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及分叉病变摘要

合集下载

CTO病变治疗策略解析

CTO病变治疗策略解析

闭塞病变时应用OTW球囊进行锚定示意图
闭塞病变扩张边支开口技术
弯曲(Knuckle) 导丝技术:
当逆向球囊不能通过侧支到达 CTO病变远端时,可采用Knuckle 导丝技术,即将逆向亲水涂层导 丝头端塑形成为一个钝性转折, 此形态下常可造成较大的斑块撕 裂,并常延及内膜下,但因头端 钝圆,故不易造成血管穿孔
• 1、间隔支:是目前最常用的侧支血管,其优势在于:
(1)血管多较直,极少有螺旋形走行;
(2)血管弹性较好,尽管初始直径多较细,但可耐受小外形 球囊低压力扩张,从而可获得较大的血管内径,适合球囊 及微导管通过; (3)逆向路径距离较短,利于器械选择和操作; (4)即使血管破裂或穿孔,亦不至引起危及生命的心包填塞 。通常选择间隔支作为逆向路径时,血流只需达到1级以上 即可,血管粗细及是否存在狭窄并不是很重要的因素。
CART技术
是指正向PCI失败而正向导丝进入 CTO病变近端内膜下假腔,且逆 向导丝也进入CTO病变血管内膜 下假腔不能逆向通过病变进入近 端血管真腔时,经逆向导丝送入 球囊在CTO病变局部内膜下扩张, 形成扩大的假腔空间,便于正向 导丝穿入该假腔到达远端血管真 腔的方法
逆向开通CTO的血管途径
心脏壁内血肿
CTO PCI的综合治疗流程图
个 人 总

• 术前仔细研究造影结果,术前 CTA检查对复杂CTO开通有帮助 • 术中双侧造影是必须的,而 且造影时间尽量延长,尤其 对选择逆向通道有利
• 要根据CTO病变特征采 用Hybird综合策略 • 选择合适的治疗器械
• 术中IVUS检查是“第三只眼” • 做好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应急及抢 救措施 • CTO病变的成功开通在于扎实的PCI技术技巧+体力+耐心

《分叉病变病例》课件

《分叉病变病例》课件

病例一:轻度分叉病变的治疗
总结词
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控制危险因素
详细描述
轻度分叉病变的治疗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 险。同时,患者需要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此外,控制 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 、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以及
病变区域淋巴结肿大。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病变部位、质地、颜色 、温度等指标,初步判断分叉病变的 性质。
影像学检查
借助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 段,了解病变范围、骨质破坏程度及 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病理学检查
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 定病变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ERA
分叉病变的定义
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主要分支 血管的起始部或分叉部位出现狭 窄或阻塞的病变,是冠心病的一
种特殊类型。
分叉病变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主 支与分支交汇处,如左主干与前 降支、左主干与回旋支等部位。
分叉病变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 率较高,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
要领域之一。
分叉病变的分类
根据形态学特征,分 叉病变可分为Y型、T 型和不规则型。
病理学检查结果是确诊分叉病变的金标准 ,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03
分叉病变的治疗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分叉病变的早期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 。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定期进行 复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血液形成湍流且局部剪切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冠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总量的15%-20%[2]。

冠脉分叉病变解剖结构千变万化,且治疗过程中也会随时改变,目前尚无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

尽管近年来进展非常大,其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

通常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六类:(1)单支架技术(one-stent technique,OST);(2)支架球囊技术(stent with balloon technique,SBT);(3)支架对吻技术(kissing stent technique,KST);(4)T支架技术(T stenting technique.TST);(5)支架挤压技术(crush stenting technique,CRT);(6)Cullotte支架技术(Cullotte stenting technique,CUT)。

与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相比,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费用较高, 而临床预后较差、手术成功率较低[2]。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最合适的策略、最优化的技术策略不只是要达到最佳的即刻临床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最佳的长期预后效果:较低的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等。

1.分叉病变的定义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一对角支病变,其次为回旋支一钝缘支病变、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和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I)是指分叉部位2支血管均有>50%的狭窄病变,且病变累及分支(side branch,SB)血管开口。

分叉病变definition标准

分叉病变definition标准

分叉病变definition标准
分叉病变的定义标准通常指的是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等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存在狭窄或阻塞的病变,且该病变呈现出分叉或多支病变的特点。

分叉病变通常是指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之间存在狭窄或阻塞的病变,这种病变会导致血流不畅,影响心肌的供血和供氧,进而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在分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分叉病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病变类型,其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初识CTO病变

初识CTO病变
患者因素 病变因素 术者因素
患者因素
CTO疗效的影响
症状
• FACTOR研究:有症状的患者开通CTO能明 显改善早期生活质量
透壁程度 • TEI小于25%阶段性室壁厚度明显改善,大 于75%则无明显改善
缺血程度 • 初始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检测缺血 程度,血运重建不能改善缺血程度小于 10%的患者
常用或专用指引钢丝的特征
PILOT系列(Abbott) 亲水涂层。 头端硬度有3级别: PILOT50(1.5)、 150(2.7)、 200(4.1)。 与一般亲水涂层 纲丝如CHOICE PT、 WHISPER比较,通 过性更好。
常用或专用指引钢丝的特征
CONQUEST系列(ASAHI)
• Thompson等研究发现,当采用逆向技术时, CTO的PCI例数多的术者明显高于例数少的 术者(75.2%VS58.9%,P小于0.001)
处理策略
无症状
药物治疗
单支CTO 症状与闭塞支有关
单支CTO 闭塞支供应区有存活心肌
单支CTO 预期开通率较高
合并左主干、多支血管病变、瓣膜病 CTO
不适合CABG
特殊CTO病例Biblioteka CI策略31指引导管选择及技术操作
支撑力及同轴性佳
左冠系统:XB、XB-LAD、EBU、VODA-L、AL1.5-2.0 右冠系统:AL1.0-1.5 、XB-RCA、VODA-R、H-STICK
技术操作要求
径路弯曲:选用长鞘,改善钢丝操控能力 操作特性:熟悉各种导管尤其是AL导管的插管操作 深插导管:在同轴较好时直接深插,否则应在钢丝到达一定深度后再深插 套管技术:大管套小管技术如5F-IN-6F技术
指引导管选择及技术操作

分叉病变与DK

分叉病变与DK

分叉病变与DK-Crush技术分叉病变一、定义与分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指主干血管与分支血管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

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分叉病变约占所有介入治疗的8%~20%。

分叉病变大部分位于前降支和对角支分叉,其次是回旋支与钝缘支分叉和右冠状动脉远段分叉。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要考虑考虑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病变的位置、病变的程度以及分支血管的直径及供血范围等。

1. 根据主支血管与分支血管的角度分为T型分叉病变和Y型分叉病变。

Y型:指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70度,导丝进入分支较容易,但斑块的移位也较明显。

T型:指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70度,导丝进入分支较困难,斑块移位不明显。

2. 根据病变与分叉的位置降分叉病变分为四种类型(图1)。

图1 分叉病变分型I型:真正的分叉病变,分叉前后的主支血管均有病变,并且分支血管的开口也有病变。

II型:分叉前后的主支血管均有病变,但分支血管的开口无病变。

III型:分叉前的主支血管有病变,但分支血管的开口无病变。

IV型:分叉后的血管开口存在病变,但分叉前的血管正常。

其中有分为两个亚型:IVa型-病变在主支血管的开口;IVb型-病变在分支血管的开口。

介入治疗后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1. 分支血管没有受到主支血管病变的影响,介入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性小。

2. 分支血管从主支血管病变处发出,并且:①分支血管开口狭窄<50%,则介入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可能性小。

②分支血管开口狭窄>50%,介入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性高。

3. 如果分支血管从主支血管病变处发出,且直径>2.0mm,在介入治疗时需要考虑分支血管的保护,如果分支血管正常且不是从主支血管病变处发出或者直径<1.5mm,供应的心肌面积很小,通常不需要保护分支血管。

二、支架植入技术(1)主支支架+分支扩张:是普通支架时代处理分叉病变最简单、应用最多的方法,而且费用低、再狭窄率比双支架低。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治疗策略进展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治疗策略进展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治疗策略进展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被定义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致前向血流完全阻断,病程超过3个月(常根据病史、临床或既往造影结果判断);而根据冠脉血流TIMI分级又可分为“真性完全性闭塞”和“功能性闭塞”(TIMI血流0级和1级)。

尽管介入治疗器械、技术和术者的不断更新进步,CTO病变仍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

1.CTO患者特点及流行病学与非CTO冠心病相比,CTO患者往往年龄更大,更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疾病及心梗病史。

未诊断或治疗的急性血栓事件常是CTO病变发展的起始,大约?患者心电图相应供血区域存在病理性Q波。

然而大多数(60%)CTO患者,闭塞为管腔狭窄病变慢性进展所致,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侧支循环,为闭塞血管远端缺血心肌提供血流供应,减少了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此外,PCI/CABG术后,支架内及桥血管病变,也可表现为CTO。

近1/4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的CTO 患者,对中重度缺血耐受性良好,症状亦往往发生较晚,更多的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耐量减低、疲乏无力、心悸等,而非典型的心绞痛。

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16%-52%存在CTO病变;STEMI 患者中约10%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IRA)的CTO;既往有CABG手术史的患者,CTO的比例更是高达54%-89%。

然而,美国国家心血管病PCI注册中心(NCDR CathPCI registry)2015年的报告显示,CTO人群中仅有12.4%患者行PCI,CTO PCI仅占稳定型冠心病PCI总量的3.8%。

加拿大单中心注册数据显示:CTO患者中仅9%接受了PCI,而34%和57%的患者分别接受了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

2.CTO患者预后不良。

大量研究证明合并CTO的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CTO是ACS包括STEMI、NSTEMI患者及稳定性冠心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CTO病变的技巧冠心病最新进展

CTO病变的技巧冠心病最新进展
☺主要由纤维化和钙化的粥样硬化 斑块组成 ☺短闭塞段:纤维帽位于闭塞段的 两侧边缘,中间为血管壁重塑 形成的组织,闭塞时间一般为3 个月以上,重塑的组织中含有 大量的纤维组织 ☺长闭塞段:常常有血栓的成分, 闭塞段往往是纤维组织与血栓 相间分布。这种病变导丝很难 通过,成功率只有50~70%
轻中度狭窄慢性闭塞
Stainless Core Wire
PTFE Coating
More
CONQUEST /
AG143090 Radio-opacity 20cm Coil 20 cm Diameter 0.014inch Length 175cm
This wire is developed for CTO use. Higher penetration ability than Miracles. Diameter of tip coil is tapered to 0.009 inch (φ0.23 mm). (Tip load 9.0G) Flexibility
Jointless spring coil made of two different metals provides good torqueability and excellent slide property with devices
Medical Grade Silicone Coating
SHINOBI Plus
.010” Corewire support
STABILIZER Plus 的核心钢丝
处理CTO病变时常用的导丝
Coil型导丝
ACS Intermediate & Standard
☺ Intermediate:中软缠绕头端,core-to-tip,锥行渐变的 中间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一、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病理基础CTO病变形成后,侧支循环逐渐建立起来,其中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跨吻合支压力差和心肌缺血是影响侧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早期,侧支循环极少能够形成,冠状动脉反复闭塞可以刺激侧支的建立和开放。

CTO病变大多数存在侧支循环,但即使是III级侧支循环,也相当于90%狭窄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患者在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由于侧支循环的保护,慢性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仍然存在存活心肌,但因长期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处于低代谢、低灌注的冬眠状态,大量的冬眠心肌可以引起心室功能受损,如心肌的供氧平衡得到改善,冬眠心肌的功能就可以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研究表明,PCI术前闭塞病变部位心肌收缩功能低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开通,可以降低左心室容积,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

对于未能及早行血运重建或早期再灌注失败者,晚期再灌注同样重要。

研究表明,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慢性完全闭塞可以促使心室重构的形成,导致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使没有任何心肌细胞可以挽救时,开通闭塞血管也有助于减轻闭塞部位心室扩张,抑制左心室重构,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CTO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冠状动脉闭塞后,血栓会很快形成并蔓延到边支血管的开口,之后,血栓逐渐激化变硬,形成富含胶原的纤维斑块,病变两端形成较硬的纤维帽。

尸体解剖证实,闭塞时间短的CTO病变所含纤维斑块较软,而且斑块中含有较多直径在200um的微孔道,相反,闭塞时间较长的病变所含斑块较硬,并且较少含有微孔道。

理论上讲,CTO介入治疗导丝能否通过病变常与病变含有疏松纤维组织、斑块内存在微孔道有关。

有些研究显示,CTO病变中的微孔道多位于血管内膜,继而通向血管外膜。

Katsuragawa等报道,微孔道往往通向小的分支血管和滋养血管,另外,有些会沿着纵轴方向由血管腔近端通向远端。

在兔闭塞股动脉的断层扫描发现,CTO早期微孔道多见于血管外,病变稍成熟后微孔道逐渐出现在血管内。

一旦CTO病变完全成熟,血管内和血管外的微孔道相比其初期都要大大减少。

大约在85%的CTO病变中会出现贯通整个病变的纵向微孔道。

Katsuragawa等报道,在锥形的CTO病变和距离较短的CTO病变中会有很多疏松组织,Sarivatsa等报道从CTO病变的近端到远端存在连续的疏松组织。

从病理组织学角度来讲,病变中存在微孔道疏松组织的并不是事实上的闭塞病变,甚至在陈旧的CTO病变中也存在疏松组织,这就可以解释有些CTO病变可以用疏松组织循迹技术获得成功。

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研究现状CTO病变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对于CTO缺血严重的患者,会从再血管化中受益。

Dominique等的荟萃分析发现。

CTO病变介人手术成功的患者临床预后得到改善,CTO成功再血管化可以提高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同时减轻心室电重构。

CTO病变的存在还是再血管化失败的主要因素,再血管化失败者病死率会增加。

Boden等和Hochman等试验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相比,PCI未能减少患者的心肌梗死和病死率,不过,COURAGE试验针对的是所有类型的病变,而没有对CTO进行单独评价;OAT试验也只强调亚急性梗死后闭塞病变,这些试验对CTO病变的评价有一定偏差。

美国的一项15 000例患者的注册研究显示,非完全再血管化患者的生存率要低于完全再血管化者。

Van等的一项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也显示,如果存在非梗塞血管的CTO,患者的生存率将明显降低。

另外,有7项观察研究证实,对于CTO病变手术成功患者的病死率要明显低于手术失败者。

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提示,CTO病变介人手术成功患者的远期病死率为14.3%,低于手术失败者17.5%。

其中7个试验对术后发生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进行分析,并没有发现阳性结果,因为心肌梗死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内非闭塞性的不稳定斑块破裂所致,CTO手术成功并不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就好理解了。

其中10个试验对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分析发现,CTO手术成功可以使78%的患者免于行外科手术。

对于术后心绞痛的情况,手术成功者55%的患者心绞痛可以得到缓解。

对于早期CTO病变手术成功但未置入支架者,同样会得到益处,其病死率、冠状动脉搭桥和再发心绞痛的比率都有减少。

MACE事件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则为中性结果。

5项研究对比了住院期间病死率、心肌梗死发生率,4项研究对早期冠状动脉搭桥率进行了比较,发现手术成功病例中住院期病死率有显著性下降。

另两项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及脑血管事件进行报道,但未进行详细分析。

Sudhir等总结了其中近6年的闭塞时间>3个月CTO病变的手术结果,其手术成功率可达86.2%,由于采用了各种复杂的导丝技术和硬度较大的冠状动脉导丝,使手术成功率从初期的80%提高到了将近90%,而手术并发症并没有升高,Q波心肌梗死0.5%,非Q波心肌梗死2.4%,0.66%的患者发生了心包填塞,总的MACE事件发生率为1.8%。

Olivari 等报道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25%,MACE事件率为5.1%。

Prasad等报道,MACE事件率为3.5%,需要急诊搭桥的比率为0.7%。

最近两个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证明了CTO病变再血管化成功的有利影响,心肌梗死,非梗死血管存在CTO病变患者的病死率是不合并CTO患者的3倍,多支病变患者再血管化如果存在未处理的CTO,患者的病死率将明显升高。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介入治疗器械和新的治疗技术,使得CTO的手术成功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CTO病变仍然是目前介入治疗的难点,与非闭塞病变的治疗相比,冠状动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升高,术者接触射线更多,这使得很多医生主观上不太愿意从事CTO 病变的介入治疗。

在美国大约只有13.7%的介入医生愿意做CTO的病变,而且近5年来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

三、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血运重建治疗的策略选择:目前,根据2012年ACC/AHA/SCAI和ECS最新指南的规定,对CTO病变在围术期行优化抗栓、稳定斑块等接受药物干预的同时主要以PCI再血管化治疗为主,必要时行CABG治疗,个别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

决定CTO病变不同治疗策略的因素包括;①临床特征:如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心脏功能、合并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②解剖学特征:如病变的复杂程度(单支病变或多支病变;单一闭塞病变或多个闭塞病变等)、是否合并瓣膜疾病等;③基于患者综合情况的手术成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预估。

CTO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指征包括:①药物最佳优化治疗后仍控制不佳的心绞痛;②非创伤性检查证实病变血管所支配区域存在大面积的心肌缺血;③CAG示闭塞病变形态适宜介入治疗;④发生于大血管、血管近端及重要功能血管(如LCX、LAD、RCA等)。

而部分CTO病变并不需要介入方式开通:①无明显开通意义的CTO病变,包括小血管或远端血管CTO病变对心肌影响范围小,仅引起轻度甚至不引起心肌缺血的表现;②技术水平上不可行,如很小的血管远端闭塞病变;③血管条件不适合,临床合并危险因素过多,手术风险大,易增加血管损伤风险,导致血管穿孔或心脏压塞等。

如果慢性闭塞病变为单支血管病变,当具有下列情况时选择PCI再血管化治疗: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闭塞血管直接相关;②闭塞血管供应区域存在存活心肌;③手术成功率较高(>60%),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死亡率<1%,心肌梗死发生率<5%)。

如果患者同时存在1个或1个以上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在下列情况时选择CABG治疗:①左主干病变;②复杂的三支病变,尤其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严重的左室功能不全或慢性肾功能不全;③前降支近端血管完全闭塞,其解剖学特征不适合PCI治疗;④同时合并多支CTO病变。

此外,杂交技术是指结合微创CABG和PCI治疗,包括CTO在内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这种技术同时吸取了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后桥血管远期通畅率较高,和在其他病变血管内植入支架创伤小的优点,尤其适用于PCI和CABG均为高危的患者,98.3%的患者无心绞痛复发。

成为在PCI和CABG之间难以决策的优化选择策略。

四、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PCI治疗的技术策略:CTO病变行PCI再血管化治疗后再狭窄率高,成功率低,手术风险大等。

具体行血运重建治疗的策略有:①前向技术(antegrade technique),即前向路径(antegrade approach);指导丝从靶病变近端通过,实施介入治疗的过程。

分别有:(1)平行导丝技术(parallel wire);指当第一根导丝经过一定的操作仍不能进入真腔,而且能够明确导丝的偏离部位、方向等时,以保留并作为路标,然后进第二根导丝,尝试从其他方向进入靶血管真腔的一种导丝技术。

优点:起屏障和路标的作用,缺点:易造成假腔的进一步扩大。

(2)导丝互参技术(see-saw wire);又称“交替平行导丝技术”,指同时使用了两根微导管或OTW球囊,使两根导丝间相互参照,可以从两根微导管更换导丝塑形等。

优点:有更强的寻找真腔的能力,缺点:病变血管假腔扩大。

(3)边支技术;指闭塞段远端有边支血管发出时,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远端纤维帽而反复进入边支血管的过程。

优点:对近端闭塞病变进行扩张,方便进另一根导丝并提供操作空间,缺点:易导致血管夹层等。

(4)内膜下寻径及重入真腔技术(subintimal tracking and reentry,STAR);指应用手术操作时造成的假腔或人为造成内膜下钝性撕裂,使导丝在内膜下行进跨越闭塞段,直至进入远端真腔血管,然后在内膜下空间行球囊扩张并置入支架。

优点:常规技术失败后经内膜下进入远端真腔,提高手术成功率,缺点:在非生理性管腔中操作,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5)微孔道寻径技术(micro-channels tracking technique);指选择头端呈锥形软导丝或不呈锥形的“Polymer Jacket”导丝,如Fielder XT/XTR、Wizard 1-3导丝,以及Fielder、FielderFC、Pilot系列导丝,在微导管的支撑下,仔细操作前行。

优点:走形在内膜下,不会产生大的夹层与假腔,对管壁损伤小,不易穿透管壁。

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手术操作时间,增加辐射等。

②逆行技术(retrograde technique),即逆行路径(retrograde approach);指导丝经桥侧支血管从病变远端逆行至近端实施介入治疗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