分专业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这次设计使我们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了零件机械制造工艺问题,设计了机床专用夹具这一典型的工艺装备,提高了结构设计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未来从事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拨叉工艺课程设计

拨叉工艺课程设计

拨叉工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拨叉工艺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制作原理和流程;2. 学生能了解拨叉工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其重要性;3. 学生能掌握拨叉工艺中涉及的几何图形和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拨叉工艺的设计,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拨叉工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复杂的拨叉工艺项目,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热爱,弘扬民族文化;2. 学生通过拨叉工艺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品质,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资源,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拨叉工艺基础知识:- 拨叉的定义、分类及用途;- 拨叉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拨叉制作的基本原理。

2. 拨叉工艺制作流程:- 设计与绘图:学习绘制拨叉的几何图形,掌握比例计算;- 材料选择: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与适用范围;- 制作工艺:学习切割、打磨、组装等基本操作;- 表面处理:掌握拨叉的表面装饰与防腐处理。

3. 拨叉工艺实际应用:- 拨叉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拨叉工艺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创意拨叉设计: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拨叉作品。

4.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课时:拨叉工艺基础知识学习;- 第二课时:拨叉工艺制作流程学习与实践;- 第三课时:拨叉工艺实际应用分析;- 第四课时:创意拨叉设计及制作。

拨叉(2)课程设计

拨叉(2)课程设计

拨叉(2)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和运用。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分析等。

3.学科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的介绍,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分析。

4.团队合作的训练,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用于探讨学科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分析。

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用于培训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实验操作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拨叉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拨叉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拨叉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拨叉工艺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设计原理和流程。

2. 学生能掌握拨叉工艺中涉及的材料特性及其应用。

3. 学生能了解拨叉工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理解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拨叉工艺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拨叉工艺品的制作,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评价标准,对拨叉工艺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拨叉工艺设计课程,培养对我国传统工艺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工匠精神,培养耐心、细致、专注的品质。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手工制作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拨叉工艺的设计与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引导。

教学要求: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拨叉工艺基础知识:- 拨叉的定义、分类及用途。

- 拨叉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2. 拨叉工艺设计原理:- 设计原则与方法。

- 拨叉工艺品的结构分析。

3. 拨叉工艺材料:- 常用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 材料选择与应用。

4. 拨叉工艺制作流程:- 设计草图与制作图。

- 制作工具与设备的使用。

- 制作步骤及技巧。

5. 拨叉工艺品的评价与展示:- 评价标准与方法。

- 展示策划与实施。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拨叉工艺基础知识及起源发展。

第二课时:拨叉工艺设计原理与结构分析。

拨叉2课程设计

拨叉2课程设计

拨叉2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拨叉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构造、功能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拨叉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拨叉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组装和拆卸拨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解决拨叉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拨叉相关计算,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拨叉知识,激发对机械、物理等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3. 学生能够关注拨叉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拨叉的基础知识:- 拨叉的定义、构造和功能- 拨叉的分类及特点- 拨叉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拨叉的使用与计算:- 拨叉的组装与拆卸方法- 拨叉的原理与使用场景- 拨叉相关公式及计算方法3. 实践与拓展:- 拨叉组装与拆卸实践操作- 拨叉应用案例分析- 拓展知识:拨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1课时:拨叉基础知识- 引入拨叉概念,介绍其构造和功能- 分析拨叉分类及特点,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应用第2课时:拨叉的使用与计算- 讲解拨叉的组装与拆卸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介绍拨叉原理,探讨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掌握拨叉相关公式及计算方法,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第3课时:实践与拓展- 组织学生进行拨叉组装与拆卸实践操作- 分析拨叉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拨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设计拨叉(CA6140 车床)(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自 2010 年 6 月 28 日至 2010 年 7 月 9 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设计拨叉(CA6140 车床)(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相关工序的专用夹具内容: 1.零件图1张2.毛坯图1张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1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2张4.夹具装配图1张5. 夹具体零件图2张6. 课程设计说明书1张原始资料:该零件图样,4000Q=台/年,1/n=件台,每日一班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自 2010 年 6 月 28 日至 2010 年 7 月 9 日目录序言 (1)一、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2)1、零件的作用 (2)2、零件的工艺分析 (2)3、零件的生产类型 (3)二、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 (3)1、选择毛坯 (3)2、确定机械加工余量、毛坯尺寸和公差 (3)3、设计毛坯图 (4)三、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 (4)1、定位基准的选择 (4)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5)3、制订工艺路线 (5)四、工序设计 (7)1、选择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 (7)2、确定工序尺寸 (9)五、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 (9)1、工序1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9)2、工序2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11)六、夹具设计 (15)1、定位方案 (16)2、夹紧机构 (16)3、夹具与机床连接元件 (16)4、夹具体 (16)5、使用说明 (17)6、结构特点 (17)设计小结 (18)参考文献 (19)序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大部分专业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这次设计使我们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了零件机械制造工艺问题,设计了机床专用夹具这一典型的工艺装备,提高了结构设计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未来从事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能力所限,经验不足,设计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教。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1、零件的作用题目所给的零件是CA6140车床的拨叉。

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档,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工作,获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的作用。

零件上方的0.021022+Φ孔与操纵机构相连,下方的0.5055+Φ半孔则是用于与控制齿轮所在的轴接触。

通过上方的力拨动下方的齿轮变速。

两件零件铸为一体,加工时分开。

2、零件的工艺分析拨叉(CA6140车床)共有三处加工表面,其间有一定位置要求。

分述如下:1)以0.021022+Φ为中心的加工表面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0.021022+Φ孔的内表面,以及其上端面,上端面与孔有位置要求,孔壁上有一个装配时钻铰的锥销孔,一个M8的螺纹孔。

这两个都没有高的位置度要求。

2)、以0.555+Φ为中心的加工表面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0.5055+Φ孔的内表面,以及其上下两个台阶面。

这两组表面有一定的位置度要求,即0.5055+Φ的孔上下两个端面与0.021022+Φ的孔有垂直度要求。

由上面分析可知,加工时应先加工一组表面,再以这组加工后表面为基准加工另外一组。

3、零件的生产类型依设计题目知:4000/Q =件年零件是CA6140车床的拨叉,质量为1kg ,查表2-1 (生产类型与生产纲领的关系) 可知其属轻型零件,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

二、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1、选择毛坯零件材料为HT200,毛坯重量约1.0Kg 生产中批。

考虑零件在机床运行过程中所受冲击不大,零件结构又比较简单,故选择砂型铸造机器造型毛坯。

2、确定机械加工余量、毛坯尺寸和公差参见参考文献【1】第五章第一节《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摘自GB/T 6414-1999)》确定,步骤如下1)由于工件较小,为方便加工节省材料将两件铸在一起,同时加工。

2)、铸件的圆角半径 按参见参考文献【2】表1-16 选择砂型铸造 R=3-5mm 。

3)、两内孔0.02122+Φ,考虑其孔径较小铸造困难,为简化铸造毛坯外型,现直接将φ40圆柱铸成实心的。

4)求最大轮廓尺寸 根据零件图计算轮廓尺寸,长160mm,宽73mm,高50mm,故最大轮廓尺寸为160mm5)选取公差等级CT 由参见参考文献【1】表5-1,铸造方法按机器造型、铸件材料按灰铸铁,得公差等级CT 范围8~12,取为10级。

6)求铸件尺寸公差 根据加工面的基本尺寸和铸件公差等级CT ,由表5-3查得,公差带相对于基本尺寸对称分布。

7)求机械加工余量等级 由由参见参考文献【1】表5-5,铸造方法按机器造型、铸件材料按灰铸铁,得机械加工余量等级范围E~G 级,取为F 级。

8)求RMA (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对所有加工表面取同一个数值,由由参见参考文献【1】表5-4查最大轮廓尺寸为160mm 、机械加工余量等级为F 级,得RMA 数值为1.5mm 。

9)求毛坯基本尺寸 8Φ和M8孔较小,铸成实心;圆筒上顶面单侧加工,应由式(5-1)求出,即/250 1.5 2.8/252.9R F RMA CT =++=++=55Φ孔属于内腔加工,应由式(5-3)求出,即2/2552 1.5 2.8/250.6R F RMA CT =--=-⨯-=拨叉铸件毛坯尺寸公差与加工余量见下表项目圆筒上顶面 55Φ孔 8Φ、0.021022+Φ和M8孔40Φ圆柱0.5073+Φ及台阶公差等级CT1010 -- -- -- 加工面基本尺寸 50 55 -- -- -- 铸件尺寸公差 2.8 2.8 -- -- -- 机械加工余量等级F F -- -- -- RMA 1.5 1.5 ------毛坯基本尺寸52.950.640Φ0.5073+Φ厚303、设计毛坯图根据以上各步分析得毛坯图如下:三、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1、定位基准的选择基面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基面选择得正确与合理可以使加工质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

否则,加工工艺过程中回问题百出,更有甚者,还会造成零件的大批报废,是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1)粗基准的选择。

对于零件而言,尽可能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而对有若干个不加工表面的工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

根据这个基准选择原则,现选取φ40 圆柱的不加工外轮廓表面作为粗基准,利用零件下底面支承限制3个自由度,两块V 形块夹紧这两个φ40圆柱面作主要定位面再限制3个自由度,达到完全定位,然后进行车削。

(2)精基准的选择。

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

当设计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时,应该进行尺寸换算,这在以后还要专门计算。

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本零件的加工面有内孔、端面、台阶面、小孔、螺纹等,材料为铸铁。

以形位公差和粗糙度要求,参考参考文献【1】有关资料,其加工方法选择如下。

1)0.5055+Φ内孔 公差等级为IT13,表面粗糙度为Ra3.2m μ,需粗镗、半精镗(表5-15)。

2)0.5073+Φ台阶孔 公差等级为IT13,表面粗糙度为Ra6.3m μ,需粗镗(表5-15)。

3)40Φ端面 为未注公差尺寸,表面粗糙度为Ra3.2m μ,需粗车、半精车(表5-16)4)0.021022+Φ内孔 公差等级为IT7,表面粗糙度为Ra1.6m μ,需进行钻、扩、粗铰、精铰(表5-15)3、制订工艺路线制定工艺路线得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在生产纲领已确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万能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

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益,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

1)工艺路线方案一: 工序00 铸造毛坯工序10 钻、扩、粗铰、精铰两孔0.021022+Φ工序20 粗车、半精车40Φ端面工序30 粗镗、半精镗孔0.5055+Φ 工序40 粗镗台阶面0.5073+Φ工序50 钻锥孔φ8及M8底孔 工序60 攻螺纹M8工序70 磨拨叉圆柱端面,对孔0.021022+Φ垂直度≤0.05工序80 铣断使之为两个零件工序90 校正拨叉脚端面,对孔0.021022+Φ垂直度≤0.07工序100 拨叉脚局部淬火,硬度≥50HRC ,淬深0.7-1.2mm 工序110 去毛刺 工序 120 清洗 工序130 终检2)工艺路线方案二: 工序00 铸造毛坯工序10 粗车、半精车40Φ端面工序20 钻、扩、粗铰、精铰两孔0.021022+Φ工序30 粗镗、半精镗孔0.5055+Φ 工序40 粗镗台阶面0.5073+Φ工序50 钻锥孔φ8及M8底孔 工序60 攻螺纹M8工序70 磨拨叉圆柱端面,对孔0.021022+Φ垂直度≤0.05工序80 铣断使之为两个零件工序90 校正拨叉脚端面,对孔0.021022+Φ垂直度≤0.07工序100 拨叉脚局部淬火,硬度≥50HRC ,淬深0.7-1.2mm 工序110 去毛刺 工序 120 清洗 工序130 终检 3)、工艺方案比较分析:上述两方案:方案一是先加工内孔0.021022+Φ, 再以0.021022+Φ孔为基准加工顶面,然后加工0.5055+Φ内孔等;而方案二先加工顶面,以顶面为基准加工两台阶面及0.021022+Φ和0.5055+Φ内孔.由方案一可见0.021022+Φ孔为基准加工顶面,精度易于保证,但加工0.5073+Φ台阶面时不符合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原则且需另外设计一套夹具。

由方案二可见40Φ圆柱端面为基准加工其他各面更合理,且仍可用前面所用的夹具,而且也能很好地保证垂直度要求 ,保证便于定位加工,符合中批生产要求,较为合理。

因此,最后的加工路线确定如下:工序00 铸造毛坯工序10 粗车、半精车40Φ上端面,以40Φ下底面为粗基准工序20 钻、扩、粗铰、精铰两孔0.021022+Φ ,以40Φ上端面为精基准 工序30 粗镗、半精镗孔0.5055+Φ,以40Φ上端面为精基准 工序40 粗镗台阶面0.5073+Φ,以40Φ上端面为精基准工序50 钻锥孔φ8及M8底孔,以40Φ上端面为精基准 工序60 攻螺纹M8工序70 磨拨叉圆柱端面,对孔0.021022+Φ垂直度≤0.05,以0.021022+Φ孔轴线为基准 工序80 铣断使之为两个零件,以0.021022+Φ孔轴线为基准工序90 校正拨叉脚端面,对孔0.021022+Φ垂直度≤0.07,以0.021022+Φ孔轴线为基准工序100 拨叉脚局部淬火,硬度≥50HRC ,淬深0.7-1.2mm 工序110 去毛刺 工序 120 清洗 工序130 终检四、工序设计1、选择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1)选择机床 根据不同的工序选择机床a 、工序10、30、40是粗车和半精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