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操作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如下:
1.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 分离基因:从目标DNA序列中分离特定的基因。
- 转录:将分离得到的基因转录成RNA。
- 修饰:对转录后的基因进行修饰,使其更具表达效果。
- 克隆:用适当的载体将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目标细胞中。
- 表达:使目标细胞中导入的基因表达。
2. 基因工程的主要方法:
- 重组DNA技术:包括文库制备、扩增和筛选。
- 外源DNA片段导入技术:包括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连接、转化、融合等。
- 自组织培养技术:包括离心、培养基选择、细胞培养等。
- 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CRISPR-Cas13a等。
3. 基因工程的应用:
- 细胞治疗: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
- 农业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品质和产量。
- 生物恐怖袭击防御: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检测和防御生物恐怖袭击。
- 环境污染治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
4. 基因工程的限制:
- 伦理和道德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能会带来未知的伦理和道德
问题。
- 技术成本:基因工程技术相对其他技术更为复杂,成本较高。
- 技术安全:基因工程技术的安全性需要持续进行研究和维护。
5. 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 基因突变:基因工程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导致不良后果。
- 质量控制:基因工程技术的产品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应用与操作方法总结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应用与操作方法总结引言: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其中CRISPR是一种反应快速、经济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各种生物学实验和疾病治疗研究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本文将总结CRISPR技术的应用领域,并介绍其操作方法与关键步骤。
一、CRISPR技术的应用领域1. 基因功能研究:CRISPR技术可用于基因靶点的敲除、插入、替代以及突变等操作,帮助科学家们研究某基因或多个基因的功能。
通过CRISPR技术对基因进行编辑,可获得与其相关的生物学信息,了解基因对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调控机制。
2. 种群基因改良:CRISPR技术可以用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种群基因改良,以改善其性状和适应性。
通过敲除或插入特定基因,科学家们能够培育出高产量、抗病性或耐逆性更强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疾病治疗:CRISPR技术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编辑患者的遗传物质,科学家们可以纠正某些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CRISPR技术已被应用于白血病、遗传性疾病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和治疗实践中。
二、CRISPR技术的操作方法与关键步骤1. 设计sgRNA序列:首先,需要设计用于指导CRISPR-Cas9系统靶向特定基因序列的单导RNA(sgRNA),sgRNA是一段约20个碱基的RNA序列,用于配对目标序列。
sgRNA设计过程需要考虑目标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和CRISPR系统的有效性。
2. 合成sgRNA和Cas9蛋白质:合成sgRNA后,还需要合成Cas9蛋白质,Cas9是CRISPR系统中的核酸内切酶,负责剪切目标基因的DNA序列。
3. 结合sgRNA和Cas9:将合成的sgRNA与Cas9蛋白结合,形成一个CRISPR-Cas9复合物,该复合物能够识别并结合到目标基因的DNA序列。
4. 导入CRISPR-Cas9复合物:将CRISPR-Cas9复合物导入到目标细胞中,使其能够在细胞内定位并与目标基因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基因工程中的基因克隆与基因表达实验总结

基因工程中的基因克隆与基因表达实验总结基因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其中,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实验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对于研究基因功能和开发新药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基因工程中的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实验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一、基因克隆实验基因克隆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将感兴趣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复制并插入到另一个生物体中的过程。
它是研究基因功能、生物制药和转基因等领域的基础。
基因克隆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DNA提取与限制性内切酶切割:通过提取DNA样品,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将目标基因和载体DNA切割成相应片段。
2. 基因插入: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片段进行连接,常用的方法是使用DNA连接酶将两者黏合。
3. 转化与筛选:将连接后的DNA转入到宿主细胞中,使其成为转基因细胞。
通过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可以获得拥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细胞。
通过基因克隆实验,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生物体的目标基因,并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通过将某种植物的耐旱基因克隆到其他作物中,可以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二、基因表达实验基因表达实验是将目标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转录和翻译,产生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表达实验是研究基因功能和制备重组蛋白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基因表达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根据需要表达的蛋白质的性质和规模,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
常用的表达系统包括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等。
2. 构建表达载体: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中,通常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并通过测序确保插入正确。
3. 细胞转染: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导入到宿主细胞中。
不同表达系统有不同的转染方法,如细菌的化学转型、酵母的电转染等。
4. 表达和纯化: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宿主细胞会表达目标基因,合成目标蛋白质。
可以通过蛋白质纯化技术,如亲和层析、凝胶电泳等手段获得纯度较高的目标蛋白质。
基因工程研究实习总结

基因工程研究实习总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基因工程研究实习后,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此次实习,我深刻理解了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且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下面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和体会。
首先,在实习期间,我对基因工程的定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基因工程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生物体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获取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技术。
基因工程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可以改良农作物和畜禽,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还可以开发新药、治疗疾病,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其次,实习中我学习了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
常见的基因工程技术包括限制酶切割、DNA片段连接、转化和克隆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学会了DNA的提取、PCR扩增、凝胶电泳等实验步骤和技术操作。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对基因进行改良和调控,进一步了解不同基因在生物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参与了一个基因工程项目。
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使其能够抵抗寒冷环境并提高产量。
我与团队成员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我们成功地将抗寒基因导入水稻中,并通过PCR和凝胶电泳验证了目标基因的插入。
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观察,我们发现转基因水稻的耐寒性明显提高,并且在产量上也有明显的改善。
这个项目的成功让我深刻感受到基因工程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
除了实验技术的学习,我还了解到了基因工程的伦理和安全问题。
基因工程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道德困境。
我们需要谨慎而负责地运用基因工程技术,遵循道德规范和安全标准,确保它的应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通过这次基因工程研究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沟通合作,共同攻克实验难题,解决技术问题。
这不仅锻炼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锻炼了我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基因工程实训总结

《基因工程实训》总结报告实习总结第一天,我们是进行实验试剂的配置,以备实验过程中大家共同使用。
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我们组是配置最后检测重组蛋白的制备SDS-PAGE电泳胶的试剂。
以及酵母划板培养。
试剂的配置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依据要求配制试剂的话,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
比如,最后一天在电泳时,样品一直都没有沉到点样孔底部,而marker却能沉下去,可能是因为sample buffer 的配置出了问题。
最终我们用了老师的buffer,效果有所改善。
却还是有上浮的迹象,也有可能是缓冲液的密度太大。
第二天,我们进行了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产物、HindⅢ和Xba I双酶切、含载体的DH5α扩大培养等操作。
从中我学到了PCR仪器程序设置的方法。
以及对其它现有操作技术进行巩固和提升。
第三天,我们从大肠杆菌中提取了质粒载体,并且对其进行双酶切,与同样双酶切的目的基因进行连接,以及挑单克隆酵母过夜培养。
双酶切可以极大的避免载体与目的基因自身环化,提高了连接的效率。
通过实验,我能够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第四天,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通过热激的方法使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进入大肠杆菌细胞中,因为DNA是吸附在细胞表面的,因此在热激过程中避免晃动过大。
同样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注意到平时书本上不会注明的小点,但这往往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五天,酵母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细胞应该处于对数生长期,是感受态细胞制备与成功转化的关键。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OD600一直都无法达到0.4~0.6的范围。
可能是培养基的配置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分光光度计本身的仪器问题。
我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细胞数量取了两倍体积的菌液。
第六天、第七天,提取重组质粒酶切鉴定与酵母单克隆过夜培养。
真核表达系统有蛋白质的加工修饰系统,可以得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且酵母是分泌型的表达系统,不仅不易被细胞内蛋白酶降解还可以免去破碎细胞提取蛋白的麻烦。
基因工程社会实践总结参与基因研究探索生命奥秘

基因工程社会实践总结参与基因研究探索生命奥秘基因工程社会实践总结——参与基因研究,探索生命奥秘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一次令人兴奋的基因工程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个实践项目,我深入了解了基因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人类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次实践活动作出总结,分享我在该项目中获得的经验和收获。
首先,在这次基因工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与了一个研究小组,我们的任务是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我们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编辑植物基因来提高其耐旱性和抗病性,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这个实践项目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因编辑技术的巨大潜力,它可以为农业领域带来巨大的改变和进步。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我们使用了CRISPR-Cas9系统来实现基因编辑,通过敲除或插入特定基因,改变植物的基因组,从而使其具备所需的特性。
我还学习了如何设计合适的引物和寡核苷酸序列,以确保基因编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通过实践操作,我更好地理解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步骤和操作要点。
除了技术知识的学习,我还深入了解了一些关于基因工程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的引入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伦理争议。
因此,在基因编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遵守严格的道德准则和监管法规,确保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道德性。
在实践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相互协作完成任务。
在每次实验中,我们确保了组内的沟通和配合,共同分工并分享实验结果。
这使得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每个成员的优势,提高了实验效率。
通过与团队合作,我学会了倾听与交流,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
此外,这次实践活动还给我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的机会。
我们团队参加了一次学术论坛,向其他参与者展示了我们的实验成果和发现。
这次论坛不仅增加了我的演讲和展示能力,还加深了我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这次基因工程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在技术方面得到了提升,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扩展了专业知识的广度。
基因检测员工作总结报告

基因检测员工作总结报告
作为一名基因检测员,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深入研究了基因检测的相关知识,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对我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
首先,作为一名基因检测员,我需要具备扎实的基因检测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
践经验。
在工作中,我需要对样本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还需要与其他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进行合作,共同解读基因检测结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我在工作中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与其他科研
人员和临床医生合作的过程中,我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同时,我还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作为一名基因检测员,我需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在处理样
本和数据的过程中,我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还需要对工作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个样本和数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我在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基因检测领域发展
迅速,新的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基因检测员,我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基因检测员,我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以及不断学习和提高的专业精神。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基因检测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因操作原理知识点总结

基因操作原理知识点总结基因操作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对基因进行修改或操作的技术,它的出现为生物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通过基因操作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改变生物体的一些性状,使得其具有更好的抗病性、生长速度、产量等特性,从而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利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基因操作的原理、技术、应用和风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基因操作的原则基因操作的基本原理是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改或操作,使得其具有某些特定的性状。
这是通过DNA重组技术来实现的,DNA重组技术是一种利用酶的作用或化学方法,将DNA片段进行切割、粘接、合成等操作,从而实现对基因的改变或移植。
利用这一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将某种物种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物种中,或者通过改变某个基因的表达方式来使得生物体产生一些新的性状。
基因操作的技术基因操作技术主要包括DNA重组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
其中,DNA重组技术是最基本的技术,它通过切割、粘接、重组DNA片段来改变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基因克隆技术是一种通过细胞培养和分裂来复制基因的方法,可以用于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些特定性状的生物体;基因敲除技术是一种通过干扰某个基因的表达来观察该基因在生物体中的功能和作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精确的操纵基因序列来实现对基因的改变和操作。
基因操作的应用基因操作技术在农业、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领域,基因操作技术可以用来改良作物的产量、抗病性、品质等性状,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在医学领域,基因操作技术可以用来治疗或预防一些遗传疾病,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会;在生物工程领域,基因操作技术可以用来生产某些特定的物质或药物,从而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基因操作的风险尽管基因操作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希望,但是它可能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风险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粒重组的注意事项
1质粒重组主要包括质粒提取、限制性酶切、目的片段回收、连接及连接产物的转化这五个基本步骤。
现在结合本人在实验室长期从事质粒重组的实际情况总结一下质粒重组实验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
1.1 质粒提取:质粒重组对质粒的质量要求比较高;我们实验室是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一般说来,如果质粒的拷贝数比较高而小量制备的质粒量可以满足实验需要的话,那么对于初学者本人不推荐在质粒提取这一步使用大量制备方法,因为大量制备方法步骤过多对质粒的“伤害”要大于小量提取方法且所需时间相对较长。
小量提取质粒过程中建议只用酚-氯仿抽提一次即可,上清少取一些(200ul一般)就不需要用氯仿再抽提一次了,最后在用TER 溶解质粒之前质粒的晾干最好是放在37度培养箱内,若质粒提取起始菌液为1.5ml则晾干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一般5分钟即可);若质粒提取起始菌液为3ml则晾干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质粒晾干后马上加入TER 于60度水浴锅中助溶20分钟。
1.2 限制性酶切:一般我喜欢用总体积为80ul的酶切体系,加入的酶量为1ul(10个单位)。
对于将来要做为载体的DNA模板一般切割量是2-3ug;而对于做为外插片段的质粒则要考虑酶切下来的小片段与质粒的长度比例来确定模板量,比如我们要从10Kb的质粒上切下的外插片段长度为1Kb,那么我们的小片段与质粒的质量比为1:10,这样的话我们为了保证小片段有800ng-1ug而需要酶切的模板量则是8ug-10ug。
1.3 目的片段回收: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于紫外灯照射下切取所要的目的条带时,一定要谨记两个要求:1、一定要快;2、胶块一定要小。
1.4 连接:载体一般加50-100ng左右,外插片段加的量是保证与载体的mol比为3:1即可。
本人做连接反应从来不做梯度,因为我坚信如果回收的目的片段质量好的话,一个反应即可成功。
1.5 连接产物的转化:将连接产物转入大肠杆菌常用的方法有电转化法和热激法。
电转化法依靠短暂的高压电脉冲造成细胞膜的不稳定,形成电穿孔有利于DNA进入细菌;电转化法转化大肠杆菌时,电压高,脉冲时间长,转化率高,但细胞的死亡率也高且需要购买电转化仪。
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不需要电转化仪,操作简便,是我们实验室所选用的转化方法。
热激法转化细菌成功的关键步骤是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目前常用的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有CaCl
和RbCl(KCl)法,RbCl(KCl)法制备的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较高,但CaCl2 法简便易行,且2
其转化效率完全可以满足一般实验的要求。
CaCl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热激法转化细菌的
的原理是:大肠杆菌在0℃ CaCl2低渗溶液中,细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
形成抗DNase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进细
胞吸收DNA复合物,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数十分钟后,球状细胞复原并分裂增殖。
在被转
化的细胞中,重组子基因得到表达,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可挑选所需的转化子。
在转化过程中所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尽量在低温条件下操作,且动作要轻柔;
(2)感受态细胞制备好后加入连接产物轻柔混匀一次在冰上放置不要少于20分钟,而且
注意冰浴过程中不要再去混匀它们。
(3)热激后加入液体培养基复舒时摇床转速控制在200转/分以内。
(4)用涂布棒将转化产物涂平板时,注意用力要轻,快速涂匀即可。
(5)平板倒置在培养箱里培养时间一般为16-18小时,不要超过20小时。
2 实验举例:
2.1pCAMBIA1300-35Snos的重组
该实验是用EcoRI和HindIII两种酶酶切pCAMBIA1300回收大片段作为载体,酶切
pROKII回收小片段(35Snos)作为外插DNA与载体进行连接,这个实验是一个双酶切连
接实验;双酶切连接实验是质粒重组中最简单的一种实验,成功率极高。
2.1.1 质粒pCAMBIA1300与pROKII的提取。
质粒pCAMBIA1300在大肠杆菌中拷贝数很高,用小量制备方法提取即可,起始菌液为3ml
(1.5ml管回收菌液两次),提取过程中注意动作要轻柔,最后在用22ul TER溶解DNA,取
1ul溶解好的DNA电泳看提取效果。
质粒pROKII的拷贝数较低,采用中量制备方法提取。
2.1.2 双酶切质粒
80ul酶切体系EcoRI与HindIII各加1ul,质粒pCAMBIA1300酶切2ug,pROKII酶切8ug,
酶切反应过夜从晚6点切到次日早晨8点,加入电泳上样BUFFER中止反应。
2.1.3 回收与定量
酶切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后切胶回收,电泳时间可以比普通电泳适当长些,切胶要快要准,用Kit回收后取1ul电泳定量。
由于pROKII是低拷贝,若提取的质粒量不到8ug比如只有4ug 那么酶切回收小片段的量可能会很少,这时可以将回收物开盖放置于60度水浴锅中将其浓缩一下。
注意:小片段可以浓缩,载体大片段不建议进行浓缩。
2.1.4 连接与转化
10ul连接体系,加1ul 10Χbuffer、0.5ul连接酶,载体加80ng,由于载体(8kb左右)分子量是外插(35snos约1kb左右)是的8倍,所以外插加入30ng即可。
16度连接过夜。
次日取5ul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2.2 pCAMBIA1300-ubiiptnos的重组
本实验用KpnI单酶切质粒pCAMBIA1300-ubinos和Teasy-ipt分别回收载体与ipt基因片段进行连接,这是一个单酶切连接实验。
单酶切连接实验比起双酶切连接实验来说需要多注意的一步是载体脱磷反应,这一步如果做的好的话那么实验成功率也是极高的。
2.2.1当酶切载体后载体是5’突出粘末端时,那么在过夜的酶切产物中直接加入1ul的CIAP 酶,37度反应36分钟即可加入上样buffer 中止反应,电泳回收即可。
2.2.2 如果酶切载体后载体是3’突出粘末端,比如本实验kpnI酶切后载体就是3’突出的,5’端的磷酸基团是在里边的;这种情况时,我是在酶切时用30ul的酶切总体系,用1ul的酶过夜酶切2ug的pCAMBIA1300-ubinos质粒,然后加入7ul的10Χ CIAP buffer,1ul的CIAP 酶,加ddH2O到总体积为100ul,50度反应半个小时后中止反应电泳回收。
2.2.3 其它注意事项同双酶切连接实验
附:感受态的制备与连接产物的转化步骤
1.CaCl2 法制备感受态细胞
1.1从37ºC 培养16-20小时的新鲜平板中挑取一个单菌落,转到一个含有10mlLB培养基的100ml烧瓶中,37ºC 剧烈震荡培养约3小时,至OD600值为0.2-0.3。
1.2将细菌转移到一个无菌、一次性使用的、冰预冷的7ml聚丙烯管中,冰上放置10分钟,使培养物冷至0ºC 。
1.3于4ºC 以5000rpm离心10分钟,以回收细胞。
1.4倒出培养液,将管倒置至少一分钟,使培养液流干净。
1.5每5ml培养液用2ml预冷的0.1mol/l的CaCl2重悬细胞,冰上放置10分钟。
1.6于4ºC 以5000rpm离心10分钟,以回收细胞。
倒出培养液,将管倒置至少一分钟,使培养液流干净。
1.7每管用200ul预冷的0.1mol/l的CaCl2重悬细胞,此时感受态细胞制备完毕。
2 连接产物的转化
2.1用冷却的无菌吸头从用CaCl2制备的感受态细胞中吸取200μι转移到无菌离心管中,每管加入连接产物,轻轻旋转以混匀内容物,冰上放置30分钟。
2.2将管在42ºC 水浴中放置90秒,不要摇动。
2.3快速将管放置冰浴中,使细胞冷却。
2.4每管加800ulSOC培养基,用水浴加热至37ºC ,然后将管转移到摇床上,温育45分钟,使细菌复苏并表达抗生素抗性基因。
2.5取适当体积已转化的感受态细胞涂布到含相应抗生素的LB平板上。
2.6倒置平板,37ºC 培养过夜。
2.7选择白斑菌落,提取质粒并进行鉴定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