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体验、重情趣: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情感体验;教学语言;多媒体教学2002年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
由此便有了公开教学就必定要有热闹的讨论场面,凡是教学比赛就必定要有多媒体的展示和合作互动的环节。
大家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
可是,就在这诠释、演绎之中,又使我们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
于是,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位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
1 语文教学变了味,失去了“语文味”(1)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
(2)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
(3)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
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4)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我在某市“新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中年人还是老人,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山中访友》)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
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赏课,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我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不由又问: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像上述“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
以趣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教育教学研究74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观念的转变,我们都认识到: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填塞的“鸭子”。
可当我们真正走进课堂时,往往一不小心又穿上了“新鞋”,走了“老路”了。
其中原因往往是:课堂缺少情趣,教师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学得恹恹欲睡 。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让学生主动地爱上学习,快乐地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课伊始,情即生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一句好的导入语是拉开一场精彩好戏的序幕,让观众不知不觉投入剧情。
同样,一个有趣的新课导入,必是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崔化剂,使其热情高涨地进入角色,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果我们能用好这一锤必是一堂好课的开始。
例如,在教学《绝招》时,我先以“出彩中国人”节目中的一段精彩的视频,让学生被达人们的精彩演绎给震住,被他们的绝招深深地吸引。
接着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绝招,想不想拥有自己的绝招,课文《绝招》中就有练就绝招的秘笈,只有用心学习的人才能发现。
以此导入,学生立马来了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寻找“武功秘笈”的学习中去。
二、课正行,情更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上得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基础条件,也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多媒体课件能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文字与形象的统一,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把形象的画面由“静”变为“动”。
名师的教学风格

名师的教学风格于永正,他的语文课堂形成了“五重”教学特点: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重习惯。
他的课堂体现他的新、实、活、疑、爱、情、趣、美的教学风格,这也是他语文教学的八字真经。
他的口语交际性的作文教学更是作文教学的一朵奇葩。
张化万,他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善于叙写昨天,描绘今天,畅想明天。
他的科学实验作文课享誉大江南北。
孙双金,教学中主要体现“一主三性”(即形象性、情感性、求实性,以学生为主),他认为现时的语文教学呈现三多三少即“三多”:呆气、暮气、死气,“三少”:灵气、朝气、生气。
他认为语文的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工具的课堂和儿童的课堂。
孙建锋,他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彰显扎实、灵活、创新、诗情、人文、激情、幽默的艺术风格,他常常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去,给人以强烈的振撼。
他认为语文老师应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本,教中有情,课中有智。
他的教学语言是工整的、诗情的、智慧的。
王菘舟,他主张语文应该是精神的语文、感悟的语文、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民族的语文。
他提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与精神的协同发展而努力,让学生诗意栖居语文的课堂。
他认为: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立身公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吉春亚,新生代的特级教师,她的教学风格主要体现了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
她认为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母语情怀、语文素养。
薛法根,他认为语文因生活而灿烂,课堂因生命而精彩,教学因生成而美丽。
他提倡简单的教学语文,轻松的学语文,因此他的教学风格简单而实在。
盛新凤,她的语文课堂追求诗意语文,对话的语文,精神的语文和读书的语文。
窦桂梅,她的课要么太成熟,以至令人不敢随意描摹她的特点,也许她教学的生命太旺盛,人们还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她的教学风格。
她的“主题教学”课题的研究成就享誉全国,而她没有止步。
让情趣溢满语文课堂

之情 , 《 最后一课 》 中那浓郁 而悲壮 的爱国之情 ……这些 都需要教 师自己真 想感情。 比如 , 《 沁园春 ・ 雪》 《 岳 阳楼记》 《 黄河颂 》 这些描 摹祖国壮 丽河
正走进课文 的情感世界 。 真正 达到情 蓄于胸 而 自发的那种 自然程 度 , 在这 山, 名胜古迹 的课文 , 要让学 生眼观 文字 , 耳 听音 乐, 脑现 图画 , 神 游佳境 , 样的 基础上 引导 学生体 会、 领悟 、 反思 , 课堂 上才能 撞击 出学生心 灵 的火 获得赏心悦 目的欢愉 , 从而激发爱国情怀 ; 如《 邓稼先》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
一
、
入情 。 ” 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 , 是人 类情感 的结晶 : 《己亥杂诗 》中那
“ 作者胸有境 , 入境始与 亲。 ” 在 语文教 学中 , 运用 图画、 摄 影、 幻灯 、 音
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 方式创造 与渲染 气氛 , 调 动学生 的感觉 器官和 至死不忘的忧国愤世激情 , 《 行路 难》 中从 抑郁苦恼 走向 自信的 豪迈之 情 , 乐、 使他们耳濡 目染 , 进入课文 中所描述 的情 境 , 努力触摸作 者的思 《 背影》 中那发人深思、 催人泪下的父子亲情 , 《 乡愁》 中那强 烈忧郁 的思乡 思维器官 ,
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指 出的 。 语词 的声音 变化本 质是时妈 妈在 床 前 的嘘寒 问暖 ; 下 雨 时 同路人 为你 撑起 的一 把 伞 音 的多种表达形式都是作 为主体对 客体 的情感评 价而存 在的。语调 的平 激越 、 凝重都体现一种深沉情感价值评价 而实质成为一种情调 , 而语势 其实 , 只要我们细心感受 , 就会理解 爱的含义。今天 , 我们 就来看 看海 静 、 舒缓使语音得 以强 化而造成 一种 情感态 势。如《乡愁》 这首 诗 中 伦 ・ 凯勒他是怎样理解爱 的含义 的。 ” 寥 寥数语 。 如投石击 水 . 从 情感 上一 的轻重 、
注重拓展阅读 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注重拓展阅读让语文课充满魅力中小学教育已步入新课程时代,但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存在着“死扣知识点,人文含量低”, 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等诸多弊端,学生怕上语文课,上语文课头疼,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怎能学好语文?教师又怎能开掘学生的潜能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环境,开展拓展性阅读,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已经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了。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拓展阅读,让语文课充满魅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丰富教学内容入手加强拓展性阅读,让语文课充满魅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相关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
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绿》等,把陶醉于朱自清感人的父子之情中的学生引到优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学习了李煜的《相见欢》,可介绍并教唱他的另一首同样表达亡国哀思的《虞美人》,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一个亡国之君的悲愁;学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可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阅读探知的兴趣;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可请来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又认识一位有同样情愫的诗人;学《陋室铭》,可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比赛……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且觉得兴趣盎然。
还可以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就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激活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人,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枯燥无味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努力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40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看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知课堂的开场白的重要性。
每次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都精心地准备新课的导入,有图片引入法;有猜谜语引入法;有故事引入法;有配乐引入法;有结合具体情境引入法;有质疑引入法等等。
例如,教学《草原》,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把草原的风光图带进课堂,让学生享受草原的风光美,再以饱满的激情煽动学生,大家想随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走进草原一睹为快吗?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都跃跃欲试,想去看个庐山真面面目。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课前难以预料的情况。
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问,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意,激活语文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例如教学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想让学生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我课前搜集了一些德国的风光图,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看的情景,又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情境,学生欣赏后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德国的风光美,入情入境地用自己的声音赞美德国那道奇丽的风景线。
让学生在情趣飞扬语文课堂中成长

让学生在情趣飞扬的语文课堂中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尤为主要,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趣味中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轻松活泼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用激情洋溢的语言激发兴趣语言优美、语音悦耳、激情洋溢,教师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音量要高低适中。
音量的变化可以带来无穷的魅力,有助于表情达意,有助于显现表达的层次感。
在教学中,教师的音量不宜过低,每句话都要字字有声,可以清晰地直达每一位学生的耳中。
教师的音量也不宜过高,过高会形成喊叫感,显得单薄、没有情味,教师吃力,学生形成听觉疲劳,精力难以集中。
适中的音量,教师说得轻松、学生听得轻松。
其次,语调要抑扬顿挫。
一个调的课堂犹如一杯白开水,寡淡无味,让学生昏昏欲睡,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
相同的内容,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现语文的节奏美,能够唤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教与学的效果反差很大。
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呀,中国》时,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之前,先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给学生欣赏,先营造良好的氛围,触动学生的心灵,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出来;然后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把祖国的悠久历史、光辉成就和美丽富饶展现给学生;最后让学生放开喉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吟诵、领悟全文。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轻松愉快,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二、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发展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不主动发表意见,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启发学生把知识说出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教师要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感,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大胆设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运用各种手段设计出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出最佳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和渴求结果的欲望,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刘 天 宝
1 、在 当前 素质 教 育过 程 中所 遇 到 的 最大 难 题便 是缺 乏 一 个 新 型的 教学 评 价机 制 。从 以前 的事 实 中 ,我 们 知道 “ 多 年 的 应 试教 育 已经 有 了一套 根 深 蒂 固的评 价标 准” 。如何 打破这 套 标 准 ,不 再 以考 分和 名次来 衡 量一 个 学生 的好 坏 以成 为 当务 之 急 。我 们 认为 可 以从 以下 五个 方 面 的能力 来加 以衡量 ,即 : 自 学 能 力 、动 手 能 力 、创 新 能 力 、竞 争 能力 、心 理 自我 保 健 能 力 。如果 一个 学生 在这 五个 方 面都 有较 好 的发 展 ,那 么无疑 对 这个 学生 的教育 是相 对成功 的 。 2 、关 注学 生 体验 ,丰 富感 受 。体 验 是 知识 的 内化 、经 验 的升 华 ,具 有个 性化 ,它是 自得 自悟 的生 命状 态 。对 学 生 的教 育评 价也 需 要 多元化 ,让学 生 经历 更连贯 、涉猎 更广 、更多 样
此 ,提 出以 下分析 探讨 。 凸显主 体 ,培 养 自主 能力 ,逐 步形成 课 堂教 学 中 的个 别化 学 习。 1 、素 质 教育 要 求 学生 在 生 动活 泼 、 自主 和谐 的环 境 中发 展 , 实现 这一 发展 的前 提 是学 生 能真 正地 参 与语 文实 践 活动 。 所 以 。在课 堂 教学 中 ,教 师始 终 要坚 持 “ 以学 生 为本 ” 的新教
化 的充满 趣 味 的学 习生 活 , 以开发 学生 的 潜质 和个性 ,丰富 学 生 的感 受 。 3 、语 文 课 堂是 学 校教 育 的主 阵地 ,是实 施 素 质 教育 的 主
、
战 场 。作 为教 师 ,是 顺 应 时 代所 需 ,积 极 革 新 ,还 是 应循 守 旧 ,抱残 守 缺 ?我们 只有 从 思想 到行 动上 要 积极 ,要 抓 紧 ,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体验、重情趣: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重体验、重情趣: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著名语文教育大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建设儿童的语文教学,充分吸引孩子的兴趣;重视课堂之上学生活动的体验,重视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塑造。
前两天,我校赵春燕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赵老师这节课,构思新颖,教学设计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寓教于乐,课堂充满情趣。
赵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以下几个反面做得很成功:一、夯实基础,做好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一个重点。
赵老师通过多种形式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生字的掌握情况,如指明读、同桌互读等;在准确认读的基础上,赵老师特别注意对重点字词的书写指导,让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
能够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不断培养的一种能力。
赵春燕老师特别注意这一点,例如理解沉默一词时,让学生集体静默,亲身体会什么是沉默,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样一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以读代讲,感悟文本。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品味文本,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
赵春燕老师在课堂上很注意阅读教学,通过师生承接读、指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形式来进行教学。
以读代讲,既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赵老师还很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本,通过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体会出文本的思想感情。
三、积极创设情境,通过活动体验文本,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英子的自卑,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赵老师让学生重现课本中英子一瘸一拐走上讲台时的倾向,同学们给英子鼓掌的情形……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热烈,但是很有秩序。
通过活动,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更有趣味性。
四、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
批注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圈画出优美的语句,及时将自己读书的感悟写下来,学生能够更好地品味文本。
赵老师引导学生学着进行批注式阅读,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想,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大概内容,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这也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当坚持的。
赵春燕老师让学生通过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试着概括文章大意,效果比较好。
这种概括能力,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培养。
五、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心灵的塑造。
《掌声》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一个充沛的情感主题:文章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爱”。
赵春燕老师很注意课堂之上加强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主题,引导孩子们学会理解爱,学会关爱。
语文课堂,我们不仅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意对孩子情感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让课堂充满趣味性,重视活动体验,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