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教学案 第一章 声现象

合集下载

初三一轮复习学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初三一轮复习学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知识梳理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吹笛子时是_________振动发声,二胡、小提琴是通过_________振动发声的。

蝉依靠_________振动发声,风吹树叶哗哗响是_________在振动。

声音传播需要_________,真空_________(能或不能)传声。

地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是因为_____________,平常我们听到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_传入我们耳朵的。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由这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的得出应用了___________(控制变量、理想模型或科学推理)的方法。

正要上钩的鱼被岸上脚步声吓跑,说明______可以传声,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同学轻敲一张桌子,另一同学将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可以听到敲打声,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可以传声。

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在铁管另一端敲一下,你会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通过_________传来的,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速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声音的高低用________表示,它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决定。

声音的强弱用_______表示,它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男低音歌手唱歌,女高音歌手在后台伴唱,则男声音调比女声______,男声响度比女声______。

“闻其声不见其人”就能判断是谁在说话,是因为不同人讲话的_________不同,铁路工人用小锤敲打钢轨,根据钢轨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不同来判断钢轨是否正常。

医院用“B超”检查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传递________,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是声音传递传递________。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1声现象学习教案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1声现象学习教案

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 碍物和 发现昆 虫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18页/共47页
第十九页,共47页。
5.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z àoshēn g)已严 重影响 人们的 正常生 活和工 作。如 图1-5 所示事 例不属 于直接 控制噪 声(zào shēng) 措施的 是(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10页/共47页
第十一页,共47页。
4.噪声减弱(jiǎnruò)的途径
声源 传播
在________处防止噪声产生,如排气 管上加 消声器 ;在___ _____ 过程中 阻断噪 声传播 ,如加 隔音设 备以及 设立屏 障或植 树造林 ;在___ _____ 处防止 噪声进 入(jìnr ù)耳朵 ,如戴 耳塞。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17页/共47页
第十八页,共47页。
B
4.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 内的结 石
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 育情况 (qíngk uàng)
高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3页/共47页
第四页,共47页。
频率
拨动钢尺的力度
量法
控制变
(3)实验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__ ______ 决定, ______ __越高 ,音调 越____ __。 (4)实验拓展:如果利用该器材探究响 度与振 幅的关 系,可 以控制 钢尺__ ______ ______ ____不 变,改 变____ ______ ______ __。 (5)实验方法:该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 是____ ____ _________。 (6)补充说明:物体振动的快慢用____ ____来 表示, 单位是 ______ __。人 能感受 到的声 音频率 (pínlǜ )有一 定的范 围,多 数人的 听觉范 围是20 ~20000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第1讲声现象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第1讲声现象

而“低声吟唱”,十分感人!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响度 。区分
鼓声和其他乐器声是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均选填“响度”“音
调”或“音色”)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5.(人教八上P40图2.3-5改编)如图甲所示是医院用B超检查身体,这是利
用声音传递 信息 ;如图乙所示是某同学在课堂上展示“会跳舞的烛焰”的情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一、声、光、热学
第1讲 声现象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2025版
(人教:八上P26~P45
物理
甘肃专版
北师大:八上P75~P96)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称为 声源 )
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
特点 音不一定消失,如“余音绕梁”(已经产生的声音还会在介质中
考点2:声音的特性
特性
概念
决定
因素
音调
声音的 高低
响度
声音的 强弱
发声体的 振幅 :
音色
声音的 品质
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幅 越大,响度越大;发 声 体 的 材 料 和
还与距发声体的距离 结构
和分散程度有关
改变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
方法
短、粗细等
改变发声体的振幅、
与发声体的距离及分
散程度
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空气 传到别人的耳朵。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2.(人教八上P28图2.1-5改编)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密闭玻璃罩

中考物理第一轮考点专题复习教案 声现象

中考物理第一轮考点专题复习教案 声现象

声现象 [中考目标聚焦]课表解读考点盘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3)噪声噪声通常是指那(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3)噪声噪声通常是指那1.近年来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怎样防治噪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乐音的特征等内容上,其中噪声污染、超声波及次声波是新课标考试的热点,值得关注.2.在今后的中考中,考试的题目仍然会以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的题目为主.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会集中体现在如何减弱(控制)、防治“噪声污染”等方面. ;4.创新试题有所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人类进步的加速器,近两年来中考特别注重这一点,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进行创新,这样不但考查物理知识,同时向同学们传递了创新的方法,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片,因此我们说因碎纸片在振动而推知鼓面在振动. 这种将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现象表现出来,这种转换思想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知识网络梳理][课前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巩固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在设计这个复习学案时,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回忆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听音乐中的不同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回顾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认为的声音传播的原理,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4.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观察音叉的振动、使用麦克风捕捉声音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声现象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音量的清晰度、如何减少噪音等。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发现学生们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还可以通过一些额外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传播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在重敲一下,两次敲击的声音相比发生变化的
是()
A.音调改变B.响度改变C.音色改变D.三项均不变
3.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
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
是()
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
4.在建造核电站反应堆掩体时,必须进行不间断的超声波探伤仪检测,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感悟反思: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8.如图,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心脏跳动主要是为了()
A.适当改变心脏跳动频率,使音调变高
B.缩短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声音的响度
C.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D.可以增大心脏跳动振幅,使响度增大
9.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2004年12月26日由强烈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造成了数十万人员伤亡,被称为“世纪之灾”.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海啸”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A.减弱噪声污染B.缓解“热岛效应”
C.绿化居住环境D.减少大气污染
知识点四:声的利用
例4、下列各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1.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
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2)噪声的等级划分:以为单位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
(3)特殊值:
①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dB,
②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Fra bibliotek超过dB,③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dB。
(4)控制噪声:
①防止,即在处减弱;
②阻断,即在中减弱;
③防止,即在处减弱。
5、声的利用
(1)传递,例如:
(2)传递,例如: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措施矫正














(2)响度:表示声音的。决定于发声体的。越大,响度越。响度还与有关。(3)音色: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不同。
4、噪声
(1)来源:
①物理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振动产生的。
②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C.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激情导入














知识清单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产生的,停止,发声
也。
(2)传播:声音靠传播,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
交谈。声在空气中以的形式传播。
(3)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有关,还与介质的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m/s。一般来说,声音在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3、知道噪声的分类,及防止了噪声的途径。
4、了解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措施矫正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教学
环节
措施矫正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相同的乐曲,具有相同的音色
D.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知识点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3: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1、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声音能够传递信息D.空气能够传声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
例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考复习教学案
教师:第周第节年月日
确保掩体无任何结构性裂缝。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
到,原因是超声波的( )
A.速度太快B.响度太小C.频率太高D.频率太低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措施矫正






穿





5.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
速度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感知过程:
外界的声音→→及→
→大脑
(2)骨传导:声音通过、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3、声音的特性
(1)音调:表示声音的。决定于发声体的。越高,音调越。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Hz到Hz,人们把高于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
A.动物反映灵敏B.有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
C.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D.动物能观察到地面的变化
10.在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