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设计

合集下载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等 )这时我们 可 以认定 其行为功能 为正强化 。 ,
( ) 强化 的 功 能 二 负
负强 化功能是 指儿童 的问题行 为 主要 由负强化 结果来 维持 , 具体 的表现形 式包 括逃避 学 习任务 、 逃避 成人 障碍儿童 常常为 了回避 或逃避厌恶 智力 刺激 和事 件而 出现 此类问题行 为。
的 干预 效果 。本 文对智力 障碍 儿童 问题行 为常见 的功能、 问题行 为功 能性评估 的一般 流程做详 细 的介 绍 , 并在此评 估基础上
制 定智力 障碍 儿童 问题行 为的干预策略 。
关 键 词 : 力 障 碍 儿 童 问题 行 为 功 能评 估 干 预 策 略 智
问题行 为在智 力障碍 儿童群体 中是 一种较 为普 遍的现 象 。在 我 国临床研究 中发现智 障儿 童较 常见 的问题行 为有 多 动注意力缺失 , 冲动 、 攻击 、 自伤行为 , 缩行为 , 退 性行为异 常, 反社会行 为 , 异食行 为 , 等等 。国 内研究者 祝新华 19 年 90 对浙 江省 1 6 家庭 、4 3个 3 名任 课教 师的调 查发 现 ,弱 智儿 童 问题行 为发生率 超过1 %的有 1 项之 多 , 0 6 它们 分别是 注意力 分散 、 动作 、 小 固执 、 小 、 胆 多动 、 易激 动 、 小心 眼 、 咬手指 、 打 骂 人 、 谎 、 利 、 生气 、 说 贪 爱 孤僻 、 多语 、 爱哭 、 东西 等 。[问 扔 1 ] 题行 为 的长 期存在 .使 智力 障碍儿 童 自身身 心健康 发展受 到 了极大 的伤害 , 也使其 周 围伙 伴 、 家庭 成员等 受 到了不 同 程度 的负面影 响。 在 以往 的干预 实践 中 , 们往 往 采用 消极 的 方式 : 人 如 教 师或家 长常采用 “ 罚 、 惩 隔离 、 消退 ” 策略来 处理 问题行 等 为. 尽管该 方法 能够有效 地减少 问题行 为 的复现率 , 而往 然 往会诱 发产生新 的问题行为 。 其干预效果 的持久性不 足 。从 2 世纪 8 年代起 .研究 者通 过对特 殊儿 童周 围环境 的研究 0 0 发现 儿童 出现同样 问题行 为的原 因各不 相 同 ,这时 人们 发 现 一种 行为发 生不 管恰 当与否 , 的产生 都会 满 足行 为发 它 出者 的某种 渴望 的需 求—— 行 为具 有某 种 功能 , 出于 这种 假设 。 在应 用行 为分 型基 础上 逐 步发 展起 来 的一 种新 的评 估方 法—— 功 能性 行为 评估 , 在这 种新 的评估 方法 基 础上 制定 干预计划 已在特殊 儿童 的行 为干预 中被证 明是行 之有 效 的方 法 。

功能性评估在调适弱智学生不良行为方面的研究

功能性评估在调适弱智学生不良行为方面的研究

功能性评估在调适弱智学生不良行为方面的研究摘要功能性行为评估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

通过晤谈重要关系人,直接观察学生的行为,分析并假设行为的功能之后操作相关变项,以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关键词功能性行为评估;行为问题;直接观察;强化弱智学生不仅存在智力问题,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良情绪与行为问题,例如:自伤、说谎、暴力、偷东西、以及课堂上尖叫等经常性的情绪失控。

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消极的情绪、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且可严重损害他们的生理健康。

通过研究,力求能够解决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学生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适应生活,为他们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基础。

1研究的实施过程实施功能性行为评估的首要一步是材料的搜集。

搜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有晤谈法,直接观察法,还有功能性分析。

1.1晤谈。

主要是通过面谈,询问个体或对个体很了解的亲人、老师来掌握个体的问题行为或不良情绪,是实施功能性评估的首要策略。

面谈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项目:①引发的问题行为是什么?②问题行为之前,正发生何种事件、情境或身体条件?③什么行为后果维持着问题行为?④维持不适当行为的后果⑤个体喜欢的对其具有强化作用的事情或食物。

⑥已用策略及效果。

1.2直接观察。

如果通过面谈,还是不能系统或者准确地掌握研究个体的行为情况,就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在功能性评估中最适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A-B-c行为分析法及功能性评估观察表。

这里详细介绍后者1.3发展结论性陈述。

经过分析观察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童在走触板时经常玩手,个别训练时经常撞头。

发生问题行为的目的有获取注意,获得强化物,自我刺激,逃避任务等。

也可以总结出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等。

1.4肯定、修订先前的结论性陈述。

依照观察表,对先前所做的结论性陈述进行肯定或者修订。

1.5依照直接观察资料作决定。

依照直接观察所获得的资料和分析观察资料所得出的结论性陈述,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干预计划,进行积极行为支持,帮助个体建立并表现良好的适应行为,消除问题行为的措施。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摘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行为养成的初期,就应采用正确的行为养成方案。

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从他们学会生活自理时,就应灌输。

因此,在这里对个案进行抓握和双手协调性动作,腕部动作和穿,插,剪,写,画等动作,手部功能性活动等精细动作训练,结果显示,智力落后儿童在饮食,穿上衣、穿裤子和穿鞋四种生活自理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

研究表明,加强训练精细动作可以改善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良好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精细动作训练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行为养成初期,就应采用正确的行为养成方案。

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他们学会生活自理时,就应该灌输。

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方法和要求。

1.研究方法1.1个案研究法
根据个案的智力滞后程度及其生活自理的行为表现,对此展开深入细致地的观测和分析,并使用自导的“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展开有关测评介绍其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最后展开个案训练计划设计。

1.2功能评定法
在这里使用自导“智障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对个案展开评估。

评定表参考功能性单一制测量表中制订。

测评指标从基础性日常。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我国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应用研究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我国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应用研究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我国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应用研究摘要:功能性行为评估在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的干预中具有较高的干预效应,是一种循证有效的干预方法。

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检索、分析,对功能性行为评估的价值、流程、实施方法和效度进行了探讨,为我国自闭症循证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性行为评估;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现状中图分类号:G7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3)10-0113-05(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00)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FBA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应用行为分析[1],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估方法,强调要了解挑战性行为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干预[2],以达到预防、消除挑战性行为,指导个体适当积极行为的目的。

FBA 作为一种链接评估与干预的循证实践的方法[3],能有效减少自闭症儿童的挑战性行为[4],且适用于国内教育情境中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的干预,具有较高的干预效应[5]。

基于此,本研究对我国大陆地区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FBA 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自闭症循证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以“功能性评估”“行为功能评估”“功能性行为评估”“功能性行为分析”“功能评估”+“自闭症/孤独症”“行为评估”+“自闭症/孤独症”“行为评估”+“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扰乱行为/情绪行为”“自闭症/孤独症”+“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扰乱行为/情绪行为”等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主题检索,检索年份为2000年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学术性实证类期刊文章。

初步阅读文献,剔除非学术性文章和非自闭症领域、非实证类的学术文章,共获得有效文章22篇。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文档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文档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文档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智障儿童由于自身智力缺陷、家庭早期教育不当等原因,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很大。

据迈尔(L. H. Meyer)和约雯(I M. Evans)的有关调查研究显示, 在智力障碍的儿童中, 大约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的人会出现问题行为[1]。

矫正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正确的行为习惯,成为培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教育对策、干预结果分析等方面对一例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打人行为)的教育干预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陶某,男,9岁5个月,入学时韦氏智力测验量表测得智商总分为50。

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测查的结果显示属于中度异常2。

该生读幼儿园时就出现咬人、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等现象;曾在普通小学就读一年,但因学习成绩差,并出现推人、打人等不良行为而被同伴排斥。

于2009年9月进入培智学校,刚入校时问题行为较为严重。

经过一年的教育,问题行为虽有改进,但还是会反复出现。

在该生众多的问题行为中,尤其以打人这一问题行为最为严重。

2010年国庆假期后,问题行为变得更加突出,学校决定对其实施系统的教育干预。

研究者将他的打人行为分为两类:A类行为(故意打人),B类行为(一般的拍人、指人行为)。

二、原因分析研究者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和访谈,发现造成陶某问题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教育的欠缺该生自幼受到家长的细心呵护,关怀备至。

但最近几个月,由于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母亲对他无暇顾及,从过去的关怀备至变为冷落忽视,可能会使陶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并企图通过种种异常行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本学期更换了一位新教师,这可能使他在适应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表现在对新教师的排斥心理,并扩大为对其他老师和同学的排斥。

(三)同伴交往的问题该生社会交往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青春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关键的阶段,由于体内荷尔蒙分泌的增加,加上他们智力方面的缺陷,生理、心理发生地急剧变化,我班很多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

我选择了患有多动症的寇某,针对其个性特点和行为变化,查找原因为其制订了医教结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家校配合实施计划。

通过近一年的教育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相关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全文如下:摘要:在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师资水平的影响,对智障学生青春期的教育一直是个盲区,尤其是青春期不良行为的矫正往往被视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甚至把一些心理疾病视为品质恶劣和思想错误。

在这个时期,如果对学生引导不够,出现差错,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把握好这个阶段学生的特征,因势利导,有效进行青春期健康指导和教育成为老师和家长们的迫切期待。

关键词:智障孩子;青春期;不良行为;矫正笔者担任培智班班主任多年,在工作实践中,最令笔者头痛的莫过于智障孩子青春期的不良行为问题——他们对性行为的无知和原始性的性冲动。

如何对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笔者一时找不到适合的教育对策,只能简单地批评教育。

直到2012年3月,笔者所带的培智三班(七年级)来了一个叫小化的孩子,彻底打破了以往沉寂许久的“宁静”。

他近乎“另类”的行为问题,让笔者意识到智障孩子青春期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名青春期智障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持续研究调查,分析他在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心理和行为方面对他加以辅导,及时防范或消除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成长背景及家庭背景姓名:小化性别:男出生年月:1997年7月智障程度:中度就读年级:培智七年级学习情况: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语文成绩在班上属中等水平,字写得工整、漂亮,组词、造句做得很好,但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数字感特别差,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未掌握。

智力障碍儿童系列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智力障碍儿童系列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智力障碍儿童系列行为问题干预案例等待花开的时间是漫长的,就如同我们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我们用心呵护,等待花开时,时光恰似一剂营养剂,滋养了岁月,也滋养了如同花儿般的孩子们。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令同学远离,让老师头痛,使父母失望......他们深陷泥潭,内心感到迷茫、无助,他们就是我们心理教师需重点关注的对象,抛一根橄榄枝,拖一拖,拽一拽,他们也能走出泥潭,拥抱阳光。

一、基本情况小洛,7岁,二年级学生,智力分数为62。

小洛出生前后,父母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大约在两岁半时被医院诊断为癫痫症并开始服用药物,之后半年,父母发现小洛经常出现呆滞的情况,且性格变得暴躁、易怒。

小洛三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一起生活,母亲到外地生活并断了联系。

父亲脾气急躁,缺乏科学的教养方式,喜欢用武力纠正孩子的问题。

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无法正常照顾小洛的起居生活,于是爷爷奶奶开始加入父子的生活。

爷爷奶奶很溺爱小洛,基本上会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父亲和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经常发生冲突,于是小洛开始了在这种冲突教育方式中的生活。

二、个案描述一年级刚入学时,罗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梅老师,紧急求助!”罗老师将小洛最近在班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我。

班主任认为小洛规则意识差、行为习惯差、不懂得与人交往、脾气差。

课堂上,小洛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内容时,会离开座位,扰乱课堂秩序,比如发出怪声、翘椅子制造噪音、撕书本等等。

老师一旦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父亲,他便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

从此,我便介入了小洛的问题行为干预。

经过两周的观察,并与学科教师、家长的沟通后,我将小洛目前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梳理,以便进行行为分析。

三、行为分析(一)个人因素。

小洛为智力落后儿童,导致他在认知上发育滞后,所以他对外界的反应较缓慢,对新知识、新技能的习得较困难,语言发育滞后,口语表达较困难,以短语、短句为主,发音不清晰,人际交往困难。

(二)家庭因素。

《2024年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范文

《2024年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范文

《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对于3-5岁的自闭症儿童来说,早期的干预和教育至关重要,可以有效促进其发展并改善未来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3-5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个案研究,探讨其教育方法和成效。

二、个案背景本研究的个案是一位5岁的男孩,名为小明。

小明在幼儿园阶段表现出明显的自闭症症状,包括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困难以及重复性行为。

经过专业机构评估,小明被确诊为自闭症。

为了帮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家长和教师决定对其进行教育干预。

三、教育干预方法1. 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小明的症状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包括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等方面的训练。

2. 行为疗法:采用应用行为分析(ABA)等方法,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调整小明的行为,使其逐渐适应社交环境。

3. 亲子互动:鼓励家长参与小明的治疗过程,通过亲子游戏、阅读等活动,增强亲子关系,促进小明的社交发展。

4.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习社交技能,提高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教育干预过程1. 初期阶段:主要进行认知、语言和社交技能的评估,了解小明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同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2. 实施阶段:根据教育计划,逐步开展认知、语言、行为和社交技能的训练。

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小明的反应和进步,及时调整教育方案。

3. 巩固阶段:在取得一定成效后,继续进行巩固训练,帮助小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

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继续实施教育计划。

五、教育干预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认知、语言、行为和社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具体表现在:1. 认知能力:小明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周围环境。

2. 语言沟通:小明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与他人进行基本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摘要智力障碍儿童在认知与沟通能力的发展上普遍受限,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很容易产生不同类型和形式的行为问题。

这不仅会妨碍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也会给家长、老师或同伴带来困扰,故不容忽视。

因此,行为问题干预在特殊教育领域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本研究以一名智力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评估、直接观察与功能性分析三种方式对其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并依据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结果从前事控制、后果处理、行为训练等方面制定适切的干预策略。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中的A-B-A-B倒返多基线实验设计,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制定适切的干预策略,探讨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成效,减少或者改变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

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功能性行为评估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2.功能性行为评估及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功能性行为评估;单一被试研究Case Study of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andIntervention on Behavior of IntellectualDisabilities ChildrenAbstract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re generally restric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y have varying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y and life, and are prone to behavior problem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forms. This will not only hinder their own learning and life, but also bring trouble to parents, teachers or peers. Behavior problem interven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special education.The researcher selects on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using three ways of indirect assessment, direct observ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manipulations to assessment the functional of behavior, and formulat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rom antecedent strategies, the consequences strategies, behavior trai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The study used a single subject study of A-B-A-B to withdraw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Based on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were develop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on problem behaviors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and to reduce or change problem behaviors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Thu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conclusions were drawn:1.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can more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function of behavior problem f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2.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ehavior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Keywords: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behavior problem, single subject study.目录一、问题提出 (5)(一)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5)1.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重要性 (5)2.现有对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不足及功能性行为评估的介入 (5)(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6)1.研究目的 (6)2.研究内容 (6)(三)研究意义 (6)1.理论意义 (6)2.实践意义 (6)二、文献综述 (7)(一)概念界定 (7)1.智力障碍 (7)2.问题行为 (8)3.功能性行为评估 (8)(二)问题行为认识的研究 (8)1.国外对问题行为认识的研究 (8)2.国内对问题行为认识的研究 (10)(三)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相关理论 (11)1.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内涵 (11)2.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方法 (12)三、研究方法 (13)四、研究设计 (14)(一)研究对象 (14)1.基本资料 (14)2.确定小轩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 (14)(二)干预目标 (15)(四)实验设计 (15)(五)研究工具 (16)五、研究过程 (16)(一)目标行为的功能性行为评估 (16)1. 目标行为的定义 (16)2. 目标行为功能的诊断与评估 (17)(二) 以功能性的评估为基础提供积极行为支持 (19)1.不顺从行为—不完成任务行为的干预 (19)2.破环课堂行为—拍手行为的干预 (21)六、研究结果与建议 (22)(一)问题行为干预成效分析 (22)1.“不完成任务”行为的变化分析 (25)2.“拍手”行为的变化分析 (26)(二) 研究结论 (27)1.功能性行为评估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 (27)2.功能性行为评估及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

(27)(三)问题讨论 (27)1.干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7)(四)研究建议 (27)1.研究对象 (27)2.探讨干预成效在不同情境中的验证 (28)参考文献 (29)附录 (32)附录一 (32)附录二 (35)附录三 (36)致谢 (37)一、问题提出(一)研究的背景与动机1.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重要性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尤其是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儿童,在认知与沟通能力的发展上普遍受限,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如果他们在所处的环境中又得不到有效支持,当其情绪与需求无法恰当地表达或被满足时,就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行为问题,而一旦环境又对此给会给家长、老师及同伴等重要他人带来困扰。

相关研究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对于教师的正常的教育教学造成极大的干扰,大部分教师认为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改善,他们的教学会轻松许多,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因为学生问题行为干扰课堂教学,身心俱疲,无法获得职业的满足感,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想要离职①[1]。

本研究基于功能性行为的评估为教师的教学干预策略提供有效帮助,从而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上课秩序,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提升教学成效,还可以降低学生出现更严重行为问题的风险,增进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提高其生活质量。

2.现有对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不足及功能性行为评估的介入针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以往主要采用惩罚、隔离、消退等行为矫正策略,Martin、Pear(1996)研究发现此类策略不仅极易引发攻击行为,产生负向情绪,同时也会加剧其他负向行为的产生。

美国智力障碍者协会(AAIDD)在1986 年发表声明,呼吁运用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FBA)的方法处理行为问题②[2]。

功能性行为评估认为,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原因,在评估行为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评估环境等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并基于此设计干预策略①邵秀筠. 积极行为支持对学前孤独症儿童离座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D].济南大学,2019.11-13②罗靖.正向行为支持的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81(3):57-61[3]①。

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行为评估对于减少包括智力障碍儿童在内的不同类型个体的问题行为成效显著②[4]。

本研究探讨以行为功能为基础的干预策略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现实成效,提供可供教师参考的干预策略,将教学的有效性扩展到最大化。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功能性行为的评估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成效。

2.研究内容根据上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功能性行为评估,了解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2)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制定适切的干预策略,探讨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成效。

(三)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在全纳教育的背景下,通过改变周围环境来改善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空间,最终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标是当前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焦点。

问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特殊儿童的生活、学习造成了障碍,使他们很难回归主流社会。

通过功能性行为评估,制定支持性的干预方案,疏导、改善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也是全纳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探讨以行为功能为基础的干预策略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现实成效,提供可供教师参考的干预策略,将教学的有效性扩展到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