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第一:导入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结构。
2.能够背诵5首唐诗,5首宋词。
3.能够运用诗歌知识,创作出一首自己的诗歌。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结构。
2.背诵经典的唐诗、宋词。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2.如何运用古诗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方法1.借助诵读、解析和翻译三个步骤,让学生理解唐诗宋词。
2.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歌,锻炼记忆能力。
3.集体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唐诗选读知识点1.「静夜思」的诗歌结构2.「静夜思」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静夜思」。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静夜思」,发现其中的诗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理解较好,但是对于深层含义掌握不够。
第二课:唐诗选读知识点1.「登鹳雀楼」的诗歌结构2.「登鹳雀楼」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登鹳雀楼」,发现其中的诗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均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三课:宋词选读知识点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歌结构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现其中的词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词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词歌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均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四课:宋词选读知识点1.「卜算子·咏梅」的词歌结构2.「卜算子·咏梅」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卜算子·咏梅」。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份《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案设计。
这份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而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教案中的内容是经过几位中文教育专家反复审阅和修改后得出的。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心情,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3.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鉴赏,开阔审美视野。
二、教学内容:1.唐诗宋词的文学特点概述;2.几首代表性唐诗宋词的欣赏和鉴别;3.课堂小组阅读和诠释;4.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主题课堂概述:要听一段音乐欣赏来铺垫氛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古代诗人和现代人的生活区别,引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了解其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紧密联系;了解唐诗的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的格律和韵律;学习唐诗宋词的写作方法。
3.品读代表性诗词:在教学课堂中由教师选择几首经典代表性唐诗宋词作为阅读素材,带领学生朗读,理解其内涵以及与时空背景的联系。
4.进行小组阅读和诠释: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阅读或欣赏诗歌,然后讨论自己的收获和理解,促使学生充分交流和学习。
5.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唐诗宋词,若有条件可组织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功能;2.代表性诗词的欣赏和解读;3.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创作。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2.合作式学习3.讨论式教学4.创新式教学6.教学参考资料:1.《文学理论与批评》孙猛摘编2.《中国文学史》段保中撰写3.《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中国文化出版社4.《唐诗宋词精选500例》沈令书等编总结: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唐诗宋词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解析经典唐诗宋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宋词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唐诗选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静夜思》杜甫《春望》2.2 宋词选读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深入理解其艺术特点。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唐诗宋词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与解析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逐句解析教材中的唐诗宋词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4.3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唐诗宋词的美感,分享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文学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5.2 诗歌解析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唐诗宋词的解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用于提供学习材料和参考。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唐诗宋词的作品和背景。
6.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诗歌网站、文学鉴赏博客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唐诗宋词选读唐诗教案全集

一、教案《登鹳雀楼》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并能够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2)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1)诗歌原文及译文。
(2)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登鹳雀楼》。
二、教案《静夜思》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并能够朗读、背诵《静夜思》。
(2)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1)诗歌原文及译文。
(2)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静夜思》。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静夜思》。
三、教案《春晓》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并能够朗读、背诵《春晓》。
(2)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1)诗歌原文及译文。
(2)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晓》。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春晓》。
四、教案《望庐山瀑布》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并能够朗读、背诵《望庐山瀑布》。
(2)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唐诗宋词的背景知识和韵律特点;2. 掌握若干经典的唐诗宋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唐诗宋词的背景知识和韵律特点;2. 经典唐诗宋词的解读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以一首经典的唐诗或宋词作为导入,通过对诗句的欣赏和解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唐诗宋词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和诗歌的特点。
3.韵律特点探究(15分钟)通过分析唐诗宋词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让学生了解并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4.经典选读(30分钟)选择数首经典的唐诗宋词,以诗词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教师可依次展示每首诗词,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欣赏。
5.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唐诗宋词,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班内分享和交流。
6.个人总结(10分钟)请学生简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并在下节课前准备一份简短的朗诵或演讲稿。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唐诗宋词的背景和韵律特点有所了解,对经典诗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总结,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欣赏更多的唐诗宋词。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编制人:白平审核人:蒋远兵包科人:朱一松使用日期:2021年2月14日教学目标:1了解温庭筠及“花间派”2理解词意,分析人物形象及艺术手法3探究本词的主题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意,分析人物形象及艺术手法2探究本词的主题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1、注释2多义注解,你怎么选择?(提醒:一个词有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2、理解词意,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还原画面。
二、课中探究1、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做具体分析)2、词人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3、说说你体会到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其中是否有寄托?三、拓展延伸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岁的上海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以其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强势攻擂成功,成为最新擂主。
“飞花令”飞花令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的一种"行酒令"的游戏,属雅令。
"飞花"一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
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
今以“花”为关键词,背诵所学诗歌中含有此字的诗句,背诵最多者获胜。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6.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
(文天祥《金陵驿》)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9.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与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3.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及文学特点。
2. 比较法: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唐诗宋词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举例说明唐诗的语言、意象、韵律等特点。
3.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举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鉴赏经典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让学生欣赏、品味。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分析其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二章:唐诗的语言与意象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2. 理解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感受唐诗的美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语言的特点:韵律、对仗、用词等。
2. 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语言的特点及意象的创造与表达。
2. 鉴赏法:分析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
3. 创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
2. 分析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举例说明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鉴赏经典唐诗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与意象特点。
4.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唐诗语言的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2. 选取一首唐诗,分析其意象的创造与表达,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三章:唐诗的韵律与对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韵律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与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掌握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韵律、意象、情感等。
3.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
三、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
2. 讲解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通过具体诗词实例进行分析。
3.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及文学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唐诗与宋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思考深度。
第二章: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如意境、情感等。
2. 学会欣赏和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审美价值。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意境、情感、声律等。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审美价值:以具体诗词为例进行讲解。
3. 引导学生体验唐诗与宋词的审美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讲解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审美价值:通过具体诗词实例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体验唐诗与宋词的审美魅力:欣赏名篇佳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名篇佳作,体验审美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唐诗与宋词审美特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解说目的:1、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2、了解唐诗的发展状况,了解唐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和成就设计:1、阐释选修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2、简介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形式和学习方法3、观看大型文化纪录片《唐之韵》一、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1、生活需要诗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作为20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常常在冬日森林里一个开阔山谷的斜坡上,在海拔一千五百米高的一间六米宽、七米长的滑雪小屋里,静静地思考,而小屋的对面是疏疏落落点缀着的农舍、草地、牧场和林子。
他自己努力在寻找并创造着诗意的生活,并用哲学家悲天悯人的探索启迪世人去生活出生命的光彩。
确实,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每个灵魂都是自由的、灵性的。
作为人,谁无烦扰,但千万别忘了在繁杂的生活中给自己的心灵一个空间,一点诗意的空隙!让受累的心灵放开:独享清风明月,静看云卷云舒,细品人情冷暖……纷扰的尘世,在欲望都市迷失自我;沉重的压力,在物质世界左奔右突……或许,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可以选择生活态度;或许,你无法改变人生的轨迹,但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
不论生活有多苦,活人有多累,人生有多少烦恼,只要我们有一颗诗意的心,就会觉得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留恋,值得回味的东西。
在辛劳的境地,人们应该多仰望头顶上那蕴含无限神性和诗意的灿烂的星空。
诗意是精神的,是一种无我的境界;诗意的生活取决于一个人性灵的深度和广度,诗意是人本真生存的光华!打开那一扇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吧,在你眼前敞开的是五月的阳光。
一个新的开始正在召唤!当我们的心绪融入清澈的河流、绿色的山峦、广袤的原野,还有野地里顺乎自己天性生存的野花,夕阳在平静的水面划下一轮金黄的弧线……这种和谐与永恒正给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块永恒的栖息地。
一直渴望能有一种诗意人生,诗样教育,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
渴望从审视自己的内心,获得一种平静的心境。
看看有诗意的生活多美。
多想多想看一看,哪怕只是溢满怒意的脸。
噢!别让眼光那么平淡,哪怕含着几分哀怨。
多想看一看,你如诗的眼泉,流下一滴带着体温的伤感。
哪怕为我而流的,只是一小半。
多想听一听,你带着童稚的心声,别学那贤淑的无情,哪怕你调皮的话语让我心惊。
多想听一听,你隐隐啜泣的声音。
别把自己裹得那么森严,哪怕多情未必真有情。
多想,把自己的心,在冷水里浸一浸,再面对你。
闭了眼睛,把你仔细端看,哪怕你就在眼前。
星星,你可是谁的眼泪?依稀挂在深秋的夜中。
星,你可是谁的鼻息,息动着夜幕后的温情。
星,你可是谁的吻?把黑夜里的心儿点明。
婚前婚后的古典诗词婚前女:你原先有过女朋友?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女:死了?怎么死的?男:山为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
女:喔,是天灾。
那这些年你怎么过来的?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手苍苍十指黑。
女:唉,不容易。
那么你看见我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女:有那么好?男: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女:马屁精!你有理想吗?男:他年若有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女:你......对爱情的看法呢?男: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女:那你喜欢读书吗?男: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女:这牛吹大了吧?你那么大才华,怎么还独身?男:小姑未嫁身如寄,莲子心多苦自知。
女:假如,我答应嫁给你,你打算怎样待我?男:一片冰心在玉壶女:你保证不会对别的女人动心?男: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女:暂且信你一回,我正打算去美国念书,你能等我吗?男: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女:不过男:独自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女:但是男: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女:好了好了,怕了你于是两人结婚。
婚后女:结婚那么久,你还在想你原先的女朋友?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女:那为什么当年还和我结婚?男: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女:太过分了吧。
我们好歹是夫妻。
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女:那我们这段婚姻,你怎么看?男:醒来几向楚巾看,梦觉尚心寒!女:有那么惨吗?你不是说对我的第一印象..........男:美女如花满春堂,身边唯有鹧鸪飞。
女:不是这么说的吧,难道,你竟然......男: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女:一直以来朋友写信告诉我我都不相信,没想到竟是真的!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女:你原先的理想都到哪儿去了?男: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女:你不是答应一片冰心的吗?男: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女:你就不怕亲朋耻笑,后世唾骂?男:宁可抱香枝头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女:我要不同意分手呢?男:分手尚且为兄弟,何必非做骨肉亲。
女:好,够绝!于是两人离婚2、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书上说:“诗是最高的文学样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
”文学起源于诗歌,泱泱中华古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仿佛一条远古流来的河流,生生不息,滋润着我们民族美好的心灵。
哲人说,少年是诗歌,中年是小说,老年是散文。
将少年比作诗歌,那是因为诗歌的浪漫与想象、旋律与活力。
少年是读诗的时代,在读诗年代不读诗,那留下一生的遗憾。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
到了生命的末日,我们无须顾虑到诗是否存在。
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
”诚然,对于们常人而言,诗不能代替生命,但是没有诗的生命将是何等的黯淡!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诗,可以让我们“获得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一)在共鸣中获得美的享受先不说为什么需要,先让大家欣赏一段诗朗诵。
(播放诗朗诵《望大陆》于右任)这首诗是著名的国民党元老与友人先生在垂暮之年模仿楚辞的风格写下的一首诗,大家听看之后是不是受感动、受感染?应该说,听看之后,大家肯定受感动、受感染。
这就叫共鸣。
共鸣是一种情感的享受,读者或听众受到诗歌作品的感染,就可以说产生了共鸣;受到强烈感染,就可以说产生了强烈共鸣。
产生共鸣是诗歌欣赏的基础,朱光潜曾指出:“严格地说,一个人须自己觉得一首诗好,才能说它好。
如果一首诗不能引起他的心灵的共鸣,他就无理去评定它的价值。
”诗歌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主要是因为诗歌作品写的与读者心里想的具有某种一致性。
人们往往具有相同的爱好与思想感情,如果诗人写出了人们所普遍具有的情感,其作品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正如喜怒哀乐是人们普遍具有的情感,不因时代的推移而有多大变化,所以一些能够传达大多数人痛苦和欢乐的优秀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并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之所以伟大,也是由于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因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获得情感的慰藉,更加诗意的栖居刚才的那首于右任的《望大陆》抒发的是思念故乡的情感,但是大家也没有背井离乡,为什么可以和他产生共鸣呢?因为人们的情感在本质上是共同的。
有人说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个孤独的个体。
只有在自我生存以及自我保存需要时,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深思。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焦虑感.那就是作为一个渺小而又短暂的个体面对永恒宇宙的悲哀。
这种悲哀已经超出了物质层面的生命短暂和力量微薄,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心灵的无处止泊。
正如崔颢黄鹤楼诗中写到的那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心灵的船只究竟止于何时,我们灵魂的家园究竟归于何处?这是每个人面对的困惑。
所以李白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另一个时代的大词人苏轼也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尤其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越来越失去主体的自足独立性,我们逐渐丧失了操纵自我生命形态的能力,而沦为人化的“机器”。
被社会推搡着朝前迈步,虽然并不知道前方如何,是沙漠抑或是悬崖。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会感到空前的自由,空前的压抑。
心里极度的痛苦,似乎是“万不得已之情寓于心”。
无端的哭,无端的悲,而无所逃脱,欢乐亦随之逝去。
于是,有的人走进宗教的世界。
宗教的救赎并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因为它毕竟与现实隔阂太深。
能承担此项重任的莫过于艺术。
艺术从现实中走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它是心灵的泉水,在涤荡灵魂,疏通精神,完善人性之中建构我们生活的终极依据,以此来排遣弥漫在人类心头的宿命悲哀。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有主我与客我的区分。
人能够超越生存的本能而进一步追求形而上的真、善、美。
艺术是求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常常能抚慰我们饱经沧桑的心。
艺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触动我们心灵的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迷失的自我,从而回归一个真实情感的个体。
它帮助我们重新拾起失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超越人生的有限性,升华活着的境界。
继而追求更丰富、更深刻的栖居。
听音乐会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旋律,读哲学令我们更加深刻,读史让我们更加睿智。
那么读诗呢,读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诗是艺术中的艺术。
它为我们营造一个又一个意境,它凝聚了我们人类最普遍而最纯粹的情感,最真挚,最厚重,给我们心灵最剧烈的触动。
“青箬笠,西风渡口。
绿蓑衣,暮雨沧州。
黄昏后,长笛在手,吹破楚天秋。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
”……这些如水的诗句,跨越千年的时光,至今仍令我们心醉不已。
读诗,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丰富的情感,而更在于心灵的蕴藉。
(三)感受生命的搏动,寻找存在的价值。
从已经走远的这些诗人的诗歌里,我们会看到自己生命的颜色,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有人说疼痛最能让一个人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诗歌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疼痛,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还让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诗歌是痛苦灵魂的吟唱,它源自人的生命中许多的悲哀,诗歌是直抵人类灵魂的文学形式,它应该真正留在人们的心中。
只有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需要,才能自主的参与到诗歌鉴赏的活动中来。
二、课程开设的主要形式和学习方法1、选修、轮修2、讲释、欣赏3、大俗、大雅三、了解唐诗的发展状况,了解唐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和成就《唐之韵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