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西方文化的神秘主题

合集下载

罗马尼亚的吸血鬼传说的起源

罗马尼亚的吸血鬼传说的起源

罗马尼亚的吸血鬼传说的起源罗马尼亚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说的国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吸血鬼传说。

吸血鬼作为一种超自然生物,被描绘为夜间复活、吸取人类血液的可怕存在。

吸血鬼的传说在罗马尼亚历史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下面将探究罗马尼亚的吸血鬼传说的起源。

1. 古代传说的渊源罗马尼亚作为拜占庭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受到了许多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有关吸血鬼的传说源自于不同的宗教和民间信仰。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故事中就存在吸血鬼形象,比如吸血鬼女神拉梅亚和吸血鬼化身夜魔。

这些神话的故事被传承下来,并深深融入到罗马尼亚的文化中。

2. "德古拉"的诞生在罗马尼亚的传统文化中,最为著名的吸血鬼形象无疑是"德古拉"(Dracula)。

德古拉这个名字源自于15世纪的瓦拉几亚公爵弗拉德三世,也被称为“德古拉公爵”。

弗拉德三世在当地历史中留下了残酷而令人恐惧的印记,他的行为和个人特质成为后来吸血鬼形象的重要来源。

3. 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19世纪末,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出版了他的著名小说《德古拉》(Dracula)。

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于罗马尼亚的传说和历史,尤其是瓦拉几亚公爵弗拉德三世。

斯托克的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

它将罗马尼亚的吸血鬼传说引入了国际舞台,并进一步加深了吸血鬼形象在文化中的地位。

4. 吸血鬼旅游业与名人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尼亚的吸血鬼传说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

许多旅游机构推出了以吸血鬼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将游客带入传说中的地点,如布拉索夫城堡和布拉那城堡。

此外,吸血鬼形象的成功催生了一系列吸血鬼题材的电影、书籍和电视剧。

这种名人效应进一步加深了吸血鬼传说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的影响力。

5. 文化传承与当代诠释尽管吸血鬼传说在现代世界中被赋予了浪漫和幻想的特质,但它仍然是罗马尼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吸血鬼意象的时代隐喻

西方吸血鬼意象的时代隐喻

西方吸血鬼意象的时代隐喻作者:范馨悦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4期[摘要]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恐惧衍生了多种鬼神形象,以此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诡异与神秘。

吸血鬼的传说由来已久,早期的传说都是口口相传,鲜有文字记载。

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由口头文学转化成文字,吸血鬼的形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决定了每个时代的吸血鬼都彰显着特定的意蕴。

无论吸血鬼的本性是穷凶极恶还是良心未泯,是浪漫痴心还是忧郁绝望,作家传达的无不是对人性的思考。

这正是吸血鬼文学作品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

[关键词]起源与发展;吸血鬼形象;吸血鬼文学;隐喻[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4-0143-04在理性时代的18世纪,欧洲文人们试图从宗教中寻找非理性形象对抗极端理性主义,于是带有宗教烙印的吸血鬼形象便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

最早有关吸血鬼的作品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例如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克里斯特贝尔》(Christabel,1797)、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的《异教徒》(The Giaour,1813);后又转入小说领域,例如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的《德拉库拉》(Dracula,1897)。

从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到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吸血鬼文学(Vampire Literature)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题材被迅速普及,并且,它在英国盛行了一个世纪之后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

正如这个国家一样,美国强大的包容性使得这种文学题材得到更好的发展。

吸血鬼文学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作家们能够通过吸血鬼这一独特的视角更好地揭示社会表象下的冷酷现实,剖析人性,引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

从魔到人——西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转变

从魔到人——西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转变

文明等神话传说中,都有吸食人类精气的魔鬼。中世 纪宗教文化中有关吸血鬼祖先的记载,最古老的是希 伯来文《死海古卷》,其中记载吸血鬼的祖先是该隐。 该隐杀兄,上帝惩罚该隐终生流浪,只能以吸血为生。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吸血鬼形象的建立,主要 是来自 18 世纪时人们对东欧地区口头流传的民间传 说的汇总编辑。在这些传说中,吸血鬼指的是死后能 从坟墓里爬出来吸血的尸体。 在医疗不发达的条件下, 没有真正死亡、休克了的人被下葬,当其苏醒过来挣 扎流血,人们打开棺木时发现死者面目狰狞,身上流 血,这些尸体便被误认为是吸血的妖怪。 关于吸血鬼传说起源于某种疾病,其中最普遍 的解释是卟啉病。 这种疾病的患者通常对光很敏感, 光能激活这种毒素。毒素被激活后,皮肤会被侵蚀 糜烂,患者就像尸体一样外表腐烂。另一种解释是 肺结核。 肺结核患者通常会变得面色苍白, 怕光咳血。 还有一个有趣的解释是全身僵硬症。患者通常无法 动弹。让人们误以为病人已死亡。基于以上三种疾 病症状,很容易解释这些疾病为什么会和吸血鬼传说 联系在一起。 而与吸血鬼形象确立最密不可分的三个人物分 别是德·莱斯男爵,弗拉德三世和巴托里伯爵夫人。 德·莱斯男爵是 15 世纪法国贵族,他疯狂地迷恋炼 金术,希望在血里发现点金石,残杀了 300 多名儿童。 第二个是瓦拉几亚公国的督军弗拉德三世,他拜血作 乐的方法更夺取了千万人的生命。另外还有 17 世纪 匈牙利巴托里伯爵夫人,她在塞伊特城堡里虐待杀害
有关吸血生物的传说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了 300 多名少女,喝、古罗马 由于与吸血鬼形象产生密不可分的三个人都是
· 185 ·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贵族,因此若干年后吸血鬼文学作品中,吸血鬼的形 象通常美丽优雅、气质高贵、拥有极大的诱惑力,并 且充满浓郁的情欲色彩。 “吸血鬼之父”斯克托的小说《德拉库拉》一 直被誉为“吸血鬼小说开山之作”,作品创作的背景 是一百年前的爱尔兰,那个人们还相信吸血鬼是真实 存在的年代,小说中的吸血鬼德拉库拉从东欧来到英 国,德古拉在伦敦肆无忌惮地捕食美女,这成为人们 的噩梦。范海辛以及约翰,昆西和阿瑟同德库拉展开 激烈的斗争。德拉库拉十分强大但害怕阳光,只能在

吸血鬼: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题——关于《肉体窃贼》_江晓原_新浪博客

吸血鬼: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题——关于《肉体窃贼》_江晓原_新浪博客

吸⾎⿁:西⽅⽂化中的神秘主题——关于《⾁体窃贼》_江晓原_新浪博客载《译林》2005年第4期吸⾎⿁:西⽅⽂化中的神秘主题——关于《⾁体窃贼》江晓原 近年《暮光之城》(TheTwilightSaga)系列⼩说⼤卖,系列电影也跟着次第上映,吸⾎⿁居然能演变成青春恋爱故事。

这让我想起五年前的⼀篇旧作,贴上聊以怀旧——那年其实正是⼩说《暮光之城》第⼀部问世之年。

直到两年之前(按:指到2003年之前),我完全没有接触过“吸⾎⿁”(vampire)这个主题。

事实上,在选书、选影碟时,我还故意回避这个主题。

那时我觉得这样的主题简直太⽆聊、太没有价值了,根本不值得我为之耗费时间和精⼒。

但是后来情形发⽣了变化。

我虽然躲着吸⾎⿁,吸⾎⿁却不时来找我——⽐如说吧,我⼀直在收集幻想影碟,这些电影中就⽼有吸⾎⿁,诸如《⼑锋战⼠》(Blade)系列、《德拉库拉3000》(Dracula3000)、《⿊夜传说》(Underworld)等等。

西⽅以吸⾎⿁为主题的电影更是层出不穷。

所以当我接触到安妮·赖斯的这本《⾁体窃贼》时,我已经变得相当宽容了,我甚⾄已经买过⼀本论述吸⾎⿁历史的书,当然也已经收集并观看了若⼲部以吸⾎⿁为主题的电影。

现在据我看来,吸⾎⿁在西⽅⽂化中,似乎是⼀个类似于亚瑟王、罗宾汉这样的主题,有某个相对固定的起源故事——真假当然不必计较,但也完全可以在这个主题概念的基础上随意发挥,构造新的故事。

下⾯是传说中关于吸⾎⿁的⼀些特征: 吸⾎⿁是⼀种相传可以永⽣的⽣物,它们以吸饮⼈类的鲜⾎为⽣,它们长着獠⽛,有着尖⽽长的指⽖,当然它们经常可以化⾝为俊男美⼥。

吸⾎⿁往往有着超⾃然的能⼒。

它们没有影⼦。

通常⼑剑和枪弹只能使吸⾎⿁受伤,但杀不死它们。

吸⾎⿁怕见阳光,害怕银⼦和⼤蒜。

⽤⽊锥刺破它们的⼼脏可以杀死它们。

吸⾎⿁经常与⼈类为敌,尽管有时也有与⼈类友好的吸⾎⿁。

被吸⾎⿁咬过的⼈,⾃⼰也会变成吸⾎⿁。

吸血鬼—西方文化的神秘主题

吸血鬼—西方文化的神秘主题

吸血鬼—西方文化的神秘主题内容提要:吸血鬼文化属于西方地下文化的一支,发源于欧洲,在现代主要通过文学和影视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怀着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情走近幻想中的吸血鬼。

吸血鬼文化也深深地吸引着笔者,不过主要局限于其有关的影视作品,每部最新的吸血鬼作品发布我都会下载来看。

然而,对于吸血鬼的文化笔者确知之甚少,希望通过对该专题的研究丰富相关的认知。

关键词:吸血鬼德库拉迷信吸血鬼(vampire),意思是僵尸、吸取血液的恶魔的意思,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

作为一个和人类关系密切的恶魔形象,它在开始的几百年的传说里一直带有离奇而恐怖迷幻的色彩。

近百年来,随着浪漫主义文学和影视兴起,带有神秘唯美的吸血鬼形象更成为了浓郁而坚持的文化情节——一个从宗教走向感性膜拜的奇特的夜之魔鬼。

一.吸血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吸血鬼与鬼魂:鬼魂是不属于肉体躯壳的精神物质,我国关于鬼魂的传说很丰富,笔者就不赘述,而吸血鬼是附体的幽灵,是被从遗弃的世界里出来的恶灵所占据的身体。

其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实体。

吸血鬼与僵尸:我国也有关于僵尸的传说,这与西方的僵尸相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盛产关于僵尸的影片,他们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思维,其中林正英的僵尸系列较为典型。

而吸血鬼与僵尸的本质区别就是吸血鬼有思维,和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他们只在夜晚活动。

二.关于吸血鬼文化的起源在欧洲,从历史开始的时候,就蔓延着吸血鬼的传说。

成千上万的人们相信这一传说并在黑暗里因为这个传说而颤抖。

1. 一般认为,吸血鬼传说起源于人们对血的恐惧与崇拜。

希伯来人对血的崇拜和恐惧形成了一种难耐的情结,一方面血是灵魂和生命的象征,而另一点上他们又把血认为是灾难不祥的标记。

基督教认为,血同样代表着罪恶。

《旧约·利未记》有这样的描述:“我对以色列的孩子说,你们不可吃任何活物的血,因为那就是它们的生命,否则你们就会受到惩罚!”。

2. 最早的吸血鬼形象难以确定,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论点:该隐:因杀兄弟而受上帝诅咒。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吸血鬼文化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吸血鬼文化

61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3期电影《暮光之城》剧照【作者简介】郑 立,女,河北衡水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王治国,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后,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 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东亚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翻译学、英美文学方向研究。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吸血鬼文化郑 立 王治国《暮光之城》系列电影在全球的上映,以其独有的恐怖浪漫主义特色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也让我们对西方吸血鬼文化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关于吸血鬼的传说由来已久,在过去的数千年时间里吸血鬼故事一直流传于欧洲各地,对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同时在思想文化的影响的下,文学家们创作了众多以吸血鬼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到了19世纪末,关于吸血鬼的文学作品的更是层出不穷,从那以后吸血鬼文化就已经根深蒂固的渗入西方民众的思想文化当中。

2008年11月21日,由著名女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的《暮光之城:暮色》在美上映,该片以7500万的北美票房位居榜首的同时,也让吸血鬼在好莱坞沉寂了十多年以后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瞩目。

一、《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是由美国著名作家斯提芬妮·梅尔所撰写的恐怖主义浪漫小说《暮光之城》改编而成,分别有《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晓》这四部。

据说小说《暮光之城》的灵感来源于作者提芬妮·梅尔的一个梦,从这以后提芬妮·梅尔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创作出了《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并一次一次地获得了读者好评。

2008年小说《暮光之城》被拍成了电影《暮光之城》,该片将现代浪漫主义的爱情观融入到魔幻的吸血鬼故事当中,将纯真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讲述了人类女孩儿伊莎贝拉·斯旺和吸血鬼爱德华·卡伦这一对人类与吸血鬼恋人的爱情故事。

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引言:吸血鬼作为一种具有浓厚神秘氛围的怪物形象,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方式。

这些作品通过强烈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观众。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进行探讨,同时考察吸血鬼形象在中国的传播,以期对于吸血鬼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第一章西方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一、吸血鬼的起源与发展吸血鬼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民间传说中,随后在中世纪欧洲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发扬。

在这些古老的故事中,吸血鬼往往被描述为一种恶魔或恶灵,具有吸取生命力或鲜血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吸血鬼形象逐渐演变,并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呈现。

二、吸血鬼形象的象征意义吸血鬼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吸血鬼被认为是永生和死亡的化身,代表着无穷的欲望和追求永恒的欲望。

吸血鬼作为一个反英雄形象,既让人感到恐惧,又让人产生共鸣。

他们有着矛盾的心灵和复杂的情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死、光与暗、理性与欲望等哲学主题的思考。

三、吸血鬼形象的文化演变吸血鬼形象在文化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早的文学作品到后来的电影、电视剧和漫画,吸血鬼形象在不同媒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种演变既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与作者个人经验和创作动机密不可分。

吸血鬼形象的文化演变反映了人们对于恶与美、生与死等文化认知的变迁。

第二章吸血鬼形象在中国的传播一、吸血鬼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播吸血鬼形象最早通过翻译进入中国文学,例如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和安·莱斯特的《吸血鬼生活》等作品。

这些作品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关注,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作家也开始创作具有吸血鬼元素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吸血鬼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与创新。

二、吸血鬼形象在中国电影中的传播吸血鬼形象在中国电影中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引言在西方文化中,吸血鬼一直被视为神秘、邪恶、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生物形象。

这一形象广泛出现于西方文艺作品中,包括电影、小说、绘画等。

吸血鬼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具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出发,探讨吸血鬼形象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吸血鬼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1 面对死亡与生命吸血鬼作为不死之物的象征,常与死亡和生命的对立产生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是普遍存在的。

吸血鬼形象将这种对生死的挣扎和思考体现得淋漓尽致。

吸血鬼需要依靠吸取生命力来延续自己的存在,从而成为了永生的象征。

1.2 社会与个体的对立吸血鬼形象也常被用来描绘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冲突。

在吸血鬼的世界中,他们常常被视为社会的异类,被迫独居或者形成小团体生活。

他们与正常人类的关系往往是对立的,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吸血鬼形象通过这种对立关系,表达了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批判。

1.3 欲望与自我控制吸血鬼形象中也带有对欲望和自我控制的思考。

吸血鬼需要吸取鲜血来维持自身生存,但对于某些吸血鬼而言,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只吸取适量的鲜血。

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与抑制欲望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人性中的智慧和困惑。

二、吸血鬼形象在中国的传播2.1 文学作品中的传播吸血鬼形象最早通过西方文学作品传入中国。

19世纪末,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吸血鬼》被引入中国,推动了吸血鬼形象在中国文学领域的传播。

《吸血鬼》的故事情节和吸血鬼形象给了中国文学创作者很多灵感,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便加入了吸血鬼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吸血鬼形象。

2.2 电影与电视剧的传播吸血鬼主题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在中国取得了广泛的传播。

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影《暮光之城》的推出在中国引起了轰动,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血鬼—西方文化的神秘主题内容提要:吸血鬼文化属于西方地下文化的一支,发源于欧洲,在现代主要通过文学和影视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怀着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情走近幻想中的吸血鬼。

吸血鬼文化也深深地吸引着笔者,不过主要局限于其有关的影视作品,每部最新的吸血鬼作品发布我都会下载来看。

然而,对于吸血鬼的文化笔者确知之甚少,希望通过对该专题的研究丰富相关的认知。

关键词:吸血鬼德库拉迷信吸血鬼(vampire),意思是僵尸、吸取血液的恶魔的意思,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

作为一个和人类关系密切的恶魔形象,它在开始的几百年的传说里一直带有离奇而恐怖迷幻的色彩。

近百年来,随着浪漫主义文学和影视兴起,带有神秘唯美的吸血鬼形象更成为了浓郁而坚持的文化情节——一个从宗教走向感性膜拜的奇特的夜之魔鬼。

一.吸血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吸血鬼与鬼魂:鬼魂是不属于肉体躯壳的精神物质,我国关于鬼魂的传说很丰富,笔者就不赘述,而吸血鬼是附体的幽灵,是被从遗弃的世界里出来的恶灵所占据的身体。

其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实体。

吸血鬼与僵尸:我国也有关于僵尸的传说,这与西方的僵尸相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盛产关于僵尸的影片,他们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思维,其中林正英的僵尸系列较为典型。

而吸血鬼与僵尸的本质区别就是吸血鬼有思维,和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他们只在夜晚活动。

二.关于吸血鬼文化的起源在欧洲,从历史开始的时候,就蔓延着吸血鬼的传说。

成千上万的人们相信这一传说并在黑暗里因为这个传说而颤抖。

1. 一般认为,吸血鬼传说起源于人们对血的恐惧与崇拜。

希伯来人对血的崇拜和恐惧形成了一种难耐的情结,一方面血是灵魂和生命的象征,而另一点上他们又把血认为是灾难不祥的标记。

基督教认为,血同样代表着罪恶。

《旧约·利未记》有这样的描述:“我对以色列的孩子说,你们不可吃任何活物的血,因为那就是它们的生命,否则你们就会受到惩罚!”。

2. 最早的吸血鬼形象难以确定,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论点:该隐:因杀兄弟而受上帝诅咒。

在千年潜藏的吸血鬼传说中,该隐所受的天谴便是终生必需靠吸食活人鲜血,并且永生不死,世世代代受此诅咒的折磨。

而且上帝让他的记号变成人人都可见而诛之,这是和圣经上不一样的地方。

犹大:出卖耶稣的门徒,后来因为后悔而自杀(圣经,马太福音27:3-5)。

传说上帝使他不死,永远孤独,用作惩罚他。

所以,现在的吸血鬼,都须保持神秘,永远孤独。

事实上,在18世纪前是没有现代意义上吸血鬼一词的。

英语中第一次出现这个词是在1732年。

有人认为,当时欧洲应该已经有吸血鬼神话了,那时爆发了大规模的狂犬病。

三.吸血鬼的现实原形最早的吸血鬼传说应当是来自作家的笔下,他们在恐怖小说中创造出了一个魔鬼。

传说总是有其现实的根据的,吸血鬼也不例外1.由卟啉症引起的联想目前比较公认的关于吸血鬼的解释是:被认为是吸血鬼的人实际上是卟啉症患者。

卟啉症是指一组疾病,每种各有其特殊的典型表现,最严重的卟啉症是先天红血球生成卟啉症,它的患者的悲惨命运被怀疑是吸血鬼故事的起源。

患者呈现惧怕阳光,面容苍白,牙齿尖利如狼,并出现种种怪异的行为,让人联想起吸血鬼的举止。

2. 由狂犬病引起的联想有研究传说中的吸血鬼有可能与狂犬病有关,理由是相当多的症状与其较为相符,并认为吸血鬼的传说可能与古代大规模疫情爆发有关。

18世纪是吸血鬼的黄金时期,1710年瘟疫再度流行,东普鲁士深受其害,当局为了消除人民的恐惧,或者说官民一致认为瘟疫的罪魁祸首是吸血鬼。

近期的流行文学中较常见的一种解释方式则为病毒说,首见于科幻小说──我是传奇。

此种学说假设吸血鬼是由病毒感染而做成基因改变的人类而成。

3.由历史人物引起的联想德库拉:《俄罗斯编年史》对他的描述是:“从前,罗马尼亚的蒙特尼亚区有一个督军,是个信仰希腊正教的基督徒。

他的名字在罗马尼亚语里的德库拉,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魔鬼’。

他凶残无比,人如其名,一生任恶无数。

”由于他的残暴,使他成为了吸血鬼的原型,至今还肆虐在人们的心中。

与吸血鬼密不可分的还有三个历史人物,分别是德·莱斯男爵、弗拉德三世和巴托里伯爵夫人。

他们同样以残暴和嗜血著称。

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是在贵族阶层的人物,并且拥有金钱、地位及相当的教养气质,这就是在若干年后以其为蓝本的吸血鬼文学作品出现时,对吸血鬼美丽、优雅、气质、诱惑和强大的雏形、并且充满浓郁的情欲色彩。

也在这一外衣下,更激发了人们对于吸血鬼迷信这一古老的形式保持旺盛精力的原因之一。

四.吸血鬼迷信的发展1.教会对黑暗文化的承认1484年,修士Jakob Sprenger和Heinrich Kramer编写的《巫术之密》被教皇英诺森特八世批准出版,这是人类历史上,基督教会第一次承认神怪力量的存在,在当时和吸血鬼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2.吸血鬼迷信开始形成在中世纪以后,吸血鬼迷信开始形成,尤其是瘟疫时期关于吸血鬼的传说和浪漫主义兴起后吸血鬼带有浓郁的性、情欲方面的色彩,引起人们的恐惧和崇拜。

3.吸血鬼迷信开始蔓延17世纪,吸血鬼迷信向巴尔干半岛,希腊,奥匈帝国和俄罗斯蔓延,重点是东欧地区,因为在当时,东欧远较西欧贫困,文艺复兴的光芒不可能照射到这里,贫穷总是与愚昧相伴,人们的生活中缺少快乐,或者说,他们还不会享受生活,以为快乐是一种罪孽,只有奉献、责任、上帝才是生活,所以他们非常热衷这些稀奇古怪的传说。

4.吸血鬼迷信的盛行18世纪,理性在启蒙运动下得到了胜利,在这一时期各种迷信严重受挫。

相反的,吸血鬼迷信风潮在这段时间里却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俨然成为了社会现象,这现象引起了宗教方面的关注。

不少关于吸血鬼的阐述的学术得到出版,这种论著交战的结果只有两个:第一这类迷信过去在很多地区属于道听途说,而现在则广为人知;第二是所有人都接受了吸血鬼这个词,使“V ampire”得以系统地固定了下来。

它的另几种写法是“V ampyr”“Vampyre”“wampire”以及拉丁文里的“V ampirus”。

5. 吸血鬼迷信的表现在欧洲,罗马尼亚一直是吸血鬼迷信最复杂的地方。

古时,罗马尼亚深山中的农民相信,猫这种白天黑夜都能活动的动物,从死人身上经过时,死人会变成吸血鬼。

斩除吸血鬼的仪式叫做“大修”,要在拂晓进行。

为了把受害者从吸血鬼手中救出来,罗马尼亚人创作了一些“驱魔咒”。

波兰人会在那些死者的身上小心地放置一些珠宝用于辟邪,这被认为能使他们对吸血鬼的任何攻击产生免疫。

同时木柱和斩首的方法在当时也相当流行。

塞尔维亚人为了保证住宅不受吸血鬼攻击,通常用柏油在门窗上画上十字架。

在俄罗斯,人们把罂粟的种子或蔷薇的刺洒在通向墓地的道路上。

俄罗斯人还用山杨木桩刺穿吸血鬼的心脏,其他国家多用山查木。

五.吸血鬼文化在现代关于吸血鬼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然而令吸血鬼成为欧洲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并且普及到艺术领域,爱尔兰作家布莱恩·斯托克在1897年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写作的《德古拉》功不可没。

“来自德古拉伯爵尖锐牙齿的一个吻,能够让任何一个英国淑女变成嗜血的恶魔。

”斯托克写下这句话之后,这份由玫瑰花瓣和血腥伤口所组成的定律竟然蔓延开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吸血鬼文化体系1.影视文学中的吸血鬼文化现在我们常见的吸血鬼形象,是在十九到二十世纪间因大量有关吸血鬼的小说出版的原故而定形,其中以英国作家史托克的《吸血鬼德古拉》最为有名,其中的德古拉伯爵是集当时的吸血鬼于大成,现在我们知道有关吸血鬼的特征、弱点等,都是出自这本小说。

在影视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夜访吸血鬼》。

笔者也很崇拜这部作品,剧中充斥着黑暗的气氛和唯美的情调,但很难与恐怖相联系,至于动作片我更欣赏《黑夜传说》、《范海辛》和《刀锋战士》。

现代的吸血鬼传说中,无论是电影还是动漫中涉及到魔幻之方面的内容时,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强大的力量,优雅的举止,俊美的外型,已经成为了他的标准形象,在《恶魔城--月下夜想曲》中,吸血鬼Dracula伯爵和人类妻子莉莎所生的混血吸血鬼Alucard 更是成为了新的救世主,以其的魅力彻底征服了大家的心,一举扭转了以往吸血鬼的黑暗形象。

2.生活中的吸血鬼文化吸血鬼文化的绝大部分内容围绕这吸血鬼的生活方式展开,在服饰和装饰风格上表现尤为典型,吸收了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古典与浪漫,华丽的性别模糊的魅惑造型,加之朋克的反叛精神与哥特式的黑暗颓废,在大众文化传媒与各种社会流行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塑造出了全新的现代吸血鬼形象。

在与以上几种流行因素中,吸血鬼文化与哥特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追随者习惯穿着黑色的服饰,涂黑眼圈和黑色的指甲。

吸血鬼文化风靡于欧美,尤其是英美的各大城市以及北欧各国,此外南美和亚洲的一些地方也有部分拥趸。

此外,秘密的宗教活动以及关于血液的各种仪式也是这些狂热爱好者们所热衷的。

特别是在欧美,那里的吸血鬼社团们常常会组织“歃血为盟”。

这绝非只是单纯的角色扮演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歃血为盟”。

3.吸血鬼文化与犯罪吸血鬼文化的一个糟糕结果就是促发吸血鬼类犯罪。

似乎多发生在欧美国家,就在几年前在英国就发生过一个中学生杀死女友及邻居并吸食她们的血液的恐怖事件。

而类似的案件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原本从小说与电影中的情节衍生出的吸血鬼文化为罪犯们找到了犯罪的途径,随后这种影响又回到了小说与电影里。

抛开这些负面的影响,吸血鬼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相对积极的一面。

和大多数哥特们一样,吸血鬼爱好者们大多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自己,在幼年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受过一些伤害或是留下过阴影,从而导致成年后的不善社交和抑郁自闭。

而参加吸血鬼社团给吸血鬼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一个发泄与释放的窗口,从而大大改善了抑郁自闭等不良症状。

而吸血鬼社团建立本身也相当于在单调乏味的现代工业生活中建立了一个理想国度,一个重现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上流社会贵族沙龙。

当参与者们将全部的业余时间和热情都花在思考如何在化装舞会上打扮的更引人瞩目这点上后,吸血鬼文化也已经脱离了原先单一的对吸血鬼的迷恋和相关的宗教束缚,而演变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新颖的社交手段,一种复古的潮流与时尚。

结语:无疑,吸血鬼的传说都是虚构的,其间的迷信成分对现代文明来说毫不足奇。

吸血鬼这个古老的题材至今仍然畅销不衰,频频在电影和电脑游戏中推陈出新,这说明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吸血鬼文化还拥有相当的市场。

无论是浪漫还是凶残、丧心病狂或是人性未泯,我们都得承认一点:吸血鬼,它归根到底还是人。

从吸血鬼文化和吸血鬼相关作品里折射出来的光辉或丑陋,都得归属到创造这种特有文化的根源——人类自身。

因为我们自身有着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的种种品质,吸血鬼才如此丰富多采。

吸血鬼文化已经超越迷信的范畴,它更多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娱乐足矣,切勿沉迷于幻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