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
诗歌欣赏唐诗宋词鉴赏大全

诗歌欣赏唐诗宋词鉴赏大全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历史中,唐诗和宋词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这两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用丰富的艺术语言,抒发了情感、描绘了风景、抨击了社会不公,并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带您欣赏唐诗宋词的精选作品,一同感受古人的才华与情感。
一、唐诗欣赏1.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进取精神的赞美。
王之涣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词藻和独特的写景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壮丽的景色和无限的向上之意。
2.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以极简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
通过用意象丰富的表达方式,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与明月、夜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遐想。
二、宋词鉴赏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绿草萋萋红叶稀。
满目青山无处话,凄凉楚客何时归?苏轼是宋代文坛的巨擘,他的《浣溪沙》表达了诗人的遗憾和对人生变幻的无奈之情。
通过对景物和主人公的描绘,苏轼巧妙地运用音韵和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意境,让读者在音乐般的语言中,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追问。
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累累白骨新翻雁塔底。
纵使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风姿。
斜阳初到眉头镇,楚腰几许才人惜。
豪情壮志,只付与一江春水。
辛弃疾的《西江月》以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题,以征战中的英雄人物和历史背景为蓝本,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期许。
辛弃疾运用独特的写意手法和饱含深情的词句,让读者领略到那个充满英雄气概和热血壮志的时代。
三、结语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这些经典之作,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聪慧和才华,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之中,有很多经典唐诗宋词不仅成为了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为您精选100首经典唐诗宋词,希望通过这些诗词欣赏,能够带给您一些灵感和启发。
唐诗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杜甫的这首《登高》写的是他登高观景的情景,写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神秘,此诗句势恢宏,气势如虹,融入了杜甫的宏大思想,心潮澎湃。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描绘了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疾苦,此诗语境苍凉,悲壮感人,引起人们对战火带来的苦难的深思,在表达疾苦和悲愤的同时,满怀温情与鼓舞向前的力量。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之一,诗三句短小,词句优美,发人深思,其写述了对乡愁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充满深情,引人咀嚼。
4.《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句句富有激情,充满豪情,用词豪放,气势磅礴,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
此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辞格豪放体,表现了他豁达奔放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5.《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王之涣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离别之情,在诗写内容上深入触及了人生的忧艰和主人公的意志力,同时顺应变幻空气,揭示一个人自觉的非常态,内容妙趣横生,深刻人心。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一、原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衍生注释:“将进酒”:“将”(qiāng),是请、愿的意思,“进酒”就是喝酒。
“岑夫子”“丹丘生”:是李白的两位朋友。
“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钟鼓是指富贵人家吃饭时的音乐,馔玉是精美的饭食。
“陈王”:指曹植。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蔑视权贵、乐观放达的情怀。
情感非常复杂且浓烈,一方面有着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悲哀,像“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写人生的短促;另一方面又有不失豪迈的豁达,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像黄河之水从天上来,还多用典故,“陈王昔时宴平乐”就是引用曹植的典故。
四、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一生渴望入仕治国安民,但又性格豪放,不受拘束,在仕途上遭遇诸多不顺。
五、运用片段:1. 毕业聚会上,大家面临着即将分别,各自走向不同道路的状况。
这时可以说:“弟兄们,姐妹儿们,今日别离虽有些伤感,但咱就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暂且把烦恼抛开,痛痛快快喝一场。
”2. 在公司年会上,有人因为前一段时间工作的不顺利而有些垂头丧气。
你就可以鼓励说:“嘿,别愁眉苦脸的啦。
要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次的挫折算啥,以后还有大把机会呢。
现在年会,就该像李白说的那样‘会须一饮三百杯’,把烦恼都喝跑。
唐诗宋词鉴赏精选

唐诗宋词鉴赏精选
一、唐诗鉴赏
1.1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唐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明月的景仰。
通过描绘床前明月光和低头思念故乡,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忧郁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1.2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唐诗写了登高远眺时的壮丽景色。
通过描述风声、天空、倒映在水面上的画面等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并暗示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忧伤情绪。
二、宋词鉴赏
2.1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宋词以婉约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明月的追问和对时间的思考。
通过描绘夜晚饮酒时凝望明月的场景,传递出作者对生命短暂和人生之无常的感慨。
2.2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开。
这首宋词描绘了元宵节之夜的喜庆景象。
通过具体描写花卉盛开、繁星闪烁、仪仗来往等场景,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气氛。
结语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以上所列举的部分作品只是其中一个极小的片段,但足以展示唐诗宋词在韵味、意境上给人带来迷人之处。
我们应当珍视这些文化遗产,通过欣赏和鉴赏带来的美学享受,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明。
唐诗宋词鉴赏与赏析

唐诗宋词鉴赏与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唐诗宋词的鉴赏与赏析,探究其艺术魅力、文化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诗的鉴赏与赏析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也是汉字表达艺术的巅峰之作。
从杜甫的《登高》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每一首唐诗都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首先,唐诗以精炼的语言打动人心。
一字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虽然字数有限,但情感却能传达得深入人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情的描写,令人怀念当年的辉煌。
这种精炼的语言艺术是唐诗独有的特点。
其次,唐诗以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受到广泛喜爱。
无论是饱含深情的爱情诗,还是描绘大唐盛世的政治诗,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歌,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折射出了唐朝的政治风云。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是唐诗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再次,唐诗以意境深远、引人入胜的特点而受到赞美。
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意象描绘以及和谐的韵律,唐诗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幽静和人世的无常。
这种意境深远的特点让人陶醉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二、宋词的鉴赏与赏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与唐诗一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宋词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确的笔触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首先,宋词以情感真挚而打动人心。
无论是爱情、离别还是对自然的描绘,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细腻而深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人动容。
这种情感真挚的表达让读者与词人产生共鸣,体味到生活中的点滴真情。
其次,宋词以婉约的艺术风格和抒情的笔触而著称。
宋词追求意境和音乐上的和谐,倡导情感化笔墨,使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婉转、柔美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以柔婉、抒情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独特情感,使读者仿佛沉浸在一串串动人的琴音中。
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鉴赏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通过欣赏唐诗宋词,不仅可以领略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才华,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将分别对唐诗和宋词进行鉴赏。
1. 唐诗鉴赏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唐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代表着唐代诗歌最高成就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等。
他们的诗作无论是在意境、用词还是形式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千古绝唱。
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充满豪放、奔放和浪漫主义色彩。
《将进酒》、《床前明月光》等诗作被誉为经典之作,广为传诵。
杜甫则以写实主义见长,他的诗作刻画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批判。
《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堪称杰作。
王维则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作清新婉约,让人如临画境。
鉴赏唐诗,除了要欣赏诗人的艺术创作之外,还要着重品味诗作的意境、气韵和艺术表现力。
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诗人的情感,领略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思考和感悟。
唐诗之美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需要细细品味和鉴赏。
2. 宋词鉴赏宋代是中国古代词的全盛时期,宋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宋词以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体现了词的独特韵味和情感表达。
代表性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他们的词作被誉为宋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清新明快,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哲理的思考。
苏轼的词构思巧妙,语言优美,表达深刻,被誉为“词中之鬼才”。
李清照则是中国古代女词人中的代表,她的词作清丽婉转,多情温婉,掷地有声。
李清照的词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热爱为主题,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民族情感和人间真情。
辛弃疾则是宋代最具激情和豪气的词人,他的词作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鉴赏宋词,需要注重词人的个性风格和词作的艺术特点。
宋词之美在于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修辞技巧,需要通过仔细品味和鉴赏来领略其魅力和韵味。
唐诗宋词鉴赏词典

唐诗宋词鉴赏词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衍生注释:- “把酒”:端起酒杯。
- “宫阙”:宫殿。
- “不胜寒”:经受不住寒冷。
- “弄”:赏玩。
“清影”,清冷的影子。
- “婵娟”:这里指月亮。
赏析:这首词的主题围绕着对明月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
一方面表达了苏轼对天上仙境的向往,如“我欲乘风归去”。
另一方面,又担忧高处的寒冷与孤寂,还是觉得人间美好。
情感上,既有对明月的奇思妙想,又有对亲人团圆的渴望。
词中巧妙地将自然现象月的圆缺与人的离合联系起来。
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浪漫的想象,像对月的对话,充满了奇幻色彩。
同时又充满哲理,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把对人生困境的无奈和洒脱表现出来。
且句式长短相间,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也在节奏中层层递进。
作者介绍: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一生坎坷,数遭贬谪,但乐观豁达。
苏轼多才多艺,在诗词书画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词风格雄健豪放,也有婉约清新之作,像这首《水调歌头》既有豪放的对月之问,又有婉约的思念之情,充分体现他风格的多样性。
运用片段:1. 中秋节,全家围坐在一起赏月,可是亲爱的姐姐却因为工作在外地不能回来。
此时望着皎洁的月亮,我安慰家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姐姐虽然不能回来团聚,但我们都在同一轮明月下,就像苏轼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
”2. 在一次聚会上,好友小李感伤于大家毕业后聚少离多。
我端起酒杯,对着他说道:“看这天上的月亮,自古以来就有离别和思念。
就像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咱们现在的分别是暂时的,心里挂念着当然重要,但也要洒脱一些。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唐诗宋词鉴赏大全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参考意义和价值。
下面是唐诗宋词鉴赏大全,请参考!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整体赏析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
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豪迈情怀。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昨日”和接踵而至“今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政治现实感受。
他“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尖锐矛盾所引起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发端,重叠复沓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豪情逸兴。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胸襟。
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筹 笔 驿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鉴赏: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画军事。
大中九年( 855)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
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
不过本篇艺术手法上,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衬托以宾主拱让之法,用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别具一格。
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字。
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
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
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
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
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是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
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 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
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
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
出句“猿鸟犹疑畏简书”。
是说,猿(一本作“鱼”和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说明军威尚存;对句“风云长为护储胥”是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的营垒,说明仍有神助。
正如范仲温《诗眼》所说的:“惟义山‘鱼鸟’云云,‘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
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
”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猿(鱼)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
猿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诸葛亮引起的反应,这些都作为“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
这些作为宾的自然景物。
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
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风烈”这一主体。
李商隐好用典故。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云: “李商隐诗好积故实。
”他爱把古人罗致笔下,自由驱使,不问时代先后,都可以在他的诗境中同时出现。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本题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
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古”犹“今”,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奇”,然而却又不足为奇。
别 舍 弟 宗 一柳宗元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鉴赏: 元和十一年( 816 )暮春,柳宗元的从弟柳宗一,自柳州赴江陵,柳宗元怀着沉厚的感情写了这道诗。
头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
暮春时节,落花飘零,诗人送别从弟宗一来到柳江边。
两情依依,相望垂泪不语。
诗人凝望着一去不返的江水,不由悲从中来:长期的贬谪生活,心灵已千疮百孔,患难弟兄好不容易相聚,现在又要远别,使他更加黯然神伤。
南朝江淹《别赋》中说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但此时作者的感伤实比江赋这二句还要更进一层。
这两句是总写,“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接着伤叹自己的贬谪身世:“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 作者自永贞革新失败,不断遭受打击、迫害,先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柳州离京城长安约六千里,前后被贬僻荒正好十二个年头。
这两句排比、铺陈,对仗工整:“一身”,形象地说明身世的孤零,“万死”,沉痛地诉说了遭遇的历尽艰危。
“去国六千里”,展示了离开京城的遥远路程;“ 投荒十二年”,表明了被贬僻荒的漫长岁月。
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
五、六两句分写别后各自在柳州和途中将会见到的景色。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诗人所居留的柳州,遍地崇山峻岭,林木浓密,气候湿热,经常有瘴雾浓云迷漫,黑压压地如同泼墨,气氛郁闷难爱。
“洞庭春尽水如天”,写宗一此去江陵,路经洞庭湖,在这暮春时节,更是碧波万顷,一望无际,水天相连一色,景象空阔迷茫。
这两句对偶,一写山,一写水,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用浓墨重彩渲染出了在去留离别间黯然神伤的两种不同境界,烘托出了无尽的离情别恨。
结尾两句,写今后的相思之情。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相思梦”,彼此梦中思念。
“荆门郢树”,指柳宗一今后所居之地。
这两句是说,别后两地相处,料想彼此相思成梦。
我今后相念你,我的梦魂会经常到江陵一带与你相见,那荆门的山,郢都的树,正是我的梦魂凝望处。
这首诗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尽情地发挥了赠别题材的特点,把自己被逐后的生活感受,融合在对亲人的惜别或挚友的怀念之情中,诗中渗透着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愤,全诗用语精切,富于感情色彩。
三、四句写得尤为沉痛。
宾 至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鉴赏: 这处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草堂,诗题一作“有客”。
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花径”不扫,“不速”而来的“相知之客”,从选辞上,是“各见用意所在”(陈秋田)的。
诗中未确指“宾”之姓名,全诗表现出傲岸语气,且含嘲讽之意,可见此客为诗人尊而不亲甚或不喜见之人。
一、二句先写延客之状。
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
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
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
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三、四句写惊讶之情。
“江干”,江边。
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
为此诗人说,我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
“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
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五、六句写款待之事。
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
这句说: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
“百年”意同一生。
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
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
“供给”指酒肴。
“药栏”,花药之栏,“看药栏”,即看花。
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 再“来看”花。
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
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
“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
兵 车 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
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
“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
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
这层开始,诗人以“道傍过者”的身分向征夫中的一个“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
行人回答问题时,首句就是“点行频”,这三个字一针见血地点出造成祸害的根源,可谓全诗的“诗眼”。
接下去就具体叙述“点行频”的情况:从十五岁就去“防河”,到四十岁仍要去军队里“营田”;去的时候是里正给“裹头”的小孩子,回来时已白发苍苍了还要被拉去“戍边”。
如此不幸的一生是何人一手造成的呢?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原来是唐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开拓疆土,不惜用人民“成海海水”的鲜血频繁地发动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